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载家族文化史探析*张波
张载(1020-1077或1078,字子厚)为北宋著名哲学家、关学的创始人,与其弟张戬,时人以“二张”并誉于关中。张氏兄弟殁后,其裔孙二代以后播迁四方,以致其故里陕西各地鲜有记载其家族文的文献。尝通览《陕西府县志辑》及陕西《省志辑》,见其载明清以来诸多关学文献尤其涉及张载家族文化,璨然可观。虽或为记,或为传,或为行状等,选取不一,各得其价值,尤可求其历史实情及文化精神。近年又承全国张载宗亲会友人及张载祠执事信任,或赠送或借阅全国各地张氏宗谱(家谱),于张载家族文化史初略了解,故征之方志、族谱对张载家族迁衍、祠祀历史及家族家训作初步探源。

一、张载家族史略述
史载张载家族文化,较早见于李带双修、张若纂的乾隆《眉县志》(简称张《志》),其后宣统二年(1909)沈锡荣增补的《眉县志》(沈《志》)又承前志,形成了较为详细的张载家族史。张载及其家族在眉县乃至在中国家族文化史上的影响逐日受到瞩目。诚如张《志》毕沅序:“眉人横渠先生为关中正学之宗,二程子称道于前,朱子表章于后,皆宜大书特书,故此书特为灵感录道统录,为方州小志之创体。”2事实上,在明万历间刘九经纂修首部《眉县志》时,以下简称刘《志》)万历刘《志》中,上述观念亦有展现,如在于“氏族”类,梳理了从张迪(张载父)至其二十四世孙张世传谱系,其中自六世孙张晋始自眉徙漉后食邑于滦,遂为滦人,至十五世孙张文运,又自滦返眉;罗列迁至江西建昌南城的五世孙张选、六世孙张一俊、七世孙张霆、十四世孙张日中四人事迹;介绍散见居眉者五世孙张暹、二十三世孙张邦麒及其后世子孙十人。然而,刘《志》记叙甚为简略,不仅人物关系尚未清晰,迁徙情况也多一语概括。
在沈《志》中,自卷十二至十四保留增补了张《志》的“张氏传录”与“张氏道统录”。兹分而论之:
其一,在“张氏传录”中,主要内容有四:其一,收录了《宋史》有关张载及其弟张戬的传记、吕大临为二人撰写的《行状》。其二,补充了刘《志》关于张载四世孙张选南迁建昌南城一系人物的英烈事迹,与在眉四世孙张暹之子张统的事迹。其三,整理出从一世张迪始,经张载、张因、张炎、张㫤、张昌、张德、张谷勉、张士、张玉、张景、张松梅、张复礼、张文运、张承允、张元祥、张继祖、张之宗、张科、张明文、张又振、张景葛,至二十世四张世传等在眉张氏宗子世系。其四,在案语中,以宗子世系对比旁系,考辨张《志》之误。如云:“张子四世孙讳选讳暹者,㫤之兄弟也;曰五世孙讳一俊者,晋之兄弟也;……张素《志》曰二十三世孙讳邦麒者,世传之兄弟也。然邦麒之子讳统,是前明万历十年举人,其兄弟时代不应参差若是所谓二十三、二十四世,张《志》必有伪。”3
其二,“张氏道统录”载录了多散见于《二程集》、《朱子文集》、《性理大全》、《张子全书》、《宋名臣奏议》等典籍的有关张载言论或评价的史料,及张文运迁眉、授翰林学士的官方文书,张又振在眉奉祀部照,张载父张迪从祀启圣祠的呈文等,这些亦是对“张氏传录”的有效史料补充。最为值得注意处在于,完备收录了明天启二年(1622)年吏部批复凤翔知府沈自彰申呈,准直隶永平府查访张载后裔迁眉奉祀的往返官方文书。该文书以《滦州志》与张氏家谱为据,访获张载十四世孙滦州儒学生员张文运为“真正苗裔宗派”,并“比照周程朱四儒之例,给与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令居眉县世守坟墓奉祀”。4该文书可与尚存的沈自彰申请陕西抚院为张载后裔办置房地的相关文书相互参考,清晰梳理出凤、眉两地张载后裔的传续情况。
事实上,可以看出,沈《志》十分重视张载家族传录及张载道录,保存了原始官方文献,这也反映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张载作为文化象征,不仅仅是家族内部之事,也是官方尊崇先儒,推行教化的重要措施。

二、历史视域中的张载祠祀辨析
祠祀是家族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张载家族的祠祀文化与孔子、孟子等家族往往与官方推重有密切的关系。明天启间,由于时任凤翔知府沈自彰的努力,张载第十四世裔张文运作为为“真正苗裔宗派”迁回陕西故里,世守坟墓奉祀,自此也获得明清乃至民国官方认定的“世袭五经博士”及奉祀官。由于张文运协同一子三孙,总计五人迁至故里,官方作出眉县墓地、凤翔府治两地安置的措施,并于两地建立横渠书院。诚如清儒李二曲所言“前代诸名儒,凡建书院讲学者,殁即以书院为专祠,崇祀于其中。”5可见,书院与祠祀存在密切联系。事实上,在张载殁后,在陕西西安(正学书院)、武功(绿野书院)、蒲城(横渠祠)、三水(张子祠)、临潼(横渠书院)等地均出现了专祠或书院祠祀张载。自张文运迁至陕西后,张载家族的祠祀已经和官方、民间祠祀交织一起,凤翔、眉县的横渠书院兼具官方与家族的双重意义。因此,愚着重考察在张文运迁陕后,张载后裔所处凤翔府治、眉县横渠镇横渠书院,在《(乾隆)凤翔府志》(以下简称《府志》)与沈《志》中载录了凤翔府治、眉县两地情况6,并作出辨析。
凤翔府治:《府志》卷三凤翔“张公祠”条,云:“城东街祀横渠夫子。”7《府志》卷十载李因笃《重修张横渠夫子祠记》文下注云:“祠在凤翔县东街。”8今凤翔东大街横渠书院故址前院为张载二十七世裔孙张崇谦居住,其先人世居于此;后院于建国后改建为幼儿园。
眉县:沈《志》卷七“张子祠”条引《一统志》云“在眉县东横渠镇。康熙二十三年赐额曰‘学达性天’。案:祠之建,不知其所始。元祐中重修,文恺礼撰记,详见《金石记》。又,明成化中重修,戴珊撰记。”9(案:毕沅《关中金石记》卷八载文氏《横渠祠堂记》),康熙所赐“学达性天”匾额的为大振谷横渠庙,案语所指为横渠镇张载祠,《一统志》混为一处。《府志》卷三眉县“横渠祠”条:“一在县西门内,一在县东五十里横渠镇。”10可见,眉县张载祠有两处,一在县治,一在横渠镇。
上述三处张子祠故址,其中一处在地点上吻合今凤翔县城,但眉县两处张子祠仍存在需要澄清或说明之处。
其一,虽然古代书院与专祠存在一体现象,但眉县县城西门内张载祠并不是乾隆三十年知县周家琰改察院的书院。周氏所改建书院在眉县城东门附近。(可见图1)即县治中横渠书院与横渠祠分别在县治的东、西方,并非合二为一。显然,周氏改建的书院祠祀张载,应是官方祠祀,非张载家族行为。
其二,乾隆时期眉县西门内的张载祠,疑为嘉靖《陕西通志》中所谓“张横渠祠”,其云:“张横渠祠在县西一百六十步。正统二年,知县石林因旧横渠祠路远,建此便拜谒。弘治四年,知县贾昶重修。”11可见,眉县西门内张载祠,其祠祀也应是官方行为。
其三,今横渠镇张载祠应是张载家族祠祀之处,但其故址非崇寿院。今人多传横渠镇张载祠的前身为宋代崇寿院。然而《府治》卷三在明确说明横渠祠在“县东五十里横渠镇”的同时,又于“眉县寺观”中载列“崇寿院”,云:“县东五十里。宋苏文忠公尝至此,有诗。”12沈《志》卷七亦载列“崇寿院”,亦云:“宋苏轼《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崇寿院》壁诗‘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聊亦记吾曾’。”13(案:原诗题名为《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府志》、沈《志》并无张子祠与崇寿院关系的说明或案语,如果二处为一,修志者不可能同时漏掉此重要信息。甚至在《(雍正)陕西通志》卷十二八、《(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三十二载录古迹时均在张子祠外,亦别列出“崇寿禅院”或“横渠镇崇寿院”。14值得注意的是,清人查慎行注苏轼此诗时云:“崇寿院,在眉县东五十里,横渠镇南。”15而今张载祠处于横渠镇之北,且北临渭河,祠后为历史上受渭河冲击而形成的河滩,不可能形成居住建筑群。显然,这与查氏所言的“横渠镇南”的崇寿院不是一处。
此外,沈《志》、《府治》分别载录了文礼恺《重修横渠先生祠堂记》、李因笃《重修张横渠夫子祠记》,二文对横渠张载祠及凤翔府治张载祠的历史作了某些史料说明,值得注意处,有二:
其一,横渠镇张载祠始建时间。沈《志》云“祠之建,不知其所始”。事实上在文恺礼《重修横渠先生祠堂记》载:“延祐四年冬十有一月朔,阳陵李中从正捧紫薇檄,赴眉文学掾,道横渠,进谒故宋张献公祠下,盥(案:原作“舆”,据《全元文》改)荐礼毕,……乃诣县諗主簿刘君(案:《全元文》作“公”)楫,请重葺,以副具瞻,……越明年春,始鸠工征材,祠之故坏腐者咸易之。会刘丁内忧(案:《全元文》作“艰”),旋复中画。洎今尉杨君(案:《全元文》作“侯”)粹至,欣然协规僦力,迄冬(案:《全元文》作“岁”)而功告成。……是祠元贞初所建,陋复若此。”16文氏记载符合邑人刘九经明万历《眉县志》所谓元贞元年(1295)诏建张子特祠的之事。据此,今横渠镇张载祠历史当追溯到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后于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以至明清两代多次修葺或扩建,乃至改建。如上述所述,今张载祠北临渭河,处横渠镇北,而据乾隆张《志》附图,张载祠却在横渠镇之南。如果张《志》附图无误的话,也意味着张载祠在历史上由镇南改建到镇北。镇南极有可能为前文所云“横渠祠堂故址”。
其二,重修凤翔张载祠时间。李因笃《重修张横渠夫子祠记》(案:《李因笃集》题为“重修宋张诚公横渠夫子祠记”)载:“渔阳曹太史来守雍郡之明年,疆事既宁,时和岁稔,乃召佐吏(案:《李因笃集》作“史”,似误),凡事(案:《李因笃集》作“冬官”)之有裨于民隐者,振举维序,而首割俸若干缗,葺有张诚公(案:《李因笃集》阙“诚公”)横渠夫子祠。盖先是公莅部之初,斋宿谒圣庙,次(案:《李因笃集》作“遂”)拜祠下,讶其日圮也。又肖象某某守宰于旁楹。守宰虽贤,不祀官祀地,新鬼入,故鬼去,非类而附,不以居歆矣。爰撤爰熙,作承用妥,卜牲炼日,将大会邦人落之。……公名鼎望,字冠玉(案:《李因笃集》作“五”),号澹斋(案:《李因笃集》阙“澹斋”)顺天丰润人。顺治十六年进士,以高第擢庶常,践刑曹,出为新(案:《李因笃集》作“西”)安广信太守,康熙二十三(案:《李因笃集》作“四”)年补扶风郡。”17此文值得注意的是,重修凤翔张载祠的时间,是《府志》所载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之“越明年”,还是今人校点的《李因笃集》中的“康熙二十四年”之“越明年”?核《府志》卷五《职官》亦云曹鼎望“康熙二十三年任”18。然而,据《皇清诰授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加三级澹斋曹公墓志铭》载:“公讳鼎望,字冠五,别号澹斋,姓曹氏。……以外艰去,亡何丁内艰,服阙补凤翔府知府。……乃新张横渠先生祠,及苏眉山喜雨亭,公余觞咏其间。公是岁六十有九。……生于明万历戊午二月初九日,终于康熙癸酉正月初三日,得年七十六。”19曹鼎望生于明万历戊午年,即1618年,修毕张横渠祠时为69岁,时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即康熙二十四年之“越明年”。可见,《府志》所载时间存在讹误。

三、张载家族家训举隅
张氏兄弟殁后,其裔孙播迁四方,目前发现的全国各地张载家族谱牒均编撰于明清以来,愚所读张载家族家规家训达十八家,多数保存家训内容。就其形式看,有三:
其一,选取张载言论作为家训,如无锡寿康堂营桥支南阳巷分支家训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列张载《西铭》,次备《东铭》,最后附张氏百忍歌。《西铭》主旨学界阐发多有歧解,但初以“订玩”为名,乃是教育发蒙的公用,凸显儒家仁孝一体的观念应是多种歧解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东铭》初以“贬愚”命名,本是告诫子弟于言行动念之中省察提撕,乃儒家改善迁过、成贤成圣的功夫。百忍歌为张氏家族通传告诫,虽论处世良方,但也以成“大人之量”、“君子根本”为家族道德修养指归,与《东铭》主旨相类似。值得注意的是,愚访询该支七十余岁的张载十八代裔孙张乐荪先生,得知其家族旧有教育幼童背读东西《铭》的传统,建国后逐渐中断。另外,南嘉两铭堂新秀《张氏宗谱》保留了明末《两铭堂贞一家乘》,其卷首即为东西《铭》,显然两《铭》亦存有家训功能。贵州横渠堂瓮安草塘皮匠街支系族谱《张氏横渠堂族谱》虽为新修谱(注:笔者未见旧谱),也首载东西《铭》,并以张载“四为”句、“六有”句(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等为《先祖遗训》,当反映当前张载后裔的志业和行为规范。
其二,托名为张载所撰,最典型的为眉县横渠堂《张氏族谱》载有《横渠公家规、族规十诫》,其内容如下:1.逐淫朋队伍;2.好鲜衣美食;3.驰马试剑,斗鸡走狗;4.滥饮狂歌;5.早眠晏起;6.倚父兄势,轻动打骂;7.喜行尖戳事;8.近昵婢子;9.气质高傲,不循退让;10.多儳言,习市语。因历史上的该支张载族裔于明万历间由今河北滦县迁至眉县,其谱于清康熙间明万历曾求续于滦,后屡经焚烧、借失等劫难,所谓“十诫”出自张载之手已不可考知。从内容看,该十诫涉及交游、服饰、日常行为、家族和睦、个人涵养等方面的内容。这类内容无非要求子弟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儒家礼教。事实上,在张载的生平记载中,也有某些地方可以应照,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云“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语人,虽有未喻,安行而无悔,故识与不识,闻风而畏,非其义也,不敢以一毫及之。其家童子,必使洒扫应对,给侍长者;女子之未嫁者,必使亲祭祀,纳酒浆,皆所以养孙弟,就成德。尝曰事亲奉祭,岂可使人为之!”显然,以儒家礼教训诫子弟,为张载生平着意处之一。愚又访询该支六十五岁的张载十八代裔孙张世敏先生,得知其幼年家族长辈责令熟背东西《铭》之事,可见在某种意义上东西《铭》也是其家规内容之一。
其三,后裔创制族规家训,此类情况较多,不仅存在于民国乃至明清诸谱中,也存在建国后新制谱中。前者如,海南文昌《张氏族谱》首修于明嘉靖四十年(1661)张载第十二世裔孙张饶全之手,后世数次增修,其中保留《训条》十七条,其纲目为:1.忠君臣国;2.孝父母;3.和兄弟;4.别夫妇;5.信朋友;6.教子弟;7.尊师儒;8.立品行;9.教宗案;10.重农桑;11.遵礼法;12.慎典宗;13.审嫁娶;14.明祀典;15.谨丧制;16.完国课;17.重宗子。这16条涉及为政、和家、处事、礼仪、祭祀、教育等诸多方面,较全面的展现古代家族教育的内容。再如,常州梅里《张氏宗谱》卷五载族规家训,云:“教子孙以读书为第一进德修业三不朽自期尚矣。次亦可以为人师,可以课子弟修脯,可以代耕书香,可以相继不绝人师经师上也……其资力难进者,力田为宜,孝弟力田,古取士之一科也。孝悌乃百行之先……万恶皆起于贪,万善皆起于不贪。父子兄弟,天性也。……立嗣子律有明条,必以本支为正。如无本支者方可及于旁支……族中有策名贤达立德立功,及志士仁人义夫节妇,身教言教可法者,今传之以为人劝。族中有从释道及仆隶者虽有子孙本不宜录今之以为后人戒。”又备列《祖训》十条:1.敦孝弟;2.睦宗族;3.立家朝(庙)4.崇祭祀;5.勤读书;6.务农桑;7.慎取友;8.禁嬉游;9.尚节俭;10.息词讼。又论“族谱载《祖训》详矣,然其文字高浑,恐学浅者不甚明白,因撰《十戒》以示后人”,其《十戒》即:1.戒不可滥交;2.戒不可淫邪;3.戒不可欺人不识字与贫贱;4.戒不可在乡作大老官;5.戒不可好讼;6.戒身不能行之事,口中断不可言;7.戒交财不可占人便宜;8.戒贫贱(注:疑此处脱字)9.戒幸而富足;10.戒不可,充役不可当牙,不可与僧道往来,治家不可不肃教子……。此外,张载后裔中的后圻《张氏宗谱》亦存有《宗训》、《家训》各十二则,也涉及上述诸方面。上述家训,虽然与张载其人其学无太多关系,但反映了传统儒学修身、齐家的内涵,涉及孝弟、忠信、睦和等伦理规范和成人教育。后者如新修《河南怀庆族谱》又于第六节心志《家训》,其内容大致包括“先孝父母,感天地之德”、“耕读传家、忠厚处世、光宗耀祖”、“勤于政事、廉洁清正、克己奉公、孝忠国民、匡扶正义”、“克勤克俭、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和睦相邻、常祭祖宗”等,涉及孝道、为政、涵养、祭祀等诸方面,其言论及内容具有时代感。

以上主据沈《志》、《府志》仅从家族道统录、祠祀及家训方面论及张载文化。事实上,在二《志》中亦存在张子故宅、张子墓、张子故井田、张子从祀孔庙等史料,族谱中存在张载所撰《横渠里著谱序》、张载家世渊源介绍、及各分支不同家族家风史料等,不仅保存了张载在陕西的文化遗迹,有助于今人澄清或补正史之误之阙,也有助于深入研究张载家族近千年的迁衍及家族伦理文化取尚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五十:陕西眉县张载——立心立命 惟德惟规
陕西眉县张载:立心立命 惟德惟规
追忆古书院 书香遍陈仓
张氏家训,张家人要谨记!
周少波 | 张载关学在凤翔
【揭秘】张载与凤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