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奖得主“别把影响因子当回事”的建议不适用于年轻科学家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The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分子生物学家MerlinCrossley教授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几位诺奖得主的观点没有错,但年轻科学家不能忽视“影响因子”。在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上,其重要性需要通过影响因子这项指标传达。虽然这套评价体系并不完善,但的确有可信度,短时间内也没有更好的替代系统。

影响因子对科研含金量没有意义?

诺贝尔奖得主Peter Doherty、Bruce Beutler、Joseph Goldstein、Paul Nurse都不是第一个公开对影响因子持批评态度的科学家。2012年,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在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议上支持签署了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影响因子不能作为替代物用于评估科学家的贡献,以及招聘、晋升和项目资助等的评审。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Randy W. Schekman教授在The Guardian上撰文表示,那些顶级期刊是出版商“商业计划”的一部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就被看作是衡量成就的标准,这是不可取的,影响因子对人们如何评价知识与学问产生了可怕的影响。

澳大利亚国家卫生和医学研究理事会(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Council)也正式将这一指标排除在资助申请评定标准之外。该机构曾经在本国研究部门的评估活动中列出了 A+、A、B 和 C 级的期刊,现在则不建议各研究机构继续使用该评级清单。

以上的观点和做法都讲得通,影响因子基于过去两年内期刊的每篇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这个指标是不一定可靠,它可以被各种方式进行操纵,比如在期刊上加入很多综述性文章,往往一两篇“重量级”论文就可能左右影响因子的高低。总之,期刊影响因子是评估研究质量的一条捷径,也是一种偏见。

根据论文本身的价值对研究质量进行判断,当然是最恰当做法。但是随着科研领域的不断扩展,科学家变得日益专业化,一个领域内的专家无法批判性地分析接触到的大部分研究。这并不是说同行评议不起作用,同行评议对发表论文质量控制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涉及到经费审查或作出学术任命时,许多科学家经常要在专业之外作出决定。这时候,影响因子、被引用数,甚至发表论文数量等指标,都会起作用。

年轻科学家最好不要忽视影响因子

坚持做质量过硬的研究是建立科学声誉的最佳途径。但是,现在成功获得经费的比例已下降至不足 20%,仅仅靠质量过硬的研究能否将实验室维持下去还不得而知。所以,尽管“不要太看重影响因子”的建议对于功成名就的科学家来说一点都没错,但这似乎不适用于年轻研究者。

年轻科研人员经常会抱怨那些手握经费审批权的资深科学家要求太多:要发表很多论文、论文要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上,以及在拨付经费前就要求先提供数据资料。这往往是因为学术管理者不想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只能将期刊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一个衡量标准,而且经常是最后的手段。

所以年轻科学家可以从全局考虑,做好以下事情:

1.以一作身份在任何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比如在PLOS ONE等新期刊上发表不显眼但很实用的研究。    

2.成为某个领域或技术方面的专家,建立起学术声誉,特别是在那些正处于上升期的领域。

3.与一两个业内领先的实验室合作,但不要喧宾夺主。

4.确定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目标,但也要了解何时应该放弃,有时候这比永不言弃更重要。

5.问问自己是否享受科研过程,是否善于处理棘手问题,旁人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并倾向于支持天生懂得应变的人。

原文作者:MerlinCrossley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位诺奖得主公开反对影响因子,但青年研究者不该听从他们
2013年诺奖得主抵制《科学》《自然》《细胞》
一篇论文重奖1350万?Nature 都来评论了
尚未重复的学术成果不该被接受
期刊论文影响因子IF
关于《自然》杂志 | Nature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