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员分享|寻找生命的答案
寻找生命的答案 来自生命关怀在有家 10:43

作者:王剑婷,有家【生命教育指导师】培训学员

75后,西安人,本硕博都在攻读临床心理学

22-33岁在日本留学十余年

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健康普及工作者

寻找生命的答案

在我的心理临床工作中,会有一种现象——前来咨询求助的,大多是女性,尤其是以子女养育和婚姻情感困扰为主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甚至从中老年开始,几乎很少能看到他们的存在了。仿佛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所谓“经验”掩盖住了一切的困惑,仿佛他们已经真的可以不惑、知天命和耳顺,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经历着从原生家庭走向自己的再生家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一边经历着新生命的降临,一边送别长辈的离开。渐渐的对生死有了更多的困惑和感悟。

在国外的时候,因为自己年轻,家中的父母身体康健,各自安好。回国之后才发现父母真的是老了,由于女儿不在身边,他们没有依靠便不再去依靠;可是当女儿回到了身边,他们还是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安心与依赖。

回国7年多我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家公,床前尽孝目睹他们的生命衰弱至油尽灯枯。双方的母亲也都需要家人的陪伴,于是我们考虑再三决定不再远走。

我力求用自己的所学所知帮助我的家人和自己,我知道越是勇敢的面对问题,去谈论,去坦诚,人越容易平静下来。

生死大事对我的影响更多的是怀念、感恩和眷恋。

在这几年中,数位亲友,包括我相识相知20多年的密友罹患重病经历种种煎熬之后留下一对幼子去世,咨询工作中我也多次遇到青少年的自杀自残问题,对生命存在之困惑与无助让他们身体健康但活得没有快乐。我作为局外人,眼看着他们经历的一切,深感遗憾痛心和无力!

所以我越来越觉察到自己想要扩大一些工作范围,不是等待“求助”,而是作为科普工作从生命教育到死亡教育,做更多的“预防性”工作来帮助更大的人群。大约所谓人生勇敢,就在敢于要去探索,要去敢于面对、敢于主动吧。年少时,我也怕过的话题现在我会主动选择去看、去听、去说,这不是经验赋予我的勇敢,恰恰是思考带来的勇气。

第一次面对死亡,是早年的一次经历

故事要从我的奶奶说起,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大多数时候哥哥和我都与奶奶同吃同住。那时候奶奶60多岁。她是个很爱干净的老人,穿自己做的衣裳,全是大襟的,有仔细的盘扣,扣子头是小小拳头样的,很是精致。

进入80年代,生活渐渐好了,我开始看到奶奶为自己一点点的做“老衣”。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单到棉,一件件的,用跨度很长时间的密密缝制……然后她还亲手给自己绣了一个大红色有彩色羽毛的大公鸡形状的枕头。奶奶一生育子持家是个相当低调朴素的人,我对她至今的印象都是白色大襟白绸衣服、浅灰色裤子、雪白的袜子配一双黑色带袢的布鞋,或许那个大红色公鸡枕头是我对奶奶最鲜艳的记忆。

老衣缝好之后,她用一个白色的包袱皮把这些宝贝都包起来,一层层置好樟脑,专门放进柜子的最上层。每年夏天,她都会拿出来晾晒。不光是让阳光穿透衣裳,她自己还会穿上试试,对着镜子照照,后来我的妈妈也会好奇的穿上试试,再后来,十二三岁的我个子长高了,也会一件件的穿上试试,据说这是子孙绵延的好事,在我们住的院子曾被其他的老人们羡慕。

从她攒着衣料一点点做,一件件准备、一次次试这些衣服,我们全家上下从内心或许都在准备着关于她死亡的事情,但关于死亡,我从来没有听到他们真正谈论过。

奶奶出身农村上过私塾,是个有文化的女子,不过思想里还是有相当守旧的部分,比如她能接受死亡,但是她非常抗拒火化,在她的观念里一是怕痛,二是认为人只有完整入土才能安。

所以虽然早已开始施行火化,我的父辈们还是为她在近郊物色好了墓地,同时开始打造棺木了。

我对棺材的印象相当不好。首先我不喜欢那个形状,而且它非常非常巨大,板材厚实,我当时的个头也有160公分高了,但站在高的那头仍旧感觉很威压。第二是我不喜欢那个颜色,黝黑黝黑的外表和大红色的内里形成了相当大的视觉反差,让内心很难接受。对待这个大家伙我心存畏惧,所以不能像试奶奶的寿衣一样平静甚至喜悦,匆匆看上一眼,我就赶紧跑开了,似乎这样做就能远离和死亡相关的一切。

奶奶70多岁以后,几乎每年冬天都会被送进医院休养些时间。奶奶每年临去时都交待我们说:“去上上油,我就回来了”,结果在我18岁的那年冬天她又去休养时,一个晚上睡着了却再也没有醒来。

那天下着瓢泼大雨,我凌晨三点被母亲叫醒,和她一起坐上面包车的后排颠簸着往乡下赶,二天多前奶奶离家时还依旧鲜活,可忽然一通电话里他们就说她“去世了“,我走在路上一直止不住的想象所谓死了,是什么样子的?去世了,是去哪了?天太黑,路太远,雨大得看不见车前的景象,我觉得冷,也觉得怕,妈妈看我那副样子最后决定不让我上前去看最后一眼。于是下葬的整个过程对于我来说都是撑着把大伞站在人群外围向里张望的印象。

从此我的奶奶就再也没有了,地面上多了一个圆圆的新土包。

我对死的理解在童年一长串的生活化的、无悲痛的回忆中漫然度过又在青春少年时戛然而止的被扔给了一个终局。

在那之后,我接触的死亡越来越多,但从没有一次是有这样精心的准备却突然的收尾的,更多的是无准备的奇袭,或者充满痛苦与纠结,然后撕心裂肺的分离……都是终局,但通向终局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终局之后究竟是什么,我其实至今也无答案,或者在寻找那个答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诗人读诗」杜涯:无限
答案在空中飘荡
那一树花开,到底为谁醉?【情感美文】
为什么她能找到困惑生命的答案
讲武堂第39期美女学员学习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