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抗肿瘤:“精确医疗”时代来临
肿瘤治疗有新突破。

       2015肿瘤界“奥斯卡”落幕,中国肠癌研究首登主会场讲坛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科主任、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导樊卫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骆卉妍博士

  有肿瘤界“奥斯卡”之称的第 51 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刚刚在美国结束。作为全球肿瘤治疗的顶级论坛,入选ASCO且可在年会上进行交流讨论的论文,按其学术上的重要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口头报告、壁报讨论和壁报展示。本届入选的中国学者论文共有五十篇,广州医疗界成果斐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汪建平团队发布的首个中国人局部晚期直肠癌研究新辅助治疗研究成果,成为今年唯一入选口头报告的中国研究。而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共有九篇论文入选大会“壁报”,涉及胃癌、肠癌、肺癌、核医学等多个领域,其中徐瑞华教授团队共有两篇论文入选。

  这些最新研究成果为肿瘤治疗带来哪些新的突破?患者能从中得到哪些受益?特邀请医学专家进行解读。

  结直肠癌

  中国肠癌研究有望改变治疗临床标准

  在2015 ASCO上,汪建平所做的口头报告题为《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FOWARC研究)的初步结果》。这是中国在本届大会上唯一入选的口头报告,同时也是中国肠癌研究首次登上主会场讲坛。该研究是由研究团队针对我国直肠癌患者特征自行设计、完成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是第一个关于国人新辅助治疗效果的大型研究,弥补了过去国内直肠癌治疗只能参考“国外数据”的缺憾,其结果有望改变我国乃至全球直肠癌治疗的临床实践标准。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研究显示,与术前5氟尿嘧啶 (5-FU) 联合放疗相比,mFOLFOX6 联合放疗患者的 病理完全缓解率(PCR) 更高,而单纯 mFOLFOX6 新辅助化疗患者也可达到良好的肿瘤降期率,且毒性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汪建平教授表示,在2007年~2010年之间,由于标准治疗5-FU 联合放疗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对远处控制不理想,国际上都开始探索把奥沙利铂加入到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他们也开始尝试在放疗同时使用全量全身治疗的化疗方案(FOLFOX),结果发现患者初步的耐受性及疗效都比较理想。因而,研究者萌生了扩大成大型临床研究,比较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全量FOLFOX化疗联合放疗与5氟尿嘧啶(5-FU)增敏放疗的疗效。

  在研究设计的讨论中,他们还考虑了一个中国特有的因素,即一些收治直肠癌患者的三甲医院并没有放疗设备,以及放疗相关的毒性,因而同时设计了一组新辅助治疗单纯使用FOLFOX全量化疗,之后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术后是否加入放疗,就形成了本研究的第3个“接地气”的分组,这也是国际上首个将放疗选择性应用于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这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全国 15 家医院参与,历时近4年,共收集了近500个病例。研究证实了 mFOLFOX6 联合放疗对局部晚期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无病生存(DFS)结果预计将于两年后公布。来自美国、欧洲的权威专家均对此项研究表示非常看好。

  汪建平表示,能够取得此项成果,有赖于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实施。MDT是目前医学治疗的主流模式,更是对肿瘤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一个途径。每位患者的肿瘤情况和体能状态都不同,需要MDT小组充分讨论,相关学科专家共同评估,从而制定具体的诊疗方案,精准治疗,最大化的保障患者的安全及获益。 “例如我们在MDT讨论时,如果直肠癌的位置太低,或者患者保肛愿望很强时,添加放疗会让肿瘤的退缩更好,降期更为明显,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考虑加放疗。如果肿瘤位置相对高一点,有可能单纯化疗就达到肿瘤降期,满足根治手术需求。”

  转移灶不可切除,原发灶是否该切除?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结直肠科陈功教授团队在大会上展示了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引发人们关注。研究者将探索无症状的、转移灶不可切除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的有效性。

  对于无症状性结直肠癌伴有不可切除转移病灶的患者,对原发肿瘤进行姑息切除是否能得到益处尚不明确。回顾性研究显示的结果具有争议性:一些接受原发肿瘤切除的患者能够将他们的总生存时期提高6个月的时间。因此,研究人员计划启动用以评估无症状性、转移性、对初始化疗敏感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原发性肿瘤切除的有效性的首个随机研究。

  无症状性结直肠癌伴有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病灶的患者,同意加入研究则将接受6个月的筛选化疗,任何有用的一线化疗都可以使用,但贝伐单抗因可影响手术的安全性而被排除在外。那些对化疗反应或稳定的患者,则将按1:1比例随机分为接受手术切除原发肿瘤组和继续化疗组。接受手术组的患者在手术恢复后将接受化疗。

  这是关于该类患者的首个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III期研究。项目为期两年,预计2017年将有初步结果。

  消化道肿瘤

  胃癌新靶点有望浮出水面

  消化道肿瘤专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教授团队本次共有两项研究成果入选壁报展示。

  一项是评价在中国晚期胃和胃食道结合部腺癌的患者中,MET蛋白的表达、MET基因扩增以及Her-2的表达情况。"因人种差异,中国的胃癌发病部位和基因表达谱与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徐瑞华教授团队成员、肿瘤内科骆卉妍博士指出,目前在胃和胃食道结合处腺癌的研究领域,国外研究的数据更多,而针对中国人的研究数据不多。徐瑞华团队的研究显示,Met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与扩增呈相关,而该基因高表达的病人生存时间短。同时,发现Met基因的蛋白表达阳性与扩增与Her-2基因表达阳没有相关性。

  "Met基因被高度怀疑为与胃癌的发病有关联,也被认为很有可能是胃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骆卉妍指出,晚期胃癌治疗效果差,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不到一年。近年来,胃癌治疗领域的最主要成就是找到了靶向治疗的靶点,对Her-2阳性患者采取靶向治疗,但即使这样,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也只有16个月。徐瑞华团队的努力,意味着距离胃癌新靶点浮出水面,又近了一步。

  另一项是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这项研究是第一个评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线XELOX或FOLFOX方案治疗后使用卡培他滨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III期临床研究。

  结直肠癌(CR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所有晚期CRC在一线治疗后都将会发生进展。因此,需要急迫寻找一个有效、低毒性的维持方案以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一些临床研究表示一线治疗后维持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研究人员这次完成第一个评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一线XELOX或FOLFOX诱导治疗后使用卡培他滨维持对比观察直至治疗中出现进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一线化疗后采用口服的卡培他滨进行维持治疗,与观察相比,可明显延长mCR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淋巴瘤

  合理运用PET-CT 有助指导淋巴瘤治疗

  以往,核医学论文很少进入ASCO年会的视野,今年却是例外。本次大会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主任樊卫教授团队入选壁报展示的研究,与淋巴瘤患者息息相关。“淋巴瘤治疗需要运用PET-CT评估疗效。和CT、MRI相比,它的好处是结合了生物学特性,不仅看到肿块,还能看到肿瘤内部的活性变化。”樊卫指出,国外指南要求病人应接受四次PET-CT检查,分别是在治疗前、化疗第二个疗程后、第四个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不过,由于该检查在我国不像国外那样纳入医保,做一次约为8800元,许多患者经济上负担不了,便缩水为检查两次,分别在治疗前和第四个疗程后。

  研究者发现,如果按照淋巴瘤的五分法进行评估,有些评分较低、危险性不高的病人在结束规范治疗后,反而病情很快恶化、死亡。樊卫团队用十年时间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反常”的病人往往缺乏关键的化疗第二疗程后的PET-CT评估,而只是在治疗前和第四个疗程后做了检查。

  “化疗第二疗程后的评估最重要。评估肿瘤生物学特性,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标准摄取值(SUV)。当SUV下降58%时,意味着肿瘤活性大为下降,即使肿块暂时没有缩小,它也在‘死去’。”樊卫指出,研究显示,病情恶化的病人尽管四个疗程后评估结果比治疗开始前明显好转,但是和第二疗程后的评估数值相比仍有增加,说明肿瘤活性在升高,如果不采取有效对策,最后将面临复发、恶化的结局。

  相反,第二疗程结束后的评估如果得到SUV下降58%的结果,那么说明治疗有效,病人从节省费用角度考虑,即使不做后两次评估也不会影响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年度盘点】李进教授:2017消化道肿瘤热搜榜!
【结直肠癌规范化诊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全程新辅助治疗
陈功教授:结直肠癌领域的ASCO“小小年”,我们仍能收获哪些?
靶向药物联合化疗成为直结肠癌患者一线治疗方案
结直肠癌肝转移2014年研究进展
研究人员推荐FOLFOX方案作为一线治疗-搜狐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