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天哲:毛叔鄭乃是史官对文王幼子季载的追称
userphoto

2023.09.15 浙江

关注

先秦史暨毛氏文化

观中外时事写吉光片羽窥见

研古今历史发一鳞半爪臆解




毛叔鄭乃是史官对文王幼子季载的追称

文/毛天哲

清漾毛氏
自从我提出了毛氏大始祖毛叔郑和文献所见文王幼子冉季载乃是同一人,老子就是毛伯得,诗书易皆出自毛家等独家论断,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不少。究其原因,盖是因很多人对西周史实不够了解故。又国人一向迷信权威,笃信古书,要让一般人接受迥异于常说之论,是比较艰难的。
过去,对毛叔郑和冉季载是同一人的论说,多散见于哲之考证文章中,没有过系统化的专门论述,这可能也是造成一般受众无法理解这一论断原因之一,所以有必要详细解说下毛叔郑为何就是冉季载的由来。
《汲塚竹书纪年》有载:“(康王)十二年秋毛懿公薨。”清学者徐文靖《统笺》曰:笺按周书克殷解武王入商毛叔郑奉明水即毛懿公也。同简中有“十二年夏六月壬申王如丰锡毕公命”,此与尚书毕命事同,哲据《毕命》曆日而考定此条有误系王年之错简,或出自西晋学者整理之误,且认为毛懿公乃是毛叔鄭谥号
有宗亲毛和文博士(法律博士)对徐文靖之笺注不以为然,认为徐说乃是一家之言,不见前人有过同样的论述,不大可信。这就涉及到古今学者治学方法之不同了。古人明经,常源自于以其自身学识涵养上的自我认知,是极少“言必称希腊”,引称他人观点来自明。况“毛懿公”之记,仅存于《今本竹书纪年》(王国维先生称此书乃是伪书,可烧而毁之。)前人未之注,则徐文靖“毛叔郑乃是毛懿公”之说迨成孤论。此罪不在文靖,乃是前辈漠视之过也。

世说文王太姒有十子,十子之名倶在《史记管蔡世家》、《列女传》,内无毛叔鄭之名。而《尚书顾命》有毛公,《逸周书克殷解》《史记周本纪》有“毛叔鄭奉明水”,《汉书古今人表》称毛叔鄭为“文王子”。然古今学者对毛叔鄭是文王嫡子还是庶子,一直不得明确。马融王肃以为是庶子,杜预阎若璩认为是嫡子,这一笔墨官司从汉代打到如今,可以说还没定论。
此言并不夸张。钱文忠教授就曾在央视《百家讲台》上大放厥词,称“毛叔鄭乃是周武王的舅舅。”显然他是将文献谱书中所说的“毛叔郑是武王母弟”直接理解为“武王母亲的弟弟”了,才闹出如此“低级无趣”的笑话。专家教授级别的认知尚且如此,更枉说他人了。
事实上,毛叔鄭乃是文王嫡子在出土班簋铭文中已经写明了。班簋铭中,毛班公说皇公(毛叔鄭)“受京宗懿釐”,其实已经讲明白了毛叔鄭封地所在。懿釐就是圣地邰城(宗周)的卫星城丰邑(氂城),毛叔鄭奉母太姒居丰邑(氂城)。后又说“毓文王王姒圣孙隥于大服”,则毛氏乃是文王太姒嫡子孙这一铁板钉钉的史实昭昭于万世焉。


班簋铭文 西清古鉴

班簋是清宫旧藏,铭文公诸于世最早见于《西清古鉴》。《西清古鉴》是一部著录清代宫廷所藏古代青铜器的大型谱录。收商周至唐代铜器1529件(包括铜镜),而以商周彝器为多。清梁诗正等奉敕纂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纂,乾隆二十年(1755年)完书。可见班簋的出土甚早,至少乾隆时期就已被收入官家藏品。然查验古今学人对班簋的研究,几乎很少有人提及“据班铭可知毛叔鄭乃是文王嫡子”这一事实的相关论述。
诚如近代学者郭沐若、陈梦家、唐兰、马承源、于省吾、李学勤等人,对班簋中“毛叔鄭乃是文王太姒嫡子”这一史实也没作专门发明,国学大师王国维对班簋的研究甚至没见著述,这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从中亦可管窥古今学者对毛氏相关历史研究的漠视程度。
毛叔郑是否是文王嫡子,这个问题貌似非常细小,其实关联极大老子曰;“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又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毛叔郑是文王嫡子的事实一旦确立,则史籍所载的“太姒十子说”就受到严重挑战。
太姒生十男,见于《列女传.周室三母》。《史记管蔡世家》亦有同样论说,分记文王嫡子有十,名讳见具,独不见毛叔鄭之名。那么问题来了,文王嫡子有十个的文献记载是否可信?若可信,那为何毛叔鄭不见记十子之列?若可信,则毛叔鄭对应的是“太姒十子”中的哪一个?按说这些都是史学研究者必须做出解释的史学疑难,但遗憾的是,并没人去深入探究。
左传定公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杜预注五叔有毛叔聃,却无毛叔鄭。左传定公六年:”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则武王、周公、康叔三人,决然是太姒之嫡子无疑。《尚书顾命》有毛公任职司空且上兼三公之一之太师,则此毛公不论是指毛叔鄭还是指毛叔鄭其子,毛叔鄭不当在“无官五叔”之列。余六叔中去“无官五叔”,则剩下一子必为毛叔鄭。
《史记管蔡世家》亦称:“周公举康叔为周司寇,冉季为周司空。”周公旦不是毛叔鄭,那是显然的。康叔封一家被分封于卫,顾命六卿中有卫侯,则康叔不是毛叔鄭,亦是显然的。那么任职周司空的冉季(左传作聃季)就是唯一人选。又史载顾命毛公亦为司空,则文王幼子季载和毛叔郑就是同一人无疑。
一.文献相关记载的重新梳理
既然推定了毛叔鄭和冉季载是同一人,我们来重新梳理文献的相关记载,就会有一些有趣且意义重大的发现。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逸周书克殷解记载的“毛叔鄭奉明水”是可信的。明水是明月之夜以蚌壳所凝集之露水,谓之圣水用以祭祀神灵,在武王克商大典上隐指“天命之水”。如此神圣之物,绝非身份地位卑微者所能捧之,以此足见毛叔郑在武王时在王室身份之尊贵。
三代之时,皆行幼子继承制。君王的幼子,尤其是嫡幼子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而在武王克商大典上,文献所见文王幼子季载竟然不见记载,这是难以想象的。此项仪式的真正涵义是指文王幼子代表祖先上帝将文王创立的基业(天命)移交给兄长周武王,可以推定“奉明水”的毛叔鄭就是冉季载。
周王室成员中,“叔鄭”是确有其人的。2008年冬,岐山周公庙地区联合考古发掘中,出土卜甲7651片,其中有字者688片,共约1600字。目前可辨认的甲骨文中除了有“王季”、“文王”、“周公”、“召公”等外,还发现一枚“曰:叔郑其取妆(装)。”甲骨文片,这是三千年前周王室内确有“叔郑”其人称谓的实物证据。学者认为此“叔郑”或即毛叔郑,但对卜辞没有作解读。哲以为,就是叔郑其取妆扮演“尸”的装束。
天亡簋,也名毛公聃季簋,铭文表明,克商后随武王嵩山祭天的正是文王幼子季载。祭天仪式上,季载扮演文王尸,忝列上帝之佐。当时季载代表上天言:“不显考忞(文)王,事饎上帝。忞(文)王监才(在)上,丕显王作眚(省),丕㣈(肄)王作赓(字形为庚下凡字),丕克气(迄)殷王祀。
意思是说,“我英明昭显的先父文王在帝左右办事,甚得上帝的欢心。文王在天上眷顾地上的周邦。武王继承了文王的德行,最终结束了殷王祭祀天地的权利。”可别小瞧了铭文中的这段话。在那个年代里,毛叔郑(季载)作为“尸祝”是个与天帝沟通的角色,他的话就是“上帝”的旨意,向世人宣告了周代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在武王克商后天下并不安宁之时是非常需要的。
丁丑日,王郷(飨),大宜(俎)。武王嘉季载功,降阶赐爵封其为鄭伯。铭文写作“奠伯”。奠是鄭的初文,說文釋奠,置祭也。段註:置祭者,置酒食而祭也。周武王賜爵位“鄭伯”于幼弟季载,实际就是任命其为周王室大祭司。这和毛叔鄭在克商大典上“奉明水”的身份亦是符合的。周初有“鄭地,西鄭、南鄭、圃鄭、鄭父之丘”等地名,皆和毛叔鄭有关。
《管蔡世家》亦有“毛叔鄭奉明水”相關文字記載,可以明显看出是抄自逸周书克殷解。以太史公对文王幼子的认知(他认为冉季其后世无所见),以及阙记毛叔鄭世家来看,此类文字并非是司马迁亲笔,乃是魏晋以后人的补缀。
证据有三,一是东汉王符《志氏姓》论说三代以来姓氏备倶,独独阙毛氏。说明王符时代人对史记中毛叔鄭相关文字并无所见。二是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中注“五叔无官”并无引说史记相关文字,反而是用魏晋时代“毛氏旧谱记载始祖为毛叔聃”的传说来注称武王母弟之一。这也说明杜预时对毛叔鄭相关文字也无所见。三是唐代谱书类追说毛氏来源,从无有始祖为毛叔鄭的文字记载。唐孔颖达五经正义中没有引述过“毛叔鄭奉明水”的任何文字,唯见史记三家注中,【索隐】有称“周本纪毛叔郑奉明水也”。可见《史记》中相关补缀文字当在孔颖达之后,三家注文本畅行之前。
说司马迁阙记毛叔鄭世家,可能有点冤枉了他。在他的那个时代,文王诸子中只知有季载而不知有毛叔鄭。逸周书、古文左传,太史公并没有见过,甚至于未必见到过《尚书顾命》有毛公的记载,否则亦不会发出“冉季其后世无所见”的感慨之言,阙载文王幼子季载世家文字。
二、冉季载又称毛叔鄭的由来
太史公在《管蔡世家》言:“封季载于冉。”又称“冉季其后世无所见。”这本身就是极其矛盾的言语。孔子七十二弟子中有冉季字子产,被其采信写入《仲尼弟子列传》,焉能说文王幼子其后无所见乎?
文王幼子季载之称谓最为繁芜,《史记》中写作厓季载,又作冉季(冉季载),左传写作聃季,班固《白虎通义》则写作南季载。班固认为,“管、蔡、霍、成、康、南,皆采也,故上置叔上。”
出土铜器有静方鼎,年代在周昭王世。铭文表明,昭王九年王命静随南宫中(师中)省视南国,为王相宅藝㕇,次年復命時,昭王賜靜鬯、旂、市,采冉。靜即是冉國(左传称聃國)的始封君,故司馬遷所謂文王幼子季載封冉之說乃是訛誤,靜應該是季載的孫輩,在周昭王十年被封於冉。冉季載或亦是冉氏、沈氏後裔對始祖文王幼子季載的追稱。
世人习以为毛叔鄭乃是毛氏始祖,冉季载乃是冉氏之始祖,殊不知因周初大封建之故,文王之子并不是一氏(姓)之祖,而是多氏(姓)共同的先祖。如周公旦,他不仅仅是“周、鲁”之祖,亦是“凡、蒋、邢、茅,胙、祭”的共同始祖。唯周公受封采邑较为明确,是在岐周(今周公庙附近),故无歧说。
那么文王幼子以何称氏名才是正确的呢?哲以为,以周召毕三家为例,皆是次子承继大祖氏称爵秩。逸周书是类似尚书类的文献,出自王官之手,是孔子和司马迁都不曾见过的上古史料。据哲考证,顾命毛公就是季载之次子中旄父,故克殷解所见“毛叔鄭”才是史官对文王幼子正确的称谓。


清 《古今图书集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氏族典卷十一有载:
毛叔名郑,从武王克商,成王以为三公,封于毛,有毛氏、毛伯氏。(同书铨衡典卷一百十五:毛:姬姓,伯爵。文王之后,封于毛,地在畿内。)
聃叔名季载,武王少弟也,采于沈。成王以为司空,封于冉,自此遂为冉季。后有沈氏、冉氏。
这可以说是清代学者对讫汉至清,对毛叔鄭、聃季载的氏称来历最为概括的说法。聃季“采于沈,封于冉”之说,由前面静方鼎可知,或出自“沈氏、冉氏”后裔追记始祖为文王幼子季载的误说。而毛叔鄭封于毛之说,是否成立呢?哲认为,是成立的。
马端临《文献通考》称:“毛,姬姓,伯爵,文王之后封于毛,地在畿内。”(注:《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铨衡典》说法来自于此。)马端临虽然未能考证出毛在何地,但指出了一定在畿内。所幸出土班簋已明确指出:“皇公受京宗懿釐。”哲考证后认为,“京宗懿釐”皆指地名,尤其是“懿釐”之釐,就是毛叔鄭的采邑,毛叔鄭谥号毛懿公的来历亦与此有关。釐就是釐城,氂城。
但查验班簋研究之相关著述,古今学者中包括前辈大家郭老等人都没有将“釐”释读为地名的,多作“赐福”解。这也是毛氏封地(准确说是毛叔鄭采邑)一直以来不得揭示的原因所在。


周书毕命

班簋之“釐”和尚书毕命中成王命毕公率成周之众保釐东郊之“釐”,其实是同一处所指。字书说,釐同“邰”,古地名。杜预春秋释例:“九年骀,始平武功县所治釐城。” 骀即是邰之误写,毛传:“邰是周先祖后稷封邑。”文王作邑于丰,就是在圣地邰城边造了卫星城。武王克商有天下,成王继之,始将镐京称成周,将邰城称作宗周。邰是周人圣地,故班簋称“京宗懿釐”,所谓京宗,乃是指“京师宗周”,可以说毛叔鄭的封地就在邰城边上的丰邑。
丰邑是文王晚年作,武王、成王相继作过短暂的都城,文献多见“成王在丰、周公在丰”的记载。成王亲政后迁宅于成周镐京,将丰邑赐予了至亲小叔父叔郑为采,以奉养王母太姒,故毛班在班簋中记录了这一无比至尚的荣耀。文王幼子在受赐丰邑前,盖不以毛叔郑为称,或称季载,或称叔郑而已。
釐字显然是依据古文斄(邰)所造新字,釐有治理义,亦有受福义,盖是毛叔鄭受赐丰邑后自造新字,表示自己受先父福荫在此邑治理周邦。斄读音有二,一和邰同,一和釐同。盖是后世将“斄釐”混称而致。
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二十二《釐氂》中指出:“权度皆以毫毛起数,其字本应从'毛’,而反谓'釐’字传写之误,未免臆说。”又进一步说:“釐、氂二字原属相通,古无四声之别,釐氂一也。”哲以为,斄(邰)和釐或不在一处,但两地很近。以文献“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相校,斄(邰)或就是宗周,釐或就是丰邑。可见“懿釐”就是圣地釐城,亦可称圣地氂城。
毛亦是周初新造字,遍查十四万片有字甲骨中无一毛字。毛叔郑次子中旄父初名为毳(见毳系列器,毳卣盖铭亦写作毛),为盩师帅,亦称盩伯毛。成王十五年受毕土方五十里(见盩鋞,亦称召圆器),据班簋铭文可知,成王十九年更虢城公服,奉王命三年靖东国时已更称毛伯、毛公。是以可以推定,中旄父(盩伯毛)在受赐“毕土方五十里”后或“以名为氏”更称毛伯。
古文“釐氂”之所以相同,盖是毛叔郑采邑在釐,宗人亦称丰邑(釐城)为氂(毛)城或氂(毛)邑。金文“毛丰”的写法极为近似,参照后世以邑加部首造字法,“毛+邑”即毛之封邑,“丰+邑”即是邦字,而毛叔鄭受封“京宗懿釐”之地,乃是西周王畿内核心之核心,可谓毛邦即周邦,实至名归。


毛叔郑封邑示意图_秦斄城遗址这块区域

古今学者之所以搞不清毛氏的始封,是因为搞不清毛叔鄭乃是史官对文王幼子季载的追称,也不敢想象周成王会将宗周邰城这块周人圣地赐予毛叔鄭家族,所以毛氏的封地一直到现在也没人搞清。
杜预《春秋释例》:“十一年时来郲,二名。荥阳县东有釐城”。此釐城盖是毛叔鄭次子中旄父代管叔驻军于柬地之遗留。逸周书作雒解称:(周公)俾康叔封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柬(文献误写作東),孔晁注云:中旄父代管叔。
出土青铜器中有召卣召尊,皆是中旄父(盩伯毛)为盩师帅时作器。铭文有“作團宮(旅)彝”,此團乃是圃字误释。柬地(管城)东三里的圃田泽一带,当时有圃宫。汲塚竹书中的“郑父之丘”,《穆天子传》中的“圃郑”,显然是指毛叔鄭(季载)所居之遗址。圃郑。郑父之丘等地名,决然都是和文王幼子季载一家(当时还不称毛叔郑)在随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时驻军于柬地有关的。
至于杜预称“时来,郲”就是釐城的说法是否正确,还有待考证。但荥阳县东四十里有釐城的传说,和毛叔鄭家族曾在此驻军是吻合的。釐城之称谓是先在西岐,后被带到荥阳,还是相反,则需要以后详考。哲的推测是,或许荥阳釐城就是中旄父代管叔驻军于柬地的“氂城”,在毛叔郑受赐丰邑时被带回了西歧,从而有了丰邑亦称釐城、氂城的来历。



杜预《春秋释例》

三、毛氏家谱记载的一些佐证
北宋毛渐曾在元丰六年修定《毛氏世谱》,见记于《宋书艺文志》。今传清漾毛氏谱、鳌川毛氏谱内都曾提及并照录了毛渐修《毛氏世谱》内相关文字,尤以鳌川毛氏谱记录为详。毛渐修谱是有底本的,其所据者乃是“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所上之本。”内有毛宝旧序以及毛宝之上毛氏江北五十二代世系图。可见“贾贽所上之本”乃是汉晋以来毛氏之官谱。
毛渐亦称旧谱记载始祖为毛叔聃,其依据欧阳修《集古录》毛伯古敦铭文见记的器主郑为史记所载之毛叔鄭(毛注:实际是刘原父误释,欧阳修误记,毛渐误信),始改始祖名为毛叔鄭。旧谱所载始祖名与杜预注左传说法同,不论杜采录自毛氏谱,还是毛谱采信杜说,都说明魏晋时代“毛叔鄭是文王子”这一事实并不为人所知,这和我考证之结论是吻合的。
毛氏旧谱所传《江北五十二代世系图》中,一是无见有左传见记的毛伯卫、毛伯过、毛伯得等先祖名讳,亦无后世出土铜铭中所见毛公班、毛公歆等先祖名讳,唯有战国之后毛遂公、毛苌等先祖名讳见记。二是现图经中,毛遂有弟名才。毛亨之父思公有弟亦名才(有他谱也写作材)。而三十三世又有毛邃与毛遂音同字不同。而以三十三世毛邃下数,则毛亨为其六代孙。以哲所排,毛苌为毛遂八代孙。具体见《毛宝所传江北毛氏52世系衍脉图勘误》一文。


清漾毛氏族谱-清同治八年

故哲推断,贾贽本旧谱中,因不明毛苌就是毛长导致了错排世系,实际世系只有四十二代,唯后人见代数与周初毛叔鄭为始祖不合,故多衍说了十代。而旧谱所载始祖毛叔聃或就是左传中奉周之典籍随王子朝奔楚之毛伯得,得聃乃一音之转。这和其他氏姓多以春秋后亡国失地之先人为始祖的情形是符合的。
毛渐在《开总原谱》篇记文王生十九子,名讳见下:伯邑考,武王发,周公旦,管叔鲜,蔡叔度,成叔处,霍叔武,曹叔铎,卫侯,毛伯郑,冉叔季,郜子,雍子,滕伯,毕公高,召公奭,原伯,酆侯,郇伯。其中卫侯名讳失记,冉季(冉季载)记作冉叔季,且排序在毛伯郑之下,可以说保存了宋代学者对文王诸子的认知。这也是清漾毛氏谱称始祖郑为文王第十子的来历。
毛渐此说,与传世的太姒十子说,又有了区别。值得指出的是,太姒十子说盖出自西晋学者据太史公《史记管蔡世家》文王诸子名讳的概说。左传称五叔无官,此无官之五叔盖是文王元妃周姜所生,实际上太姒之嫡子唯武王发、周公旦、康叔封、毛叔鄭(季载)四人尔,太姒乃是以继妃为后。
毛渐在文后论曰:“按毛伯,文王之庶子,史不注其名,旧谱谓之叔聃,非也,岂后世因左氏云“鲁卫毛聃”遂以毛公名聃。刘原父得鼎盖于扶风,乃封毛叔郑铭识具存,则公名郑可知。秦并天下,毛从入于荥阳,后世因以为望焉。其世次名字与夫人姓氏既不他见,当依旧谱所载而列之。”
毛氏旧谱亦载:公讳郑,号乐寿伯,文王第九子,武王四年封毛伯,子孙因以为氏,时以诸侯入为太傅,本居巨鹿,迁居荥阳。此等文字盖是元明时代人的认知。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毛苌被追封为“乐寿伯”,自然不是毛氏大始祖叔郑之称号。但旧谱中屡被提及的荥阳乃是毛氏故地,当是族人耳口相传的固说。这和周初毛叔鄭家族曾率王师驻军于柬(管城)一带的事实还是吻合的。


丰城毛氏孝弟坊源流序


河阴毛氏谱跋文(毛红伟提供)

各地毛氏旧谱周多以毛叔郑为始祖,但亦不乏有以文王幼子聃为始祖的说辞。如《丰城毛氏孝弟坊源流序》为毛隆章祖父毛辉凤撰写,见载于光绪十八年汉寿铁桥毛氏三修、五修谱。论及毛氏源流,其云:
“毛氏生周文王季子聃。武王受命,分爵亲藩,使聃为司徒,食邑于毛,为周卿士,故世为毛伯,与周相终始。聃传四十五世至汉毛公苌,居赵,河间献王博士,着诗传,后人称为毛诗。以此苌传十五世至晋州陵侯宝,宝故家衢州西安,仕晋为将军,至厥孙璩,三世拥节钺,世称望族焉。”
首句“生”或为“出”字误。未能见丰城毛氏原谱,不敢遽定。但以“周文王季子聃”为始祖者,与哲之论证结果又有契合处。
又如峡江县《蒋沙毛氏家谱·图解》载:“毛之先,本文王第九子聃之所封。<顾命>称,毛公入佐天子;<春秋>书毛伯出使诸侯有足徵矣……。”此说盖据左传文之昭十六,可能将“毛聃”视为一人,以为聃是毛叔聃之名讳。还不能算是明确指明毛氏始祖乃是文王幼子聃。
有河南宗亲毛宏伟提供了其本支先祖清代明经进士毛遇顺所题《河阴毛氏家谱.后跋》。其跋文内云:“况我毛氏为有君之后,文王之子聃叔载,武王同母弟也。”虽然写作聃叔载,但显然是指《史记》所称之冉季载,《左传》之聃季,也就是周文王幼子季载。
《丰城毛氏孝弟坊源流序》《河阴毛氏家谱.后跋》是目前所见毛氏谱说中,明确指称毛氏始祖乃是文王幼子季载的先人说辞,与哲之所考毛叔鄭乃是史官对文王幼子季载的追称,冉季载与毛叔鄭乃是同一人的观点有吻合之处。聊记于此,以备后世毛氏子孙参照焉。
 
二〇二三年九月十五日
毛家小子天哲识于浙江金华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毛天哲:再论班簋「皇公受京宗懿釐」相关问题
班簋已明示,毛姓始祖叔鄭受京宗懿釐,中华毛氏祖根地在陕西盩厔
一件不起眼的出土青铜器揭示:芮氏、毛氏、南宫氏皆是兄弟
周姓起源,周姓来源与得姓始祖
六安“四谏堂余氏”《黄帝一唐叔虞上古世系考》
苕木匠读《道德经》(9):聃姓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