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四中数学特级教师谈数学学习(千集视频精华萃取篇)

我们之前有过一篇推荐谷丹老师的文章。文章写出后,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欢。因此,我们决定接着再干一件事,花了差不过一个月的时间,把谷老师在抖音上的一千多集视频全部都给看完了!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于是今天把这千集视频的精华内容做了一个归纳整理,提供给众多苦苦寻求数学学习方法和辅导方法的孩子和家长们。

听谷老师讲课,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充满务实理性,评论全面客观,建议接地气也有可操作性!遥想我们当年的求学时光,如果能受到这样的指点与启蒙,那么在数学学习甚至人生上,都会少走很多的弯路和迷茫。

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教与学活动中会涉及到的几个主要模块,来把这千集视频内容分分类,它们分别是价值观,数学学科,教学相长、家长修炼、少年成长、应试实战。大家也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说明书,遇到问题时来相应的模块里查看。

价值观篇

谷老师会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很多的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疑惑,谷老师的一个常见的回应方式,往往会问回到我们每个人具体的价值观是什么上去。如果一个做法符合我们的价值观,能使得我们自洽,那就好。如果不是,那就不要去做。价值观可大可小,可高尚当然也可以功利,每个行为背后都是价值观。

身处社会中的家长们,让孩子也要去竞争,可从一个很残酷的角度来看,好成绩的孩子永远只是少部分学生。再例如中考无论我们每个孩子如何努力,总会有一半的孩子进入不了高中。那作为家长,要如何安放自己那颗焦虑的心呢?这时候,请留意,价值观是你自己可以选择可以设定的!价值观,就是什么是好,什么不好。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叫成功,什么叫失败。你的价值观,如果要把人生当成赛场也可以,但不要特别强调去把它当成一个短跑的赛场。

谷老师非常赞赏的一种价值观,作为家长和孩子,我们一定要三观正,心态好,能自立。学习成绩是一个维度的,但社会是多元的。作为一个个体,我们能做到一定先让自己快乐,能力再大点让周边人快乐,再大点让社会快乐这就挺好!

同样,请家长留意,青春期的孩子会逆反,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不认你的道理了,很可能是价值观有冲突不同了。十来岁的孩子有价值观了,只不过比较懵懂或偏执,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你要在了解他价值观的基础上再去给他树个榜样!

数学学科篇

数学的用处

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学得很苦,常常会在抱怨学习数学有啥用呀?其实你学习的数学知识,很多年后的大多知识你一定会忘记,但它带给你的逻辑训练,能丰富改善思维方式,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下来,让你用这样的角度看问题,可能就会留下些痕迹,内化为你的思维习惯,这些都可以被称为数学的基本素养。

数学关键期的指导

小升初,应用题的建议。单纯考知识点,就考的是你数学里头的了解和理解能力。但凡考综合题,考的是你知识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不一样。应用题,就是文字和图像和式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转译和应用能力。

小学到初中,是从算数思维转换到代数思维,归纳性的这种感觉要向演绎逻辑推理思维转化。同时,年级越往高了去,对计算能力的要求相对没有那么高了。我是在谷老师的视频里了解到,上海高考是可以带计算器的,都有十几年了!

初二,学习平面几何,公理化的体系要开始学了,即你要按照欧几里得范式来“说活”了。会关注你获得结果的过程,而不是光看你的结论了,看你如何从条件往结论推,推理的每一步是否都能逻辑严谨,即所谓言必有据。

初升高,要补补函数。初中学过三类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高中将重点学习函数,而且函数是重点中的重点。

高中,它的核心课程非常清楚,但是互相之间又彼此渗透,所以你抓住核心内容,就抓住了学习的重点。把它学好,就是你最基本的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了。高中核心内容有:函数与导数、解析几何与方程、三角(包括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向量与几何数列、概率统计。

毕业年级,即初三高三要备考了,所以需要加强和提高自己整理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能力。你之前年级学的知识点,存在脑子里了,拿电脑的建目录做比喻,有的孩子目录就建得特别清晰,有的就不是。我们目前的初三高三考察的都是你学过的知识的再现能力,它不是创新能力。因此,你怎么把它再现出来呢?常常就是看你的那个子目录建得好不好。复习的时候,就是把你这些文件重新整理一下,建立一个容易提取的子目录,后面用的时候就容易检索了,建的过程对目录下的文件也更加熟悉。我从前遇见的有些目录分类做的好的同事,工作中能从电脑中迅速找到一份需要的文件,而也有一些没有目录思维的同事,他的文件存放基本上就是铺满了整个电脑屏幕的那种。

教学相长篇

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课标(2011版的),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还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是用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等行为动词表述,过程目标是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表述。一般单独考察知识点掌握,主要用了解和理解。综合使用知识点和相关的基本方法思想方法的时候,我们才会使用掌握和应用等行为动词。

教学相长

北京四中的一个老特级教师说过,“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是我提高专业能力的老师。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是我提高教学方法的老师。” 确实是这样,因为所有的孩子其实都是喜欢学习的,他们只是不喜欢被强制学习!

教法探索

现在一些改革试点的学校,在增加学生自主开放探索出更多数学知识的过程。比如我们就从数学里的性质定理说起,它都是已知这个东西,再加点什么条件,看看还能不能推出一些新的结果。例如,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已知两条线平行,然后再加上一些什么东西,看看还能不能得出一些好东西。所有的性质定理,全是这么得来的。所以,好的教法不是从知识点到知识点,而应该是让这个东西变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们去自然自主地探索出更多的东西。这样不仅让孩子去学会了这些知识点,而且更能让孩子模拟参与了整个知识结构方法探究的过程,这是我们要学到的东西。

有的学校,设计好的应用场景,让孩子体验数学工具在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体会数学之美,这可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谷老师也给很多专业能力很强但教学经验欠缺的老师支招,不要只满足做一个非常漂亮的全面的“知识包”,因为你不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认知规律/学习过程,也就不能用适当的方式把学科知识传递给学生,孩子也未必能接得住。谷老师的做法是,永远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自己则“待在门口看”,看他们的反应和吸收。

四问教学法,是谷老师分享的一种方法,即在学前、学中和学后,不断地让学生考虑这下面四个问题。

一 这一节讲的是什么?

二 为什么?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讲这个东西?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讲?

三 怎么用? 看例题看解法,不懂去问老师。

四 怎么发展?我还能出什么难题呢?能用它解决什么问题呢?猜猜后面会学什么?

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的第一原则甚至唯一原则,就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优点和愿望,来给适合他的教育,让他的优点再能扩大一些。你从别人那里从网络上看到的方法,要知道其中有些方法可能适用范围广一些,有些则窄一些,因此你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看哪些方法适合他。

你的目的和你的方法,几乎同等重要!谷老师举了一个对牛弹琴的例子。你给牛弹奏乐曲,牛不懂,但你给它弹奏小牛的叫声等,它是能懂的,由此可见方法很重要。此外,你给牛弹莫扎特,它未必能欣赏,但却有利于它长肉。所以你看,你的目的是什么,也很重要。

所有和能力有关的问题,即使你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也都要久久为功,而不可能期待学个方法和窍门后,就能迅速见效。

课程性学习与课题性学习

谷老师确实是教育业内的人士,因此对很多纷繁复杂的教育理念,利用她那“直达本质”的数学眼光,一下子就剖析清楚了。她将现在国内和国外的教育中的众多教学和学习方式,抽象概括成了两种,即课程性学习和课题性学习。

课程性学习,它有很规整的学习内容,逻辑线非常清楚,因此逻辑结构知识结构完整,运用这些知识和具体要求的方法也比较明晰。很像是你已经知道或学会了bcd,然后利用他们去解决a。

课题式学习,它则是围绕做这件事,我需要知道什么样的知识和掌握什么样的方法呢?围绕它,你去找去看,你该学什么,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很像是,你为了解决a,而主动去寻找学习内容bcd,来看能否解决问题。如果还是不奏效,那可能还是需要再去寻找学习内容efg,当然甚至可能还找不到了导致问题一直也无法解决。但你在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学到很多更为符合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长期看是在提高。通俗地讲,它不学知识,而是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那到底哪种样式的学习会好呢?谷老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还是课程式学习,而对将来生活工作有用的是课题性学习!太小的孩子,你让他去探索,可能会有两种分化,探索-失败-探索--成功。而还有些探索欲没有那么强的孩子,可能探索-失败-探索-失败-不探了,这个也比较麻烦。所以,现在对课题性学习也有反思。解决课题也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知识方法和寻找你所需要知识方法的能力的。一般来说,我们的公立学校更多的以课程性为主,国际学校则会更为关注课题性学习。因此,如果想去国际学校,可在小学初中的国内打好这些课程学习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再去国际学校可能会更好一些。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简洁明了的对中西方教育的对比分析了。

跨学科的连接

将上面的话题再衍生下,如果能够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孩子的跨学科的连接的能力将会增强,他们拥有创意、解决问题,甚至自己去定义问题,定义自己道路的能力都将大大增强。

据谷老师的观察,在那些初到国际学校或到国外受教育的孩子身上,会被注意到与他们同龄的国外孩子有明显的差异。中国孩子是属于,数学归数学,语文归语文,物理归物理,那么,在处理一个问题时,就是没有人家国外孩子那么多点子!这个其实就是人家在课题性学习里练就的能力或说是中国的课程性学习的欠缺吧!课题性学习的这种跨学科的连接很多!而课程性学科是孤立的,中国学校也很少有机会让孩子去建立学科和学科之间的联系,也就没有了这种思维的习惯。美国孩子可能单独的学科都学的不好,但是他们被要求不断的去建立联系建立联系。但也必须说,如果基础太不扎实,那么建立起来的有效连接也就不会太多!

对我们中国那些基础扎实的孩子,应该要鼓励他们去在感受性的实践性的环境下,多做探索探究和综合研究的课题,去不断发现更多的有效新连接的机会,那这样锤炼出来的跨学科的能力就会比从来不这样做的孩子要强,这个其实也是课改的一个方向吧!因此,在教改落地到你孩子的学校课堂教学之前,对于我们家长来说,一个比较紧迫但也有操作的方案,就是尝试把两者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在孩子的学校课程性学习之外,去给予他们更多的课题性的任务、项目和挑战了。

同时,对所有的孩子都一样,与其在课程性的学习上那么卷,真不如分出比如5%的时间来放在课题性的学习锻炼上。因为,我们能观察到,很多的学生一步入社会后会发现,更多的时候你是连a都不知道的,也就是连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也没有人再告诉你已知条件是bcd了,于是很多的人反而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了。

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社会上现在理解错了,课内就是应试教育,课外琴棋书画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说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教育。

有一个说法,应试教育的主要弊端,就是考什么我才学什么。素质教育是去考虑这个专业或这个学科里头它的核心素养是什么,然后我们学什么,然后慢慢内化成你自己的认知能力或基本素养,那也就意味着学的东西未必会考。那有的家长可能就未必舍得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这上面了,尽管从一个长的时间尺度上看,这是孩子走上社会更能安身立命的能力。

核心素养和再现能力或叫应试能力并不矛盾,掌握好平衡。谷老师建议,在非毕业年级尽力去提高核心素养,在毕业年级尽力去提高你一般性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问题在于说,如果你仅仅看应试能力(甚至很多时候就是得分能力),你可以通过堆时间来反复训练,因为它标准很明显的,但这个过程很可能把时间全部挤占了,以后他都没有那个试错的机会发展的机会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以及核心素养也就无从培养。所以你看,如果把数学和做题等同起来,数学就被肢解了!

快乐学习

快乐学习,并不是指想学就学想玩就玩。而是指让孩子在课堂上,体会揭示自然社会所具有的种种奥秘,然后孩子在不断的接触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越来越有能力去解释,越来越学会了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间,不断地对自己形成正反馈,我行我能,还挺有意思,这个才叫快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间就感受到很快乐。

培育的能力

元认知能力,对你自己认知过程的监督能力、优化能力!很多学校是靠实践过程,不断做题来提高这个能力。

专注耐久耐挫能力

自我评估和自我激励能力

情绪与心理状态的自我管理能力,即自我管理能力,该玩玩,但玩到一定时间一定会停下来。

家长修炼篇

“成功的”家长

谷老师心中的所谓“成功的”家长,是指能让自己的孩子三观正、心态好,能自立的家长们。

还能利用好校内资源,去和学校积极合作,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对待校外资源,要知道它的原理,知道它的应用范围,知道它可以操作的过程,不盲动。

战略藐视战术重视

务虚的乐观主义者,大的方向上要乐观。

务实的悲观主义者,孩子有某个缺点,你设身处地的,给孩子提供他愿意接受的改变方式,能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案。例如,孩子的英语听力不好,那就说,“我们就一起每天听30分钟听力练习,妈妈和你一起听。”

正确辅导

如果孩子真的遇见难点,可以问一个普适性的问题,这道题改成什么样你就会了?你这么问的时候,孩子会意识到,他解决这道题的难点在哪里,他就近的知识区是什么?他就可能实现相对比较有用的转化。数学的核心就是转化,把你不会的东西和你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

还有些稍难的情况,一个题目中,有好几个条件,最后要求证明的东西,也不太好理解。这个时候,可以再问孩子一个问题,这个叙述语句中间,你能理解的是什么?这个理解是懂它的意思,或者是你能用图或符号语言的方式翻译过来,哪个是你不懂该干嘛用的。然后倒过来看,这个题你要解决需要什么条件?1,2,3,其中1是知道了,2经过一通转换后也可知道,3不知道。经过这么一番思维的整理,你把它表达清楚,再来尝试解答,如果解答不了,再拿着它去问老师或同学,这才是有质量地问问题的最佳方式。这是一种把一个难题,用结构化的方法,拆解成一个“半成品”的训练过程。甚至,很多孩子,在做了这样一个拆解后,问题已经梳理清楚,也就自己突然明白了。我们在家辅导孩子时,常会简单说好好读题、认真做作业,动动脑子等,跟谷老师的这种“结构化的”方法相比,那还是太过于简单粗糙了。这些话本身没有错,但没有用,要让错误具体化,要有具体的方法论和可操作的改正方法。

家长辅导时,还要意识到孩子目前的认知在什么阶段,要知道孩子的认知和你大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可以按照孩子的认知阶段,略微高一点点讲。这也提醒那些学霸家长,就是你可能需要“蹲”下来,看看你的孩子是怎么看待你看上去是一目了然的东西的,有什么思维障碍或盲点。家长得要有一定教育心理学的常识,得躬身自问,自己有什么不足,很多家长起码是对孩子的认知规律了解不足的。

取得实质进步

多些过程性的评价,过程中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差,差的地方要给建议,少给些结果性的评价。

不要“面对面”的给孩子说应该怎样做,而是要“肩并肩”的和孩子共同解决你们的问题。两者的态势是不一样的,前者的改变好像只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有耐心、循序渐进。家长要做到等待、陪伴、不断地指导,先从一个个容易改变的目标开始,例如学习时长和效率,一点点的增加,逐步改善。

有些知识点也是需要孩子自己消化的,他也能消化的,家长不要把它再作为易错点反复复习了。否则,孩子真正的弱点可能没有被识别和诊断出来,给淹没掉了。经过一段时间,仍然掌握不好,仍然理解有问题的,挑出来再作为易错点,然后在更为重要的考试时,再复习一下,作为学习上的真正难点和重点。

选择辅导班

很多家长给孩子选辅导班要留意看,如果辅导老师是“拐杖型”的那是不可取的,但如果老师有经验且能帮助孩子诊断指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那还是不错的。谷老师给的分析能帮助家长一下子就明白了选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而不会简单的说辅导班好或不好。

遇见难关的时候也一样,比如代数还可以几何跟不上了,可以找个有经验的老师带过去即可,但是一定不要一直帮着他扶着他往前走,还是要能让其发展出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很多的辅导班的目的,未必是要培养起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

双减

义务阶段,不需要天赋,你想想可以有差不多一半的孩子可以升入高一阶段的考试,显然不是精英选拔的。你只要掌握规定动作即可。它是既有通过又有选拔的考试,所以不会特别难。

双减,会把难度降下来,让你不用去上课外辅导班,也能把课内内容学好。

一个内容,花10个课时,多数孩子可以过,25%的可以优秀。现在的情况是,因为也想让自己现在前40%的孩子进到前25%,很多家长加了10个课时,多了一倍的时间,最后可能确实是可以相当不错地甚至进入前20%了。但你要想,在学习的这个长跑中,谁更有可能最后胜出呢,人家是只花了10个课时的时间?这里面更关键的是你的报班的决定,可能摧毁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你的孩子其实是可以靠调整下方法,不断自我锻炼,自己再多花一两个课时的时间去自我研究,最后依靠自己能力就能真实的提高到前25%。

习题集

习题集的难度,如果是一半会一半不会,可以选择用。但如果都会,那做它干什么?!如果都不会,那也不适合了。所以,一定要选择,而且最好有讲解,讲解也要稍微详细点,不要只有一个答案。

非毕业年级,不要去选给毕业年级用的习题集。因为,初三高三的题是不太管你学习的先后顺序了,很可能是要把你高一高二的知识综合起来才能把它解决的,但你题面上看不出来,这样就不太适合初学的孩子做这些题。最好去选择那些有高一分册、高二分册、高三分册和复习分册这样的习题集。

关于有人质疑为什么需要做那么多习题集,学好课本就可以了吗?谷老师是这样回复的,课本上只能看到知识和具体方法的高限和解决问题方法的低限。这句话是说,考试中用到的基本知识和具体方法是不会超过课本的范围的,但是组合调用这些知识和方法的“手法”却都是一些最初级的使用,因此你还是需要去找高于课本要求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能够用这些课本上的知识和具体方法去解决更难的问题,习得更多的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超前学习

有坏处也可能有好处。坏处,可能这个机构会强调,让孩子做对这个题,但不太强调会做这个题,注意这两者的差距。例如,有的机构教解方程,就像编了程一样,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但没有了老师希望孩子能有的方程思想代数能力。你想,有的孩子会了一些所谓的做法技巧,就会比较抗拒老师所想给讲的那些解决问题的新的办法了,因为反正他可能已经能够处理了。我们学数学或其他任何一门课,学的是什么?是这门课所希望给予你的思维方式,掌握这科学习的能力,理解这门课所想强调的学科价值观。而那些超前学的孩子可能就都不太在意这些了,那可就是一种比较大的损失了。

心理引导激励

心理学上有个家长或老师对孩子的表扬和认可,最后竟然戏剧性的收到了预期效果的现象。因此,请各位家长成为自己孩子的皮格马利翁,让孩子感受到“充满期待”。但需要留意,越到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你越要实事求是的说,他的哪个地方让你充满了期待,他也会把他的自信心建立在之上。

社会化育人

未成年人,有一种解释叫,未来的成年人。那如果顺着这个定义出发,就需要让孩子多劳动、多与人互动、多参加社会活动、多进行社会调研等,来完成必要的“社会化”的过程。你希望他将来在社会上是以什么样的面目、才能、责任感自立于世的,那你就要从小着手培养。而不是以他还小还不是成年人,为孩子做掉过多的事情,提供过多的保护,那样的话你的孩子可能就永远长不大了。

亲子关系

对事不对人,不能说,孩子因为你很差,所以你做不好这件事,不能这么说。要用建议代替意见。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价值观。

久久为功,肩并肩互相鼓励,慢慢做下去,还要保持适当距离的陪伴,为什么呢?那是希望他能在没有你的陪伴下,独立面对。请知晓,你要是一直是孩子的“拐杖”,那他就会成为生活中的瘸子。所以,既要陪伴,又要保持距离,你们是队友的关系。

陪伴和漠不关心,是两个极端,都要避免。你千万不要把孩子当成你的中心,你应该有你的独立的生活。当你把他当中心的时候,你能保证他到了社会上以后,还会被当成中心吗?家庭教育里应该有一项特别重要的项目,就是能够使得他在社会上,自立于世。那么,这里面就一定有一条禁忌,一定不要以他为中心,一定不要让他以为你就是为他而活着的。否则,孩子会过分的依赖你,而且这也会让他承担很重的“必须回报你”的压力。

兴趣启蒙

能考上985高校的孩子,基本上都会有如下的特点。

1 对学科有大兴趣

2 学习能力超强

3 学习习惯超好

人的兴趣分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是指对这个学科的兴趣,例如就是喜欢学数学,一做数学题就很嗨,我们文章被数学选中的人里提到的那些人基本都是这类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人。后者是指学习好了后,会获得爸妈老师的表扬,所以学数学。从兴趣的持久度和力度来讲,显然直接兴趣会更好。从一个人一生的长度来看,能不能把一件事干好把件件事干好,也是取决于他的兴趣,动力,智商,广义的学习能力等,兴趣还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点。

因此,也希望老师们能够调动起学生,对他所学的内容有直接的兴趣。当然这确实比较难达成,所以现实中有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比如利用间接兴趣,也就是利用考好成绩后带来的荣誉表扬等,来一步一步的引导学好数学,这也行。这里有个谷老师举的案例,巧妙地帮助孩子把他现在做的事和他未来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有个想考北影编导系的不喜欢交作业的学生,认为数学不重要。谷老师老师就引导他,你总得学了数学,才能理解理工科人士的思维是怎样吧,也才能将来拍好相关题材的片子吧,现在很多网上的剧就拍的很烂,导演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理工思维。

作为老师和家长,就是要关注、保护和发展好孩子的直接兴趣方向,同时提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如果孩子沉迷在“坏”的兴趣上,那要很坦诚的和他说,你这样做,可能将来不好但也可能也会OK,但你现在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成长的机会,学生时代的时光会一晃而过,你将来的人生选项会减少,你也就要为这种减少负起责任!

知行合一

所有的大道理基本上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都学完了,那之后,学的都叫知识了。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道理给孩子再讲一遍,然后跟他们一起把道理变成行动的过程和方法,知行合一。

少年成长篇

球场规则

每个人都需要有球场规则的意识。在球场上踢球比赛时,哪怕你已经看到规则的漏洞或不合理之处,也要坚持现有游戏规则把它踢完。结束比赛之后,再想办法去完善和修改它。还要注意,要提建设性的建议,而不要只提意见。

因此,哪怕我们对学校的规定、学科学习、考试制度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抱怨,但“人在场上”时,还是要坚持把它进行完,等待“下场”后,我们再看用什么方式去影响和改变它。这条对人的一生也是适用的呀!

团队与集体

进入学校,在一个团体中生活学习,孩子就一定要学会,与团队结合在一起努力向上的这样一个能力,从而帮助到自己能从中获得成长。很多的孩子,在一些团队中的互动中受挫后,会转而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在学习的道路上独行,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人际交往

孩童时代的认知,会认为好人多,坏人少。成人后才明白,人是好的时候多,坏的时候少。那么,懂点心理学,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可以保证我们与人交往时,让对方尽可能地在你面前表现出好的一面,少一些坏的一面。

心理疏导

遇见不好的老师,要同时做孩子的工作,让他知道这是社会上的一种常态,社会上会有很多以不恰当对待你的人和事,让自己建立一种实事求是的自信心,如何正确恰当的评价自己,而不是老师说你笨,你就笨了!?同时去改变一些确确实实自己的弱点,来适应学校生活这样一种社会环境。

设身处地

对于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不愉快,孩子要学会设身处地,设自己的身处他人的地。鼓励做这种“设身处地的小练习”,即允许你先继续抱怨一下,再站在他人角度来理解为什么要那样做,通过这种换位思考,自己很轻松和理性的“说服”了自己去理解他人的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动。

学生的主要任务

如果我们孩子在学校的学科学习中,找到了发展方向上,那就要钻研和迭代到从“学会到会学”,这个差不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学科不是自己的方向,也可以,那只要达到从“学会到会考”的目标即可。

听课方式

讲课过程中间,及时记下你没有听懂的难点,然后假设老师说的都对,继续往下听。课后再去琢磨那些难点,不懂了再问老师。

问问题的正确“姿势”

向老师或家长提有质量的问题。问老师一道题目时,应该说明自己什么是会的,什么不会。例如,一道题你要说已知条件a、b、c,其中a,b我是知道怎么回事的,但是不太明白c是啥意思。或者,你分析要得到d需要两个条件,现在有一个条件我知道怎么弄,但是另外一个条件我不知道怎么弄。这样的话,作为学生的你就把这道题的难点到底在哪里给说清楚了,然后再问老师时,方便老师了解你的问题点,从而能更好地给予你帮助。

阅读

阅读,对数学学习非常的重要。

而阅读这件事,就是从先贤那里获得力量,然后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做到所谓的知行合一。

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可以使用游戏化的方法,例如将书籍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者写续集的方式,来启发兴趣。此外,家长可以就一本伴读的书,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引导得好,效果可以大不同。

例如,同一阅读材料《灰姑娘》,对中美老师和家庭引导的侧重点的对比,可以取长补短地挖掘出更多教育的意义。例如,可以问孩子,故事中小动物们的帮忙重要么?从而明白获取他人帮助是非常重要!也可以问,后妈是坏到极点了吗?也不是的,她对她自己女儿很好,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侵犯到了灰姑娘追求爱情的权利。这样的互动和引导,可以让读书过程中,充满了思辨式的思维,不断强化和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不断地去挖掘这其中的教育的意义。

读一些所谓的闲书,可以帮助拓宽自己的知识坐标系。在你做阅读理解的时候,你可以有更多的理解,能看懂弦外之音和文字之外的意思。中国的孩子读书并不多,只是读的学习书多。

何为开窍

开窍,也就是学活了的意思。如果在没有高考的情况下,一种理解为,可以举一反三,能做新题,能编题,能发现考点,发现学科问题并解释它。还有一种高阶的理解为,可以用数学学科的眼光看世界。

开窍靠想,但得分得靠练了!

审题解题

审题,就是读懂。在你读后,怎么把它转化成一个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比如说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然后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合适的方法。这个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重视图、文、式的转化或转译,重视多角度地去处理信息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尝试不断的来回的把图化成式,把式化成文字,把文字化成图。把难理解的文字转译成好运算的式子。

解题,就是看是用式子还是用图形表示出来或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表达结果时,用什么方法表达。

读错题通常是和专注力的薄弱或涣散有关系。这个需要自己设定出自检的办法和时机来琢磨出检查的重点,例如,自己针对自己做到最后由于注意力涣散掉老丢分的问题,给自己设定出要求,每一道题的最后一步不准错。

遇见难题时,你可利用语文上的概括段落群大意的方法,比如一共20步,前3步干了什么事,第4到第8步干了什么事,用如“建立方程”,“解方程”等,把众多解法中的步骤给它归成不同的“段落”,这样你就有可能可以看清段落大意和解题思路了。这样你一道题一套题的写,写的多了,就能看出解题的共性方法,也就能自然留意到每道题的个性的不同了。

遇见懂而不会的题,那更多的可能不是做题,而是需要你多看题了,就是你要把同一类题目归在一起,甚至总结出模型了。父母给孩子讲题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解这道题的方法(或模型),可能还有法二,法三。那么当孩子将来再问父母的时候,可能就会意识到他问的就是家长已经给他之前讲过总结过的东西,那么把讲过的题拿出来再看看问, 你觉得这会是这里头的哪一个模型呀?为什么呀?这个模型应该怎么解决问题呢?有了这个总结提炼出来的共性的东西搁在那,遇见懂而不会的,就是要把现在新做的那个题,转化为已经讲过的题,如果孩子当时也觉得懂了的,他是能利用那个模型中的某一个去自己解决问题的。

一题多解的意识和能力,就能够为他将来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很好的去转化题目,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就提供了很好的能力基础。

一题多解,也可以指即使用老方法,也使用新学的方法。但也不要过于强调,老方法就比新方法好很多,你每个方法有每个方法的使用环境或使用优势,但同时也保留一些劣势。

作业效率

死磕还是适时放弃,一道题,自己琢磨到什么时候,可以放弃?

不懂的题,因为你知识方法可能掌握的不好,你不需花太多时间纠缠。通常,把那些懂而不会的题挑出来,去问老师,自己不要花时间瞎琢磨。

谷老师的例子里,有孩子作业做到晚上十一二点。这种情况,建议问问老师,老师心目中全班应该花多少时间完成这项作业。如果四十分钟,你家孩子一百四十分钟那就有问题了。

应试实战篇

考试类型

考试的功能,有通过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学校里的那些注重人文情怀、尊重、欣赏和爱的学科,例如音乐美术等都为通过性考试,只要你细水长流都能高分,差不多类似于原来的初中数理化的会考,难度不会太大。而像高考这种显然就是选拔性考试了,那它的成绩就一定需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了,否则大家都是九十几分,如何选拔呢,因此试卷中一定会配置一部分的难题。

应试技巧

高年级的还有一个小技巧,还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高限目标和低限目标,前者是自己水平再加一点点好的发挥,后者是自己考的有点小失常,这样经过练习后,成绩最终能够稳定在这个区间内了。可能是目标起到了很多的稳定心态的作用,即先把110分的题给找出来做掉,后面在有底的情况下,心情放松的才能更好的挑战那些难题。

不要强行例如让自己30分钟做完填空,难题是可以跳过。否则就会出现最忌讳的情况,造成自己的紧张,后面的题也做不好了。可以采取一个代替原则/策略,挑自己会做的题做。不要跟别人比,别人最后是20分钟给到最后一道题的,你想的问题不是你花25或30分钟,而很可能你的最合适的考试策略是用2个小时的时间,做掉140分的题。所以你不需要像学霸一样,前面的题做这么快,你要给更多时间,保证做题质量。尤其,如果你的知识和水平不是平均的话,在前90或100分钟,你先尽量去把有把握的分都拿下,把那个低限分数目标实现,那这做的过程,肯定很多题是要连蹦带跳的舍弃了。也因此,需要培养出一种能力,看到一道题,能明白它可能是会做的还是不会的,有的老师在考前给学生们重点辅导的就是这个,确保尽可能的全部的拿下该拿的分。

为了避免计算错误,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顺序来验算。或者,答案明显不符合逻辑的数值,例如,正数加正数,得出了负数!草稿纸,也要清晰,这样易于复盘。

这些都是要反复训练,形成为自己的做题习惯和思维。这个东西真是练出来的,否则不练就直接在大的考试中用,可能带来的麻烦更多。

考前复习模拟

把之前说的那个分析,不懂,懂而不会,会而不对按比例记录。然后,在初三高三的时候,也可以做成复习表格。

初三高三的前期按照内容复习,后期要按照整张卷子复习,尽快适应真实考试的节奏,做够时间,训练专注力的持久时间,高水平理性思维的耐久性。

在毕业年级,考试多是没有办法也是必须的,这一年你不断的做题,磨你的应试能力,越磨越细致越圆润,会做的题做好,会做的题越来越多就好了,然后得分,这个没有办法,因为你面对的是一个国家级的选择。

考前动员

专注、坦然、大气。

专注复习专注学习,坦然承受努力之后的结果,然后慢慢成就大气。谷老师就在考前的动员会上说,“你们今年只有18岁,18岁可能有些事情对你们有影响,但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决定你的一生,所以去努力吧!”

千集视频,一条短视频就算3分钟,那是3000分钟的视频长度了,看我们的文章你只要花上百分之一的时间就够了。如果你觉得文章有价值,请帮助分享。进一步,也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上面会有更多分好类的文章与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数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怕”了
数学老师连夜整理:小升初必考50道典型计算题,看完多考20分
数学老师的忠告:小学不把这些知识啃透,初中做梦别想拿高分!
初中与高中学习最大的区别 - 日志 - 鼠小弟 - 家长100社区空间 - Powered...
[转载]培养女儿学习习惯之一——数学篇
“怪才”数学老师:全部58人55个满分,只因背熟了这份“歌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