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又闻小黄蛉】都市中极难寻觅的自然之声

立秋刚过没几天,黄昏时分,携一册刚在上海科技馆买到的《都市的天籁》走向停车场,不经意间,满耳朵都已是秋虫的鸣声。

循着虫声,漫步到停车场边的小水塘旁。茂密的芦苇、野茭白和不知名的野草长满的水边,油葫芦和草螽在这里欢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天的困乏顷刻间遁到了脑后。凝神细听,“唧唧唧唧唧唧”,一阵阵密织如雨、清幽悦耳的鸣声,断断续续从远处的草丛中飘来。我心里一动:难道真的是久违了的小黄蛉?

小时候在乡间长大,听惯了夏秋不绝于耳的虫鸣,也听惯了晨昏水边小黄蛉的琴声。今天的都市客,或许相当多的人都有这份共同的成长记忆。我们带着那份幼时沉淀到心底的宁静祥和远走他乡,走进都市,走进钢筋水泥丛林,记忆中的虫鸣就成了故土之音。即使你年少时生活在城市,从北京的胡同到上海的弄堂,从打理粗放的小院、公园,到斑驳的墙根和荒草丛生的路边,也曾有虫鸣伴你长大。难怪叶圣陶先生会在《没有秋虫的地方》中写道:“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

虫鸣为何竟成了我们的记忆?叶圣陶先生在写下此文的1923年还是不足30岁的热血青年,甫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正在整理出版自己的童话集《稻草人》,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心境,让他发出“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的无奈?他在文末给出的答案“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象征的意义显然大于现实。我料想,先生生活中并非没有绿草和秋虫,他只是在借没有秋虫的那一隅那一刻,抒发对沉寂现实的不甘与激情燃烧的生活向往罢了。

但对于我们,今天的都市人,虫鸣确曾成为记忆,而消逝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上海,在江南水乡,喜欢逐水而居的小黄蛉,本是原住“虫民”。只要有河浜、水塘,就能在水边听到它们的鸣声。很多玩虫的“虫民”,则喜欢把养在虫盒中的小黄蛉随身带着。从怀中传出的那一阵阵清脆细密的鸣声,宛如冬春的暖阳和夏秋的涓涓细流,浸润着人们的心田。但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铺天盖地的钢筋水泥、整齐划一管理完善的人工景观,让鸣虫们丧失了生存的空间,也让我们失去了天籁般的鸣声。即使是在乡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把很多鸣虫赶出了家园。在“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快速发展时代,不知从何时起,野生状态下的小黄蛉,就在整个上海绝迹了。

鸣虫是直翅目昆虫中一个庞杂的大家族,它们依靠翅膀上的音锉和刮器相互摩擦而发声,说它们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一点也不为过。小黄蛉虫体只及米粒般大小,但就这么个小不点儿,不但鸣声优美动听,还精力充沛特别喜欢鸣叫,晨昏时刻更是叫得欢快,而且从早春到初冬,只要是个温暖的日子,就会禁不住振翅高歌,让人不得不惊叹造物的神奇。鸣虫仅雄虫鸣叫,鸣声最主要的功能,是求偶的情歌。小黄蛉这么喜欢鸣叫,除了求偶,当然不能排除大多数时刻它是在自得其乐。这鸣声既愉悦了自己,又愉悦了雌虫,更难得的是,大多数鸣虫的鸣声还能让不是它同类的我们,感受到那么怡人的愉悦,引发我们那么缠绵的愁思。“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虫儿的情歌也成了人类的情歌。“以鸟鸣春,以虫鸣秋”,自《诗经》以来,无数的诗词画作以鸣虫及其鸣声为素材,赏虫文化深深根植在了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之中。

可喜的是,听说近年来小黄蛉正在回归上海。它最早是在2003年的江湾废弃地现声,如今那里已经成为江湾生态湿地。随后,小黄蛉不断地在浦东、青浦、松江、崇明等地,甚至热闹的世纪公园旁的水浜中被重新发现。小黄蛉的回归,显然意味着一大批鸣虫以及其他野生动植物的回归,也意味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回归,说明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重新有了鸣虫的栖息生境,对我们而言无疑也变得越来越宜居。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民族,从历代名士的风花雪月、梅兰竹菊,到今天的生态城市、生态旅游,都体现着人类亲近自然的天性。优美的虫鸣,则被人们形容为“听得见的宁静”、“月光的声音”、“露珠在歌唱”。

美国作家、儿童权益倡导者理查德·洛夫在自己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Last Child in the Woods)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个术语,揭示了电子产品时代儿童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异的断裂,并将现时父母们忧心不已的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等现象,与自然缺失症关联到一起。没有鸣虫和野趣的记忆,品味不到真正的宁静、月光和露珠歌声的童年,只有网络、游戏、iPad而没有野趣体验的童年,会不会缺了很多东西?

但在大都市中,孩子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野趣、体验自然?手边这本《都市的天籁》,无疑就是一个范本。这本书是注重生态教育的上海科技馆鸣虫课题组十几年户外调查和科普活动的积淀,以大量精美的鸣虫照片和作者优美深情的文字,引领青少年识虫、赏虫,探究中国的赏虫文化,并详细介绍在大都市中如何寻虫、听虫。任选一节来读,都像是在读一篇描写自然的散文,作者的赏虫心得和户外体验,不知不觉间就流进你的心。随书还附送一本“寻虫秘籍”小册子,以及一张含几十种常见鸣虫鸣声的光盘,《都市的天籁》,恰如其分。

别让孩子们“宅”在家里,别让孩子们的儿时记忆缺失虫鸣。趁着秋高气爽,选一个地点,带孩子到户外,听秋去。(乔馥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虫鸣都市
[转帖]秋虫欲雨鸣
【签约作家】王贺岭|初秋的抒情歌手
《汉字的图画》第六篇:天凉好个“秋”
秋夜虫鸣声
当代散文||【那虫】◆赵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