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眉山(11):文化移民

□ 古 伯 良

    在长达289年的大唐王朝,眉州与陵州两个州的进士,加起来也只有3名(眉州2,陵州1),即使再加上五代时期的53年,也只有4人。这342年间,几乎寻不到今眉山籍的官员的影子,与东汉时人才辈出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甚至与蜀汉、西晋相比,也是无法比拟。但在两宋319年间,眉山籍贯(仅限宋时眉山县)的进士,便有909名之多(《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难怪宋仁宗当时就惊叹:“天下好学之士皆出眉山。”
    笔者以为,虽然两宋眉山文人辈出,成就卓越,但追根溯源,却是缘起唐代。两宋眉山进士的血脉根源与唐朝紧密相连,两宋眉山文化的基因也传承自唐朝,只是经过岁月的沉淀和积累,才在两宋之时,喷薄而发。

衣冠之族避四川
    自西晋秦雍六郡流民入蜀,到成汉引五十万僚人入蜀,当时今眉山市域内的土著汉民,纷纷四处流迸,以致眉山“沦没荒裔二百余年”,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虽然隋唐地方官学逐步恢复并走向繁盛,但在唐高宗之前,今眉山市内,还到处居住着僚民,教育不兴,文化不昌。
    唐高宗以后,虽然随着僚乱的逐步平定和僚人的逐渐汉化,大批的汉族人民相继迁入僚区。但此时进入眉山的汉民大都是普通庶民,他们身上的文化因子并不算多,因为当时的文化知识多掌握在包括政府官员在内的士大夫阶层之手。
    安史之乱后,经济富庶、社会相对安宁的四川,成为北方移民向往的天堂。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的右羽林大将军石藏用就曾说:“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又多加山水,吾将避地焉。”特别是随着唐玄宗、唐僖宗的先后入蜀,中原大批的达官显贵、儒学名士也纷纷入川。“是时,唐衣冠之族多避难在蜀。”这其中,有李氏宗亲,有朝廷高官,有名门望族,有阀阅世家。他们之中,有的是避难而来,有的是因仕而来;有的举家迁居眉山,有的是子孙留驻眉山。这一批士大夫阶层,无论是在他们个人身上还是其整个家族,才真正流淌着文化的血脉,携带者文化的基因。

士族移民遍眉山
    三苏,是眉山文化的标志。但众所周知,三苏的基因却是来自河北栾城。唐代,栾城苏氏中出了一位苏味道,他擅长文章,与同乡李峤都以文章著称,当时号称“苏李”,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武则天当政时,苏味道曾做到“凤阁鸾台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职位。神龙政变(705)后,苏味道因党附之罪,贬任眉州刺史。苏味道去世后,他的二儿子苏份就在今眉山市东坡区娶妻生子,“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苏份第五代孙苏釿(jīn),唐末隐居乡里,行义甚高。第六代孙苏祜,唐天祐二年(905)生,自少极力学问,颖悟过人。第七代孙苏杲(gǎo),亦以施予显名。杲子序,读书通大义,为诗务达志,教其子澹、涣、洵,皆有成。正是这种士大夫之家的血脉,才滋养孕育了三苏和三苏文化。    
    丹棱李氏,是南宋眉山最为有名的望族。但丹棱李氏,乃是唐曹王明公的后裔。《宋史·李焘传》载,“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后也。”《旧唐书》云,“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647)受封。”宋代《跨鳌集》的作者李新在自述家族渊源时也说:“吾祖出陇西房,自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明始分焉。明生偲,材勇过人,为诸武所忌,诬以罪,流剑南,家焉。”曹王李明第六代孙李瑜,曾任遂州长江令。周必大《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也云:“公讳焘,字仁甫,系出曹恭王季子右武卫大将军偲。武后斥为民,徙眉州之丹棱县,遂家焉。六世祖瑜始复籍属,仕至长江令,公长江令六孙。”李偲一支举家避居丹棱后,逐步成为丹邑望族,至李焘,已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九世孙了。李焘与其子李壁、李埴,都因文学知名,谥号分别为文简、文懿、文肃,人们常把他们和三苏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苏洵在《苏氏族谱》中曾说:“吾祖娶于李氏。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王明之后,世曰瑜,为遂州长江尉,失官,家于眉之丹棱。”虽然此话可理解为李氏是从李瑜起才居于丹棱的,但也说明丹棱李氏确是李唐王室之后。而娶李氏的,正是苏洵曾祖苏祜。因此,三苏不仅是栾城苏氏的后裔,也算是李氏唐朝的血脉。
    再来看被毛泽东誉为“千古一人”的虞允文。虞允文五世孙虞集《亡弟嘉鱼大夫仲常墓志铭》云:“虞氏系出虞仲世家,会稽唐永兴文懿公讳世南陪葬昭陵,为雍人。后十世讳某(虞殷)从禧宗入蜀,守仁寿郡,因家焉。八传为五世祖故宋乾道丞相赠太师雍国忠肃公讳允文。”即是说,眉山虞氏的远祖,是虞世南。虞世南是余姚(今浙江慈溪市)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十世孙虞殷,僖宗中和(881—885)中避黄巢之乱入蜀,为仁寿郡守,有惠政,号仁寿使君,卒于官,子孙因家焉,虞殷遂为仁寿虞氏之始祖。虞氏居仁寿后,“岁久,家富族滋,大率好善积德。”虞殷七世孙虞祺(1077—1147年),即为虞允文父亲,政和五年(1115)进士,曾任太常博士、潼川府路转运判官,死后赠太师、秦国公。自虞祺起至南宋亡,仁寿虞氏进士多达16人。
    被范仲淹誉为“天下正人”、被苏东坡称为“古之遗直”的田锡,是洪雅人,但其祖籍也是京兆(今西安)人。田氏唐末避黄巢之乱定居眉州洪雅徐村,即今洪雅县槽渔滩镇。田锡在辞赋创作中追求雄伟、豪放之美,为宋初文坛创出了全新的路子,被赞为宋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田锡逝世后,他的家乡后世学子更是以田锡为榜样,形成了浓厚的诗书氛围,洪雅县将军乡董氏一门几十年间就出了13名进士,这在中国科举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宋青神县的代表家族,当数陈氏。《宋史·陈希亮传》:“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唐广明(880—881)中,违难(黄巢农民起义引发的战乱)迁眉州青神之东山。”
    陈希亮自幼聪明好学,16岁时离家求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他与其侄陈庸、陈谕同中进士,时人称“陈家三俊”。陈希亮后来官至京西转运使、太常少卿,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清官之一。他的曾孙陈与义(1090—1138年),南宋时曾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不仅是朝廷重臣,还是一位爱国诗人。
    宋高宗时被朝野誉为“骨鲠敢言者”的杜莘(shēn)老(1107—1164年),也是青神人,但其先祖则是“诗圣”杜甫。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肃宗时,杜甫流落剑南,居成都西郊,及下江陵时,留二子守成都籍。“杨子琳之乱(768年),避患奔眉之东山大垭,后有葬青神者,遂为青神人。”《宋史·杜莘老传》云:“杜莘老,字起莘,眉州青神人,唐工部甫十三世孙也。”
    南宋庆元二年(1196)科举考试考中外省第一名的宋德之,是彭山人,其祖先也是京兆(今西安市)人,任过隋朝谏议大夫,后来贬谪到彭山,子孙遂散居蜀中。
    《宋史·石扬休传》载:“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扬州)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滈,遂为眉州人。”
    《丹棱县志》载,史克恭,?—966年,生于五代中,祖籍山西太原。祖父为监邛(治今邛崃市)尉。避唐末乱世,全家定居丹棱。北宋著名抗金英雄、丹棱人刘汲的母亲徐夫人,祖籍也是京兆。徐氏先辈避唐末乱,举家迁居眉州丹棱县。
    可以看出,今眉山市的每个区县,都有唐时从中原迁移来的士大夫之家。

家学深厚世代传
    这些移居眉山的士大夫家族,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仕宦巨族,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家学渊源,不仅有世代延续的家族学问,还有各自独到的家族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或擅诗、书,或重礼、易,或精春秋,世代相传,自成一体,各具特色。正如《眉山县志》载:“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眉州属志》也说,眉州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
    眉山苏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代表。苏氏家学可分为两个方面:诗文传家,重视经史。诗文方面,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九岁能属辞,以文翰显名。苏洵父亲苏序,是位有数千首诗文的诗人。至于三苏, 则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苏轼、苏澈的子孙,幼承庭训,师范家学,也多有文学俊彦。经史之学,也是苏氏家学的一大特征。苏洵晚年读《易》,“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后来,苏轼、苏澈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了《易传》。苏洵平生还好读《诗》、《春秋》,苏辙晚年隐居颍川时,修改完成了《诗传》二十卷、《春秋集解》二十卷。《苏符行状》载:“(苏符,苏轼之孙)守家学自珍……问学深于六经。”《苏籀年谱》亦云:“籀(苏籀,苏辙之孙)从祖父习《春秋》而喜之,颇通经传义例。”三苏史论中,往往引经据典,借史议论时政,可见其史学造诣也是非常深厚。

    像苏氏这样具有悠久家学传承的家族,眉山还有很多。《宋史·杨文仲传》载:“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母胡,年二十有八,守节自誓,教养诸子。文仲既冠,以《春秋》贡(被举荐),其母喜曰:'汝家至汝,三世以是经收效矣。’”《宋史·唐庚 唐伯虎传》云:“庚兄弟五人,长兄瞻,字望之,后改名伯虎,字长孺。治《易》、《春秋》,皆有家法。”黄宗羲《宋元学案·杨泰之传》也说:“杨泰之,字叔正,青神人也,秘阁修撰虞仲子。世有家学,藏书数万卷。” 

孙氏书楼书香浓
    移居眉山的士大夫,除了注重家学传承外,也有开明之士面向社会学子传道授业,共享知识文化。唐时眉州,有座著名的书楼——孙氏书楼。旧志载:“宋魏了翁《孙氏书楼记》云:楼建于唐之开元(713—714)。”孙氏书楼的开创者,叫孙长孺,本为浙江富春人,是孙武的后裔。中唐时期(766—835),其父孙朴在长安当官,孙长孺也生长于长安。后来,孙长孺出任眉州彭山令,政务之余,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买书、藏书。致仕以后,孙长孺就定居于眉山,为了保存自己的数千卷典籍,他建起了一座书楼。唐僖宗入蜀时,听说这件事后,亲笔题写了“书楼”两个大字赐予孙长孺,自此,孙氏书楼名扬天下。
    书楼建成后,看到有不少人闻名前来观瞻,孙长孺便请来方圆十余里有名望的人来做老师,教导那些前来读书的年轻人。此举不仅让更多的眉山人得到书香的润泽,孙氏书楼的名声也愈加显赫。此后,孙氏子孙们一直谨遵先祖遗训,很好地保护着书楼。五代前蜀时,孙氏书楼毁于火灾,孙长孺的后代又在眉山城东鱼鲰镇(今东坡区复兴乡西湃村)重建了书楼,并不断丰富了书楼藏书,使其藏书成为当时全国私家藏书之最。同时,孙氏后代也延续着开设书塾的家族传统,一直延师收徒讲学,一时间,远近的读书人都争相前来听讲求学,时人称为“山学”。“孙氏之传,于三百年间,屡绝而复兴。”也正因如此,后来眉山吸引了不少书商前来刻书、印书,使眉山在宋代成了与杭州、建阳鼎足而立的我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

参考文献
1.《旧唐书》卷九十四·列传第四十四·苏味道传
2.邓锡斌《虞集乡里考》,《兰州学刊》2013年04期
3.《乾隆仁寿县志·虞氏世系考》
4.〔宋〕李新《跨鳌集》
5.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六《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
6.《宋史》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轼(子过)传
7.《宋史》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田锡传
8.《宋史》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陈希亮传
9.《宋史》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杜莘老传
10.《宋史》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宋德之传
11.《宋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五十八·石扬休传
12.《丹棱县志》
13.《眉州属志》
14.李希运 马斗成《略论宋代眉山苏氏家学》,《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5.《宋史》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杨文仲传
16.《宋史》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唐庚 唐伯虎传
17.黄宗羲《宋元学案》·黄氏门人·大理杨克斋先生泰之传
18.《十国春秋》卷五十五·后蜀八·孙降衷传
19.杨文等《两宋眉山进士群体研究》,《巴蜀史志》2015年第1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眉山先贤集丨苏轼——从眉州老家说起
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孙氏网」孙氏书楼:获两位皇帝支持 为全国私家藏书之最
史料 | 王稱《东都事略》
【文史英华】“一门三苏”与“一门三汤”的比较研究‖汪毅
眉山:从一座城市的命运看四川文脉的断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