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话讲伤寒》的《前言》
长期以来,对于怎样学习中医才能算是入门一直存在争议,更勿逞论登堂入室了。如果仅仅把看熟《中基》、记熟《中诊》、背熟几百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及上百首方歌作为衡量标准的话,那达标的人怕是距离中医的门还有不少距离。即便背下了几本教材中各种疾病的辨证分型,到了临床上也一样会捉襟见肘,不谙变通,况且很多人考完立马就忘,这其实就是过分强调记忆带来的不良后果。过,犹不及。
中医学原本是门非常灵活、巧妙且充满智慧的学问,可经过教条式的传习之后,变的僵硬、死板且面目可憎。只有恢复中医学的本来面目,擦亮它灵动、可爱、多变的一面,才能让更多的学子萌生兴趣、坚定信念、看到未来。记忆固然重要,但不能成为中医学的全部,不能要求学生只重记忆而不重思考。学生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记了一大堆辨证分型,可是到了临床上却不一定能派上用场,这一现象本身就值得反思。过分注重记忆而忽略中医思维的培养,其结果必然带来中医临床能力的低下。要想强化中医思维,就得从古典医籍入手,尤其是要追本朔源,重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名著的学习,并且要将其重要性放置在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四门主干课程之上,强调年年学习,因为这些古籍原著是中医之根,是中医思维的最佳示范,且无法在短期内速成。
大家都知道《伤寒论》在辨证论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是到底是怎么个高法,高在了何处?为什么认为它高?它与课本上所提及的诸多辨证方法究竟有何不同?如果不在这些问题上多费笔墨、多作交代、多行讨论,而只是把六经辨证简单的按症候群进行分类,然后让学生们死命记住,这哪里有什么中医思维?这不是比拼记忆力又是什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怎么能要求他们一毕业就会看病?
《伤寒论》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更是奠基之作,即便书成已经一千八百多年了,书中所闪耀的智慧至今依然光彩夺目,书中所展示的思辨方法与技巧至今仍未过时。这样一本伟大的著作,有何理由将其纳为选修?有何理由不精研细读?学习《伤寒论》不能光是把条文一字不漏的背下来、把方剂组成一味不差的记下来就算是学的好了,更重要的是学习张仲景的思维,学习他是如何临证思考的,学习他是如何在面对临床困境时作出抉择的,后面这些内容才是中医学的精髓,才是大家要学习的重点。总是把某段条文挖出一句半句来让学生填空或勾ABCD的考试方式不值得推荐,因为在导向上有问题,这偏离了重视仲景思维学习的轨道,考的好并不能体现《伤寒论》的学习水平,考的不好也不能认为学生没学好。《伤寒论》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研究领域,各家可以有各家的说法,不宜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反倒是开放式、富有争议的主观考题更能激发学生的答题热情、更能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展现学生的学习水平。
张仲景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在施行医疗行为的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一定的思维连贯性和逻辑性,无论是书中的诊疗方案,治病经验,还是心得体会,无一不是临床思维的体现。我们既然要学习这种临床思维,自然就要分析他所撰写的著作,从字里行间来揣摩他的写作意图、症状及体征关注要点、选药理由、方名由来、加减策略、类证鉴别、变方技巧,等等。只有把学习的重点从机械的背诵条文和理解字词转移到揣摩作者思维的逻辑构成上,才能把《伤寒论》升级为一本临床高级参考书,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给临床中医师带来的深刻启迪,才能明白它为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方书之祖”,才能真正感受到张仲景的盛名确非虚传。本书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从临床实际工作出发,本着务实的态度,尽可能的将张仲景分析临床问题及组方用药的思路进行逐层逐层的剖析,力争条理清楚、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尽可能的让大家一看就能明白。
为了说理透彻、通俗易懂,本书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语言来辅助行文,尽量避免大量使用简练、古奥的专业词汇,目的就是要降低阅读难度,提升阅读的信心和兴趣,让大家能够在相对轻松的语境下阅读,让看书的过程更加顺畅,从而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分析仲景的逻辑思维上,这更有利于提高中医思辨的能力。
这本书因为采用了新的注解角度和方法,所以看上去会和传统的《伤寒论》注解类书籍有很多不同。首先,阴阳《弓乙图》是作者经过反复揣摩原著、数易书稿后所提炼出来的精华,图虽简单,却包含了大量重要信息,其与河图洛书相合、与易经相吻、与佛道相通,暗含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正反万字、十二正经、五脏六腑,不仅体现了空间变化,也体现了时间变化,不仅是人体各种生理、病理变化的总纲,更是宇宙运行规律的综合体现。其次,运用《弓乙图》理论来通释、串讲《伤寒论》六经各篇是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带有鲜明的原创性,不仅保证了原文前后说理的一致性、连贯性、相关性,也使得《伤寒论》所运用的思维主线更为突出,更容易被研习者所掌握,《弓乙图》也因此而成为一把能够真正打开《伤寒论》大门的钥匙。
这本书是《伤寒论》研究的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原创色彩,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与旧有观念、观点、定义、看法不同的地方,大家可以随时记下,以便日后展开讨论。初看个别篇章时,若有不同理解大家也不必急于拍砖,可待六经各篇都看完之后再来详谈,因为六经各篇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互有穿插,且首尾相顾、合而成一。阅读时宜先做整体把握,在获得宏观印象之后再谈细节方能不失主旨,否则容易陷入细节争议的陷阱,失去通览《伤寒论》恢宏气象的机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蔡长友谈六经 系列讲稿(二)
经方的系统化---《伤寒论》
辨方症论治体系初探
三三六九:伤寒温病如何融会贯通?
解读伊尹汤液经
张仲景伤寒六经辨咳嗽,经方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