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周地理志》:陵州 眉州 青州

陵州,治陵井。

北周置。周书闵帝纪:元年(557)春正月丙寅,于剑南陵井置陵州。元和郡县图志:陵州,在汉即犍为郡之武阳县之东镜也。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盐井,周闵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以为名。寰宇记:周地图记云,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为扦防,周闵帝元年,又于此置陵州,因陵井为名。隋大业三年(607),废州。按隋书地理志谓西魏置陵州,与周书闵帝纪及元和志寰宇记作周闵帝元年置者歧异。考周书僚传:“魏恭帝三年,陵州木笼僚反,诏开府陆腾讨破之。”周书陆腾传:“魏恭帝三年,陵州木笼僚恃险粗狂,每行抄劫,诏腾讨之。”又周书裴果传:转陵州刺史,在西魏恭帝世。据是,西魏末所追称者。盖至周闵帝元年正月,始与遂资二州同日立,见之朝廷令文也。周书陆腾传:世宗初,陵眉戎江资邛新遂八州夷夏反,攻破郡县,腾讨之。西魏北周任陵州刺史者见周书裴果传:转陵州刺史。孝闵帝践阼,除隆州(治今阆中市)刺史。周书侯莫陈崇传:弟凯,保定中,复为陵州刺史。周书萧圆肃传:天和四年(569),迁陵州刺史。诏令随卫国公直镇襄阳,遂不之部。隋书薛道衡传:从梁睿击王谦,摄陵州刺史。续高僧传感通篇隋益州沙门释富上传:陵州刺史赵仲舒,三代之酷吏也。领郡三。

  怀仁郡,治普宁。

梁置。隋书地理志:仁寿,梁置怀仁郡,开皇初郡废。舆地纪胜引图经云:梁普通中置怀仁郡。

领县二。

普宁,今四川仁寿县东二里。

梁曰怀仁,西魏改曰普宁。按隋书李衍传:“周太祖时,封怀仁县公,寻改封普宁县公。”是梁初置怀仁县,西魏改为普宁也。隋书地理志:仁寿,梁置怀仁郡,西魏改县曰普宁。寰宇记:仁寿县,本汉武阳县之东境。周地图记云,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怀仁郡。又云:仁寿故城,在县东二里。后魏废帝二年,置普宁县。舆地广记:仁寿县,晋置西城戍,以为盐井之防。梁置怀仁郡,西魏改西城戍置普宁县。北周封普宁县者见隋书李衍传:改封普宁县公。周书达奚武传:子震,世宗初,改封普宁县公。有陵井。元和郡县志: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云笈七笺卷一百一十九道教灵验记:今陵州盐井,直下五百七十尺,透两重大石,方及卤水。每年一度淘洗其中,井既深,不可数入,或絙索断损,皮囊坠落。初兹地荒芜,无人安居,山川亦贫,不可耕植。化盐井以救穷民,民聚居井旁,户口日众,遂置州统之。寰宇记:陵井,本狼毒井。按郡国志云,昔张道陵于此处得盐井,因批排车,引役人唱排车乐,协心齐力。祀玉女于井内,每年取一少年掷盐井中。又蜀郡国志云,西山有大蟒蛇吸人,上有祠号曰西山神,每岁土人庄严一女置祠旁,以为神妻,蛇即吸去。周氏平蜀,许国公宇文贵为益州总管,乃改画为神婚合,择日设乐送玉女像以配西山神,自尔之后,无复此害。按宇文贵此举虽不及西门豹惩邺城巫妪,然亦可以抑当时佞神之风习矣。元和郡县志: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曰陵井,其实非也。按陵井之得名,非谓井由张道陵开凿,盖自张道陵始乃独占此盐井之利耳。

蒲亭,今四川仁寿县南十五里。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西魏置蒱县,大业初并入仁寿。按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云:蒱县当作蒲亭。旧唐志寰宇记井研县下並作蒲亭。寰宇记:井研县本汉武阳县地,魏置蒲亭县。舆地纪胜:蒲亭城,在仁寿县南十五里。有井研镇。在今四川井研县南。寰宇记:隋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井研县。舆地纪胜引隆山志云:后周宣政元年,置井研县,属陵州。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云:按此云后周置县,恐误,当是后周置镇也。按舆地纪胜,井研故城有二,一在井研县南,周回一百步,周宣政元年置,隋大业十八年废,盖即此井研镇城也。其一城在今井研县东南一百五十里,即舆地纪胜所谓唐武德四年废者。寰宇记云:隋大业元年因井研镇立井研县,唐武德四年,自拥思茫水移治今所。又云拥思茫水在州南一百五十里,从县南界濑下六池东流,即名拥思茫水。湍流迅急,不通舟船,西南入平羌县界,隋井研县,当移置于此水之侧也。有铁山。读史方舆纪要:铁山,在井研县东北六十里。寰宇记:周地图记云,蒲亭县有铁山,诸葛亮取为刀器。周封宇文贵为铁山侯。按正史无证,疑是铁山乡侯。

  和仁郡,治贵平。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贵平,西魏置,又立和仁郡,开皇初郡废。元和郡县志:贵平县,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寰宇记:后魏恭帝二年,置和仁郡。隋初封和仁郡公者见大唐故右虞候副率检校左领军卫将军上柱国乙速孤府君碑铭:祖安,齐前锋都督,周右武候右六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州诸军事长州刺史,隋益州都督,袭封和仁郡开国公。刘宪大唐故右武卫大将军上柱国乙速孤府君碑铭:本姓王氏。五代祖有功于魏,始赐而氏焉。曾祖安,齐前锋都督,周右武候右六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河州刺史;隋益州都督,袭封和仁郡开国公。

领县二。

贵平,今四川简阳市西南镇金桥。

西魏置。隋书地理志:贵平,西魏置。通典州郡典:贵平,汉广都县地。后周置今县,有贵平山,因以为名。元和郡县志:贵平县,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县。寰宇记:后魏恭帝二年置,旧治和仁城。又立平井、可昙二县,北周废入。寰宇记:后魏恭帝二年,置和仁郡,仍立平井、贵平、可昙三县。隋书地理志:贵平,西魏置,后周又废可昙平井二县入焉。

籍,今四川双流县东南籍田铺。

北周置。元和郡县志:籍县,本汉武阳县地。周闵帝于此置籍县,因蜀先主籍田地为名。寰宇记:籍县,梁天监中于此立席郡,隋废为县,始曰席,后又语讹,今为籍。

  隆山郡,治隆山。

北周置。隋书地理志:后周置隆山郡。元和郡县志:彭山县,本汉武阳县也。周武帝于此置隆山郡,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为名。隋书杨素传:从叔文思,周天和初,进击资中武康隆山生僚,並破之。北周治隆山郡事者见隋书杜彦传:仕周治隆山郡事。封隆山郡者见周书晋荡公护传冯迁附传:进爵隆山郡公。领县三。

隆山,今四川彭山县城关。

旧曰犍为,西魏改曰隆山。隋书地理志:隆山,旧曰犍为,西魏改县曰隆山。舆地广记:彭山县,本汉武阳县,后改武阳为犍为县。西魏改县曰隆山。隋开皇初属陵州。

江阳,今彭山县东北十里江口。

旧置。宋书州郡志:江阳太守,刘璋分犍为立,中失本土,寄治武阳。领县四,江阳令、绵水令、汉安令、常安令。齐书州郡志:江阳郡领江阳、常安、汉安、绵水四县。隋书地理志:开皇初,又并江阳县入隆山。(有梁置江州及江阳郡,按南史梁武陵王纪传有所署江州刺史王开业。以江左既有治于寻阳之江州,故此亦称西江州。)周书贺若敦传:魏废帝二年,巴西人谯淹据南梁州,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太祖令敦帅军讨之。山路艰险,人迹罕至,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进。淹乃与开业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敦邀击,尽俘其众。西魏北周任江州刺史者见周书陆腾传:魏恭帝三年,转江州刺史。世宗初,陵眉戎江资邛新遂八州夷夏反,腾讨之。大唐故冠军大将军代州都督上柱国许洛仁妻襄邑县君宋氏夫人墓志:夫人祖逸,周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永宁县开国公。北周州郡並废。隋书地理志:隆山旧曰犍为,置江州,后周省州。读史方舆纪要:晋置西江阳郡,周省江阳郡。

白水,今四川仁寿县西北清水镇。

旧置。宋书州郡志:江阳太守,领绵水令。读史方舆纪要:刘宋置绵水县,属江阳郡,萧齐因之。志云后周改为白水县,隋废。清一统志:周武帝改绵水县为白水县,隋废。

眉  州

眉州,治齐通。

梁置青州,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引周地图记曰:梁武帝太清二年(548),武陵王萧纪开通外水,立青州于齐通郡南安县北。后魏二年(553)平蜀,三年(554),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元和郡县志:梁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立青州,遥取汉青衣县以为名也。西魏改曰眉州。周书文帝纪:魏废帝三年(554)正月,改青州为眉州。隋书地理志:通义,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州为眉州,大业初州废。元和郡县志:后魏废帝二年平蜀,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也。周书陆腾传:世宗初,陵眉戎江资邛新遂八州夷夏反,腾讨之。按周书王谦传,谦大象(579—581)末举兵时,所管十八州中有青眉二州,是青眉并立之证。盖眉州治齐通,青州治平羌也。北周任眉州刺史者见周书裴果传:武成末,转眉州刺史。保定五年(565),转复州刺史。隋书苏孝慈传:兄顺,周眉州刺史。领郡二。

  齐通郡,治齐通。

旧置。南齐书州郡志:益州齐通左郡,建武三年(496)置。隋书地理志:通义,旧置齐通郡,开皇初郡废。按通典州郡作梁置齐通郡,寰宇记亦云梁普通中置。今不取,郡盖齐置而梁因之也。领县二。

齐通,今四川眉山县北太和场。

西魏置曰通义。元和郡县志:后魏置通义县,属齐通郡。寰宇记:后魏恭帝二年(555)置通义县,在眉州北二十里,属齐通郡。北周改为安乐县,后又改为齐通。寰宇记:周明帝二年(558),废齐通郡为安乐县,仍旧属,其后又改为齐通县。校勘记云,周废齐通郡为安乐县,当云周改通义县为安乐县,以齐通郡至隋方废故也。北周封安乐县者见北史王雄传:子谦,以父功封安乐县伯。保定二年(562),雄以安乐县伯回封第三弟震。隋书宇文弼传:从梁士彦攻拔寿阳,寻改封安乐县公。

洪雅,今四川丹棱县城关。

旧有齐乐郡,周明帝改置齐乐县。寰宇记:废齐乐故城,在丹棱县东北二十里。地图云,昔齐乐郡,周明帝罢以为齐乐。武帝又改为洪雅县,元和郡县志:丹棱县,本南齐之齐乐郡也。周明帝置齐乐县,武帝改为洪雅县。隋开皇十二年(592),因县南有洪雅镇,就立洪雅县,仍改今理为丹棱县。北周封洪雅县者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韩护,后周商州刺史洪雅公。元和姓篡:后周商州刺史洪雅公韩护。有洪雅镇。今四川洪雅县城关。元和郡县志:洪雅县,本齐乐郡之南境也。自晋迄宋,夷僚有其地。周武帝攘卻(却)夷僚,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593),改洪雅为丹棱县,更于此置洪雅县,兼带洪雅镇,属眉州。县西有洪雅川以名县。寰宇记:周武天和二年(567),立洪雅镇。

  青神郡,治青神。

北周置。隋书地理志:青神,后周置,並置青神郡,开皇初郡废。寰宇记:青神城,在青神县南二十里,青城郡所居也。周武帝保定二年(562),更于其南五十步别筑城移之。领县一。

青神,今四川青神县南二十里刘家场。

西魏置青衣县,北周改曰青神。元和郡县志:青神县,西魏恭帝遥于此置青衣县,属眉州之青城郡。旧唐书地理志:西魏置青衣县,治思蒙水口。读史方舆纪要:青神县,汉南安县地。西魏置青衣县,盖取蚕丛氏青衣以劝农桑为名。后周为青神县,并置青神郡。按隋书地理志,“青神后周置。”又寰宇记,“青神县,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县临青衣江,西魏分置青神县,本治思蒙水口,唐武德八年(625)移于今理。”皆谓西魏无改青衣事,今从元和志旧唐志及读史方舆纪要。

青   州

青州,治平羌。

北周保定二年(562)分眉州置。舆地纪胜引嘉定志都安王庙碑:后周保定二年,初置青州。宣政(578)初,改为嘉州。元和郡县志:周宣帝二年(579),改为嘉州。按州境近汉之汉嘉旧县,因名焉。御览卷一百六十六引十道志曰:周武保定元年(561),于此置青州,遥取汉青衣县为名。宣政二年,改为嘉州。舆地纪胜引嘉定志云:后周曰青州,复以九州之名相乱,又改曰嘉州。又都安王庙碑亦云后周保定二年置青州,宣政二年始为嘉州。按宣政为周武帝年号,是年(578)六月,武帝殂,宣帝即位,明年(579)改元大象,是宣政二年,即大象元年(579)也。元和志之宣帝二年,或是宣政二年之伪,盖即宣帝大象元年。据周书武帝纪,建德六年(577)秋七月戊戌,以上柱国庸公王谦为益州总管。谦本传,谦所管十八州中有青州,是谦任益州总管时,青州犹未改名也。谦传又称谦举兵,所管十八州及嘉渝等十州之人多从之。渝州实即谦所管十八州中楚州之改称,嘉州亦为青州之改称。盖史臣失检,重复叙之于十八州之外,抑似青州之外更有嘉州者然。然亦以此可以窥知青州之改嘉州、楚州之改渝州,当在建德六年七月王谦任益州总管之后,大象二年(580)八月庚申王谦举兵之前。盖周既并齐,既有青齐之青州,又有剑南之青州,既有淮南之楚州,又有剑南之楚州,州名相乱,不得不改,改于宣政元年,要为相近。故至大象二年王谦举兵而嘉渝等之名,始见记录耳。领郡一。

  平羌郡,治平羌。

北周置。隋书地理志:平羌,后周置,仍置平羌郡,开皇初郡废。寰宇记:周武帝保定元年(561),立平羌县,仍置平羌郡。隋开皇三年(583)罢郡。领县二。

平羌,今四川乐山市东北四十里。

北周置。隋书地理志:平羌,后周置。元和郡县志:龙游县,本汉南安县地,周武帝保定元年,于此立平羌县,因境内平羌水为名。按隋书地理志:“龙游,后周置曰峨眉。”又“平羌,后周置。”是北周之世,二县並立。元和志谓“隋开皇四年,改嘉州理平羌县为峨眉县,仍于县东六十里别立平羌县。大业十一年(615),夷僚侵没,移于今理。”则又似改平羌为峨眉,仍别立平羌县,事皆在隋世,疑不可据。今从隋志。有旧置南安县,今乐山市。读史方舆纪要:南安废县,在夹江县西北二十五里,汉县,武帝时属犍为郡,后汉因之。自晋以后,皆属犍为郡,梁属齐通郡,周属平羌郡。贾耽曰,后周废,今为南安镇。北周废。

峨眉,今四川峨眉县城关。

北周置。隋书地理志:龙游(遊),后周置,曰峨眉。开皇九年(589),改县为青衣,十年,改名龙遊。按周平羌峨眉二县並立,而青州及平羌郡並治平羌。

                                                                                                                   《北周地理志》

王仲荦著

中华书局出版,1980年8月第1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卷五十九 陕西八
邓州建置两地史考,河南文史专家许满贵解读骄傲邓州
志·地理志中(四)
汉代以来史籍中“白马”考辨
隋书 > 卷二十九 志二十四
图说你宜昌(连载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