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玉成:小葫芦“装”下大世界

人物简介


李玉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昌雕刻葫芦代表性传承人。生于1956年,山东聊城人,他自幼学习葫芦雕刻技艺,现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作品线条流畅自然,图案丰富、典雅,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2012年被评为“2011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大模范人物”。


半个世纪前师傅雕刻葫芦的一幕幕场景,李玉成一生难忘:五旬汉子一手把握着葫芦,一手紧握着刻刀。他一边一刀一刀地“片”葫芦,一边不急不缓地给一个孩童“解说”三国故事。当人物、场景等在这个方寸之地栩栩如生地呈现时,故事也差不多讲完了。 


如今,他年过六旬,也成了师傅,徒弟有6名。坚守葫芦雕刻数十年来,他见证了雕刻葫芦的盛景,也经历了雕刻葫芦的寒冬。



一个人:听故事的孩童长成讲故事的师傅


李玉成生活的地方叫李什庄村。2014年,聊城市东昌府区被命名为“中国雕刻葫芦文化艺术之乡”。目前,东昌府区被普遍公认为是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基地。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李什庄村的葫芦雕刻更是悠久,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据李玉成回忆,他幼年时,村上一半以上的家庭种葫芦、雕刻葫芦、卖葫芦。在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葫芦种植及雕刻达到最盛。当时,村上雕刻得葫芦,甚至被带到遥远的两广地区大受欢迎。


“东昌雕刻葫芦有自己的特征:题材多是戏曲,深受欢迎;大都雕刻“盘不断”图案,代表着福禄不断,这是人人所期盼的。”李玉成如此评价东昌雕刻葫芦今天“江湖地位”的成因。


李玉成能成为东昌雕刻葫芦的领军人物,与幼年的成长环境分不开。五六岁时,他就开始受到师傅李尚贤的熏陶。


“雕刻葫芦的题材大都来自戏曲。因此,师傅雕刻葫芦时,总是一边雕刻,一边讲故事。他能在一个葫芦上刻出4出传统戏曲的图案。”每每,李玉成都看得入迷听得入神。


分不清是更喜欢看师傅雕刻,还是更爱听师傅讲故事,一颗“葫芦种子”却悄悄地在李玉成心里落地生根。 


按传统思想,技艺一般不外传,正所谓“能舍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师傅为何选了李玉成做传承人?他是真心喜欢,师傅看在眼里。他忠厚老实,师傅感受得到;他聪明伶俐,深得师傅信赖。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在吐出新绿的葫芦架下,李玉成拿起刻刀,与葫芦正式结缘。 


只是,四十年时间太长,如今,听故事的孩童已经长成讲故事的师傅;只是,四十年变化太大,大到如今村里只剩下李玉成一个人还在雕刻葫芦。



一段路:三百个葫芦“踹”出来的“葫芦李”


当真正跟随师傅开始学习,李玉成才体会到葫芦雕刻的繁琐与枯燥。业界有一说法,“三年学刻,一年学烙”。葫芦雕刻,比在葫芦上烙画难多了。它的每一个线条,都是以刀作笔运用各种技法“画”出来的。线条最终达到自然流畅的效果,必然要下一番功夫。 


葫芦雕刻难,难在刀法多变。“一个葫芦,有一个葫芦的软硬度。一个葫芦,有一个葫芦的独特形状。每一刀下去,都没有模式可循。” 在师傅李尚贤的悉心教导下,李玉成的心绪先平静下来,然后,慢慢摸索其间的奥妙:劲使大了“不走路”,劲使小了“不吃肉”。


李玉成说,仅仅自制的雕刻工具就有众多种,如圆规、挖棱、刻刀等。开始,李玉成刻不好,用力大了就刻透了,用刀不熟图案就刻错了……种种不适,曾经狠狠地折磨过他。每每,他一脚就把这些“废品”踹坏,当做饭的柴禾烧掉。粗略估算,那几年,他废掉的葫芦足有三百多个。

“一坐就是一晌,而且你全部的世界就在这方寸之地。冬天冷,那时候每个冬天几乎都冻伤手脚。夏天不仅热,还有蚊虫叮咬。”他想出一个防蚊虫叮咬的办法,把脚放进蛇皮袋子里。 


“现在,有人向我请教雕刻的秘诀:‘你用多大的劲?’我说,这个真不好说,全靠自己的手感。手感要靠日复一日地练,功夫到了,手感自然就掌握了。”李玉成说,他教徒弟时,也只能大体说说,具体如何掌握,还得靠徒弟自己实践摸索。


现在,市场上手工的雕刻葫芦之所以稀少,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雕刻技艺难学,手工雕刻艺人稀缺。仅仅雕刻手法,就包括“片”、“雕”、“镂”等,尤以“片葫芦”为精致。“片”,即一刀削一片,一削一片、一削一片,如此反复,最终构略出图案。 


另外一个因素就是经济因素。李玉成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雕刻一个葫芦的报酬只有6毛钱。即便现在,一个手工雕刻葫芦动辄上千元,仅算经济帐也是不划算的。因为一台机器一天可以雕刻上千个葫芦,一个哪怕赚几元,利润也相当可观。


因此,若不是真正喜爱,李玉成早就放弃了。四十年的坚守,终见花开。2009年,李玉成成为山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他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葫芦李”早已蜚声海内外。



一生情:愿徒弟徒孙永远“用手”雕刻下去


有起有落,是客观规律。东昌雕刻葫芦也如此。


几经周折,它的艺术价值,在今天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个精致的雕刻葫芦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


他创作的雕刻葫芦根本留不住,更不会在网上卖,仅仅找上门的就抢购完了。李玉成说:“雕刻葫芦的价值,贵在手工雕刻艺术上。” 

李玉成吃过的苦,如今正得到补偿。雕刻葫芦“带着”他风风光光闯世界。 


在刚刚举办的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李玉成的雕刻葫芦成为焦点:游客围着展位一看就是一晌;一名苦寻他多时的老顾客找上门。


2017年,他去台湾参加“精彩非遗闹新春”山东非遗展演,雕刻葫芦一转眼被“抢光”; 


2012年,他赴韩国首尔参加了“同一地球村”非遗葫芦雕刻技艺展演,大受欢迎;


2010年,他赴法国巴黎参加 “孔子文化周”活动,在全世界最高艺术殿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演葫芦雕刻技艺,现场把葫芦雕刻作品作为礼品送给法国前总理拉法兰;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创作的雕刻葫芦就漂洋过海到达了美国、日本、欧洲……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人,李玉成有6名徒弟。其中,徒弟王树峰已是山东省非遗传承人,贾飞是聊城市非遗传承人。甚至他的徒孙舒洪利也已是市级非遗传人。


徒弟王树峰买了房、买了车;徒弟贾飞更是做起葫芦收藏,正在组建葫芦博物馆。真正的艺术有市场,真正的艺术能养人。这是令李玉成感到非常欣慰的。 


在李玉成看来,雕刻葫芦的艺术价值归根结底源于文化。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做沃土,小葫芦方寸藏金,并不“小”。 


李玉成有一个梦想,他希望通过提升提升雕刻技艺,把中国乃至世界优秀文化都“装”进雕刻葫芦里,将“东昌雕刻葫芦”做成品牌,推向全世界。他希望徒弟徒孙们“用手”而不是机器,将雕刻葫芦永远进行下去。 


精彩回顾:

葫芦之美美在哪里

蒙芯的工艺与价值

栖身海外的葫芦器

手捻葫芦竟藏猫腻

葫芦买新还是买旧

盆栽葫芦这样种植

文玩人信仰是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昌葫芦:从田间到殿堂的聊城传奇
东昌葫芦已成聊城靓丽名片
民间手艺:葫芦雕刻
海底捞的“师傅带徒弟,徒弟带徒孙”的机制(干货推荐)
东昌雕刻葫芦
《周末去哪儿》第九十三期“东昌守艺人”— 葫芦雕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