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考|我们该从博物馆汲取什么?
今天是阡陌学社成立以来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在所有博物馆都在直播的热闹日子里,我想说些冷清的话题,也是我做阡陌学社以来最想聊的:作为爱好者,该从博物馆汲取什么?或者换个说法,博物馆对当今人的价值何在?


博物馆是良药


也许让大家意外,我的专业与工作经历都与文博没有半毛钱关系,读书学的无线通信,工作干了11年的市场营销。发起阡陌学社,是从个人对于历史、文化、艺术的爱好开始。那几年纯爱好者的日子是简单而快乐的,听听“壁下观”、读读畅销书、旅途中访古刷博物馆,拍拍古建和文物,偶尔在饭局上聊几句让人不明觉厉的历史艺术,装装文化人。

我是喜欢问为什么的人,可能和我读书和工作的背景有关系吧。越是读书、访古、逛博物馆,越走越深,虽然至今也还是一知半解,疑问多于答案。但我渐渐的开始明白,这些看似无用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对人们有莫大的价值

之前做营销咨询几年中,我常接触两种人:企业高管和青年,身份迥异,但都是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疲惫而意义匮乏的人。不论前浪后浪,无非是社会大浪裹挟下的风雨飘摇。这飘摇无定的不安与焦虑来自哪里?又如何解决?在我看来,不在于更多的物质满足,而在精神上的完整。当代人精神上匮乏什么呢?我的看法是:独立思考、身份构建和审美素养。通俗点说对应的是:我怎么想?我是谁?我向往怎样的生活?

这些匮乏,我误打误撞的从文化遗产中获得启发和满足,收获很大。也发现不止我一个人如此,于是就索性一起做了阡陌学社。接触文化遗产途径很多,不一定是博物馆,但博物馆是门槛最低,距离最近,内容最多,是与古代文化重逢的捷径,是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必备。所以阡陌在力量微小时,选择从博物馆做起,今天也以解决人“精神匮乏”的角度谈谈博物馆的价值


在博物馆里独立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懂历史,可能脱口而出的是: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的。这话在落实上是有问题的,常常变成对于历史知识的追求。但不妨问个为什么,知道2000年前发生了什么事,对今天有什么帮助?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从哪里来',而在于“来路上发生了什么”。在跌宕起伏的文明进程中,能总结出哪些规律与真理错误与教训,祖先经历的种种有哪些于当代是有借鉴的。

所以我们说“知来处,明去处”,对于历史的学习,绝不止于历史知识掌握的层面,而在于以获取历史的智慧,帮助人们看清未来。按照钱穆先在《国史大纲》中的说法,这是史识智识的关系。掌握必要的史识(历史知识)是基础,开启和培养人们智识(历史的智慧)的目标,这个道理一说就懂,但为什么做起来难呢?在于我们缺乏独立思考批判思维

历史书不是经典,而是案例和思考汇总;博物馆不是宗庙,而是展示过往碎片的教室。我们逛博物馆的方式,应该是在掌握史识的基础上,带着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权威与专家是值得尊敬与学习的,但如果我们逛博物馆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和智慧,那就该把各种信息都当成是一家之言,以自我探索为中心在博物馆中去验证、比较,甚至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来。一开始是不容易的,但当你开始这样做,你才会建立起一个知识与智慧增长的正循环。

钱穆先生所说的历史的智慧,也许我们不都能企及,但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有意培养的。如果连史书的记载和博物馆里的国宝,我们都可以有独立的问题和见解,那再面对人云亦云、媒体热点和舆论裹挟之时,我们自然多一分清明。一个社会有越多能够基于史识独立思考的人,社会文明进步的力量也就越大。

在博物馆里构建自我


找不到自我好像是很多人的焦虑,于是“探索自我”成了当代的陈词滥调。自我身份构建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撑:归属感独特感,即我是哪个群体一份子,以及我又有哪些独一无二之处。这两个方面无论那一个不足够,我们都会找不到自我,要么孤独无依,要么禁锢压抑。

关于归属感,一个人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去寻找归属感,虽不是唯一,但也是自然而然的。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文化曾面临断档与颓丧的弱势,而与此同时又是西方文明主导下的全球化浪潮。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虽身在其中,但知之甚少;对外来文化,虽熟悉向往,但难以亲近和融入。要重建我们文化上的归属感,必须基于中华古老而璀璨的文化遗产,这一点是不言自明的。近年来,“讲好中国故事”的成为博物馆的重点,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从个体的角度该如何去看待呢?我们需要利用博物馆的资源,重建共同记忆与文化,找到“何为一个中国人”的答案。这足以帮助构建我们的群体身份,解决归属感的焦虑。

但还是要注意两方面区别。首先,“讲好中国故事”是从大层面的文化重建,其主体和出发点,与个体重构“中国人”的身份,是有帮助但不等同的。如果我们不能从个体出发独立思考,会陷入文化狂欢之中,于个人归属感而言是盲目的,于整体文化的重振也不可靠。真正的中华文化复兴,是以每个国民对“中国人”身份的自觉为支撑的,而不是描龙画凤、吃月饼、擦文化口红就可以的。

其次,民族的不等于排外,复兴不等于复古,言必称古人多智慧、先进、有文化,比现在强多少,那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华夏文明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与时俱进的,灵活变通的,所以才能延绵至今。我们站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今天,作为如此人口众多也举足轻重的大国更应该如此。以古代的文明成果为宝藏,立足当下的问题与环境,重构民族文化既传承也应变的新内涵,给过去以活力,给当下以意义,给未来以启发。

岔开几句,关于“爱国”,钱穆先生有个精辟的比喻:我们会因为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人才去爱他们么?显然不是,我们爱父母,因为熟悉、亲近、血脉相连。同样的,我们的民族和文明,为什么非要被说成是完美无暇的、处处领先世界的我才要去爱呢?假使每个国民都能被唤起我们血脉与文化中的熟悉与亲近,建立其“中国人”的文化认同,那对国家民族之爱就是自然而深沉的。

所以,多学习历史,带上独立思考走进博物馆吧,中华文明的博大绵长,任你怎样的批判思维,都是取之不竭的宝藏。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与保留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重逢,看到精华,发现糟粕,但你也一定会重建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充实。

以上,简单说了博物馆对于文化归属感重建中的价值,至于个体独特性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将会是无声无息也自然而然的发生,不可思议。

在博物馆里培养审美


审美对人类而言实在是有特殊意义的大事,它是人类蒙昧时就难以压抑的创造,是我们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在在处处。但审美要如何培养呢?美术老师和时尚杂志似乎都不太胜任,它需要你和博物馆一起完成。

在博物馆中个体审美的培养,我看来也可以用三个层次来说。首先就是对古代艺术种种遗存的观察与欣赏。最简单直接的就是书法、绘画、雕塑等等,当你在博物馆中看过几千年来的诸多名家工匠对于美的诠释与表达,并且能够欣赏他们的美的时候,个体的审美也就自然而然的有所提升,就算还不懂审美,至少能分辨出什么是丑,这就比社会上许多现象要强多了。

进一步,也许你会觉得我会谈艺术史、比较研究、流派等等的学术深度,不,我想说的是同理心,它在博物馆里是一把钥匙。以绘画为例,它是画家对美的诠释,是表相、是不完整的。当你能建立起对画家的同理心,你会看到画作中隐藏的情绪气质,更甚至当你可以沟通古人的精神世界,那将是推开更大的一扇美与精神力量的大门。听着很玄,但无比真实,艺术家的所有创作,无非从自身的精神大河中取一瓢水与你。仅仅盯着那一瓢水爱不释手的,不是不对,而是舍本逐末了。

同理心还可以帮助你拓宽审美的对象,很多看似与艺术无关的文物,借助强大的同理心,可以以之还原历史时空的文化场景,由一缕残锦可见匠心,由一件裂碗可赏茶道,由一片木简可体思乡。同理心是借由历史留下的一些片段得以还原人物场景和时空的强大能力,不只可以帮助审美,也是我们真正理解历史,得见古人精神的秘诀,所谓“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审美也好,学史也罢,不能停留在感官与智力,最终还是落在古今人之一理的一个“情”字。

最重要的层面,是生活中的审美。我们终究是活在生活中的,所以不仅要走进博物馆里欣赏美,还得以审美构建生活。美本就不只属于庙堂高阁,而更应是烟火气的日常所需。这一点我倒是发现很多人是无师自通,但大都还是停留在购买文创产品的阶段。进一步来说,是以古人的审美来培养和丰富自己对美的理解和驾驭的能力,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它。不仅仅种种物质,进而更可以是仪式与生活方式,再甚至是沟通古人之后而充实的在精神层面的由内而外的“气自华”,但还是那个道理,师古而不泥古。


什么是博物馆?


啰嗦这么多,做个尽量简单的收尾吧。你知道“博物馆”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么?“博物”二字出自《汉书》,是用来形容孟子、司马迁、董仲舒等几位大牛人的。原文用了八个字“博物洽闻,通达古今”。

我的理解是,“博物”的目的是“洽闻”,而不是广闻,所谓“洽”是独立思考后找到适合自己的。“通达古今”,而不是通晓古今,是要让自己渺小而短暂的生命,可以与过往所有可触达的文明成果和精神世界所联通,以此来抵抗世事的无常和个体的浅薄。

你看我这不是就在明目张胆地独立思考理解《汉书》么?至于对不对,我觉得对,不信咱们去问问班固。

祝大家早日通达古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潍坊,一座古今文明交汇又让人神往的城市!我们引以为豪!
姓氏文化展举行|文化|古今
杂文丨今天我们来聊聊心理学上的从属心理
在博物馆,民族服饰如何穿越古今,展示中华服饰之美?
周倜分享:滕州市博物馆《镜鉴古今》陈列下篇
中国赏石审美意识的历史演变(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