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 大学自身先要有工匠精神

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 大学自身先要有工匠精神

    □周 云

    同济大学教授张轮近日撰文讨论工匠精神。他指出,从个体来说,工匠精神体现在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善始善终、坚韧不拔、一丝不苟和对卓越与完美的崇高追求。从集体、企业或者行业来说,工匠精神是品牌的塑造和核心价值的建立。从国家层面来说,工匠精神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体系性构建。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处于囧境之中,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一般就是相对于制造业而言。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所谓工匠,包括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是支撑起制造业宝贵的人力资源。对于工程师的培养,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是主阵地。因此正如张轮教授所言,大学应当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责任。

    但当前的大环境对于培养工匠精神是非常不利的。什么是工匠精神?我觉得一句中国古语能够很好地予以诠释: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工匠精神体现出来的是对于职业操守的坚持,对于工匠来说,最高的价值是“工”,也就是对技艺和品质精益求精的追求,而不是“利”。这需要坚守,需要工匠的“拙”和“愚”,而不是精明地四处追名逐利。

    显而易见,目前全社会弥漫的功利主义风气并不利于培养工匠精神。当前的社会风气正如李宗盛的一首老歌所唱: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从企业的层面来看,许多以技术起家的企业,有了一点点成就之后,就热衷于所谓的商业模式、资本运营。有的自己把自己折腾垮了。有的确实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名声却坏掉了。从个人的层面来说,在成功学鸡汤滋补之下,许多人压根儿就不屑于做一名工匠,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工匠精神了。

    而作为培养工匠和工匠精神的主阵地,高校也早已被功利主义深深浸润。高校,首先是学校,学校存在的意义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工匠精神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现在教学似乎在不少高校中没有处于中心位置,而是从属于所谓的科研,因为科研更容易出成绩。而这个成绩可能也并非纯粹科学意义上的成绩,而是掺杂了政绩和个人名利的成绩。

    而培养工匠精神,恰恰属于教学的范畴。高校培养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需要精心的设计,需要认真的引导,是一件投入多,收效慢,不容易体现政绩,也不容易在经济上有所收益的活儿。现在谁愿意去干这种傻事儿呢?也就是说,在培养工匠精神这件事情上,高校恰恰缺乏的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工匠精神,也就是把教书育人当作最高价值,最高追求的精神,在教书育人这件事情上对技艺和品质不计名利、精益求精,抱朴守拙的精神。

    因此,大学需要回归,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回归到诲人不倦的大学精神。然而,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对此,相关各方当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应该站出来做点什么了,至少要在政策引导中,把高校对教学的重视,对于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视,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不应是大学的“副业”|时事话题
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为何如此低?
【人物专栏】吴剑波:教书育人更需要工匠精神
【时评】浅析工匠精神
对高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
大学教学究竟有多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