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一个视每一位公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国家是值得尊敬的,一个把“救一条命应被视为救世”当做信念的国家是值得奉献和付出的!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文 | 群学君



01

人类自打开始自相残杀那天起,就发明了一个有别于动物世界的规则——交换战俘。由于人类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停息过战火,这个古老的互动规则就一直延续到今天。

 

2011年,以色列人用实际行动创造了战俘交换史上前无古人的案例:他们用1027名关押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战俘,换回了一名普普通通的以色列士兵,25岁的吉拉德·沙利特(希伯来语:גלעדשליט‎)。

 

出生于1986年的吉拉德·沙利特是一名普通以色列坦克兵。参军前,他与父母和两个兄妹平静地生活在以色列靠近黎巴嫩边境的加利利北部山区。上高中时,沙利特就展现出他对物理学的天赋,如果不是参军,他或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即便后来穿上了军装,他也总是一副腼腆、羞涩,仿佛若有所思的样子。一副宽大的黑框眼镜,一身军装松垮地套在消瘦的身上,不像一个出生入死的士兵,倒像每个大学里都有的喜欢思考问题又特立独行的新生。


吉拉德.沙利特


就是这个邻家大男孩,在无意间与历史悬于一线,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侧面展示了一个国家的尊严。

 

2006年6月25日,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从加沙地带对位于以色列境内的凯雷姆-沙洛姆(Kerem Shalom)口岸展开了越界突袭,哈马斯的武装人员悄悄潜入800米长的地道,袭击了以色列一个哨所。在战斗中,吉拉德·沙利特被俘。

 

被俘时,沙利特参军还不到一年,是以色列国防军装甲兵团的一名最普通的下士。自1994年纳赫雄·瓦赫斯曼(Nachshon Wachsman)被绑架之后,他是首个被巴勒斯坦部队俘虏的以军士兵。

 

就这样,还不满20岁的新兵吉拉德·沙利特被载入了巴以冲突的历史。


官方公布的沙利特证件

 

 

02

从被俘的那一天起,沙利特的命运不仅使巴以关系降到了历史的低谷,也牵动整个以色列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目光。

 

沙利特的父母离开家乡,在数万志愿者的陪伴下步行至耶路撒冷。他们在总理府门口搭起帐篷,一住经年,称只要儿子没回家,他们就不会离开。在这期间,每天都有数十名志愿者在帐篷里“值班”,向路人分发呼吁解救沙利特的贴纸和象征“平安回家”的黄色丝带。一些志愿者甚至辞掉工作,在帐篷附近租房住下,专门照顾沙利特父母,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做起“全职志愿者”。

 

在以色列,像这样在烈日下曾为解救沙利特奔走呼号、牵肠挂肚的志愿者数以万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与这一家人素昧平生。“算上那些把沙利特头像贴在车上,反光镜系着黄色丝带的人们,三分之二以色列人都是解救沙利特的志愿者。”一名曾在希拉发放腕带的志愿者说。

 

这些腕带上印着:我们都在等你。


呼吁营救沙利特的以色列民众


在国际社会,尽管遭到哈马斯的屡屡拒绝,自2006年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仍不断要求哈马斯允许其进行探视以确保吉拉德·沙利特的拘留条件和待遇。

 

当然,为营救沙利特付出最大代价的还是以色列政府和军方,如同现实版的《拯救大兵瑞恩》一样,他们开展了代号为“夏雨”的军事行动,虽然一度抓捕了包括巴勒斯坦内阁部长和立法委员在内的60多名哈马斯官员,却最终没有解救出沙利特。

 

在确认了沙利特还活着之后,以色列政府改变“不与恐怖分子谈判”的坚定方针,开始尝试通过交换战俘的方式换回沙利特。在埃及和德国等多方的斡旋下,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谈判,在沙利特被俘五年后,以色列与哈马斯达成协议,用1027名被以方关押的巴勒斯坦战俘交换沙利特。

 

沙利特是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第一位获释的以军遭俘现役士兵。按法新社说法,这迄今为止以色列为一个人所付出的“最高代价”。

 

2011年10月18日,以色列人铺上红地毯,像对待英雄一样地迎接普通士兵沙利特。在机场,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沙利特说:“即使世界都已经抛弃了我们,我们绝对不会抛弃自己人”。


沙利特获释后在他父亲诺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国防部长巴拉克的陪同下回到以色列空军基地

 

 

03

半个多世纪前,犹太人一度是任人宰割,备尝血泪的民族。二战以后,以色列人开始艰辛的复国历程,他们追查纳粹,审判战犯,他们记录历史,永志不忘;更重要的是,他们强烈认识到弱小就会挨打的道理,以自强换取安宁。

 

在仅有690万人口的小国以色列,由于实行义务兵役制,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有近亲或朋友在军中服役。英国广播公司(BBC)指出,在以色列这样一个自认为被敌对国家所包围的国家,大多数父母都愿忍痛送子女从军,甚至退伍之后也保留预备役军人的身份,以便随时为国出征。这也是为什么历届以色列政府都会竭尽全力保证被俘士兵的安全并会将阵亡的将士遗体运送回国。

 

这种政治主张,源于两个基本信念:

 

生命高于一切

救一条命就是救世

 

在这样的信念引领下,类似“用1027名巴囚犯来换回一个沙利特”的事例在以色列并不少见:


1960年代,以色列曾以包括9名将军在内的5,000名埃及战俘,将特工沃尔夫冈.洛茨夫妇等10名以色列人从埃及换回;


1983年11月24日,以色列就曾以4600名巴勒斯坦战俘,换回6名以色列士兵;


2004年,以色列用包括真主党高级成员奥贝德和迪拉尼在内的436名阿拉伯囚犯,换回了被俘的以色列退役上校坦嫩鲍姆,并同时换回3名以军士兵的遗骸。


更震撼的还有被媒体描述为有史以来赎金最高、被寻找时间最长的人质——在黎巴嫩作战中失踪至今的空军领航员罗恩.阿拉德。为了寻找他,以色列民众发起“为自由而生运动”,募集了1000万美元,作为提供线索的奖赏。组织者充分利用先进科技,互联网的弹跳广告不停的跳出阿拉德的照片和赏金的细节;借助卫星电视,寻找阿拉德的电视广告在伊朗和中东的十几个城市播出;寻找热线有志愿者24小时接听电话。一个细节是,以色列以52名在押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囚犯从黎巴嫩真主党手中换取了这位飞行员所携带的一把枪支。

 

“我们绝对不会抛弃自己人”的伟大信念,毫无疑问的将唤回以色列人民的尊严和发自肺腑的爱国之心,必将促使和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出值得一提的贡献。一个视每一位公民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国家是值得尊敬的,一个把“救一条命应被视为救世”当做信念的国家是值得奉献和付出的!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色列人的人命有多贵?一普通士兵被绑架,以色列用一千战俘来换
以色列为何如此强大?用1027名战俘换回一个普通小兵
以色列称愿拿1000名巴勒斯坦人换回被俘士兵
以色列士兵的命值多少钱?
高清:以色列用千名巴囚犯换一名被俘士兵
南天一剑:如果为这样的国家去死 民众永无遗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