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人气文物榜评选:国博馆藏后母戊鼎(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铭文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

  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高133厘米 口长110厘米 口宽79厘米

  1939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后母戊鼎(曾称“司母戊鼎”), 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此器厚立耳,折沿宽缘,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此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

  后母戊鼎于1939年3月18日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此后,历经磨难,躲过了日本侵略者的抢夺,新中国建立后,入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撰稿人:于成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16:《国家博物馆》特种邮票1套2枚
探秘国家博物馆,这十件镇馆之宝来自河南,最牛的为“镇国之宝”
历经两次出土和定名,后母戊鼎为何称为国之重器?
“国家博物馆特种邮票”纪念啥?
2012-16T【国家博物馆】特种邮票
【2012-16】国家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