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唐朝还能延续150年,看宦官藩镇吐蕃都干了啥事
历史中朝代的灭亡,一般来说不外乎两个因素,要么亡于内政,要么毁于外乱。对于唐朝而言,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之后仍旧延续了将近144年之久。但在这144年当中,至少有一百年(从唐穆宗始),唐朝的政坛已不是由李家人说了算,或者说李唐江山已间接易主。
那么唐朝凭什么还能苦撑将近150年呢?也是两个因素:
其一,在皇帝、宦官、军阀三者当中,帝王影响力还在,宦官又必须依附帝王,而藩镇军阀比较多,当中也没有一个实力强劲的军阀,从而有一扫乾坤的能力。所以,各方处于一种相互撕扯当中,从而维持了一种平衡。
其二,从外部势力看,与唐朝同一时期的周边政权,只有吐蕃可以与之匹敌,但吐蕃的实力也没有强到可以把唐朝给灭了,所以,唐朝只要内政不垮,外部势力不能对其形成致命性的毁灭。
以下为具体分析:
皇帝、宦官与藩镇军阀之间的此消彼长
宦官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并不是从开始就飞扬跋扈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宦官在唐朝的崛起始于唐玄宗,比如杨思勖在李隆基发动政变时,他是玄宗的心腹,被提拔为右监门卫将军。而他在唐中宗时代就曾挫败了太子李重俊的政变,因此而被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
玄宗上台后,他逐渐展示出自己不凡的军事才能,经常被玄宗派出去讨伐叛军,而且以军功封虢国公,加骠骑大将军,再者还有高力士、袁思艺等。这些现象都已表明,宦官的权力正在逐渐强大起来。
那么唐朝的那些宗室都哪儿去了呢?这也是唐玄宗的一大败笔。在玄宗之前,唐朝皇位的继承主要源于皇子之间的竞争,通过宫廷政变的形式进行。太子、亲王、公主、贵族在政治生活中也非常的活跃,比如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后等这些唐朝女名人。
皇子自身有一大帮僚佐班子,一旦与大臣贵族合纵连横就能左右政局。比如神龙政变,就是太子联合五大臣的一次革命。但是这样的情形,在唐玄宗上位之后就变了。
玄宗为了加强皇帝权力,不断裁抑太子、亲王的政治影响力,乃至将亲王们都集中到十六王宅居住,导致亲王势力衰退,皇子们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在没有皇族成员作为屏藩的情况下,宦官作为皇帝个人权力的延伸开始兴起,从而导致了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
宦官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自东汉起就统一由阉人担任,他们没有后代,为了保证其权力的延续,只能选择依附于皇权。宦官自身的局限决定了唐朝后期的皇权与宦官形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比如,由宦官参与的朝政,唐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天子受制于宦官,很大原因在于,宦官是唐朝中后期禁军的执掌者,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唐灭。唐朝后期建立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神策军,而这支禁军的领导权一直在宦官手里。神策军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唐朝末年,藩镇势力屡犯京师,剪除宦官就是他们的一大借口。
除了掌管禁军,宦官还参与朝政。作为皇帝权力的延伸,在唐朝中后期直接出任三省、六部、 九寺、五监各机构高官。比如鱼朝恩委任过叛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李辅国则更夸张,从少府到兵部尚书,直到册为司空兼中书令,当上了宰相。
宦官还到各地代表皇帝担任监军,也成为政治结构中重要的一级。监军的权力甚至超过了节度使
可以说,唐朝的宦官专权,不仅集于中央,而且普遍见于地方。从内而外,作为皇帝代表的宦官,在唐朝中后期的一个半世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唐朝藩镇嚣张跋扈的情况下,皇帝与宦官之间无形中结成的同盟关系,反而成为挟制藩镇巩固皇权的一股政治力量。但同时也注定了一种结局,在宦官被消灭的同时,也就是唐朝走向覆灭的时间。
事实上也是这样,朱温篡唐时几乎杀尽了宦官。宦官作为一个政治集团被剪除后,唐皇室也失去了最后可依赖的资源,最终走向了灭亡。
再看下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势力,为什么不服管教又得听命于朝廷?因为他们之间与中央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学者将九世纪初的44个藩镇进行了分类,分别为: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和东南财源型。
其中河朔型藩镇实力最为雄厚,有三个明显特征:其一,在政治上,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本镇拥立;其二,在财政上,赋税截留本镇而拒不上供中央;其三,在军事上,养蓄重兵,专恣一方,与中央分庭抗礼。
据《资治通鉴》记载,从广德元年(763年)至乾符元年(874年)的110多年间,共发生过171起藩镇动乱,其中河朔就占到了65起,居于四类藩镇之首,而且反叛事件也是多发生于河朔。
但有趣的是,即便如此,河朔并没有因此与中央完全割裂,唐朝的政策法令在河北地区仍旧有施行。比如河北地区州县行政区的改易和废置,官吏员额的增减,唐廷的敕令依旧起一定作用。再如尽管河朔型藩镇不输王赋,但法令上仍实行两税法。
而且由于中央在各镇设有监军院,各镇又在长安置有进奏院,这就使得河朔型藩镇节度使,即使不接受中央委派,但毫无例外地都要得到监军的认可,并由监军奏报到中央批准。这样一来,监军院与进奏院就构成了中央与骄藩联系的桥梁,也成为唐廷在割据地区施行统治和藩镇在政治上奉事朝廷的象征。
再比如说中原型藩镇,从地理位置上看,河朔、东南、关中形成一个三角结构,中原型藩镇正居于三角形的中心,具有控扼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战略地位。
而且像中原型、边疆型这种非割据型的藩镇,在军费上还要依靠中央划拨。钱从哪里来,从东南区来。安史之乱后,东南诸道的赋税收入成为唐朝赖以生存的根基。所以,对于东南诸道的兵力,唐中央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限制,自然也就减少了军费开支。
边疆型藩镇是唐朝对外战争的主力军,唐朝一直以来不断通过削藩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同时还扶植神策军势力以监制西北藩镇。而且藩镇节度使多为武人,多出自禁军。这种状况进一步巩固了宦官在京西、京北的势力,加强了唐廷对这些方镇的控制。
因此,我们发现,各个不同类型的藩镇之间也有制约的作用。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着朝廷,边疆型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即便河朔型势力强劲,也要看其它三种类型藩镇的脸色。
因此,从唐朝中后期的内政来说,帝王、宦官与藩镇军阀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长期以来维持着一种不太紧密的上下级关系,从而维持了唐朝的统治。
唐朝中后期来自外乱的压力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的权威性受到激烈的挑战。在内有藩镇,外有强敌的情况下,唐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况。对外战争一有失利,就会招来藩镇的反扑;同样,国内消藩战争的失败,吐蕃等周边政权就会趁火打劫。
与唐朝同期的周边势力,最强的一股势力就是吐蕃帝国。大唐与吐蕃这两个政权几乎同时崛起又走向衰落,在相处的两百多年间,不间断的有战争。同时,为了和平,也曾进行了八次会盟。
但是,吐蕃帝国尽管不断东进,也曾几度侵入长安,但始终没有将大唐毁灭,主要还是在于实力不够。
比如,由于安史之乱,陇右、剑南两节度使的精兵内调,吐蕃便乘机扩充领地。广德元年(763年),吐蕃直逼长安,唐代宗出逃,之后不久便被郭子仪收复。
再如,永泰元年(765年),唐朝大将仆固怀恩因遭到唐廷猜忌,于是便唆使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刺,以及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进犯关中。这种多种势力的联合作战,也从侧面表明唐朝的实力仍旧是不容忽视,没有那么好对付。
并且在与吐蕃的较量中,唐朝也采取一定的外交手段,比如也会主动联合周边民族,如回纥、大食、云南等势力。大唐通过和亲等手段拉拢回纥,使他们与吐蕃断绝联系。在南边,与唐诏结盟,离间其与吐蕃的关系。
同时,吐蕃的外部环境,除了唐朝,在中亚,还有来自阿拉伯和伊斯兰的扩张,再加上吐蕃的内乱,宗教斗争,导致吐蕃先于唐朝崩溃分裂。
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的外部势力,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实力有限,都不足以颠覆唐朝,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唐朝的衰亡时间。这种情形与宋朝有相似之处,宋朝经历了辽、金、西夏,也没有亡,最后才亡于实力强劲的蒙古之手。
但是,唐朝对于周边战略区的丧失,其影响力却是深远的,一直延续到五代、北宋、南宋,中央政权都无法再恢复到唐朝世界帝国的地位,而且始终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的威胁之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苦撑”150年?最后一个原因很重要
北宋的灭亡,根子上是对大唐中后期错误的矫枉过正
晚唐五代皇帝疯狂集权,把自己玩死也在所不惜,终于成功|文史宴
藩镇都是割据的吗?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耗尽了大唐帝国的生存空间
第四讲 藩镇:唐朝历史的断面(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