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学文研】关学智慧:从“太虚即气”的本体思想到 “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

赵馥洁

张载创立的关学不但培育了“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和“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等优秀的人文精神,而且创建了深湛的哲学智慧,为中国民族的智慧宝库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汲取和弘扬。
“太虚即气” 的本体智慧。在宇宙观上,张载认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气, 万物都由气生成。他说:“ 凡可状, 皆有也;凡有, 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 《正蒙·乾称篇) 而“太虚”则是气的本然状态。“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 (正蒙·太和篇》)张载把“ 太虚之气”视为宇宙的本体,这一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永恒性的思想,是对中国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并对后世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太和谓道”的辩证智慧。张载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聚合而成的,因此事物都含有阴阳二端对立。正是由于这种阴阳二端的对立(“两”)、统一(“一”),才使事物变化不已,神妙莫测。他说:“ 两不立, 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 太和篇》) 在张载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对立和斗争,但终归会化解矛盾,实现和谐。“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 太和》)由此张载把古代的和谐思想提高到规律高度,认为至高无上的和谐—“太和”是宇宙根本法则,提出了“太和所谓道”、“和乐,道之端乎”等重要命题。张载的辩证法乃是“和谐”辩证法,它启示人们既要把握事物的矛盾,又要追求和谐目标。
由“闻见之知”升华至“德性之知”的认识智慧。在认识论上,张载一方面认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接触外界事物取得的, 他称这种认识为“ 闻见之知”;另一方面又认为耳目闻见不能穷尽天下万物之理,于是便提出了一种超越耳目闻见的认识,他称这种认识为“德性之知”。张载主张人要获得正确的认识,既要以“闻见之知”来开启,又不能“以见闻梏其心”,这就必须克服“闻见之狭”,升华到“德性之知”的境界。张载突出强调了理性思维认识的重要性,并把理性认识与德性修养相贯通。
由“气质之性”复归到“天地之性”的人性智慧。在人性论上, 张载提出了“ 天地之性” 与“ 气质之性” 的人性学说。“ 天地之性” 是先天的、普遍的、纯善的,是体现天理的;而每个人生下来之后,具有各自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生活欲望等特点,这种禀气而生的与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相结合的性,张载称之为“ 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 是特殊的、有善有恶的,是恶的来源。为了恢复先天的善性,就要去掉物欲之蔽, 变化气质之性,返回本然的善性。他说:“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 君子有弗性者焉。” ( (正蒙· 诚明篇) 张载认为,人如果能够变化气质之性,恢复天地之性,就可以为善,成为圣贤,成为君子。而要变化气质,返回到天地之性,就必须通过克己、尽心、养性的修养工夫。
“大心体物”的人生修养智慧。张载认为人要通过修养,变化气质,复归天地之性,成为圣贤,首先要有“大心体物”的自觉精神。他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正蒙·大心》)就是说要超越个体狭隘的见闻和私心,弘大其心境体察万物、承载万物、关爱万物,与天心合一,就能达到“体物未尝遗”、“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正蒙·诚明》)的崇高价值境界。在张载看来,“大心体物”的人生态度,并非外在的道德他律,而正是人的天地之性的内在必然要求。天地之性不是某一个体所独有的,乃是所有人的共同本源,而这就决定了人们不应该局限于仅以一己私意为取向的狭隘的价值视野,而应该具备关怀万物、关爱他人的宏大价值情怀,做到“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蒙·诚明》)
“民胞物与”的价值智慧。张载哲学的最高理想是达到“民胞物与”的价值境界。他在《西铭》一文中指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正蒙·乾称》)就是说,天地是人类和万物的父母,每一藐小的个体,生存于天地之间,都禀受了天地之气(“天地之塞,吾其体”),秉承了天地之性(“天地之帅,吾其性”)。既然人与我、物与人,都生在天地之间,都秉有天地之性,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以万民为同胞,以万物为朋友。“民胞物与”的价值理想,乃是张载哲学的终极关怀。
这一体系有内在联系的体系,核心是“民胞物与”。“太虚即气”的本体论、“天地之性”的人性论是确立“民胞物与”价值理想的理论根据,而由“闻见之知”升华至“德性之知”的认识智慧、“大其心体天下物”的修养智慧、“仇必和而解”辩证智慧则是实现“民胞物与”价值理想的途径和方式。于是,其中贯穿的是从“太虚即气”的本体思维到“民胞物与”的终极关怀的逻辑脉络。
尽管张载关学的哲学智慧也存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固有局限,但可以看出,它呈现着宏伟而博大的气象,蕴涵着深厚而精湛的义理,至今仍然对我们治国济民、人生处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系统研究和深入发掘。特别是张载哲学智慧在关学承传、演进历程中的发展和演变,及其形成和积淀的宝贵成果,更有待于我们去拓展研究。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关学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哲学智慧的发掘,由于文献缺乏而颇多遗漏。当此之际,西北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关学文库》实乃关学智慧的文献渊薮,它一定能够成为我们汲取丰富多采、博大深厚的关学智慧的不竭源泉,成为我们继承弘扬关学优秀精神的宝贵财富。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关学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关学文库》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陕西省文史研究馆)和西北大学出版社组织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对关学基本学术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大型丛书,共40种、47册、2330万字。本文库以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文献整理的系统性、学术研究的开拓性为目标,以综合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经典解释与文明阐发相结合为特点,旨在通过对关学学派基本著述的抢救、挖掘、整理与研究,重点展示关学的历史面貌、发展脉络、鲜明特色、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文献整理系列包括关学重要学人有宋代张载、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李复,元代萧、同恕、杨奂,明代王恕、薛敬之、张舜典、马理、吕柟、韩邦奇、南大吉、杨爵、冯从吾、王徵,清代王建常、王弘撰、李颙、李柏、李因笃、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刘光蕡及清末民初牛兆濂等29名;编订文集26种、33册,分别是:《张子全书》《蓝田吕氏集》《李复集》《元代关学三家集》《王恕集》《薛敬之张舜典集》《马理集》《吕柟集·泾野经学文集》《吕柟集·泾野先生文集》《吕柟集·泾野子内篇》《韩邦奇集》《南大吉集》《杨爵集》《冯从吾集》《王徵集》《王建常集》《王弘撰集》《李颙集》《李柏集》《李因笃集》《王心敬集》《李元春集》《贺瑞麟集》《刘光蕡集》《牛兆濂集》以及《关学史文献辑校》等。学术研究系列共14部,包括《关学精神论》《关学思想史》《关学学术编年》《张载思想研究》《张载年谱》《吕大临评传》《吕柟评传》《韩邦奇评传》《冯从吾评传》《李颙评传》《李柏评传》《李因笃评传》《王心敬评传》《刘光蕡评传》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平:张载心学结构发微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张载:民胞物与
张载《西铭》境界说
太虚即气
重新认识张载的历史地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