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MEMORY BOX 记忆的盒子”——张萍老师作品展
设计学院现代纤维艺术与纺织品设计专业张萍老师作品展——“MEMORY BOX记忆的盒子”正在设计学院一楼展厅展出。此次展览展出了张萍老师日常创作以及积累的十数件作品,旨在通过日常的观察与对小物件的描绘,表达对于生活情绪的珍视与记忆。


开幕时间:2019.12.23上午10:00
展览时间:2019.12.23—2019.12.27
展览地点:设计学院一楼展厅
展览开幕

在展览开幕式上南京艺术学院吕斌副院长、张捷副院长,设计学院蒋杰院长、党委书记吴海卓、周庆副院长、熊嫕副院长、张卫军副书记、邬烈炎教授、龚建培老师、王建老师等众多学校与学院领导老师出席现场并送上了花束与开幕祝贺。老师们纷纷点赞作品,与张萍老师一同分享展览的心得与体会。

展厅现场

“日常小物件有着一个大宇宙,你还记得那些陪你度过了漫漫时光,但不起眼的日常小物件吗?所有我们喜欢的物件,其实都在展现着当下生活状态与心理活动,我们喜欢什么,就会选择什么。而每个年龄段喜欢的东西都不一样,像极了每个年龄段走过的不同路程。有一天我们去看身边那些中意的小物件时,才发现幸福其实很简单。我们在收集喜欢的小物件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把小小的物件握在手中,给它温暖的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欢喜和感动,这就是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的样子。”

 
 
 
 
展出作品
《小物件%》

通过平时的日常积累,积攒下的一些编织小物件。如同一个糖果盒子里安放的各色各式糖果。小物件虽小,但承载的却是来自日常的珍贵记忆与情感。

­­
《根本》
人仰赖存在的根本在于往昔的记忆与铭刻。《根本》选取了诸多毛线织的切片,以此隐喻人过往记忆的无数细微的碎片。正是这些封存记忆碎片构成了人的根本,是人活着的证明。
 
《您有一段新的回忆》

扎染布片拼贴成方形的基底,抽象的线条将生活中的记忆片段锁定在布料之上。机票与景观照片是对于往昔回忆的珍贵记录。张萍老师从一条手机的推送感受到时间的历程与叠加,由此展开了以此为主题的作品创作。



《她说》系列

编织材料嫁接椅子的结构之中,产生视觉的延伸与形态的联想。五颜六色的毛线球象征记忆的缤纷与多彩。拆取下的木构件又迁移到毛线针织中的飞梭与针脚。

从木色到深黑的编织物色彩变化暗示了日历书页的翻卷与时间的沉淀。一切过往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封尘。

《留夏》
对于炎热夏季的记忆。室内与室外的体验。随着针脚吐露出万物的融化与流淌。
《植·念》
以针线与布面再现植物细胞的纷繁结构。探讨的是点线面的构成要素与结构关系。
 
《滋生》
纺织品能否介入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答案就在这里。以火炙烤旧木,让线呈现出天然生长一般的态势。树脂的断面如同琥珀铭刻岁月痕迹。
《旧时光》
儿时的游戏与对于房屋的记忆,如今已经越来越难以见到。即便是办证刻章与儿童涂鸦,哪怕是破败的斑驳也是童年里美好的过往。随着旧时光一起远去的,是童年的记忆与美好。你好旧时光,再见旧时光。
 
 
 
 
 
 
更多作品请亲临现场观看,相信会给您带来更多的感触。
教师解读

张 萍
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
2001年—2005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本科
2005年—2008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现为设计学院纺织品与纤维艺术专业教师
江苏省璧画学会会员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工作经历
2009年8月起至今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主要承担设计学院基础课课程教学和纺织品设计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在此期间并兼任过成教、高职院的基础课课程教学工作。
科研成果
论文《室内空间的软装装设计——以纺织品配套设计课程为例》 
发表于《美术与设计》2018.6总第 180期(12月)
论文《传统工艺设计创意方法的探讨与表现》
发表于《艺术教育》2018.11月刊
论文(家居配套情境表现中心理暗示的重要作用》
发表于《大众文化》2019年24期刊
主要参展获奖经历(2012年以后)
2012年纺织设计作品《变奏》
获第二届全国“银仕来”杯大提花面料创意设计大赛银奖
获2012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最佳创意设计应用奖
2012年指导的编号B-10-016-0032的参赛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竞赛“体育图标、文化教育图标”优秀奖
2013年纺织设计作品《带我去寻找》
获2013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铜奖
2013年璧画作品《印象民国》入选“江苏省第五届璧画展”
2014年纤维作品《滋生》
入选第八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2014年纺织设计作品《带我去寻找》
入选“融通并茂' 2014江苏省高校设计作品展
2015年红绿蓝怀”第七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5年作品《滋生》
获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紫金奖创意设计奖
2016年纤维作品《植-念》参加第一届中马蜡染交流展
2016年纤维编织作品《留夏》获2016国际纹样设计大赛优秀奖
2016年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6年“震泽丝绸杯”中国丝绸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6年度“冯建亲优秀学位论文(学士)奖学金”三等奖指导教师奖
2017年蜡染刺绣作品《植-念》
入选“2017年国际防染艺术展——传承与创新”
2017年指导作品《图漾》入围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
2017年国际纹样创意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7年指导作品《图漾》
荣获第四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业创新奖
2017年南京艺术学院校级微课大赛二等奖
2018年荣获华笔奖第二届“志达杯”全国家居面料创意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8年纤维作品入选第二届“青春时光-江苏省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并展出
2018年纤维作品荣获《首届“纺织之光”中国纺织艺术展》入围奖
2018年设计作品受邀2018温州国际设计双年展并获铜奖
2019年纤维作品《梭影》
荣获跨界与延伸一2019“一带一路”国际纺染艺术联展优秀奖
2019年指导作品《千峰对》
获“海宁家纺杯”2019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整体软装设计组铜奖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教师采访
1、此次策划的设计展取名为“记忆的盒子”,请问这个名字对您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我们所经历的现在,对未来的期待,但脑海里留下最多的还是过往。记忆的痕迹、记忆的片段、记忆的封存。……
2、您的一系列编织作品灵感来源于什么?(举一到两件作品)创作期间克服了哪些困难?
每当谈到设计想法的时候都会说“设计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材料,但这些材料不应该只是工具的用材,其实它们都是生活中的指向,生活的某种特质,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各种材质堆叠交杂的空间(时空)里。这些作品的材料都是最普通的,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比如《小物件%》这组作品就是选用最普通的毛线材料,用最基本的编织手法,制作出最基础的编织物件。其实只要想做,谁都可以编钩,甚至各种花俏的样式,但越是这种简单的看似太生活化的东西,往往容易被忽略,所以生活中的细节需要有一双发现它们的眼睛,把这种真情实感表达出来,这也是我时刻跟学生们强调的地方,最贴近人心的设计才是最温暖的设计。因为每个人在看待同一事物的时候,各自的经历、心境的不同,感受到的也就不同,例如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它的意思就大相径庭。我把某种材料作为我的设计元素来叙述我的故事,当大家看到作品的时候也许会有共鸣,也许他们会联想到很多其他的,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是设计作品带来的情愫上的互动。
3、看到这一次展览上,您作品的尺寸和展呈形式也有很大的跨度,是否在展览布置上有些自己的考虑?
展览是让作品能更好的去表达设计思想的一种形式,要根据具体的场地来安排,尤其是这次作品的大小规格和材料属性比较杂,就存在如何较好的归拢问题,所以在场地的分布上就是先利用移动墙体划分出体块空间,契合展览主题“记忆的盒子”,移动墙体的外置部分不放作品,尽量留白,再做个别线条得空间分割,作品也是根据自身的尺寸和材料属性与展厅空间相调和做布置,作品大量出现在移动墙体的内部,呈现一种被包裹的视觉效果。也是希望当观众从展厅入口进入参观的时候会有被环抱的感觉。对,就是环抱,不是怀抱。
4、通过这次个人展您想表达的艺术追求是什么?(个人展最终目的是传达些什么)
曾经读西格里夫-萨松的一首作品《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和余光中先生的译文,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每个人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样的我也有我自己的感悟,虽然对于我们来说经历过的事物都标记着过去,但是毫无疑问的,拥有着这些美好事物的自己,比起这些固定不变的事物,是更为了不起的存在。而我们正在创造属于我们未来的美好,在成就着最独特的自我。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大家:“请不要忘记,你才是这个宇宙上最有魔法的小东西。”
END

采编 |王彦霖 邱圣翔 
摄影 | 张婵媛 孙萌
部分图片来源  | 张萍老师
图文编辑 | 张堉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设计】景观桌面收纳盒
记忆里的小物件
瞧瞧人家怎么搞出来的!这才叫NB![图]
“震泽丝绸杯”中国丝绸家纺创意设计大赛作品开评
瞧瞧别人家的设计
原创作品——《摄影师 布和 作品展》【荷岚悦读2018172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