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十七:儒佛安心之道的异同

编者按:

潘麟先生少年向学,徜徉于佛老与文史哲等,玩味于儒家仁义良知之教,方知华夏智慧,一脉千古,朴实无华而又微妙深远。为报圣贤教化之恩,为报国土养育之德,故发愤而著《〈大学〉广义》。值此时代巨变、举世彷徨之际,以期张扬此圣学于当世及未来,企求薪火相传,为民族指示方向,为人生指示归途。

儒佛两家的安心之道都可以安心,然两家采用的路径、理趣大为不同。儒家安心紧扣“仁心”“德性”而不失,于心体、性体之积极面发扬良知,于百姓日用间成就道德,于经国济世中安顿其心、彰显仁义,其所安之心为万善皆备之心,为沛然莫之能御之四端之心,为参天地、赞化育之创造之心。佛家安心在于指示心性,以无染无执、无为无相、空性超然为体,其心性之全体大用,也以无用之用,用而不用,离形离相而为用。如是之心,不能成就道德,实践伦理,彰显创造,经世致用。对于终极安心(彻底解脱),儒家跟佛家所采用的路径和理趣大为不同。

现将先生讲授《大学》的视频《儒佛安心之道的异同》整理为文稿,发布于此,以飨读者。

主持人:“品味儒家经典,享受中华文化。”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东学西渐》之《大学》。我是主持人伊谷。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著名学者潘麟先生。潘老师,您好!

潘麟先生:你好。

主持人:前面我们讲到了两个佛家关于安心的故事:一个是释迦牟尼出家成佛的故事,一个是二祖慧可断臂求法,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故事。那二祖慧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潘麟先生:他仍然留在达摩的身边,侍奉了好几年。有一个说法是六年,另外一个说法是九年。不管是六年还是九年,总之在若干年之后,达摩把他从印度带来的,释迦牟尼的袈裟和他乞讨用的钵交给了二祖慧可,以此证明二祖慧可得禅法之精髓、佛法之心要。二祖慧可得到衣钵以后,辞别了达摩,从河南少林寺来到了安徽西南。在安徽西南那里,有一座山叫大别山,大别山里面还有一座小山叫司空山。慧可就隐居在司空山里面,像野人一样住在山洞里,吃松树的松针,喝山涧中的溪水,过着餐风饮露的生活。如此过去几十年后,慧可遇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便指点这个少年。在他的指点下,这个少年很快也开悟成佛了。少年开悟后跟随二祖慧可出家,也成为了一个和尚,而且他还跟着二祖慧可,在司空山里面共同生活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他随时向他的师父二祖慧可请教,二祖慧可也随时给他进一步的教导。等到二祖慧可认为时机成熟了,就把这一衣一钵交给了这个少年。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禅宗的第三祖师僧璨。慧可把衣钵传给僧璨,就是禅宗三祖以后,他就离开了皖西南大别山区。他一直往北走,来到了现在的邺都(河北省临漳县)。慧可来到邺都之后,居无定所,一直以游方僧人的身份生活。

史书上记载,慧可在邺都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韬光养晦,变易形仪,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把这句话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是:韬光养晦,就是隐藏自己的身份。变易形仪,就是不穿出家人的衣服,而是普通人的衣服,而且还是那种破衣烂衫。慧可穿着这些破衣烂衫,做了一些什么事呢?“入诸酒肆”,就是经常到酒馆里喝酒。“或过屠门”,就是到屠夫那里去买肉——他不仅喝酒,还要吃肉。他又或者是到街头巷尾,找几个闲散之人,一顿闲聊。“或随厮役”,就是到一些下等人、佣人聚集的地方——贫民窟里厮混着。第二件事情是“随宜说法,一音演畅,四众皈依”。这是说他所做的开讲佛法。他有时候吃肉喝酒,厮混于贫民窟之中,醉卧花街柳巷。但是他又不止如此,他有时候还到寺庙中,或者是到一些佛教的宗教场所去给那些佛教信徒们讲解佛法和禅道,如是长达三四十年。有人问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祖师您是一个得道的高人、高僧,但是为什么您不仅不穿出家人的衣服,还要喝酒吃肉,混迹在花街柳巷之中呢?这显然不是一个得道高人应有的风范,你为什么要这样呢?二祖回答得很奇怪,他说:“我自调心,关汝何事?”他说,我这是在调我自己的心,与你有什么关系?这里就出现一个疑问,他不是已经被达摩大师安心了吗?他不是已经开悟成佛了吗?他怎么在几十年以后,自己已经是一个老人的时候,还要混迹在人群之中,穿着破衣烂衫,吃肉喝酒,厮混在花街柳巷之中,而且还说他是在调心呢?“我在调心,与你没有关系”,难道他的心还需要调吗?这是一个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僧俗两界的不满。

俗人认为他不像一代高僧,僧人们也同样认为他不像一代高僧,认为其所做之事不是一个出家人该有的行径。在匡教寺里,有一个著名的高僧叫辩和法师。辩和法师在寺中给听众讲解《涅槃经》,但是慧可大师在寺门外,给大家讲禅宗禅法,可能因为他讲得比较好,比较生动活泼,讲得比辩和法师更深入人心,所以吸引了很多听众。但是这些听众之前是听辩和法师讲《涅槃经》的,现在都不听辩和法师讲《涅槃经》了,都从寺庙中悄悄出来,在寺门口听慧可大师开示讲经。这下子触怒了辩和法师,辩和法师认为他在妖言惑众。

主持人:那后来呢?

潘麟先生:他们把慧可大师告到当时的官府,官府很快就把慧可大师抓住,准备法办。怎么法办呢?就是把慧可大师判决为斩首。慧可大师被斩首以后,其尸体被随便抛弃在荒野之中,但是紧接着发生了一件很奇异的事情。

暴尸荒野的慧可大师,尸体不仅没有腐败发臭,而且数日以后再去看,反而异香馥郁。当地的行政长官,听说了这件怪事以后,下令把慧可大师的尸体扔到河里。慧可大师的尸体被扔到河里去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就是他的尸体没有沉入河底,而是盘腿坐在河面上。他不仅没有沉入河底,而且还逆游而上,移动了多远呢?移动了十八里之后才沉入河底消失不见。这就是慧可的晚年生活。这件事证明了慧可大师道法高深,他已经达到了生死自在、神通自如的境界。

但是,慧可大师是从佛家的义理入道,由于受佛家义理性格的限制,他不能够成就德化人生。因其严重的败德乱纪的行为,终于引起同门的愤怒,就是以辩和法师为代表的同门将其告上官府,设计陷害他。一代宗师由此陨落,死于非命。

主持人:那慧可大师安心之举说明了什么呢?

潘麟先生:佛家固然有不安之心,它是以慈悲为本;固然有安心之道,以息烦恼。与儒家相比较,佛家不安之心,主要表现在引导人生以出尘离俗为归;佛家安心之法,在于指示心性,以无染无执、无为无相、空性超然为体,其心性之全体大用,也以无用之用,用而不用,离形离相而为用。佛家心目中所理解的心体与性体,为偏而不圆,只知其一,不及其余。故佛家所安之心,不免为空寂心、偏枯心、出离心、无为无用心,以离尘合觉以安其心。如是之心,不能成就道德,实践伦理,彰显创造,经世致用。如是安心,其心能终得安乎?这个不好说。我们以禅宗二祖为例,二祖慧可纵使被达摩祖师安心,数十年之后,仍然混迹在酒肆之中。

慧可混迹在花街柳巷之中。别人问他,你何以如此?他说我自调心,也就是说,他的心还要再调,他从达摩大师那里所安的心不能一安永安、一得永得。所以他继续在调心,也就是说,他这个调心可能要持续一辈子,要持续到临死。因此佛家所安之心,能终得安乎?这个问题不好说。

相较于佛家,儒家安心是紧扣着“仁心”“德性”而不失,于心体、性体之积极面发扬良知,于百姓日用间成就道德,于经国济世中安顿其心、彰显仁义。如此安心,相较于佛家和道家而言,是有一些差异的。

主持人:老师,那儒家和佛家的安心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潘麟先生:儒家和佛家安心之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儒家的安心,是自心体、性体健行不息的生生之德,是从正面建立德行之先天根据,建立德目何以如此的所以然之理,就是为什么要有温良恭俭让?为什么要有仁义礼智信?它的所以然之理建立在哪里?就是建立在心体与性体上。儒家是从正面来看待心体与性体的,于实践德行的过程中实现安心。儒家所安之心为万善皆备之心,为沛然莫之能御之四端之心,为参天地、赞化育之创造之心。

第二,儒家是自上慈下孝、忠信诚正的德化人生中,实现安心。所安之心,不离世间、不离人伦纲常、不离经世致用。佛家是正好相反的,它远离人伦纲常、经世致用,讲究出尘离俗。儒家的所安之心就是上慈下孝,在上——就是作为父母,我们对子女要慈悲;在下——就是作为子女,我们对父母要孝顺、孝敬。儒家所安之心,就是在上慈下孝的人伦日常、经世致用之中实现安心。这个差别是非常显著的。

第三,佛家指出心之所以不安,是因为虚妄、梦幻、烦恼、颠倒、迷执、业障、无明等等。其实儒家也并非完全不承认佛家所说的其心不安的原因,但儒家在肯定佛家所谓的其心不安之诸种原因之外,它还认为引起心不安的最主要的、最核心的、最持久的原因则是礼崩乐坏、文明不传、道德不行、人间不公、天下不平、圣贤不出、家国无道等方面。儒家从这些方面出发,来指出心不安的原因所在。佛家跟儒家对引起心不安的原因的理解上是有重大差异的。

第四点,佛家安心后方去济世化民;儒家则是济世化民后其心得安。所以佛家终极之处,恰是儒家起步之始。儒家一起步,就站在佛家菩萨的果位上、果境上,从正面实现心性,尤其是实现心性中的德性——心性中的道德和良知这一方面。

第五点,佛家人生是觉悟人生,儒家人生是德化人生。佛家是把人性收纳到佛性之中,用佛性来吞没人性、消化人性,因此在佛家没有人性,只有佛性。佛家文化是佛性化文化,或者叫神性化文化,它是以神为本。儒家正好相反,儒家是把佛性、神性、天性、圣性,纳入到人性之中,以人性来消化佛性、神性、天性。如此,儒家文化是真正的人本文化、人性文化,是以人本、人文、人性为核心的文化。因此,佛家以觉悟圆满为修行实践的极果,而儒家以德化人生的圆满,也就是止于至善,为修行实践之究竟。此两者皆可获得彻底解脱。所谓的彻底解脱,通俗地说叫终极安心。但是,儒家跟佛家所采用的路径和理趣,则大为不同。

主持人:通过潘麟老师的讲解,我们对儒家和佛家的安心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个对比,我们也能够更好地去领悟和进一步地了解到“大学之道”。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八:“德性”的含义
潘麟先生讲授《大学》连载十一:“明明德”与“亲民”
潘麟先生讲授:如何面对儒家和佛家这两种人生模式
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学
儒家行,道家骨,佛家心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