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与命

作为一个具体鲜活的人而言,生命之延续就是“生”,而生命延续过程所具有的能力、欲望、本能,就是“生”之“性”,由生之性便具有了“命”,故人性与命紧密相连。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犹令也;性,即理也。由此可见,命的基本内涵即是人生之历程以及人生之性。生命的这种延续放在人生的历史中,即为生之长短,谓之寿命;其性之殆尽,不能“生”,便谓之“死”。死乃是人生不可抗拒的,也谓之命。

生,命也;死,命也。孔子曰:“死生有命”,此“命”多在人无法选择上言说,也就是说生死乃是人必定如此、不可避免的。人之性,即生之便具有的。然而人们将人生无法认识、无法解释的境遇,便称之为“命”,此“命”往往带有宿命的性质。

然而,孔子所言“命”又特别强调“命”的客观性,谓“命”非人力之所转移,因此我们又不能将孔子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当作宿命论。如孔子曰:“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也就是说,生死是客观的,并不以爱恶而转移,若是以爱恶其生死,则惑也。简言之,生死不能使之生死,是为“死生有命”。

儒家将命划分为三种,即受命、运命和遭命。何谓受命,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王者,谓圣人受命而兴也,即奉命而行仁,作为士则“不辱君命”;作为子则遵父母之命。此处所言“命”,均是一种客观的命,是“天命”、“天理”。

何谓运命,人之生曰命,而命皆有时,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有寿、有夭,有长有短,谓之运命,或称之为命运。我国古代的命运起初不在于“天”,而在于人;不在于他,而在于己;国家的命运不在于君,而在于民;不在于上,而在于下。从而唤起人们自身的责任感和善良之心,行仁义之举。昭示人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何谓遭命,遭命便是命运多厄,也即行善而得恶,此之谓遭命。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也就是说,“行善得善,曰受命;行善得恶,曰遭命;行恶得恶,曰随命。惟顺受命,为受其正也。”如此,命也分为三,即受命、遭命和随命,只有顺受其正,方可称得上“正命”。因此,儒家竭力要求人们要“知命”,要做到“知命”,就必须“知天”;而要做到“知天”,就必须“竭性”;而要做到“竭性”,就必须做到“尽性”;而要做到“尽性”,就必须做到“心诚”。

这样,“心”、“性”、“天”、“命”就联结为一个整体,由客观下落到主观,由外在下落到内;又有内在向外扩展,由主观通向客观。所以说,儒家之内在心、性,并不单纯是一主观;而其天、命,也不仅仅是一客观。

仁者行事,处处彰显出一种为天下、为国家的责任,从而实现“乐天”、“畏天”。“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国家。《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国语》范蠡对勾践云:“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此谓人事必与天地参,不量时则不保其国家,量时者所以畏天也。

也就是说,天生万物无不尽,而万物无不量时而变;不知时,则不知天威。这里的天不是指神秘的天,而是指万物运行都有一定的规律,人既然有仁爱之心,就不能随着自己的性子,冒犯天威,而要“乐天”、“畏天”。即是乐天行道,量时畏天。人生皆有时,人性也是时之所发,时之所宜;不合时,命便不济;命不济,则事不达;事不达,则功不成也。因此,人生若无好的时运,或者人生有好的时运而不能很好地把握,便不能有好的结果。

无生便无性,生是性之始,性之基;性则是生之自然,生之必然。性有耳目之性,有心善之性。耳目之性谓之欲,是人之自然之性;心善之性谓之人之性,是人之必然之性。在生的历程中,即人之命运中,处处显示出人性;而人性又会使得生命具有“从善、为善”之天道本性。

所以说,生与性的关系不仅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而且也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人之生不同于禽之生,人之生不仅有耳目之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心之性。人之心性,则是天道必然之性,是天命之性。所以,“观性之得名,专以生于心为言,则本可生道,道不可生本明矣。”因此,可以说人之性本于心,然而不可以说心本于性。

当然,这并不否认耳目之性不是人之性,而是说人之最根本的本性并不是耳目之性,而是心之性。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也就是说,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体好安佚,皆人性之所欲也。然而得此乐者,有命禄,人不能尽其所有之愿。

故曰:“……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即作为君子,不能尽其性之欲而求之,必以仁义为先,故“君子不谓性也”。仁、义、礼、智,君子所为,圣人得以天道王于天下,皆命禄、遭遇乃得居而行之,命也。然凡人皆以命而行之,然君子之道,其性良知,修仁行义,修礼学知,不坐而听命。故曰:“……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儒家认为,在性与命之间,凡心性以外之“性”,得与不得,取决于命;而己内之性,则完全由自己来把握,故不以命来确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熊十力先生:孟子性命说,真是微妙至极!
金履样的学说思想
演讲|杨立华:尽心知性——思孟学派的哲学之路(上)
牟宗三《孟子》讲演录(第十讲)
四书疑节 卷十一
尽心章句下·第二十四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