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南极装中国“天眼”的女人
  崔向群
  南极望远镜。
  遥远的南极从来不是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温度最低达零下80多摄氏度,漫长的黑夜可以持续约6个月,但却是地球上条件最好的天文观测地点。

  11年前,中国科考队员代表全人类首次登上了“冰穹A”这个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消息传来,震动了国际天文学界,中国天文学家更是欢呼雀跃,因为“属于中国天文学界的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在中科院院士崔向群的带领下,如今,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已在南极安装了“中国之星小望远镜阵”和两台“南极巡天望远镜”,建起天文观测站。十年磨砺,中国已占据南极天文的制高点。

  文/者肖欢欢

       中科院院士崔向群考察途中险些掉入冰缝 建南极最大光学望远镜

  崔向群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国际天文学界,她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中国科学家抢占最高冰盖

  “‘冰穹A’是南极冰盖尚未开展科学探测的制高点,也是空间物理和天文学观测等科学观测的理想地点。”

  崔向群分析说,南极是地球上最理想的天文观测台址,第一是大气稳定,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区,距地面几百米乃至几公里的地方,大气都存在抖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地面上看星星时,会感觉到星星在“眨眼睛”。而在南极冰穹A,大气已接近太空环境;第二是南极的天文观测时间长,每年有135天连续全黑夜,晴天时间高达90%以上,适合探测系外行星;第三是“冰穹A”的平均风速低于2米/秒,超过4米/秒的风的情况极少,如此环境非常适合放置大型望远镜阵,进行光干涉成像观测;第五是干扰少,南极是地面上人工光源和电磁干扰最少的地方。

  正因如此,南极正成为国际天文界角逐的热土。此前很多国家相继制订了“冰穹A”考察计划。2004年9月,澳大利亚天文选址专家预测海拔4093米的南极最高点“冰穹A”是最好的观测点。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实施了南极中山站至冰穹A冰盖断面综合考察,并于2005年1月成功登顶。   

  设备先到西藏做耐寒测试

  “冰穹A”是个60公里×15公里的平台,十分平坦。其高低起伏只有两三米,正好可以摆放大型的望远镜阵。  

  “这么好的平台,我们不占,别人就要占。这里海拔4093米,年平均气温-56℃,除了每年12月到2月的夏季,其余都是冬季,漫长的黑夜会持续约6个月时间。”2006年12月,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在紫金山天文台正式成立,崔向群兼任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负责南极望远镜主体的研制。历时10个月,他研制完成了4台14.5厘米口径南极光学望远镜“CSTAR”。她还有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在“冰穹A”建天文站?

  因为气温极低,望远镜设备的耐寒、去霜、自动化都有严苛要求。崔向群回忆:“设备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会失灵,电脑连机都开不了。”

  为防万一,科考装备先被运往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地区进行了高原测试。果然,一开始,一些设备在冬日的西藏被冻成了冰坨,成了废铁。后来,崔向群团队对各系统、各部件都进行了十多次改装,最终才使之适应南极的极端环境。

  匍匐挺进南极之巅

  崔向群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天文学界就提出到南极进行天文观测的目标,但受制于资金和技术,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我这辈子都在研究望远镜,当然希望能将中国造的望远镜安装到南极去。”2007年10月,崔向群等人开启了我国南极天文科考的新征程。次年1月,在“冰穹A”建立了一个天文观测站。自此,我国南极天文研究正式起步。

  前往南极,一般是先飞抵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然后乘坐“雪龙号”科考船前往。在出发的第10天,“雪龙号”进入浮冰区,一块块一眼望不到头的浮冰漂浮在海面上。浮冰虽然壮观,但却使船只能缓慢前进。在将100多吨考察物资运往中山站时,冰面上出现一道50厘米宽的冰缝,冰面下面则是深达几千米的海水,队员们只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用雪橇在冰面上滑动。

  “赶紧趴下!”前面的人一声令下,所有的科考队员们都趴在冰面上,匍匐前进,原来,这条冰裂隙有扩大的风险。一旦冰面裂开,人和装备都会坠入茫茫大海。就这样,匍匐了半个小时,队员们才算摆脱险情。

  一个月不能洗澡吃热饭

  崔向群对于南极的景象并不陌生。气势磅礴的冰山、绚丽多彩的极光、憨态可掬的企鹅、白皑皑的冰山、不落的太阳、内陆冰盖上镜子般透亮的蓝冰。走在零下30℃的雪地上,就像是被蓝色的盖子罩在白色的碗里。

  在没有任何参照物的南极,白色的刺眼的光照得人眩晕,他们只能靠GPS导航和冰雷达扫描艰难行进。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在户外照射的时间超过15个小时,紫外线晒得她皮肤黝黑,脸像刷了一层古铜色油漆,皮肤也大面积龟裂脱皮。缺氧也让人举步维艰,肺部隐隐作痛,巨大的体能消耗让其在不到一个月内就减轻了10斤。

  因为缺氧,崔向群睡觉时经常会被憋醒,呼吸也不均匀,经常喘着粗气。最痛苦的是1个月都洗不上热水澡,吃上热饭也成问题。

  但苦总算没白吃。科考队安装的装备在南极观察了315天,记录和传回了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天象——变星。2011年,天文科考队员在“冰穹A”成功安装了主镜680毫米、通光口径500毫米的AST3-1,这是目前南极最大的光学望远镜。  5年内建成南极天文台

  在崔向群看来,占据“冰穹A”这个制高点,中国在南极天文科考里拿着一手好牌。目前国际天文观测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希望发现与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比如上面要有水、有氧气、要温度适宜等。而南极天文台的建成,将使中国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在南极只有夏季站,只有在建了越冬站后,下一步才可能建天文台,天文台建成的标志是有较大型的望远镜。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计划将昆仑站建成越冬站,并建立小型飞机场,方便和中山站进行人员和物资的交流。

  按照计划,我国还将在2020年前,在昆仑站建造两台望远镜,一是2.5米“昆仑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DUST),二是5米“冰穹A太赫兹探测器”(DATE5),进而建成南极天文台。

  这两个大型望远镜,前者是光学红外望远镜,后者是太赫兹射电望远镜。它的建设将让中国成为世界地基天文观测领域的领头羊。由这两个望远镜组成的观测系统,科学目标是进行“两暗一黑三起源”的探索研究,“两暗”是指暗物质、暗能量,“一黑”是指黑洞,“三起源”是指宇宙起源、天体起源和宇宙生命起源。

  “在国际天文学界,我们树立了中国南极的旗帜。”崔向群骄傲地说,过去,都是我们找别人合作,而现在,更多是别人主动找我们合作。但对于中国南极天文台建设进度过慢,如今焦虑仍写在她脸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冰穹A获选“全球最佳观星点”!去南极,在地球上看最清晰的星星
不辱使命,留在南极的两“兄弟”出大成果了!
中国南极天文台
冰穹A
[首藏作品](1268)冰盖之巅,我国运行着南极最大口径光学望远镜
您有一条来自张静初的语音信息,请30年后查收|未来亲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