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嘉峪关:天下第一雄关
    目前,我国共有四个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其中,有三个在沿海,它们是东莞、中山、三沙,另一个则是这四个城市中建市最早又唯一地处大西北的,它就是嘉峪关市。

   嘉峪关市,因市内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而得名。嘉峪关,位于市区西北,距市区5公里。准确地说,这里叫嘉峪关关城景区,而它又属于嘉峪关文物景区。嘉峪关文物景区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等八大景区景点,2007年5月,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嘉峪关关城景区,以嘉峪关关城为依托,配套建设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仿古集市、西部风情园、休闲度假区、黑山石雕群等,突出长城历史和长城文化,凭借“天下第一雄关”的品牌影响,在嘉峪关文物景区中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这是景区大门外黑山石雕群中的林则徐塑像。

     从南门进入景区,右边便是休闲度假区,林木高大,小池玲珑。

     登上一段石阶,看到的是九眼泉湖。

     九眼泉湖处在嘉峪关南闸门的脚下,原名“南门湖”,后因其泉眼众多、长流不息,故改名九眼泉湖。九眼泉的泉水是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渗入地下后,长途奔袭在此汇聚出露形成的。

     据史料记载,嘉峪关因水设关,因关建楼修长城,这说明嘉峪关关城从选址、修筑都和九眼泉有着密切的关系。隔湖就可看见光化楼、戏台和角楼。

     九眼泉湖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四周水草丰美,景色宜人,是古代屯军养马、戍边防患的好地方。

   这是嘉峪关东闸门,是进出关城的主要通道。

     东闸门门洞高4.2米,宽3.8米,深10.6米,用石条和砖垒砌而成。墙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门顶搭有方木棚架,门上建有闸门楼,红漆明柱,顶盖灰瓦,为硬山顶式建筑。1981年对东闸门进行维修时,更换了立柱。

     东闸门是嘉峪关门楼中唯一建有木柱的建筑,在当时起城门的作用,晨开酉(最迟晚上7点)闭,进入闸门就相当于从农材进入城市。

     据介绍,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因建在嘉峪山西麓而得名。这里地势险要,南依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凭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的最狭窄处。关城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长城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起点和第一重关,自古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

     嘉峪关最初是明朝征西大将军冯胜在收复河西之后在此选址而建的,整体建筑分四个阶段完成,1372年冯胜将军完成了基本建筑,1495年由李端澄修筑了嘉峪关楼,1506年又修筑了光化楼和柔远楼,1539年翟銮又修筑敌楼、角楼和一些配套建筑,整个关城的修筑,历时168年,且在整个明王朝统治中都还曾有所修缮。

     从建造年代上说,嘉峪关比山海关还早9年(山海关建于1381年);从建筑规模上来讲,嘉峪关是万里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不止如此,嘉峪关还是明代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的关城。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固若金汤,牢不可破,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1961年,嘉峪关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嘉峪关关城由护城壕、外城、罗城、瓮城、内城五部分组成,总面积25000平方米。进入东闸门,便是外城。

     外城北墙下,有一座碑亭和碑廊。

     碑亭内,是“天下雄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了“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碑高3米、宽85厘米。“天下雄关”四字,每字高59厘米、宽45厘米。右上刻一行小字“嘉庆十四年肃州总兵李廷臣书”。

     碑亭旁边的碑廊,是一座仿古建筑,陈列着历代题咏嘉峪关的诗词碑刻。

     据说,昔日的外城,门庭若市,繁华异常,有街道、驿站、商号、店铺、车马店、庙宇等,如今的外城,一片空旷,只在西面留下有文昌阁、关帝庙和戏台。

     这座建筑是文昌阁,也称文昌殿,原为明代建筑,清道光二年(1822)重修,为两层两檐歇山式顶,上悬“文昌殿”、“威宣中外”、“神威远播”匾。楼的四周装有精雕窗花,楼外有回廊,二楼外四周有古式山水画80多幅。

     文昌阁后面,是关帝庙。

     关帝庙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最大、最负盛名的关帝庙。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座,窗庭两座,牌楼一座。殿内各墙壁上,绘有三国故事彩画。现在保留下来的古建筑仅有一座牌楼,其余均为1998年重建。

     这是关氏始祖龙逄,他是夏朝谏议大夫,因封为陇西关侯,才改叫关龙逄的,他的子孙遂以关为姓。

     关帝庙对面的这座戏台,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面积114平方米,上部装着木格顶棚,绘有八卦图案,中间的屏风上画有八仙过海图,两边绘着道家供奉的神仙。戏台两侧的砖砌屏风上,刻着一幅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横批:篆正乾坤。

      戏台左前方,便是内城入口——朝宗门。朝宗门,因门额刻“朝宗”二字而得名,含义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

     走进朝宗门,便是进到了东瓮城。东瓮城劈门(朝宗门)南向,不与通往内城的东西向的光化门直通,使得关城道路迂回,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敌人进到瓮城,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正是“请君入瓮”之后被“瓮中捉鳖”。

   瓮城西侧,有光化门,因门额刻“光化门”三字得名,意指紫气东升,光华普照。左题款“知直隶肃州涂跃龙立”,右款题“乾隆岁次辛亥(1791)孟夏月吉旦”。

     门洞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为条石,门道长22.69米,宽4.19米,高6.46米,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铁钉黑漆双扇门。站在光化门的入口处,有“门中楼”的景象奇观,展现了古代建筑者们的劳动智慧。

     进入光化门,就真正进到内城了。

   内城之内,有一座两院三厅建筑,它是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游击是官衔名称,相当于武官三品,这里是当时最高军事长官居住和办公场所。游击将军府坐北朝南,始建于明代,占地一千平方米。

     前院有门厅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为衙门府。这间是书堂(东厢房),这里是文官日常的办公场所,他们在这里为过往嘉峪关的行人签发关照。

     这是中堂(议事厅),是游击将军的办公场所。这组蜡像中的游击将军叫芮宁,他身披铠甲,在作战沙盘前捏须思考,神情刚毅凝重。芮宁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肃州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任嘉峪关游击将军。当年九月,吐鲁番酋长满速儿入侵肃州,芮宁率军与满速儿交战于今嘉峪关文殊镇冯家沟一带,大战一天,不幸中箭身亡。

     穿过中厅(过厅)是后院,呈四合院形,有房屋11间。这是后院西间,是游击将军与夫人的卧室。

     内城非常宽阔,除游击将军府外,空旷地带仿建有一些军营和演武场。据史料记载,当时驻城的士兵约有两千多人,都住在内城之中,城外则有四千多名屯兵。

     演武场上,陈列着几架大炮。在明朝时,火炮已广泛应用,曾有“河西火气雄甲全国”之称。 

     顺着光化门北侧的墙根,可登城墙。

   这块石头,是嘉峪关美丽传说之一的“击石燕鸣”。相传这里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燕子,每日形影不离。一天,燕子双双出去觅食,傍晚城门快要关闭时,雌燕先飞入城中,雄燕却被关闭的城门撞死了。雌燕非常悲痛,终日悲哀鸣叫不停而死去,从此这里就发出“啾啾”的燕鸣之声。于是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这里敲击墙壁,要是能听到“啾啾”的燕鸣声,则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在出征打仗时,他的家人也会击墙问卦,祈祷将军能平安归来。现在为了保护文物,不允许再敲击墙体,便在这里安放了这块石头,敲击它,仍然能听到同样的声音。

     这是登城墙的楼梯和马道。这个楼梯,是后来为了方便游人才修筑的,旁边用青砖砌成的坡道被称为马道,因将士骑马上城而得名。马道宽3米,长22米,紧贴城墙,呈23度通达墙顶。它的主要功能是往上运送兵力、运输粮草和武器。敌兵攻城时,还可将滚木、擂石、滑车等武器顺势推下,重创敌兵。

     登上城墙,就看到光化楼。光化楼,又称东楼,楼下即为光化门。该楼为明正德元年(1506)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修,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楼高17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一二层楼外有回廊,楼内有木制台阶楼梯可供攀登,上悬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匾。

     与光化楼同在一条中轴线上的,还有柔远楼、嘉峪关楼,这三座关楼都使用了大量黄色,黄色被视为尊贵之色,由此可见明王朝对嘉峪关关城的重视。

     站在城墙之上,俯瞰内城,游击将军府和演武场一览无余。

     再看东瓮城,其建构形式也是更加清晰。

     这是朝宗门上方的朝宗门楼,坐北向南,南北长5.3米,东西长4.56米,高5.87米,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内穿过。

     内城四隅的角台上,分别建有一座角楼。角楼又称戌楼,是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角楼为二层单间式,用砖砌成,楼高5.4米,楼顶无脊,建有平台,平台上周设有垛口,形如碉堡,其中一面有砖砌拱券小门,另三面开窗。楼内有一木梯,可登上平台。

     在内城南北城墙的中间位置,又各建有一座敌楼。敌楼是出于城墙外侧的建筑,具有军事防御和进攻作用,也是士兵在城墙上巡逻时休息和放置兵器的设施。这是南敌楼,建于1506年,为一层三间,面积38.2平方米。

     这座跟光化楼一样的城楼叫柔远楼,又称西楼,楼下为柔远门。建筑色彩庄重,美观大方,雄踞西陲,俯视天下。

     站在柔远楼西面,可俯瞰西瓮城。

     在西瓮城西城墙上,又可看到罗城。

     柔远楼旁,有西马道下达内城。

     这是柔远门,门额左题款“直隶肃州高台县知县和龄承修”,又题款“乾隆五十六年季夏”。柔远门,取“怀柔致远以安边陲”之意,意思是对待边疆的少数民族不要一味地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是用怀柔的政策去安抚他们。

     柔远门门洞形制跟光化门一样,只是门道比光化门还长约1.5米。据介绍,嘉峪关所有门洞的建筑都是由青砖和石条组成,每个石条最少都达半吨之重,所有的石条都取自于黑山。而搬运这些石条的方法,来自一名工匠的灵感。那年正值冬天,一个工匠去黑山采料回来时,不小心在雪地上滑了一跤,他便提出让工人用水泼出一条嘉峪关到黑山的冰道,然后将石条顺着冰道运到嘉峪关工地。

   穿过柔远门,便进入西瓮城。西翁城的作用与东翁城一样。
   西瓮城向南劈一门,叫做会极门,取自韩非子“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劈门南向,不与柔远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会极门上,有会极门楼,坐北向南,因会极门而得名,门楼为悬山顶前出廊结构,城墙通道从门楼前廊下穿过,南北长2.58米,东西长3.78米,高4.67米。

     西瓮城外,建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连。罗城与内城的区别在于,罗城的垛墙垛口相对比较密,马道也比内城宽。罗城是关城的第一道防线口,如果第一道防线口被攻克,里面的防御再完备也有可能被攻破,所以罗城的建筑全部用青砖砌成并用石条砌成地基,驻兵也比内城的多。

     从罗城通往关外,唯有经过嘉峪关门。

     准确地说,嘉峪关门才是嘉峪关关城的正门,门额刻有“嘉峪关”三个字,门洞也为五伏五券错层拱券式结构,基础砌三层条石,门扇为木质外包铁皮钉黑漆双扇门。门道长25米,宽4米2,高6米3,用大小不一的条石铺设,数百年来留下了深深的车辙。

     嘉峪关门之上,建有嘉峪关楼,形制与光化楼、柔远楼一致,上悬乾隆亲笔题写的“嘉峪关”匾。嘉峪关楼原修于1495年,后毁于1931年的一场战乱之中。现在看到的是1987年仿原样重修的。

     走出嘉峪关门,西望便是一望无垠的戈壁和远方白雪皑皑的祁连山。

     这里也有一座碑亭,里面立着“天下雄关”碑。

     嘉峪关修筑在一处凹地之中,这是嘉峪关的又一防御措施。据说,过去在关门之外,还有外壕墙、外壕、绊马坑、月牙城、壕墙和护城沟,敌人要想攻进关门,首先得冲破这重重陷阱和阻碍。而敌人若想攻进城内,还得逐道攻破嘉峪关门、会极门、柔远门、光化门、朝宗门、东闸门等六道大关口。如此复杂的防御系统,如此坚固的城池,全国罕有,不能不让人望关兴叹。

     据介绍,嘉峪关关城,除部分经过修缮外,有80%是原样。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一是这里的气候极度干燥,为关城的保存提供了天时和地利;二是关城的建筑选料为关城的保护提供了保障,筑城用土都取自黑山的粘土,在筛选和制作中都经过了严格的程序;三是验收标准也非常苛刻。据说,当时验收墙体是否合格有一个标准是,在一定射程内以箭射墙,若箭射入墙中,就要推倒重修,并且要达到锄不能入,也就是连锄头都挖不进去,若验收不合格,连监工都要被斩头。

     正是做到了从上到下的认真负责,正是如此严格的选料和验收标准,才使得嘉峪关虽历六百多年的风雨,依然巍巍矗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甘肃5|嘉峪关——嘉峪关关城
甘肃散记(4):西风热血兮嘉峪关
白杨桥:天下雄关说嘉峪
嘉峪关关城(上)——西行散记(8)
中国十大名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