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晏子与孔子之争


    2011年1月11日,孔子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门广场内悄然出现,百多天后又悄然消失。反对的人认为,孔子和老子等人的学说都有值得继承的内容,但与“五.四”精神相悖的落后性也是明显的,放在那里不合时宜。如果要放,就得把老子、墨子等都放上,甚至必须要放上晏子,因为晏子和孔子之争,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

   《吕氏春秋》说:“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史记》则指孔子在35岁时,鲁昭公逃奔到齐国,其后过了不久,孔子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齐景公。他对齐景公说的,除了“政在节财”,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齐景公大为受用,说:“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我们知道父亲做了比如偷羊这样的坏事,他是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权力的争夺中,就看羊在谁手里,接下来就只剩既得利益者要求未得利益者了。林语堂不满于孔子“懦弱的胡言,竟荣被政治学理之美名”,其实何止懦弱,韩非子要不避权贵的法制,那就必然损害权势者的利益而不得好死,孔子则依凭权贵,并与之合谋而成圣人,结果中国“不断地谈道德的腐论历两千年之久,卒未能用道德之力量改进国家。”

     齐景公立即听明白,于是他打算把尼谿封赏给孔子,晏婴劝阻说:“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之后,齐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重用你,其实这是齐景公正当壮年,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晏子春秋》中晏子阻止的理由与《史记》大同小异,但齐景公是“欲封之以尔稽”,大概廪丘、尼谿、尔稽是一个地方。

    孔子再一次从鲁国出走,《晏子春秋》说是晏子给他挖了个坑的结果。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喜形于色,弟子子路问他:我听说君子祸患来临不恐惧,幸运降临也不表现出欢喜。现在您怎么喜形于色呢?在孔子高兴的时候,齐国君臣却乱了阵脚。四年前的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春,齐鲁修好。夏天,齐大夫黎鉏对齐景公说:“鲁用孔丘,势危齐。”于是派出使节去鲁国,要求在夹谷举行盟会。这时孔子已经“摄相事”,夹谷之会上,他显示了强势的一面,齐国归还了郓、汶阳和龟阴之田。这是两年前,鲁国季孙氏家臣阳虎向以季桓子为首的三桓发难,这次要求权力再下移的行动失败了,阳虎逃到讙、阳关一带,第二年阳虎请齐国伐鲁,齐人却把阳虎抓起来,并得到了地。现在把地交还鲁国,当然也是晏子输了一筹。

    孔子在鲁国的成功,让齐景公也忧心忡忡,晏子对他说:“君其勿忧,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他断定鲁国君臣难以相安。晏子让齐景公“阴重孔子,设以相齐”,就是抬高孔子,并暗示要让他来当齐国的相国。因为孔子的进谏,鲁君必不听,他肯定会对鲁国失望而对齐国有好感,到时候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就两头落空,走上困境了。

    恐慌的齐国人也认为: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霸,作为邻国的齐国就遭殃了;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再送出土地讨好鲁国。黎鉏则认为不如先离间他和鲁定公的关系,于是就从齐国挑选了八十个美貌女子,以及带花纹的马一百二十匹,送到了鲁城南门外。

    之前,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对权臣三桓下手,与鲁定公筹划隳三桓的三个都城。结果叔孙氏自己毁了郈城,季氏的费城也毁了,剩下一个孟氏的成城没毁也就不了了之。现在鲁定公、季桓子难忍美女宝马的诱惑,季桓子去偷看了三次,愈看愈捨不得,就和鲁定公商量好,装着到各处去巡视,到了那里就不走了。子路见状就劝孔子离去,孔子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法把典礼后的肉分给大夫们,那么我还可以留下不走。结果肉没有等来,孔子只好离开鲁国。《晏子春秋》的说法是:“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等他转了一圈又到齐国时,孔子只见齐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问他:“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齐景公也说:“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但孔子还是不见,并讥讽晏子“事三君而顺”,所以怀疑他的为人。

    晏子固然经历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但孔子自己不是也经历了鲁昭公、定公二朝吗?况且晏子还没有像他那样去为别国服务。晏子听说后,并没有从这点上反驳孔子,而是说自己世代为齐国服务:“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言下之意是你孔子一心一意了吗?到处奔走,狼狈到“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穷陈蔡,不自以为约”,儒者的行为难道不更令人生疑?弄得孔子不得不承认自己不如晏子,说:“今丘失言于夫子,讥之,是吾师也。”于是派宰我去上门谢过,最后回鲁国去了。

    谁都知道国家内部需要团结,但坚持正义公平却是团结的基础。如果像孔子那样,光想到通过站在既得利益者一边而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结果必然是“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各种利益集团的纷争不可能平息,国家治理不成,自己的理想也不可能实现。 

                                        原载香港《文汇报》2016年7月5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儒家原生形态记录:《晏子春秋》之六
【孔迹】临淄晏婴墓:沮封之隙,敬重如初(上)
鲁相孔子与齐相晏子,道不同不相为谋,春秋博弈,谁败下风?
管子茶馆99:孔子败于晏子
《晏子春秋》卷8外篇(下)诗解5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6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
《论语》百问第九问:孔子和晏婴有交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