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濯清涟而不妖 

     剥除芽鳞后,可见到位于叶柄基部的花芽

     莲的幼叶与芽鳞

     初出水面的荷叶 

     莲叶表皮的微米结构

     莲叶有“自洁”构造 

  □陈莹婷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提起莲,我们脑海里总会条件反射般地跳出北宋文官周敦颐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只是,背得那么熟,记了这么久,你有没有想过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呢?

  有人会不屑一顾,老生常谈啦,多少科普文早已说明,原因是莲叶具有“自洁效应”。听起来真是“不明觉厉”,可惜,这样回答的人都答错了。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原因,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莲叶的“自洁效应”

  在电子显微镜下,我们会发现莲叶的上表皮由一个个特殊的表皮细胞组成。细胞的表面布满了高10-20μm(微米)、宽10-15μm的突起(参照物:一根亚洲人头发的直径是80-120μm),同时被覆一层疏水的蜡。

  正是如此特殊的微米结构,使得水滴落在莲叶上时,会被这些突起和蜡质层隔离开表皮细胞,进而滚动形成“玉盆琼珠”,同时把叶表面的脏东西黏住、带走,最终实现自洁。

  也就是说,莲叶的确有自洁的本领。但用它来解释“出淤泥而不染”却“牛头不对马嘴”。

  稍微分析一下,我们便能发现这个解释无法站稳脚跟:假设莲叶发挥了自洁效应而使莲免受淤泥污染,那莲叶刚从水底的淤泥里钻出来时,是不是应该呈现展开的盾形叶模样?否则,如何通过叶表面特殊的结构来排水除污呢?但你见过在泥土里就展开的莲叶吗?没有。

  “不染”的真相

  看懂了上述以讹传讹的逻辑漏洞,我们再来分析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真正秘诀——

  其实很简单,看一张实拍照片即可解谜:刚钻出淤泥的莲叶,其实是长这样——幼叶被芽鳞(片)严严实实地包裹着,直至它钻出淤泥。这意味着,幼叶不管出土还是在土里,都根本接触不到淤泥。

  不仅莲的叶,莲的花也差不多如此——在出淤泥之前,花也是被芽鳞包裹着的。

  既然根本接触不到,又谈何不染?所以,“出淤泥而不染”和“自洁效应”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唯一能沾上边的句子其实是“亭亭净植”的“净植”。出泥后不久,花叶就迅速生长壮大,撑开了芽鳞(片)。显然芽鳞的作用正是保护花蕾和幼叶。

  这正是:绿荷生微突,滚珠清泥污。秽不染幼叶,何处谈自洁?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句形容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在时间和空间上从画面上描述了莲之花、叶生长过程的递进变化:先出泥,再出水。出泥的姿态刚讲过了,那莲出水的姿态又如何呢?其实也很简单——正如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中形容的,莲叶伸出水面之前,在水里一直保持着像一把镐头歪掉的十字镐的模样。直至出水后它接触到阳光,莲才快速展开叶片,呈现盾形叶之貌。盾形叶是指叶柄的一头与叶片的中心相联结,整片叶好像美国队长的神器“圆盾”。

  试问:这样内卷的造型,怎么沾染淤泥?

  “莲”与“荷”的称谓谁更正宗?

  我国古人对莲的观察、欣赏和利用可谓登峰造极,仅从他们给莲各部位都取了专属的称呼,即能体会一二:果期膨大的海绵质花托特称为“莲蓬”,莲子又叫“泽芝”;叶特称为“荷”或“蕸”,立叶之柄叫“茄”,柄细长,却高举大叶片立于水中,“荷”字由此产生“负荷”之意;花的昵称更多,有“荷花/华”“(水)芙蓉”“菡萏”“水华”“水芸”“水芝”“藕花”,等等。其中,菡萏表示待放之花蕾,芙蓉表示绽放之花貌,莲、芙蕖、芰荷则指整个植株……

  追本溯源,荷与芙蕖是古代中国最为“正宗”的叫法,而“莲”是随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兴起的俗名。不过,明代的中药专著《本草纲目》中解释道:“莲者连也,花实相连而出也。”非常符合这种独一无二的水生开花植物的外观形态和生长习性。所以《中国植物志》选用了“莲”作为它的正式中文名。

  莲的“妖”与“不妖”

  周敦颐自言“予独爱莲”,可他的传世作品中仅有两篇专门“咏莲”,一篇为《爱莲说》,另一篇叫《赞莲》:陆上百花竞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不与桃李争春风,七月流火送清凉。“默默香”与“七月”说明该诗中的莲花处于盛放状态。似乎爱莲爱到“盲目”的周敦颐,是坚持盛莲依旧有“不妖”的气质的。

  认真品味,“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其实很值得玩味。这句话也许脱胎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三国时期的曹植也曾在《洛神赋》中形容“灼若芙蕖出渌波”,南朝梁国之钟嵘在《诗品》卷中更直言:“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但莲只有不妖的气质吗?

  李白还写过不少莲的其他姿态,如“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从这些诗句中看起来,莲都充满了“妖气”。李白笔下的莲形象实在要比周敦颐的丰富太多。

  再细想想,“濯清涟”和妖或不妖有逻辑关系吗?也没有。不管在“清水”还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莲的花骨朵照样“不妖”;即使生于“清水”,莲的盛花照样“妖艳”。

  更为有趣的是,莲并不能茁壮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反而扎根淤泥中的莲才可以长得更好。

  养过水生花卉、插过鲜切花的朋友都知道,植物长期身处纯水,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而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代表其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后留存水中还会污染纯水。

  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更健康,而人们通常只看到变清澈的水,并没有看到沉淀了杂质的淤泥。但简单粗暴地讲:净化污水的是泥,污染清水的还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各位细细品了。

  (科学大院 公众号 授权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莲为何出淤泥而不染?原因全网都答错了!
中华文化对荷花寄托美好情感
喻世明言:品莲话廉(陈景胜)
【随笔】“荷花”与“淤泥”
出污泥而不染
又见荷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