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视力表最小一行都看得清楚,眼睛好得很?你的大脑可能“欺骗”了你
不知何时开始,我发现大街上多了很多花花绿绿的“视力康复”机构。走近一看:这是什么鬼?“治愈近视散光”“智能降度数”“轻松摘镜”等词汇进入我的眼帘。
不仅如此,我发现许多小患者都去过这种机构训练,家长还告诉我效果不错,不戴眼镜视力也提高了。
可是我的专业基础告诉我这不太可能。多数近视是因为眼球过长,而散光则多是因为角膜各方向弯曲度不一样。它们的共同点是没有清晰的焦点落在接收视觉信息的视网膜上,所以看不清东西。
想纠正这种状态,就要改变眼球的形状,目前通过训练是不可能做到的。
图片中光线焦点落在视网膜黄斑部的前面,这是近视
那么,这些训练提升了视力,到底是猫腻还是真的呢?直到梅颖、毛欣杰、王勤美等老师的点拨,我才得以跟大家分享一二。
我姑且把这里面的情况分为“无猫腻”和“有猫腻”的。
无猫腻,也就是说训练真的可以提高小孩不戴眼镜的视力。这里需要分析一个现象,就是我们大脑的模糊适应现象
大家有到眼科就诊的经验可能会发现:同样近视度数的人,查视力结果却大有不同。所以医生不可能简单查查视力就告诉你有多少度数,而是需要其他检查辅助。
如果两个眼睛里焦点的位置离视网膜一样远,那模糊程度也应该一样啊?为什么视力不一样?
这涉及到一个焦深的概念:虽然成像在焦点处是最清晰的,但其实在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一小段距离里,成像也是相对比较清晰的。如果视网膜能接收到这段焦深范围内的光线,大脑也会识别为“清晰”。也就是说,大脑对不清晰是有一定的容忍范围的,只有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才会感觉到不清晰。
假设焦深如图那么长,那么对于黄斑接受到的光信号,大脑会判别为“清晰”
大脑这样的工作机制,使得我们看东西的时候不至于只有一个点或一个平面是清楚的。相机的景深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扩大光圈后景深(焦深)减少,只有前面的钟是清楚的;缩小光圈后景深增加,前后都变清楚了(图片来源见水印)
照相机的焦深可以变,人眼的焦深可以变吗?
可以!这就是视力训练有效果的原因,它其实起作用的地方根本不是眼睛,而是大脑。大脑不断地适应模糊的视觉后,这段“可容忍范围”是可以扩大的。这样原本大脑认为不清楚的东西,也会变得清楚,于是视力就提高了。同样近视度数的人,也会因此测出不一样的视力。
只是,这一切适应都要建立在“模糊”的前提下。一旦戴上合适的眼镜,视觉突然变清晰了,聪明的大脑一定会选择最清晰的范围看,把原来能容忍的那些模糊影像全部抛弃掉。所以这样的机构一定不会让小孩戴上足够度数的眼镜,否则他们也就一秒破功了。为此他们也摸索出了最有效的说辞,那就是:戴了眼镜就摘不下来了!
其实,视力是提示我们及时去医院就诊的“警报器”。可是大脑的模糊适应会欺骗自己。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患者视力还不错,他还会听医嘱、定期复查吗?他还会及时发现自己的近视正在加深吗?
这些机构由于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采用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的。其中很多训练方法需要高强度的用眼,与“减少用眼”的近视防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我就见过不少小患者训练之后,视力变好了,可是近视度数比原来还高。慢慢地,近视加深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大脑能容忍的范围,就再也看不清了,视力就会断崖式下降。
听到这,有家长还有疑问:孩子不但视力好了,验光单子上的度数也真的在降低呢。
请期待下一篇,看看这些机构怎么样“有猫腻”地“降低度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裸眼视力提高不等于近视治好了
近视散光是什么意思?矫正散光助你恢复明亮双眸
解惑近视与散光到底有什么区别?
年轻时近视,老了就能“抵消”老花眼?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让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好视力练出来,放松眼睛远离视疲劳,控制近视避免度数增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