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把儿子养成暖男,是我做过最错误的决定”
“讨好别人”和“温暖别人”,
从不是一回事。当你习惯表达“温暖”,一次两次,别人就开始对你有所期待。要求越来越高,你的能量越来越小。只有爱自己,温暖自己,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温暖别人,光照别人。
——凯叔
作者 | 哎呀妈
前不久,一段“男孩给女同桌剥虾”的视频走红全网。
一个饭菜都没动,认真剥虾;一个大口大口吃,“享受”着同桌的服务。这强烈的对比,
让不少网友直呼“真是超级小暖男”。毕竟这么小就这么“暖”的男孩,太少见了。跟这个年纪只会调皮捣蛋的男孩比起来,谁更受欢迎,高下立判。
然而,在过万的热议中,却有几条评论截然不同:“一个理所应当,一个心安理得,家庭教育有问题。”“如果是我儿子,我一定不准他这么做。”“熟练得令人心疼。” 甚至还有一个爸爸,以过来人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担忧:
“我真不想他这么暖,像我一样总被要求对别人好,长大后变成老好人,吃亏的还是自己。”
在后续的回复中,这位爸爸简单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童年的家教就是“要主动考虑别人的需要”。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有让别人开心了,自己才会受欢迎。
小学他是别人口里最懂事懂礼的孩子,中学他是班上别人推选出来的优秀班干部,大学他是“妇女之友”…… 只要有人找他帮忙,他从不拒绝,可从来没有人主动问他“需要”什么。就连结婚,都听从妻子的安排,在家里,他越来越没有话语权,连管教孩子的权利都没了。
看完他的分享,内心不禁唏嘘。希望孩子懂得表达温暖和善意,这无可厚非。可不小心,把教导孩子“讨好别人”误以为“暖心”,这样的教育只会大错特错。
不是所有的“暖”,都值得被欣赏;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引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有些“暖”,热了别人,却寒了自己
超级育儿师兰海,在节目中接触过一个叫“小小”的女孩。观察小小在家的一系列表现,兰海直言“心里特别特别难受”。
三年前,小小随奶奶一起寄居在姑姑一家。由于家里平白无故多了一个“外人”,姑父对她并不待见,不仅交流少,还“怪”小小在家有各种各样不好的行为,会给自己两个孩子葫芦娃和石头树立不好的榜样。
可兰海老师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每次只要葫芦娃一哭闹,小小就会想办法逗她开心。
即便逗开心的方式会被大人误解,小小也不解释不推卸责任,主动乖巧地承担“被打骂”的后果,坚持满足葫芦娃的心愿。
葫芦娃看到家里大人打小小,跟着模仿,一只脚一只手挥过去,小小只是笑笑,也不还手。
用餐时间,大家都坐在饭桌边上等吃等喝,只有小小一个人忙前忙后。
给大家盛饭,喂葫芦娃吃饭。
难怪节目组称小小为“灰姑娘”,她的处境跟卑微的仆人没什么两样。
每天恪守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把表妹哄开心了,不给姑妈姑父添麻烦了。 如此竭力服务别人和关怀别人,换来的却是她一个人躲起来哭,把所有的苦水往心里头咽。尤其像她这种父母不在身边,寄人篱下的孩子,为了不被赶走,只能尽可能扮演“好人”。即便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委屈”。
很多时候,我们总要求孩子听话、懂事,不要给别人惹麻烦,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却往往忽略了在他“暖心”的行为背后,可能是一种被迫服从。
外界的要求和嘱咐,让他误以为:我什么事都听别人的,就能被别人喜欢;
我不得罪别人,不拒绝别人,别人就会觉得我好;
别人说一,我不能说二,才是父母满意、老师欢喜的乖孩子。
到头来,他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事事以别人优先。表面是所有人眼里的热心肠,事实上,内心却冰冷到极点,只懂得牺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一味讨好别人,孩子最后剩下什么?
身边有位男性朋友,出了名的“暖男”。从小妈妈就告诉他,是男子汉就要懂得“lady first(女士优先)”,看到别人有任何需求都要主动上前帮忙。 他很听妈妈的话,不管面对谁,他都一味满足和讨好。被邻居小朋友打,他没有任何计较,被接二连三地欺负,他总是笑笑。 出门逛街,别的小朋友嚷嚷着要吃冰淇淋和冷饮,他头顶着大汗,不曾开口索要喝一口水。
记得一次聚会上,他明明感冒喉咙沙哑,可为了活跃气氛,让大家聊得开心,他扯着嗓子不停和别人畅聊。结果回到家,他发了两天高烧,怕影响部门绩效,坚持带病上班。 很少有遇见像他这么“舍身为人”的人,但我们都知道,他早已把“讨好别人”当作习惯了。
在他的字典里,爱和接受都是有条件的。
只有照顾到别人的心情,让别人开心,他才能被接受,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如此牺牲自我讨好别人,得到了什么?
后来再听说,他已经得了抑郁症辞职回家了,大家对他的印象,也只有“老好人”三个字。 不惜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只顾着消耗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别人委屈自己,到头真情实感会把自己弄得越来越疲惫不堪。甚至失掉了自己,很难重新面对这个对他要求越来越多的世界。
评论家窦文涛在《圆桌派》中谈及“讨好型人格”时,讲到一个观点:他认为,有些习惯讨好别人的人,到头来会用最好最少成本、最简单的方式,把社交解决掉。
这个社会的真相就是:
当你表达“温暖”,一次两次,别人就开始对你有所期待。要求越来越高,你的能量越来越小,结果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只好一点点透支自己。手里的“好人卡”再多,也不足以弥补心里头一点点崩裂的空洞。什么都给不了的时候,自己的极限也到了,就再也没有力气和热情回应这个世界的人和事了。
真正的“暖”,是先己后人
演员周迅在电视剧《不完美的她》中,这样劝勉女儿莲生:“不要把讨好别人当作一个习惯。”
“暖”,的确是一种美好的特质。但绝不以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为前提。爱孩子,是要告诉他:只有爱自己,温暖自己,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温暖别人,光照别人。比起耗尽孩子的热量温暖别人,身为父母,更应该教孩子成为一个自我供能的“发热体”。
首先,要帮助孩子区分“讨好”和“暖”的不同。
很多喜欢嗯哼的“妈妈粉”、“姐姐粉”都说他是超级“暖男”。去海边冲浪,看到沙滩上有玻璃,会顺手捡起来,并提醒别人“大海是我家,文明靠大家”。
怕妈妈肚子饿,买东西时就多拿点饼干装起来;怕妈妈感冒,把妈妈要的冰美式换成热美式。
诸多“暖心”举动,却不是一味地讨好和委屈。事实上,嗯哼做事很有自己的原则。好朋友泡芙想玩他的玩具,他不想出让,就直接拒绝,毫不妥协。
在幼儿园被欺负,他会主动跟父母和老师反映,不会忍气吞声。
这一份对“讨好”和“暖”的区分,得益于父母对他的教育和引导。杜江就曾写信告诉他:
你是我的希望,也不是。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
成年人的我们都知道一夜长大的残酷,希望你像现在这样,想哭就哭,想闹就闹,做一只可爱的小怪物。”让孩子懂得做回自己,是“温暖自己”最好的途径。
在对别人表达善意的同时,不要压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自我牺牲,那么这份“暖”才是真心实意,值得被鼓励和推崇的。 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他,“讨好别人”和“温暖别人”,从不是一回事。其次,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习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的孩子,有一个固有的心理模式就是:“只有我做XX,别人才会喜欢我”。心里被太多的“条件”束缚住了,连表达爱和接受爱都陷入错误的逻辑中。如果想打破这种“魔咒”,需要父母向孩陷入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只有孩子感受到从父母而来的“无条件的爱”,他才拥有最基本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肯定自己,不断追求个人的成长。
父母不附带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牵绊的爱,能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勇敢检验人生美好的可能。 即是说,一个能够充分感受到温暖的人,才能由衷地表达对世界的善意。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人喜欢、被人接纳。但比起做别人的“小温暖”,更应该允许孩子学会喜欢自己,接纳自己。
正如作家毕淑敏说的:“我们的生命,不是因为讨别人喜欢而存在的。”
想要孩子收获快乐、有意义的人生,想让孩子更加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那么,
就让孩子全神贯注在“温暖自己”这件事情上。
只有花心思点缀自己的风景,仰望自己的天空,有幸福的心态看待自己,才能用更加善意地目光看待别人,孩子的未来才有千变万化的精彩。“讨好别人”和“温暖别人”,从不是一回事。只有爱自己,温暖自己,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温暖别人,光照别人。
—— End ——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遇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坏”妈妈,才能培养出优秀孩子,孩子不需要一个100分的妈妈
这3种父母,最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第二种
孩子,温暖是一种能力,希望你能拥有
家有男孩,3岁用爱养,6岁要严养,12岁捧着养,那12岁后怎么养?
应采儿带小小春练瑜伽,又萌出了新高度
孩子给父母最温暖的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