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眉山隋唐高僧——眉山历史人物(17)

    在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最强盛的隋唐时期,在这漫长的480多年间,眉山本土几乎没有一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留下显赫的名字,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

    这期间,眉山倒是出了些有名的道士、高僧,除了前面业已介绍的女仙杨正见、女道成无为、醉酒诗僧可朋、高僧释知玄(悟达)、名道张远霄外,今天再来介绍几位隋唐眉山僧人,他们是隋朝高僧释法泰、唐代僧人释道会、释永安、昌福达道和尚、诺距罗。
    

      释法泰

    释法泰,隋朝眉州隆山县(今彭山县)人也,俗姓吕氏,事见唐朝释道宣撰《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眉州隆山鼎鼻山释法泰传。《读史方舆纪要》说,“鼎鼻山位于隆山县东北二里。山形曲如鼎鼻。西魏改犍为县曰隆山,以界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也。俗云:昔周鼎沦于此,或见其鼻,故名鼎鼻。”

    下面是彭山卢道钢翻译的释法泰传。
    法泰和尚是隋朝眉州隆山县人,俗家姓吕。他先作道士十多年,后来有所觉悟,回心向善,皈依佛门,剃发出家于象耳寺。他诵渎《法华经》心有所得,于是虔诚抄写了一部《法华经》,写时还出现一些灵异感应。下图是彭山象耳寺。


    他准备把经书送去成都裱装,特请了一名挑夫担送,担子一头装经书和钱,另一头装衣物,他跟在挑夫后面走。走到一个叫笮桥的地方,桥忽然断了,挑夫跌落水中。后来挑夫浮上岸来,但担子不见了。法泰和尚捶胸顿足,嚎啕大哭,以为衣物和钱倒不值得多去计较,但经书却不可丢失。随即高声呼叫:如有人下水捞得经书的,赏钱两千文。当时有一人脱衣跃入水中,几经摸索,找到了钱和衣物,但不见经书。法泰十分悲伤,急切地在岸边上下探望,忽见沙滩上有一衣物,即命那人取来一看,正是他写的经书。由于经书被衣服及一些树枝杂草掩护着,托浮水面,一点也没有湿烂。法泰十分欣喜,即以三干文钱赏与入水人。那人却谢而不受,并对法泰说:“我见法师失经如失父母,悲伤剧痛,真诚感人,故代为寻觅,我不是为赏钱而来的。弟子虽是一庸夫俗子,但亦明白因果福报,请把这钱拿去作宏扬佛法的资用吧。”说完迳直去了,法泰还想问他几句,可他巳走得很远了。
    法泰到了成都,把经书裱装好,并用檀香木作匝藏起来,带回象耳寺精心放好,每晚法泰师必虔诚诵经一遍,精勤不懈,夜夜都闻到异香扑鼻。当时有一位彪法师来寺讲法,夜间看书时,总嫌法泰师的讲经诵经声搅乱了他的心情,想去见法泰师,并叫他小声一些。当他悄悄走到法泰师处一看,不意见到有很多人都合掌用一支足跪在地上恭听法泰师的朗朗法音,彪吓出大汗退去,自此迁住他地。
    法泰享年八十寿终。

 
    释道会

    释道会,唐僧,约580—649年,事见《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唐眉州圣种寺释道会传。下面是彭山人卢道钢翻译的释道会传。
    道会和尚俗家姓史,唐朝初年眉州隆山(今彭山)人。初出家时住西川严远寺。他气度高洁,言行超群,四方出家和在家群众,早晚来拜见的很多。为了增进见闻,他曾到京城长安去参访高僧大德十多年,对佛经论著、文学史学等知识渊博,甚得要领。他在京师时,还曾与法琳同修《辨正论》。后来回到四川,想大宏佛法,教导后进,只是当时西川社会尚未安定,未如心愿。当时朝廷为了安抚西川,特派大员詹俊等入蜀。道会遂上疏表示,自己出身世家,愿为国家效力,带领徒弟到各地宣扬朝庭威德,书文招降,使归顾朝庭,和平安定生活。深得当局器重,被留下没有成行。
    当时佛道两教多有争执,有位道士朱冀于隆山县(彭山县)建立道观,道会和尚经请示上级,改道观为佛寺,道士多有不服,道会又请示上级说明理由,坚持改寺,终于成功。他对宏扬佛法,颇有贡献。
    当时有嵩师在西川讲佛法,被人诬陷致罪,道会和尚因窥看等候消息也被牵连入狱。他在狱中谈笑自如,常为狱中僧俗讲经说法,四季不倦。冬来,天气严寒,昼夜霜露侵袭,大家都穿着单衣烂衣,没有鞋袜。生活虽苦,仍坚定如常。时长安京城有“无尽藏”组织,道会写信给他们说明这里有来位精勤清净的“五众名僧四禅教首”正遭受着无辜的牢狱折磨,这是佛教正法东传五百多年后不应该有的事情。请求本佛教大慈大悲泽被众生的无量心怀,给予救助。后来果然得到些衣物,最后道会被释出狱。临出狱时,他安详地和道友及狱友告别,并勉励他们不要悲伤过度,以免斫丧自己心灵;又说人生本来匆匆,不过是世间的过间,此次分别,后会无期,希望互相时时能通问生死消息,大家感动得流下眼泪。
    当时西川司法大员裴希仁持地域门户之见,以为自己学有专长,瞧不起西川人,道会和尚拜见他时,毫无惧色,侃侃而谈。他说西川虽小,但贤才和有道德的人确是很多的。在汉朝就有许多俊杰人物,如奏诛大权奸梁冀的张纲,以哲学经学著称的杨雄,以不向皇帝称臣、不和大官作友的李帅堪高士等等都是西蜀人。他劝裴希仁应虚心对待贤才,不可局限于一方一人。说完即出门走了,裴希仁感到又惭愧,又感谢。事后对人说,江山多俊秀,道会就是一代表。
    道会大师享年七十岁,在唐太宗末年逝世。他有一首诗《别三辅诸僧》还收入《全唐诗》:去住俱为客,分悲损性情。共作无期别,谁能访死生?

   

    除了释法泰、释道会外,唐末眉山还有两位僧人小有名气,这里略作介绍。
 
    释永安

    释永安,眉州洪雅人,大中八年(854)诣成都,造谒府帅白公敏,中请奏本管寺额,歇圣寿寺中。十日人未尝见其登圊(qīng,厕所),旋溺呼为无漏师,而内外饮食亦与常人同焉,奏额到日,便辞归眉郡。永安身材么麽(细小)而色黧皯(gǎn,皮肤黧黑枯槁),判官卢求见之,谓为小沙弥,不知师已八十余矣。

    事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唐成都府永安传。

   

    昌福达道和尚

    昌福达道和尚,唐懿宗年间(860—872)神僧,眉州人。初参晦机,回峨眉住华严寺。昌福达道是峨眉山华严寺的开建者,华严寺在唐僖宗时曾由慧通禅师易名为归云阁,宋时建有旋殿,是峨眉山中的六大古寺之一。

    事见《五灯会元》。

   

    此外,还有一位传说中的唐代高僧,只是是否真是眉山人还值得商榷,他就是诺距罗。

   

      诺距罗
    相传,诺距罗是佛门早期十六罗汉(降龙、伏虎尚未列入)之中排名第五的罗汉,他出家前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陀让他静坐,放弃从前当士兵时的那种粗鲁、野蛮性格。但他静坐时仍显出大力士的体魄。所以他又称“静坐罗汉”,也称诺距罗尊者。下图是眉山市东坡区伏龙乡息台庵大雄宝殿内的诺距罗塑像。


    佛经中讲,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他们遵佛的嘱托,不入涅盘,常住人间,普度众生。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名称及其弘化的地方,该书说:“诺距罗(Nakula,或译作诺巨那),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于南赡部洲。”
    《梦溪笔谈》雁荡山注释:“诺距罗,唐代和尚,俗名罗尧运,四川青神人。”诺距罗脚踏芒鞋,于慈姥夫人显迹之地开辟道场,其后云游沿海普陀一带,据载收徒八百,“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以后,五百罗汉俱西归不返,诺距罗尊者晚年返回慈姥山中岩道场,于中岩宝瓶峰圆寂。下图是唐末五代初画家、诗人贯休所绘《十六罗汉图》中的诺距罗。


    在他的圆寂之所,如今尚有一座“诺距罗尊者龛”,龛中玲珑剔透的石塔之下即为尊者埋骨处。自是以往,中岩的佛事日趋兴旺。大约在唐代,中岩山自上而下分别建成了上、中、下三寺,引无数香客僧侣不辞道远来此拜佛朝圣。那时中岩的势头更在峨眉之上,因其“岩壑胜景,不减峨山”,故有“先游中岩,后游峨山”一说。因此,中岩历来享有“川南第一山”、“西川林泉最佳处”之美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僧传——卷十三
“禅茶一味”的起始
唐高僧传之 唐润州牛头沙门释法融
腾讯看点
白话《梁高僧传》丨释道安(2)
云岩闲草|青鸟听禅,白云演说法白云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