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产业链科技下乡 力促福安葡萄实现两大跨越

来源: 提交日期:2012-03-01 10:36:15

  福安葡萄从1984年12亩到2011年4.5万亩,亩产值从3000元到1.2万元,实现闽东第一村到全国“金牌村”和难酿好酒到南国原生态优质葡萄酒的两大跨越,形成种植、酿酒、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惠及19万农民增收,赢得“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
  福安葡萄成功实现两大跨越有何成功秘诀?日前,笔者跟随福建农科院专家服务团下乡,采访福安种植农户、加工企业、专业协会和农技人员。

上 篇
28年探索 实现闽东第一村到全国“金牌村”的跨越

  历时28年,福安农民的首创实践,突破了南方高温高湿不宜种植葡萄的“理论禁区”,实现了产业化栽培,还夺得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

陈玉章的探索之路:敢冒风险 用新科技 邻里共富

  春雨微润,正值葡萄修剪后的清园绑蔓、伤流防病、测土施肥、恢复树体时期,李以训等农业局专家和省农科院葡萄专家范丽华、雷龑,到各乡镇指导。在象环村葡萄架下,专家、农民回忆起28年产业发展历程,共商讨改技术促增收的新措施。
  1984年,赛岐镇象环村陈玉章、陈绍奇、陈盛发、陈卫现4位农民怀着劳动致富的梦想,冒险引进省农科院地热所葡萄苗,种上12亩承包地,无意间改写了北方葡萄南国种植历史。
  当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以粮为纲、果树上山”,在平地稻田种葡萄,要冒很大风险。
  “当年致富信息上说,北方葡萄一斤卖2元,远高于一斤猪肉7毛钱的价格。”如果引种成功,将为致富探新路。陈玉章决定冒险一试。他清楚记得,那天,省农科院专家用解放牌大卡车,翻山越岭,送来营养袋栽的“巨峰”葡萄苗。
  第二年葡萄挂果,亩产1000斤卖了2000元。100斤葡萄等于1000斤稻谷的现场示范,引发周边农户的种植热情。
  但是葡萄致富的梦想远非想象的那般顺利。福安地处东南沿海,露天栽培遭遇梅雨季节,高温高湿诱发黑痘病大流行,影响产量、品质和收益。1986年,最高减产五成。
  陈玉章心急如焚,连忙向专家“求救”。省农科院成立以郑铭西、吴伯娇牵头的黑痘病防治课题组,长期驻村攻关。经过3-4探索,破解了技术难题。
  从此,陈玉章与葡萄科技结下不解之缘,与专家保持长期联系,遇到解决不了难题,时常送病叶、病果到福州咨询求教。
  在省地专家和福安市农业局帮助下,陈玉章的套袋栽培、测土配方、避雨栽培等相继成功。到他家里和果园串门取经、观摩请教的村民络驿不绝,他乐此不彼,分享种果心得。
  “现在省市联合推广避雨栽培,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难题。”早年深受黑痘病困扰的陈玉间如今深有感触。
  科技推广的“邻里传播”效应,使象环村一举成为闽东葡萄种植专业村,还带动赛岐、甘棠等周边乡镇连片种植6000亩。象环村干部告诉记者,村里9成新房是种葡萄盖起来的。

郑柯发的金牌之路:种田笔记 比较试验 控产增效

  2006年全国葡萄安全生产优质奖、2009年全国优质葡萄银奖、2011年全国优质葡萄金奖,筑就郑柯发的金牌之路。
  在福安松罗乡松罗村的葡萄园,谈起问鼎金奖的秘诀,初中文化、消瘦白皙的郑柯发,一连串说出可溶性固物等大批专业名词。面对技术农民,记者不得不请随行专家作科普讲解。
  福安农业局专家说,郑柯发的“大棚闺秀”牌巨峰葡萄能一举夺魁,靠他14年来做的十多本种田笔记积累的种植经验。
  1998年,郑柯发到赛岐镇象环村取经,开始试种葡萄,但收成不理想。“问题出在栽培管理的技术没到位。”从此,他身上总是揣着一支笔和记录本,观察记载自家果园和优质果园的生长管理差异,了解掌握葡萄栽培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
  他发现,采用避雨栽培,喷药次数由20次减少到5次,减少了农药残留。还发现,留果多、产量高的果园收益低,留果少、控产量、单果10克以上的反而增加收效。
  从此,郑柯发购买专业书籍,设计对比试验,通过观察积累,确立严格的控产指标,自购测试糖分仪器,尝试提高糖分的种植方法,总结出山地优质葡萄“计划生育”的田间操作要领。
  树体管理要合理修剪、疏花疏果、控制产量2400~2600斤;肥料管理按照葡萄生长各阶段营养需求,控制施肥时期、施用量、施用种类和比例,采收期禁用催熟剂,通过控氮肥、减磷肥、增钾肥、追微肥,促进果实成熟;病虫害防控由发病治疗转向提前预防,减少喷药次数,控制农药残留。
  长期观察,郑柯发发现:夏季高温设施大棚易发葡萄霜霉病,套袋前要选用长效保护剂,采收前天2-3天要摘除套袋,以促进转色和果粉果蜡生长,果品卖相好,延长保鲜期……
  2010年3月,葡萄遭受百年冻害。国家产业体系和省市专家指导,郑柯发采用去除受冻芽,施用少量氮肥促进副芽生长,施用树面保护剂等冻后减灾技术,做到灾年不减收益。
  1998年以来依靠科学种田,郑柯发葡萄亩产值由露地栽培3000元到避雨栽培6000元,再到控产栽培1~1.2万元的跨越,去年他的果园产值超6万元。

下 篇
技术创新 实现保鲜促销和酿造南国优质葡萄酒的跨越

  南方葡萄产业迅猛发展,福安遇到前所未有挑战。早年,一些乡镇数十吨葡萄滞销常见报端。福安必须寻找产业升级之路。

绿色保鲜贮运技术 让福安葡萄远销八方

  2006年,国家果蔬保鲜中心福建站的何志刚到福安调研,发现当地缺乏葡绿色贮运保鲜技术,流通中易失水、脱粒、霉变,成为制约葡萄外销的技术瓶颈。
  2008年省农科院与宁德市科技共建,2009年启动科技下乡“双百”行动,院果蔬保鲜与食品发酵团队与福安农业局、葡萄协会密切合作,引进了国家果蔬保鲜中心研发的葡萄专用套袋、快速预冷与缓释包装贮运技术。常年推广的专用套袋20万个,明显改善果实外观品质,每亩增值1800元。
  控制采收成熟度和采收期,应用快速预冷与缓释包装贮运技术,巨峰葡萄冷贮运15天、货架4天后好果率95%,掉果率4%,示范推广5000亩,增值920万元。
  从此,福安葡萄形成北起山东、长三角,南至珠三角、厦漳泉,沿沈海高速两旁大中城市的稳定市场和销售网点。

王进峰的美酒之歌:科企联姻 生态佳酿 助农增收

  上世纪90年代,福安尝试酿造葡萄酒,未突破高温高湿的限制,酿不出优质酒。2008年,一个传统酒厂凭借一项关键技术引进,实现了蜕变。
  南国剌葡萄酒公司前身是几个农民组建的家庭作坊,采用传统方法酿酒。2006年9月,在外打拼的青年企业家王进峰看到家乡葡萄产业发展,萌生把农民卖不完葡萄加工酿酒的想法。但缺乏优质酿酒原料、专用菌种、酿造技术,技术瓶颈让王进峰一愁末展。
  “省农科院科技下乡给我与专家‘亲密接触’的机会。”2008年秋,何志刚下乡调研寻找科研课题,与王进峰酿造南方优质葡萄酒的想法不谋而合。
  针对南方果酒产业技术瓶颈,何志刚研发团队与企业联合攻关,成立“生物酿造技术联合研发中心”,选育适宜南方果酒酿造的优良酵母和MLF乳酸菌,研发双效生物降酸发酵技术和配套工艺流程,以原生态剌葡萄为原料研制南国刺葡萄酒,一面市就供不应求,某连锁超市欲订购5万吨,全市葡萄全部酿酒也不够,而优质原料剌葡萄仅3千亩。王进峰决定:不能砸品牌。
  专家介绍,白藜芦醇和总类黄酮等多酚物质含量,是衡量红酒品质和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抑制体内过氧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明显效果。希腊克利特岛成为世界长寿之地,与长期饮用含有多酚物质的红葡萄酒密切相关。
  现在,王进峰酿造“南国1号”和南国刺葡萄酒的白藜芦醇含量比北方品牌高33%和17%,总类黄酮高5%和28%,清除自由基能力达90%,实现了攻关目标。
  技术突破与工业化理念结合带来酒厂的新生,年产量从20吨跃升到100吨,预计明年突破300吨。加工能力提高扩大了原料需求,一次数十吨的采购稳定了鲜葡萄价格,2009年以来,福安再没出现葡萄滞销。

林青的切身体会: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

  28年间,林青从首任经作站长升任农业副局长、副市长、副书记和人大主任,退休后担任葡萄协会会长。亲身经历福安葡萄从零到占全省四成的跨越,他认为产业发展关键有三靠。
  一靠政策。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的政策,2007年福安出台加强葡萄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11年12月,福安10万重奖获全国金牌的郑柯发和5位农民合作组织技术带头人。
  二靠科技。省农科院与福安葡萄渊源深厚,从早年巨峰品种到今天专用酿酒“桂普1号”的引进,共同推进科技下乡,共建科技示范基地促进邻里传播,开办田间学校推广新技术,联办产业发展研讨会扩大宣传,共建研发中心和国家产业试验站破解产业难题,省农科院获得2项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和3项专利,福安市获得3项省科技三等奖和1项省标准贡献奖。
  三靠投入。福安市委市政府重视葡萄产业投入,1996年60万元专项扶持,2004年13万元推广葡萄专用套袋,2008年支持葡萄产业资金跃升到120万元,2010年葡萄大棚列入国家、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发放补贴150万元。

尾 声
破解全产业链升级关键技术节点 孕育新的跨越

  立春以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多次到福安天源食品企业,共商利用自主选育的植物乳酸杆菌,中试发酵葡萄汁饮料,联手试制样品、进行市场调查和消费者评价、核算开发成本、利用现有厂房改进工艺流程等,着力延伸葡萄产业链。
  在松罗乡、坂中乡、赛岐镇等地,省农科院副院长张伟光率专家组,与福安市农业局和葡萄协会、种植大户,共同探讨葡萄休闲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攻克刺葡萄苗生根难题、酿造农家葡萄酒、创办葡萄庄园、示范一年二次采果的产期调节技术,发起筹建全省葡萄产业协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采访札记
28年产业发展历程 诠释时代精神

  葡萄是最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产业,福安葡萄28年发展壮大,从不能种到可以种直到能种好,酿不出好酒到开发南方原生态优质酒,挑起助农增收“重头戏”,靠的是始终如一的坚守和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性,靠的是农民首创实践,靠是的推陈出新持续扶持产业的发展政策,是“滴水穿石”闽东精神的最好诠释。
  28年科技下乡、重心下移,送科技到田间地头,科学精神与农民首创精神紧密结合,合力破解产业链发展的道道难关,高新科技扎根沃野、开花结果,支撑了农民增收,获得了科技成果,闯出创新与惠农的多赢之路。
  28年实践证明,“晴蜓点水”式科技服务不能满足产业需要,国家和省市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只有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紧密结合,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才能打通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最后一公里”,形成科教机构规模化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文:院宣传部 黄献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夏:葡萄“酿”成大产业
【贺兰山下】又是一年葡萄熟
内蒙古乌海市葡萄之乡【图文】
昔日荒凉戈壁滩 今朝万顷葡萄园
聚焦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发展·对策:品质为王高档名酒“领军”产业突围(图)
全解有章可循的庄园葡萄酒“新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