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光印记里的小村庄民俗风情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村庄中,小村庄只不过是湮沒无闻的沧海一粟,通过她的历史与变迁这一个小小的缩影,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锐意改革、勇于进取、追求真理、不断发展的精神。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追寻、缅怀先辈们居住的地方,珍惜那逝去的历史足迹,满怀豪情,用辛勤的双手拥抱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亲吻朝霞旖旎、斑斓的阳光日出。




据小村庄志碑铭文与赵家族谱之考证:公元1403年,农历癸未年,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赵姓人氏从云南迁至城阳的苇苫(shan,此字为同音代用字,志碑铭文及赵氏族谱均为草字头下加産字)村,隨后部分赵姓人氏又从苇苫村迁到小村庄的西洼,随后又有徐姓、黄姓、辛姓人氏相继迁入东洼、东北洼居住,均以田耕、捕鱼为生,居聚通婚,繁衍人丁,自成一村落。因村庄较小,故名曰小村庄,距今己有600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丁逐渐兴旺,以后又有杨、朱、刘、严、张等姓氏迁入,村庄也逐渐扩大。青岛建埠及民国以来,更是开放,省内各地各姓人氏纷纷在此买地盖房或租住,安身立命,原村庄可住之地挤滿后,又扩展到小村庄河南岸区域,部分黄、辛姓人氏也在河南沿建房居住,与河北原小村庄浑然成为一体,通称小村庄。当地人称原小村庄中心地带为村里或河北沿,称河南部分为河南沿,解放时,己是人员密集具有一定工商业基础。


小村庄河桥旧影

村中原有的老四大姓,解放前,撑握着村庄的行政、经济大权,撑控着民生、民俗的决定权。其中权势最重的当数赵姓人氏,虽然在人口数量上他们最少,但他们撑握了村中的大部分的好田地,土地数量最多,因此经济上最富裕,日子过得最殷实,文化程度也最高。至解放时,他们好多己不完全依靠农业土地为生,有的己完全脱离了农业,而经营工业、商业,有的从事教育,有的从事医疗卫生,有的大学毕业后在国家的有关机构工作。经济和其它方面其次为徐姓、黄姓与辛姓人氏。徐姓人氏从政从商较多,1946年1月,徐玉泉即被民国市府任命为青岛四沧区区长。黄姓人氏人丁兴旺,在人口数量方面手屈一指为最多,贫穷人家也多。民国时期,贫穷的人有的务工成为了无产者,进入日本人开的大康(解放后国棉一)、内外棉(国棉二)纱厂,有的去了大英烟厂(现颐中)和现今的四方机厂等厂务工,解放后成了国家的主人领导阶级。


小村庄前街旧址

在村中前街上建有一庙宇,人们称为“小村庄大庙”,大庙殿堂里供奉着二尊高大的神像雕塑,一是撑管着天上地下生杀大权的玉皇大帝的神像,二是关公武财神爷的神像,大殿两侧站立着手持器械、龇牙咧嘴的四大天王。据了解,逢年过节,红、白大事,求子问福,外出、出海,保佑平安,减灾发财,都要到此庙中跪拜祈祷,叩头拜神,因此香火不断。青岛建制后,庙院中加盖了房屋,为村公所之用,解放后,成了小村庄街道办事处的所在地了。五十年代末期,逐渐不允许人们去跪拜烧香火了,后神像被拆除,殿堂拆除改建后成为办事处的会议室。


原小村庄办事处

庙宇的大院中栽有两棵粗壮高大的银杏树,枝叶茂盛,树冠高于殿堂,荫盖了整个院落,是赵姓人氏所栽。在大庙中栽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百果树的用意便开云见日、不言而喻的了。它寓意和祝愿世人代代兴盛、无病无灾、长命百岁、流芳千古。据说至今己有个三百年的树龄了,属国家保护树木,92年小村庄动工改造时,迫使开发商修改了大楼的原设计图纸,使现今的四方利群商厦大楼的南墙形状呈现凹形,给银杏树留出了生存空间。不过现在的树冠己远不如当年的大,枝叶稀疏,己成半死不活之状了。


在小村庄大庙的东侧墙外、小村庄河边临街处,还曾有座土地庙。此土地庙较为豪华,高有1·5米左右,基本是正方的庙宇形状,庙墙为青砖砌成,上有飞檐翘起,精制的青瓦盖顶,内立有石质土地爷雕象,专供去逝之人报丧所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被拆除。



小村庄的三大姓:赵、黄、徐,都各自在村内前街上设有祠堂,供奉祖先,逢年过节祠堂内香火缭绕,摆滿三牲供品,本姓氏的族人都要在这儿进行祭祖活动。在祠堂内烧香磕头,跪拜祖先,祈求先人的保佑,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生意兴隆、进财进宝,庄稼有个好收成,生活光景年年高。赵家祠堂没有豪华的建筑,其位于小村庄前街的中西部,依街傍水,望山为伴。赵家祠堂与私塾学堂合为一处,北屋靠北墙处摆有家族先人的牌位,祭案等祭拜物品,平日有绸缎布帘遮挡,外面就是私塾课堂,整座祠堂散发着阵阵书香,如絲絲甘霖滋润着孜孜而学的农家子弟,使他们感受到孔孟之学的大喜乐,朗朗的读书声伴隨着赵家祠堂渡过了百年的时光,并在各个领域培养出了许多人才。


由小村庄村民徐延球口述、画家王昀执笔合作、历史三年完成的五米长卷《小村庄老村全景图》局部。


黄家祠堂位于小村庄前街中部,门前高高的旗杆矗立在石桩中,高大的牌坊门楼,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式门楼牌坊,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门牌楼上雕龙画栋色彩艳丽斑烂,双翅飞檐错落有致,彩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光芒四射,书法高手所书的堂号,高挂于牌楼正中,展现出古建筑艺术的靓丽光环。古色古香有着彩檐画壁的祠堂,高屋建瓴,宏伟壮观,即华丽又素严。


由小村庄村民徐延球口述、画家王昀执笔合作、历史三年完成的五米长卷《小村庄老村全景图》局部。

徐家祠堂较以上两姓氏的祠堂来说,就简单朴素和窄小多了,祠堂房屋及院落虽窄小,但外表也是彩檐画壁。解放后,赵、黄两处祠堂均租给了教育部门,成了平安路第一小学的分校,解决了小村庄区域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小村庄区域的工商业较为繁荣发达,在小村庄河南沿南山下的西北角之处,整日织布机的轰鸣声打破了山水的静雅,此处是由李姓人氏等几名昌邑人合资开办的染织厂;小村庄3号,有张姓人氏开的织布厂;人民路边有杨姓人氏开的织布厂。河南沿街面上有家庭型的尹氏染坊、谭氏染坊、及小村庄43号的郭氏染坊等,小村庄前街西部十字路口的大院内也有一染坊。


小村庄前街与小村庄河旧貌

小村庄河北沿的商家主要有:约建于三十年代初的“天祥和”酒馆,村庄东头的东花园附近有一处牛奶房,为市区民众提供牛奶。前街有赵氏人家开的“小村庄医疗诊所”和“培德药铺”,史大嫚针炙推拿诊所,闻名四方的王家磨坊,跑运输的王家马车店,自产自销的张家鞋匠,专做豆腐汤和豆腐脑的万家小吃铺,专门制售猪头肉猪蹄的王洪喜小肉铺,专门制售蜜三刀、桃酥、蛋糕的王姓蛋糕铺,小村庄烟糖杂货店及杨家杂货铺、刘家菜店、黄家包子铺、卖开水小烟糖的茶炉、理发铺、家庭小照像馆等商家和小买卖人。解放后,在前街西部开办了人民银行小村庄储蓄所,小村庄粮店、小村庄蔬菜副食品合作社等商业店铺。


河南沿有“富源东”酒馆,张姓人氏开的“恒盛昌”绸布庄,王姓人氏自制自销的鞋店,王姓人家的马车店,南山烟酒糖茶水果店,两家教武术的场子,两处小杂货铺。在小村庄南山西侧山下有一片解放前就己存在的小市场,为三排二十多米长,大小不等的“厦子”棚房店面,市场中有卖菜的、卖五谷杂粮的、卖干鲜海货的、卖生熟肉的、卖扫帚锅碗瓢盆的、卖针头线脑的等等。早晨有卖甜沫炸香油果子的,晚上有卖馄饨的,还有烙火烧、大锅饼的。市场东头有座木制大棚的说书场,晩上还经常有皮影戏演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小村庄旧影(逄淑才收藏)

小村庄区域的小阳路(东侧)临街房,大部分是商业网点。北向南有:传呼电话,染坊,小阳路绸布店,裁缝铺,二十四小时全天候服务的“宫家药房”(今人民路西侧的同盛大药房前身),“小阳路照像馆”,聂姓人家开的土产店,废品收购点及其翻新加工的小卖店,刘家磨坊,理发馆,小阳路医疗诊所,姜家磨坊,无名的小烟糖杂货铺,张姓人氏开的钟表店兼营修表业务等。


在嘉定山南麓,有一大片公共墓地,供周围区域民众使用,因有几位外国传教士去世后埋葬在此,故人们称其为“鬼子茔”。在东花园南边的山脚下,也有一座“鬼子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进攻德占青岛时,战死的德军官兵的墓地。


四方利群南侧,原小村庄大庙中的两棵古银杏树。(王滨摄影)

隨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建设与科技的发展,饱经风霜磨砺、悠久历史文化熏陶的小村庄,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解放七十年来国家的飞速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过去的小村庄己一去不复返了,成为了历史钩沉。



在奔向现代化的小康社会征途中,让我们记住过去的沧桑岁月,面视现在的繁荣景象,瞻望未来的旖旎风光,小村庄定会迎来更加美好、温馨、舒适 、灿烂的明天!


本文作者为岛城作家、文史民俗研究者张润东(网名“东方润”)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
青岛城市记忆:青岛小村庄的历史变迁
鹰潭牌楼底詹家历史古老
浙江最美的古村落,村庄里独有的传统与宁静~
在广州黄姓人氏的根在哪
这座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古城风景一绝,孙俪、张艺谋都曾来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