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言不可壅——《邵公谏弭谤》赏析


邵公谏弭谤

《国语》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

谤:背后指斥别人的过失。在先秦时是个中性词,相当于现在的“批评”,后来一般作贬义词用。    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夷王之子,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西周末代君王,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被放逐于彘。

召公:一作“邵公”,召穆公,姓姬名虎,谥号穆公,周厉王的卿士。

民不堪命:人民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堪,忍受。命,政令。

卫巫:卫国的巫。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以告:把批评厉王的人告诉厉王。

道路以目:人们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色互相示意,表示愤怒。

弭:阻止,消除,遏止。    乃:副词,终于。

是障之:这是强行阻止他们。是,这,代词。障,阻挡。

壅:堵塞。    溃:水冲破堤防。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理。    决之使导:导引水流,使它畅通。决,导引,疏浚。导,畅通。    宣之使言:引导他们,使他们敢于讲话。宣,用话语引导。

听政:处理政事。    公卿:三公九卿,这里泛指朝廷高级官员。周王朝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九卿: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    至于:以及,到。    列士:各类士。士是古代以其知识和技能为上层统治阶级效力的阶层,是统治阶级的下层。周朝的士分为三个等级:上士、中士、下士。    诗:指民间对统治阶级进行讽谏的民歌。《诗经》中的《国风》部分就是这类的诗。    瞽:盲艺人,指乐官太师。古代的乐官都由盲人充任。    曲:反映民间意见的歌曲。献曲是古代盲乐师的职责。    史:史官。    书:史书。古代史官的职责是记载史实。    师箴:少师进献箴言。师,少师,古代的乐官,地位稍低于太师(瞽)。箴,一种寓有劝诫意义的文辞,近似后世的格言。    瞍:失去瞳仁的盲人。    赋:不配乐而读,即朗诵。    矇: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诵:指普通没有音节腔调的诵读。    百工:从事各种工艺的人。    庶人传语:平民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百姓无爵,不能到朝廷,意见只能靠间接传递。    近臣尽规:在王左右的臣,进献规谏的话。尽,通“进”,进献。    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族内外亲人。    补:弥补缺漏。    察:督察过失。    瞽史教诲:乐师、史官通过献曲献书来教导王。    耆艾:指年高有德的人。这里是指国王的老师和元老重臣。耆,古代对六十岁的人的称谓。艾,古代对五十岁的人的称谓。    修之:指把瞽史的教诲加以修饬整理。    斟酌:权衡考虑以定取舍。

事行:政令得以施行。    悖:逆,违背。

财用:财富、器用。    于是乎出:从这里产生出来。    其:指土地。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低洼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可以灌溉的肥沃土地。

善败:政事的好坏。    兴:兴起,这里指表现、体现。

行善而备败:推行好的整治措施,防备坏的事态发生。备,防范。    所以阜财用衣食:用来增加财物、器用和衣食的办法。阜,增多。

成而行之,胡可壅也:人们考虑成熟了的意见,自然地就会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塞他们的嘴呢?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

其与能几何:那亲附跟随的人能有几个呢?其,那。与,亲附之人。

流王于彘:把厉王流放到彘。流,流放。彘,地名,在晋国,即现在的山西省霍县一带。


【赏析】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本文记载了周厉王残酷地压迫人民,不听召公的劝告,终于激起民愤,被人民流放到边远地区的故事。这段史实暴露了奴隶主统治的残酷和虚弱,反映了自由民阶层的兴起和斗争,客观上说明了人民力量不可抗拒的真理。

文章记事简略,但组织严密,结构完整。先写暴虐,再写劝谏,最后写不听被逐。寥寥数百字,严谨地写出了事情发展的全过程,刻画了厉王的暴君形象,也透露了作者对这个历史事件的进步观点。

文章重点记录了召公的劝谏词。这段话的中心是阐明“民言不可壅”的道理,方法灵活,层次清楚。有比喻,有例证,有议论,有说明,有反面警告,也有正面劝导,引古说今,深刻形象。既有文采,又有逻辑力量。

厉王强禁舆论,采用“监谤”和“杀之”的残忍手段来消除谤言,从而引出召公的劝谏。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为民者宣之使言”。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作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将民比作水,自然贴切,将洪水决堤泛滥的一般规律作喻,浅显易懂。显然,召公清楚地看到人民的巨大力量犹如奔腾而来的大水,任何东西无法阻挡它,任何堵的办法,只会招来更大的灾难。所以聪明的治水者“决之使导”,采用放的办法,疏通河道,使水流得欢畅,水自然地滋润了两岸的土地,养育了百姓,国富民泰,化水害为水利。故“决之使导”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上策,由此过渡到“为民者宣之使言”,合乎逻辑,既自然,又中肯,言简意赅,说清了道理。光有道理是不够的,还需有“宣之使言”的具体措施。这措施是广开言路,让各种人献言议政。召公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各种人的进言职责和方式,“王以此斟酌”,才能“事行而不悖”,大治天下。

 “宣之使言”到底有多大好处?召公觉得还需推进一层,于是他用土设喻来说明民言之重要。他说:“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以土之有“山川”“原隰衍沃”来比喻民之有“口”,“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口”的重要。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

召公以水设喻,以土设喻后紧接着用了两个反诘句:“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从反面又将论述推进一层,天衣无缝地将两个设喻融合成一股逻辑严密的强流,产生振聋发聩的作用,使得人们不断地去思考。

本文偏重记言,善于用精彩的对话来描述事件,阐明主旨。但文章在叙事上又别具特色,全文叙事,无一字之累赘,至简至练,极其概括,富有表现力。文章开头用了40个字,交代事件发生的前因。请看:“厉王虐”,一个“虐”字概括了厉王残忍的所作所为。“王怒”,一个“怒”字浓缩了这个暴君的专横而愚蠢,没有理性,视忠言为逆耳的个性特点。“使监谤”,“以告,则杀之”,描绘出城内笼罩着的白色恐怖。“道路以目”形象地点出国人敢怒而不敢言的国情。而在结尾的18个字里,只用了“流王于彘”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结果。这四个字隐含了多少史实?国人三年来忍无可忍的生活,国人暴动前的准备,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精彩情景等等,作者都没有写,只用了这四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真是精练到了极点。

此外,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也很生动,特别是暴君周厉王,文章完全略去了外形的描写,重在内在性格的揭示。用“怒”“监”“杀”三个动词写出厉王的残忍、暴虐,用“怒”“喜”写出了厉王的愚蠢。文章的结尾“国人莫敢出言”与开头的“国人莫敢言”照应,仅多用一个“出”字,国人反抗的程度有了质的变化。从思想价值来看,本文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民者宣之使言”的思想,具有民主因素,尽管其立足点是为了维护厉王的统治,但在两千多年前能提出这样的观点,看到民言的重要,要求广开言路,这本身就有重要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周史五十二
5. 邵工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
《国语》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邵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