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德峰——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

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哲学最高成果(人生哲学)。《传习录》是必读的书。

人有无限心

人生总是有所求,但是求有两种,孟子说: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人最难对付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内部的麻烦,心的安顿。

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不仁者,心没有安顿好的人,心中无人之常体者。

能生出烦恼的心,来源于心的无限的一面。无限心。安顿无限心。无限心无法安顿在有限的事物上(现实世界)。所以第一步就是超越现实世界,就是出世。再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问题。中国哲学的主题是人生问题。

儒道佛

出世后入世的路:

  • 儒:无所为而为。
  • 道:无为而无不为。
  • 佛:无心而为。

儒:无所为而为

不是为了做了一件事而达到了一件有利于我们的目标,而是这件事本应当做。所以人生永不失败。

道:无为而无不为

人为就是伪,就是造作。
中国哲学讲天人合一,儒家重点在人,道家在天。
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的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人自己。所以道家要做减法。列子说,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道家吃饭,饿了再吃,不要吃到十分饱。
比如公司出现了一件人际关系冲突,先把自己退出来,去掉一切来自我的人为因素。等事情一定要处理的时候再出来,这个时候时机刚好,顺应天道。
道家了解天道的方法就是减去人为的东西。把人为的因素去掉,就看到了天道,顺应天道就无不为了,其效果出乎你意料之外。
读道家就是要用做减法的方法来读,他们交给我们如何做减法。

佛:无心而为

我们带着业力来的,做事就是消业。做事最好没结果,但做事一定有结果,那么结果最好和你没关系,那就不是你的新业了。认真做事,但是不关心事情的结果(心别上去)。除心不除事。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

孟子心学

儒道佛合流为陆王心学,心学不是心理学,心学开端于孟子(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观念。从仁学走向心学是孟子。心之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耻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

荀子是生物层面的恶,孟子是心学层面。不在一个领域。有心的人才能组成社会。
乳子落井,必生怵惕恻隐之心。人与人之间有形骸间隔,又有仁心感通,一体之仁。动物植物瓦片被无辜毁坏,我们于心不忍,所以仁心感通万物,陆九渊便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整个宇宙倾向于生命,生命倾向于生命情感。仁者感通万物,仁者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命。
仁(恻隐之心)不是理性的,是生命情感。头脑用理性帮助我们趋利避害,而这理在心之外。我们只抓住心之外的理,不知道心本身的理。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之理在心内站不住根,威胁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跟着心外之理走,就是心之亡失。

心学的理是良知。
天理在心里,王阳明说: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心即理,阳明学第一命题。理在心中,不要到心外去求。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放出去的心召回来。
荀子认为道德只是聪明的人制造的限制利益斗争范围的工具,讲以礼治国,导致中国人乡愿人格。表面敦厚有礼,没有心。
孟子心学被重新捡起来的一个重要事件是佛学中国化。最高成就是禅宗,禅宗就是心学。

禅宗心学

禅宗的原则: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自性若迷,福何可求?自性在自己心中,不要到心外去求,人人都有佛性,心才是见佛性的。
《宝藏论》中说:不睹众相,常观金体。看有两种,一种是相,一种是不着相。此心起来,不为众相所惑。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住是住相,相是客观的,但是不要停留在里边。不睹众相,常观金体。此心起来就是佛性。
金子本身不可能单独存在,只能在不同的器里存在,别把佛性从现实世界抽离出来,所以修佛不要脱离现实世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绝,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烦恼跟智慧来自同一个根源,心。烦恼成了修行的材料。如风吹水,必起波纹,烦恼就是波纹,不要跟着波纹走了,水还是水。

宋明儒学吸收了禅宗的心学。
王阳明说,人人心中有贼,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就像烦恼一样,依然要用心去破。

心的亡失

童心->功利境界->不自在
五蕴:色、受、想、行、识

  • 色:五官接触外部事物,获得外部事物的感觉。
  • 受:感受
  • 想:欲望
  • 行:意志
  • 识:分别

五蕴构成的心,业力所成,叫业识,我们就在此心之中。这个小我一定住相。
本心是我们的心,又是宇宙,大其心。
佛性不是空寂,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组合。
陆九渊说:宇宙内事,皆己分内事。倒过来,己分内事,皆宇宙内事。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末使惹尘埃。

这首诗得问题:

  1. 把烦恼和心对立起来
  2. 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小承佛教。把众生的烦恼看成我的烦恼,把众生的罪过看成我的罪过,大悲悯,才是大承佛教。智慧就是悲悯。心大了,打破了形骸之间隔。
  3. 住净相。

悲悯之心就是慧根。西方科学使用智商来度量智力,但是度量不了慧根。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诗得问题:无掉了。智慧从烦恼中来。世界上如果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
表达了应无所住。但是你不能停留在无里边,你说出了空,不能执着于空,又是烦恼。把空空掉,叫空空。就是回到人世间,再入世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是回到生活中来。
慧能用鞋子擦掉了,有禅意,对无的境界再无一次,空空。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无生灭,本不动摇,本自具足,能生万法。
自性,就是自本性。自本心。就是佛心。人人都具备。而生其心。即心即佛。
观想,观不是眼睛看,是本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去除人我别。

检验是否悟道的问题:

  1. 什么物?你是谁,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2. 怎么来?佛性来了吗?佛性不生不灭。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功是心灵所达到的境界,叫见佛性了,自见本性。德是人与人打交道,原则是平等,合起来叫功德。
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人。众生平等,佛性在。每个人都是自性自度。

阳明心学

1. 心即理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大人之学,学做君子。
《大学》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明(动词)明德(心)。怎么明,在亲民,人民生活。止于至善,最高目标让心跟天理一致,叫至善。

此心纯乎,天理之极。——王阳明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自性具足,心外无物。

朱熹与阳明

朱熹德道路是格物,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格出来,让人民接受,久而久之,天理就成了僵死德教条,成了心外之理。天理在心里,心即理。
明德就是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明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不在头脑里,头脑里是概念判断推理,良知在心里,心里是生命情感。良知是生命情感本真的存在。
生命实践的动力来自心,就是生命情感,而不是头脑。驱使我们前进的力量是情感,而情感发自于心,情感在本真的真相里边,天理。心即理。理不是自然科学,是生命情感的真相。

朱熹和王阳明的对立:
朱熹:孝之理->孝之心
王阳明:孝之心->孝之理

仁不是概念,是生命情感的真相。心不安有良知的呼声。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
孝不是理的概念,孝不在头脑中,在心里。是生命情感。

2. 致良知

致:不是获取,因为我们本有,不是创设。致就是听,听良知。
私欲和逻辑让我们听不到。把它们去掉。良知是超越逻辑的。
如何听?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行就是生命实践,这个听就是行。知行合一。知行不是两件事,是一件事。

3. 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并不是在行之前有知,知就是行的开端。

  • 知:心向往之。知是行动的动力。
  • 行:跟所向往的东西融为一体,就是行。

所以心学是实践。行有未到处,是知没到。不能实践就是还没知。

例子

练字不图字好看,用敬。不要做叶想,不要做花想,不要做枝想。
种树时,不要想着叶好,花好,枝好。树根扎得深自然长得好,而不是你求的。
练字不求字好看,种树不求叶好,花好,枝好。办企业不求500强。用敬,在根子上落手,只要根扎得深,害怕什么呢。

真理不在讨论中,真理在生命实践中,听到。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意义》观后总结自用
王阳明心学—王德峰(文字稿)1
听讲:王德峰讲心学
王德峰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及其现代意义笔记和感悟
王德峰哲学课堂: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王守仁之《传习录》(上)1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