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胁痛 针灸治疗医案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对于胁痛的辨证,田老认为首先要辨虚实。实证者或胀痛,或刺痛,或攻冲作痛,或痛处不移; 虚证多为隐痛,痛势绵绵。胁痛在临床病机转化较为复杂,既可由实转虚,又可由虚转实,而成虚实并见之证; 既可气滞及血,又可血瘀阻气,以致气血同病。

田老治疗胁痛常用:

处方一: 支沟,阳陵泉,外关,期门。

处方二: 章门,大包,丘墟,肩髃,曲池。

处方一中手少阳之络穴外关、经穴支沟、足少阳之合穴阳陵泉,配肝募足厥阴之期门,以疏三经之气,活血化瘀通络。处方二中丘墟乃胆经之原穴,可疏调胆经经气,通达病所之郁阻; 章门位于胁,为脾之募穴又属于肝经,能健脾逐饮,驱运胁络气血; 大包为脾之大络,其脉布两胁,用以辅助疏通局部气血; 肩髃、曲池合用为田老疏肝之经验用法。肝气郁结者加行间、下期门; 瘀血阻络者加大椎、膈俞刺络拔罐; 湿热蕴结者加阴陵泉、丰隆; 肝阴不足者加太溪、三阴交。

隔物灸法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胁痛之法。取穴: 膻中,巨阙,期门,章门,膈俞,胆俞,至阳,支沟,阴陵泉。药物制备: 取木香15克研细粉,生地30克捣如膏,上两味药和匀,制成饼状,厚约0.6厘米。施灸时每次选4~6个穴位,将药饼放于穴上,再将锥形艾炷 (高和底径均为1厘米) 置于药饼上,点燃艾炷,每穴灸1~2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1个疗程。

【病案举例】

1.杜某,男,38岁,1982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 右胁部疼痛,痛引及背半年。

现病史: 患者半年来无诱因经常出现右胁隐痛,痛引及背,不得按触,纳差,厌油腻,口渴,大便每日1次,便前腹痛,小便正常。脉右沉弦细,左沉,舌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较干。

辅助检查: 肝功能、血脂、腹部B超、胸透等多项检查,结果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 胁痛 (肝郁化热,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 肋间神经痛。

治则: 疏肝清热,行气活血。

处方: 期门,章门,足三里,阳陵泉。

治疗经过: 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个月患者胁痛消失,饮食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2.沈某,女,58岁,1992年5月15日初诊。

主诉: 左胁肋痛6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 患者6年前因着急出现左胁肋角跳痛,以后每隔半年其处跳痛2个月,伴有心烦,1991年曾作胃镜检查为萎缩性胃炎,B超示慢性胆囊炎,半年前曾诊为肋间神经炎,肌注维生素B12每日1支,10次后症状消失,20天前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左胁痛,痛有定处,如针刺样,肌注上药15次无效。现左胁肋刺痛,痛有定处,局部喜暖,喜按,饮食可,大便略干,小便正常,夜寐安。舌淡红,苔薄黄。

既往史: 30年前有肠结核病史已治愈。

中医诊断: 胁痛 (气滞血瘀)。

西医诊断: 肋间神经炎。

治则: 疏肝解郁,行气活血。

处方: 肩髃,曲池,期门,下期门,章门,中脘。

治疗经过: 共针15次治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 患者心情不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故胁痛,痛有定处; 局部得温按气血稍行,故胁痛略舒。方中肩髃、曲池疏肝理气,为田老经验用法。期门、下期门行肝气散瘀血。田老治疗一脏腑之病往往从与其相关的多脏腑入手,多脏共调以治一脏之病,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防病传变,这也是田老调理脏腑的观点之一。本证虽病位明确在肝胆,但田老并未仅从肝胆入手,而是加用了脏之会穴章门、腑之会穴中脘以调理脏腑。

3.于某,男,35岁,2000年11月6日初诊。

主诉: 肝区胀痛1年余。

现病史: 患者于3年前体检时发现血转氨酶偏高,B超示 “脂肪肝”,未治疗。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肝区胀痛,经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特来诊。现右侧胁肋部胀痛,右上腹不适,乏力,胃胀满,纳差,眠可,二便尚调。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 B超显示 “脂肪肝”。

中医诊断: 胁痛 (肝气郁滞)。

西医诊断: 脂肪肝。

治则: 疏肝理气。

处方: 期门,中脘,阳陵泉,行间,针用泻法。针后在肝俞、膈俞、脾俞拔罐。

治疗经过: 每周治疗3次,共针灸治疗3个月,曾结合汤药金铃子散加减,患者胁痛、腹部不适、胃胀满等基本消失。

按: 方中期门为肝之募穴,行间为肝经荥穴,二穴一上一下,疏肝行气; 阳陵泉为胆经合穴,胆与肝相为表里,阳陵泉可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中脘为胃之募穴,和胃消胀。

4.刘某,男,42岁,1998年10月28日初诊。

主诉: 右侧胁部胀痛2年。

现病史: 患者2年前出现右侧胁部胀痛,近日加重,做腹部B超检查示重度脂肪肝。近一周,持续性胁部胀痛,头晕,视物旋转,口苦,饮食正常。舌质红绛,脉滑数。

既往史: 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病史。

中医诊断: 胁痛 (肝胆郁热)。

西医诊断: 脂肪肝。

治则: 疏肝解郁,清热利胆。

处方: 大包,丰隆,建里,期门,支沟,上脘,阳陵泉,章门,针用泻法。

治疗经过: 每周治疗3次,治疗20天胁肋胀痛基本消失,头晕好转,精神好,继续巩固治疗10次,诸症缓解。随访2年未复发。

按: 患者肝胆郁热内阻,烁灼肝脉,故胁痛; 肝火上炎故头晕,视物旋转,口苦。方中期门疏肝; 上脘、建里、丰隆益胃养阴以防热伤阴分; 支沟为手少阳之经穴,且为治疗胁痛经验穴,与足少阳阳陵泉共同疏泄少阳热邪; 大包为脾之大络,布胁肋,取之疏通局部经气; 章门调和诸脏腑。

5.谢某,女,31岁,2005年12月23日初诊。

主诉: 右胁痛反复发作半年。

现病史: 患者半年前无诱因出现右胁部绞痛。去某医院查肝胆B超显示胆结石0.4cm×0.6cm,诊断为胆囊炎,胆结石。用消炎药、止痛药治疗,病情好转。但半年来每月发作1次,每次大约持续1周,经消炎、止痛治疗缓解。本次发作较重,用药未见缓解,已有半月。现右胁部不适,隐痛,偶有绞痛,口苦咽干,时有腹胀,精神可,饮食差,睡眠差,大便偏干,2~3日1行,小便频。

舌淡,苔薄黄,脉细滑。

既往史: 四肢及背部湿疹反复发作4~5年,每年2次,每次4~5个月。

中医诊断: 胁痛 (肝气郁结)。

西医诊断: 胆囊炎,胆石症。

治则: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处方: 阿是穴,胆囊,期门,章门,中脘,足三里。

夹脊刮痧。肝俞拔罐。

治疗经过: 每周治疗3次。患者遵医嘱针刺15次,右胁部疼痛消失,偶有不适感,精神好,饮食正常,睡眠好转,大便略干,1~2日1行,小便正常。患者因工作紧张停止治疗,半年后随访胁痛未复发。

按: 患者肝气郁结,故胁痛,口干苦; 气郁化热,故舌苔黄,脉滑; 影响及脾胃,故大便干。方中阿是穴行局部气滞; 胆囊为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经验穴; 期门疏肝行气,合肝俞拔罐,共同行肝气,散郁结; 章门为脏之会穴,用以调整诸脏腑; 中脘、足三里行胃肠之气机以助疏肝,并通大便。诸穴配合以通为用,共奏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之功。

刘志顺,赵杰 主编.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从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季养生:自我叩击经络 按摩穴位
艾灸治疗肝气郁结肋痛
胆俞穴
纵横之证首选穴-期门穴
期门
肝气不舒,郁结,按摩哪些穴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