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和郡县图志》:眉州 陵州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二·剑南道·眉州

眉州,通义。上。开元(713—741年)户四万二千八百三十六。乡六十五。元和(806—820年)户五千八百四[1]。乡七十二。

禹贡梁州之域。在汉即犍为郡武阳县之南境。梁太清二年(548),武陵王萧纪开通外徼,于此立青州,取汉青衣县为名也。后魏废帝二年(553)平蜀[2],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也。武德元年(618)改眉州为嘉州,二年(619)于通义县复置眉州。

州境:东西  南北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十里。东南至嘉州一百四十里[3]。东至陵州七十里。正西微北至邛州一百七十里。西北至蜀州一百七十里。北至成都府二百里[4]。

贡、赋:开元贡:麸金八两,獠麻布,柑子。元和贡同[5]。

管县五:通义,彭山,丹棱,洪雅,青神。

通义县,紧。郭下。本汉代阳县之南境也,后魏于此置通义县,属齐通郡[6]。隋开皇三年(583)罢郡,以县属眉州。皇朝因之。

大江,一名汶江,经县东,去县五里。出麸金。

白战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西临汶江。

彭山县,紧。南至州六十六里。本汉武阳县也。秦惠王时,张仪、司马错伐蜀,蜀之王开明拒战不胜,退走武阳,获之,即其地也。汉昭帝时,犍为郡自僰道移理武阳[7]。周武帝于此置隆山郡,以境内有鼎鼻山,地形隆起,故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隆山属益州(当为陵州)。贞观元年(627),割属眉州。先天元年(712),以犯讳改为彭山县。

鼎鼻山,亦曰打鼻山,在县南十五里。宋谯纵据蜀[8],朱龄石伐之,命臧熹外出奇兵,谯纵遣将谯小苟引兵塞打鼻以御之,即此也。山形孤起,东临江水,昔周鼎沦于此水,或见其鼻,遂以名山。

大江,一名汶江,亦曰导江[9],在县东七里。

犍为故城,在县西北五里。汉犍为郡也,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分巴、蜀二郡立犍为郡。

彭亡城,亦曰平无城,彭祖家于此而死,故曰彭亡。后汉岑彭击公孙述,至武阳,所营地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而止。是夜,蜀刺客诈为亡奴降彭,遂刺杀彭。初,岑彭至其地,改曰平无,若言巴、蜀已平,无复贼也。

馨堰[10],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拥江水为大堰,开六水门,用灌郡下。公孙述僭号,犍为不属,述攻之,功曹朱遵拒战于六水门是也。

  丹棱县,上。东北至州七十三里。本南齐之齐乐郡也,周明帝置齐乐县,武帝改为洪雅县。隋开皇十二年(592)[11],因县南有洪雅镇,就立洪雅县,仍改今理为丹棱县,属眉州,皇朝因之。

  三青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

  思蒙水,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洪雅故城,在县东一百五十步。

  洪雅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齐乐郡之南境也,自晋迄宋,夷獠有其地。周武帝攘夷獠,立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593),改洪雅为丹棱县,更于此置洪雅县,兼带洪雅镇,属眉州。县西有洪雅川,以名县。

  可暮山,在县西北三十九里。山多材木,公私资之。

  青衣水,一名平羌水,经县南一里。

  青神县,中。北至州六十里。本汉南安县地,李雄之后,夷獠内侵,西魏恭帝遥于此置青衣县,属眉州之青城郡[12]。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徙县居郡理,属眉州。皇朝因之。

    青神祠[13],即青衣神,在今嘉州界。

汶江,经县东三里。

青神故城,在县南二十三里[14]

校勘记

[1]五千八百四:今按:殿本同,它本“百”作“十”。

[2]後魏廢帝二年平蜀:今按:各本無“廢帝”二字。攷證云:“按魏書,宜有'廢帝’二字。”

[3]東南至嘉州一百四十里 今按:嘉州八到作“北至眉州一百四十里”,是,眉州至嘉州為正南,此“東”字衍。“一百”,各本作“二百”,誤。

[4]二百里:今按:殿本同,與成都府八到合,它本“二”作“三”,誤。

[5]元和貢同:攷證:官本無元和條。

[6]屬齊通郡:今按:與齊志、隋志合,各本作“齊郡”,脱“通”字,殿本同此。

[7]移理武陽:攷證:下宜有“西魏改為隆山縣”句,下文“以隆山屬益州”方有依據,此脱。

[8]宋譙縱據蜀:攷證:“宋”宜作“晉”,洪亮吉亦作“宋”,蓋沿此誤。成都府敍云“安帝時譙縱據益州,朱龄石討平之”。簡州金水縣敍亦云東晉,此傳鈔誤。

[9]亦曰導江:今按:殿本同,它本“導”誤“道”。

[10]馨堰:今按:殿本同,它本“馨”作“罄”,攷證云:“顧祖禹作'馨’。”

[11]開皇十二年:考证:洪雅縣敍作“十三年”,與隋志合,此误。

[12]眉州之青城郡:攷證:此宜有脱,不著青神置縣原始,非敍例。隋志云“周置青神縣;并青城郡”。今按:隋志各本俱作“青神郡”,攷證引誤。《寰宇记》:“青神城在今青城縣南二十里青城,即所居也,周保定二年更於其南五十步别築城移之”,則當作“青神”,此誤。

[13]青神祠:今按:殿本同,它本脱“祠”字。

[14]二十三里:今按:殿本同,它本“三”作“二”。

《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三·剑南道下·陵州

陵州,仁寿。中。开元户一万七千九百五十五。乡四十七。元和户一千九百八十五。乡四十七。

禹贡梁州之域。秦为蜀郡地,在汉即犍为郡之武阳县之东境也。晋孝武帝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以防盐井[1],周闵帝元年(557)又于此置陵州[2],因陵井以为名。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3]。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今按州城南北二面悬岸斗绝,四面显敝,南临井。

州境:东西一百四十里。南北三百一十里。

八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一十里。东北至东都三千七十里。东北至成都府二百里[4]。西至眉州七十里。东北至简州一百八十里。东至资州二百三十五里。东南至荣州[5]三百一十里。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

贡、赋:开元贡:麸金,细葛四匹。赋:绢,绵。元和贡同[6]。

管县五:仁寿,贵平,籍,始建,井研。

仁寿县,上。郭下。本汉武阳县之东境也,后魏定蜀,于此置普宁县,属怀仁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陵州,十八年(598)改普宁为仁寿县。

三隅山,有东隅、南隅、西隅三山相对,去陵井各一里,故为名。

婆支水,出县北婆支山,去县四十五里。

陵井,纵广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盐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7],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中有祠,盖井神。

张道陵祠,在县西南百步。陵开凿盐井,人得其利,故为立祠。陵即张鲁之祖父,学道鹤鸣山,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时人号“米贼”,亦曰“五斗米道”。

贵平县,中。西南至州六十七里。本汉广都县之东南地,后魏于此置和仁郡,仍立县。

唱车山,在县西南九里。

禄水,在县南五十步。

平井盐井,在县东南七步。

籍县,上。东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武阳县地,周闵帝于此置籍县[8],因蜀先主籍田地为名。隋大业二年(606)省,永徽四年(653)复置。

丹沙山,在县南七十里。

大江水,在县北三十五里。

(大)〔木〕津水[9],在县南五里。

始建县,中下。北至州五十五里,本汉武阳县地,隋开皇十年(590)于今县立始建镇,大业五年(609)改镇为县。圣历二年(699)移于仁寿县界置,其旧县复置始建镇。

铁山,在县东南七十里。出铁,诸葛亮取为兵器。其铁刚利,堪充贡焉。

井研县,中。北至州一百一十五里。本汉武阳县地,隋大业五年因井研镇立县,取镇为名,属陵州。

井研盐井,在县南七里。镇及县皆取名焉。又有思棱井、井镬井[9]。

校勘记

[1]置西城戍以防鹽井 今按:各本“置”作“益”。殿本同此作“西城戍”,它本“城”誤“域”,《輿地紀勝》引周地圖與此同。

[2]周閔帝至置陵州  考證:隋志云西魏置。

[3]置主將防衛之 攷證:王象之引“主將”作“主簿”。

[4]二百里 今按:殿本同,與成都府八到合,它本作“三百里”。

[5]東南至榮州 今按:殿本同,它本“東南”作“西”,誤。又下條“西至嘉州一百九十里”,殿本同,它本俱脱。

[6]元和貢同  攷證:官本無。

[7]以大牛皮囊盛水  今按:岱南閣本、畿輔本脱“皮”字。

[8]周閔帝於此置籍縣 攷證:舊志云“梁席郡,隋廢為縣,語訛為'籍’,與此異,樂史從之。

[9](大)〔木〕津水 攷證:官本“大”作“木”,王象之引同,此形近訛。今按:“大”字誤,今從殿本改。

按:

殿本:指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武英殿本,清人称官本。

岱南阁本:指嘉庆元年(1796)孙星衍刻在岱南阁丛书中的刻本。

畿輔本:光绪十三年(1887),王灏编畿輔丛书时,将孙本翻刻在内,称畿輔本。

  

(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

贺次君点校

中华书局出版

1983年6月第一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瓦屋仙山
明一統志卷七十二嘉定州
瓦屋山青衣羌
简州
明一统志卷七十一
卷第三十二◎剑南道中▲西川下雅州眉州松州茂州翼州维州当州悉州静州柘州恭州真州黎州州姚州协州曲州雅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