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馆藏珍宝(下)

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规定,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为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四——河南博物院的40件重要馆藏文物(下)进行介绍。

21. 春秋嵌绿松石青铜神兽

这件青铜神兽通高48厘米,为龙头、兽身。龙张口吐舌,獠牙交错,双目圆瞪,两颌各饰一朵柿蒂形花。龙首上以六条蜿蜒纠绕的小龙构成兽角。其脊背上有一方形孔,内插带方座的曲尺形支架,架上立一只奔兽,奔兽为龙首、双角、长颈、卷尾,口中衔一条曲体吐舌的小龙的尾部,两后爪后蹬于神兽颈之上部。神兽的后腿上部立一个镂空的方形插座。其最上部的龙角上有一穿孔,腹的下部有一半圆形钮。通体镶嵌绿松石,图案有龙、凤鸟、云纹、涡纹等,精美华贵。1990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徐家岭楚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器制作精工,创意新奇,不仅传递出生机勃勃的力量,且给人以富丽华美的极富抽象形式意味的美感,是青铜器中的上乘之作,显示了楚人浪漫丰富的想象力和逼真鲜活的生命力,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美学鉴赏价值,反映了青铜铸造手工业的惊人成就及古代匠师的非凡艺术才能。

22. 西汉四神云气图

《四神云气图》位于芒砀山梁王墓墓室顶部,中部一条7米长巨龙飞腾,东朱雀,西白虎,四周由怪兽、灵芝及云气纹图案装饰。壁画从主墓室顶部的西端起,向东延伸有丈余,总面积达30平方米。壁画的主要内容为龙、白虎、朱雀、怪兽、灵芝及云气纹等组成的图案,气势恢弘,绘画手法细腻,线条飘逸,内容上透射出王者的霸气和随意,历史艺术价值极高。1987年出土于河南永城芒砀山梁国王陵区柿园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图不但是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画面最大、级别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壮丽史诗,填补了中国西汉时期壁画的空白,比敦煌壁画要早600多年,被中外专家、学者赞誉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23. 西汉金缕玉衣

玉衣是丧葬用玉中的最高档次,依死者爵位的高低又分金、银、铜缕三种玉衣,在初行玉衣的西汉时期,皇帝、皇后、王侯皆可使用金缕玉衣。僖山金缕玉衣长度为1.76米,由2008块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头部由脸盖和头罩构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左右裤筒按人体下肢的形状制作,手套作握拳状,鞋套为方头平底高腰形制。其玉衣形制与河北满城中山王夫妇墓、广州南越王墓所出土玉衣大体相近。玉衣片绝大多数两面磨光,少数仅正面磨光,背面保留有切割痕迹。大多数玉衣片为素面,有少数玉衣片为其它玉器残片改制而成, 上面保留有旧有纹饰。据现代学者考证,葬在这座不知名的梁王墓中的,应是西汉梁国第十代国王梁夷王刘遂。1985年河南省商丘永城市僖山一号汉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僖山金缕玉衣的出土是继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是河南省目前所见保存玉片最多、唯一能复原的金缕玉衣,是西汉梁国王室奢侈生活的生动反映,故十分珍贵,国宝级文物。

24. 东汉袁安碑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92年)立,碑残高139厘米,1碑文共10行,满行存15字,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袁安(?-92年),东汉大臣,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袁安的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1929年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笔画圆润,线条流畅,骨力劲拔,柔中带刚,字体方正,结构严整,端庄雍容,稳重朴素,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也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在汉代小篆中堪称第一,国宝级文物。

25. 东汉七层连阁彩绘陶仓楼

此楼高192厘米、面阔168厘米,由院落、主楼、配楼和阁道四大部分共31件单体主合而成。院落三面围墙位于主楼之前,中间是可开启的长方形大门,内卧一陶狗.大门上方两端有对称的双阙和罘恩。主楼整体造型为下大上小的七层,配楼为一高台式单檐四层建筑,整体造型为下小上大,依次排列。阁道有两面坡式脊顶,量空横架在主楼与配楼第三层之间。令人惊叹之处在于此器物通体用白、红、黄等色彩绘制成几何图案,虽然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仍旧能看出当时绚丽的色彩。1993年河南省焦作市白庄6号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件连阁式陶仓楼规模宏大,设计精巧,结构复杂,主楼与配楼挺拔秀丽,又有阁道横架,巧妙地连为一体,正是汉代“复道行空”高超建筑技术的真实写照,彰显出中国古代造型、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是目前发现的层数最多、最高大完整且最具代表性的汉代建筑明器,国宝级文物。

26. 三国魏“关中侯印”龟钮金印

关中侯始封年代为东汉末年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冬。此时,曹操已任丞相要职,“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中大权。设置“关中侯”是当时为封赏军功者所设置的较高爵位,但无封地、不食租、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只是一种虚衔,无饷禄,仅代表荣誉而已。此金印通高2.2厘米,重128克,下部的印体呈方形,上面的印纽为一昂首爬行的乌龟,双目圆睁,龟首前伸,乌龟背部刻凿简洁的直线纹和人字纹,背部边缘排列圆圈纹和半环纹,清晰美观。印面为正方形,阴文篆刻“关中侯印”四字。1951年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枚金质龟钮关中侯印,印文布局饱满严谨,篆刻的字体笔划遒劲浑厚,字形方中带圆,给人以宽博浑穆,庄严大度的感觉,是研究汉魏时期官职制度及文字变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27. 北魏元怀墓志

此墓志高81厘米,宽80.5厘米,厚19厘米,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造,共16行,满行20字。志主元怀为北魏宗室,《魏书》卷二十二《孝文五王传》和《北史》卷十九《孝文六王传》虽列其名,但已阙如,此志可补其阙,极具史料价值。另是志因出土较晚,未经风化,字口清晰。罗振玉《松翁近稿》评曰:“此志大书,端劲秀拔,魏宗室诸志中之极佳者。”它的风格和书刻与公元522年(北魏正光二年)的《张猛龙碑》极为相似,如两者中的“鲁”、“春”、“岳”、“年”、“之”等字,从笔画到结构,几乎看不出区别。1925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北张羊村,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墓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再加之镌刻精妙,用笔秀劲,结体宽博,布局疏朗,属于较为标准的魏碑字体,其艺术水平在众多魏碑书法中极为出色,是初学“魏碑”书体的较好范本,实为北魏墓志之精品。

28. 北魏正光五年刘根造像碑

刘根造像碑为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刻,高39.5厘米,宽144厘米,雕刻内容分三部分。中为线刻释迦说法图,左右为“佛弟子刘根四一人等敬造刑记”和题名。画面中的主尊释迦牟尼高内髻,面相清俊秀丽,外着双领下垂式通肩大衣,内着僧祗支,胸前束带打结,右侧衣襟甩向左臂绕肘下垂,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于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右足外露,裙裾覆搭座之上部。有莲瓣形火焰纹背光和圆形头光与身光相连。上部的圆形华盖上刻山花蕉叶、莲花、莲瓣、三角垂珠等纹饰,四条幡带悬垂于背光前后。主尊前方左右各刻二身供养菩萨,头束花髻,颈佩项饰,帔帛绕肩在身前交叉穿环下垂至膝际后上扬穿肘下垂,下着长裙,跣足立于莲花座上,有椭圆形头光。这种题材的出现,对东魏、北齐的造像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北齐造像题材的主要内容。画面左刻造像记19行,满行17字,其中铭记中“刘根”二字刻意做了突出处理。右刻造像主题名18行。清光绪年间河南省洛阳偃师市韩旗屯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碑采用中国传统的减地阴线刻的技法,不仅是一件刻画细腻的线刻造像,同时也是一件雕刻精美的书法艺术品,堪称是“龙门二十品”之外的又一魏碑书法精品,是一件难得的亦刻亦画的石刻精品,国宝级文物。

29.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

此瓶高2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7厘米,施白釉,白釉泛青,腹部有翠绿彩斑,色彩鲜艳。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早期的瓷器均属于青瓷系统,白瓷的生产要晚于青瓷,白瓷生产的条件比青瓷更为严格,必须降低胎、釉料中铁的含量。白瓷的出现,标志着制瓷工艺的巨大进步,它打破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以后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1年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范粹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器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白瓷,造型规整、古朴,胎质细白,白釉较光润,是北朝瓷器中的精品,白釉施绿彩,开创了中国陶瓷釉彩装饰的先河,它是单色釉向彩色釉发展的重要一步,为色彩斑斓的唐三彩奠定了工艺基础,国宝级文物。

30. 隋白釉黑彩侍吏俑

此俑整体高72厘米,胎厚体重,烧造之后不变形,没有窑裂等现象出现,可见隋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通体施白釉,釉色有些部位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釉面有开片,白釉之外,在冠、发、须、眉、眼、裲裆铠的皮襻联缀处、腰部束带、履、仪剑等部位均用黑彩装饰,黑白对比清晰鲜明,形象更加逼真,而且增添了艺术效果。白釉瓷器中釉色泛青或闪黄等现象,反映出北方制瓷业正由烧造青釉瓷器向白釉瓷器转化这种演变趋势。而张盛墓出土的白釉黑彩黑彩侍吏俑,其白釉的釉色无疑也为我们研究早期白釉瓷器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北郊张盛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俑形体高大,制作工艺复杂,并运用了圆雕和线刻相结合的工艺手法,堪称雕塑精品,为隋代雕塑艺术的珍品。此俑出土于纪年墓葬,生动地再现出隋代侍吏形象,对于研究隋代服饰、兵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1. 唐武曌金简

这枚金简为竖长方形,长36.3厘米,宽8.2厘米,重247克,黄金纯度在96%以上。正面镌刻双钩楷书铭文3行63字:“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迄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发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意思是武则天在公元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1982年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县(今登封市)嵩山峻极峰北侧采集,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金简刻工高超,线条虚实结合,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是研究女皇武则天崇仙仰道思想的直接物证,也是研究武周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宝贵资料,国宝级文物。

32. 唐崔祐甫墓志

此墓志志石呈四方形,唐建中元年(780年),盖为盝顶,顶篆书“有唐相国赠太傅崔公墓志铭”3行12字,四周阴刻花草纹。志文隶书,38行,行42字。首行题“有唐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常山县开国子、赠太傅、博陵崔公墓铭并序”。首2行题:“吏部侍郎邵说撰文,前河南府颖阳县丞徐珙书,国子丞李阳冰篆盖”。志载崔祐甫生平事迹,包括先祖四代世系、科举取仕、历任官职及卒年葬地。崔祐甫,两《唐书》有传,历官唐代宗、德宗两朝。在德宗时官位相国,朝政清明,惜仅为相一年即卒。志中所记祐甫册封、卒葬时间两《唐书》均未言及,可补史缺。志中还反映了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仕人南迁避难的史实。崔祐甫墓志志文撰文者邵说、篆盖者李阳冰、志文书丹者徐珙皆为唐代名家。李阳冰篆书的志盖是一大亮点。篆法中废千余年后,到唐代李阳冰出,始行改观,他的真迹篆书《崔祐甫墓志盖》“运笔如蚕吐丝,骨力如绵裹铁”。他的篆书是直接取法秦代李斯,他也自诩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可见他对小篆的研究是颇有功夫的。因此唐李阳冰被誉为继“小篆之祖”李斯之后的第一能手。20世纪河南省洛阳市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志是河南博物院保存完好的、仅有的一方唐代宰相级别的墓志,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尤其是墓志盖虽只有12个大字,但李阳冰的传世作品多是宋人重刻,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此为李阳冰篆书原刻,完好如新,丝毫未损,实乃凤毛麟角,极其珍贵难得,国宝级文物。

33. 北宋三彩舍利塔

此器高98.5厘米,底边长30.5厘米,为方形密檐式七层宝塔。塔体以高岭土为胎制作,并分上、下两节分别烧制组合而成,通体施黄、绿、褐三色琉璃釉,光彩夺目,故也有人称之为“三彩琉璃塔”。整座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其中基座与一、二层塔身为下节,第三至七层及塔刹为上节。基座为仿砖石结构的须弥座式,须弥座束腰部位分别塑有角柱、间柱、宝塔、伏鹿、宝莲等装饰图案。第一层塔身较高,四壁开门,门内置四尊坐佛,塔身外壁贴塑麒麟、天王、力士、宝莲、联珠等图案。天塔体表面所用釉色十分讲究。塔身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题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该塔明确的塑造时间,也保留了施主姓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标准器意义。建筑造型集方形、四门、彩釉装饰等多种形式于一体,既保持了我国早期佛塔的古风,又有明显的创新。1966年河南省郑州新密市法海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座三彩舍利塔制作讲究,造型生动,比例协调,装饰复杂,刻画细腻,而且釉色匀称,过渡自然,繁而不乱,艳而不俗,是同时出土的3件三彩塔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集建筑、雕塑、佛教装饰多种艺术于一体,对研究我国古塔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国宝级文物。

34. 北宋三彩舍利匣

此舍利匣高47.3厘米、底边长33.2厘米,胎体为白色,以高岭土塑造、外施彩釉烧制而成。舍利匣分基座、匣身和顶盖三部分。基座为束腰须弥座式。束腰四角塑有角柱,四壁的中部分别开有一如意头形镂孔,每个镂孔两侧均贴塑有对称的麒麟和莲花纹饰。匣身为直口中空的方筒形。外面四角分别塑有莲花纹饰的角柱和蹲狮。柱顶之间有带乳钉装饰的横枋。四壁的中部分别塑有闭合的假门。匣身的内壁刻有“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张家记”的题记。匣盖作盝顶形。顶盖四周有一圈蕉叶形饰。盝顶斜面的中部分别开有两个并列的圆形镂孔,镂孔两侧饰莲花和朵云图案。盖顶除莲花纹外,四周还饰有展翅飞舞的蝴蝶,形象逼真。顶盖内壁刻“咸平元年十一月三日施主仇知训”。匣体表面施有褐、黄、绿为主的三彩釉。1966年河南省郑州新密市法海寺地宫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器雕塑精美、色彩艳丽、形象生动,集陶瓷、雕塑、佛教艺术于一体,时代明确、施主和制作者交待清楚,历经千年依然绚丽夺目,实为难得的文物珍品,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实为国之瑰宝。

35. 北宋福胜寺金棺银椁

这件金棺长19厘米,宽11厘米,高14.5厘米,重614.52克;银椁含银量99%,长43厘米,宽20厘米,高34厘米,重2384克。金棺为四部分构成:器盖、棺体、底座和棺正面装饰檐板,棺身、檐板、底座由一金线穿孔连接。底座与棺体连接穿孔6处,共14个孔,右下角有4个穿孔,两两贯通。银椁由三部分组合而成,椁盖、椁身和基座。椁身正立面、后立面饰刻有屋顶、大门纹样;椁身正面外部立两根檐柱,其上承托仿木结构的房顶与基座连接,基座上饰一圈栏杆。金棺银椁安坐于基座上,银椁基座上做宋式单勾阑。银椁基座上所饰栏杆造型古朴、简练、明快。1988年河南省南阳市邓县(今邓州市)福胜寺塔地宫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件金棺银椁,将中国古代建筑与其巧妙融合,释迦涅槃图的人物造型也具有典型的中原人体貌特征,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本土文化,取得了佛教艺术风格与中国建筑风格的和谐统一,在目前已出土和发现的金棺银椁中独具特色,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36. 北宋富弼墓志

此墓志1.41米见方,厚30厘米,志文纵85行,满行84字,计6595字,志文内容丰富,书法精致,历史、文学、艺术价值兼备,涉及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婚姻关系、宗教信仰、历史地理、家族迁徙等多个方面。墓志盖由《资治通鉴》作者、时称“真宰相”的司马光题写,结体遒劲,尽显大家风范,是难得的司马光书法真迹。志文由当时的资政殿学士、通仪大夫韩维撰写。韩维用生动凝炼的语言对富弼的传奇一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全文条理清晰,叙事生动。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孙永书丹,行笔力道遒劲。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年),富弼举茂才异等,历授将作监丞、直集贤院、知谏院等职。至和二年(1055年)拜相。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曾劝宋神宗“愿二十年口不言兵”。富弼多次出使辽国,对西夏情形也十分关注,助宋朝撬开辽夏同盟,使宋、辽、西夏三足鼎立的格局逐渐稳定下来。元祐元年(1086年),配享神宗庙庭,宋哲宗亲篆其碑首为“显忠尚德”,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2008年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史家屯村富弼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墓志是洛阳地区迄今出土的一方尺寸最大、志文最多的墓志,在全国的考古发掘中也不多见,是研究北宋时期内政外交政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一方由名人撰文、名人书丹、名人撰盖的名人墓志,可谓墓志“三绝”,是极为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

37. 北宋王尚恭墓志

此墓志全称为《宋故朝议大夫致仕王公墓志铭》,刻于宋元丰七年(1084年),其志文由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仁撰文,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书丹,李稹镌刻。志文记述了王尚恭为人豁达、襟怀坦白,足智多谋,为官清廉。王尚恭虽史书对其没有记载,但从志文中不难看出王尚恭在当时并非默默无闻之人,而是一位声名显赫、极有影响的著名人物。墓志书法取法不高,似是承袭曹魏《王基残碑》等“铭书石”而来,故其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不怒而威的风致。1936年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北陈庄王尚恭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墓志是一方集名人撰文、名家书丹、名师镌刻的集大成之名志,尤其是司马光书丹的志文,更为书法家所青睐,志文是研究王尚恭最翔实、最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可补史料记载之缺,具有较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

38. 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此瓶高19.5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8.2厘米,敞口细颈,鼓腹圈足,颈部及腹部剔刻折枝莲花纹。器表满施天蓝釉,釉层匀净莹润,开片疏密有致。瓶的圈足底部露胎,并沾有细小砂粒,显然系垫烧而成。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魁首,汝官窑系御用瓷,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大约20年。文献记载: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之称。到目前一共发现汝窑传世天蓝釉器物5件,而在汝官窑遗址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天蓝釉作品只有刻花鹅颈瓶一件。1987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此瓶表面满施天蓝釉,釉层均匀莹润,开片疏密有致,是唯一一件经考古工作者科学发掘所得天蓝釉汝瓷,而且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弥足珍贵,堪称汝瓷瑰宝,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之一,国宝级文物。

39. 清象牙雕白菜

这件象牙白菜整体为白帮、绿叶、黄心、褐根,菜叶处层层叠叠,布满了白菜叶部的生物皱纹。在白菜的前端位置,蛰伏着一只绿体蝈蝈,它似乎是在贪婪地吸吮着白菜的汁液,享受这一刻的欢愉。在绿色蝈蝈的旁边,还静卧一只七星瓢虫,其色彩艳丽,犹如一位美丽的精灵。在白菜下部位置,同时还附有一枝野花,花朵淡雅细腻,毫无妖艳之态,与翠绿的白菜形成了和谐的韵律。1997年河南省商丘市征集,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件象牙白菜雕刻刀法娴熟,刻画细腻,属于乾隆之后流行的刻镂染色雕件,具有超强的写实风格,反映出作者对物体精细的观察和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醉心田园、恬淡超然的生活情趣,是清代象牙雕刻的典范之作。

40. 清象牙雕萝卜

这件牙雕作品长约27厘米,从萝卜的配色到萝卜上面的根须,甚至连须上藏着没有洗干净的泥土都被一一表现出来,在萝卜头部的菜樱上还趴着一只蝈蝈,造型饱满逼真,栩栩如生,连其腿上的绒毛都能看见,似乎在贪婪地吸取汁水,为作品平添了几分勃勃生机,可见做工之细,技艺之精。这件牙雕是整体雕刻而成,与象牙白菜体积大小相近,雕刻手法相同,显系出自同一雕刻家之手,属于乾隆之后流行的刻镂染色雕件。1997年河南省商丘市征集,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这件牙雕萝卜雕刻自然,造型饱满逼真,其染色历经数百年无任何变化,工艺水准在今天也是望尘莫及的,这件象牙雕萝卜和象牙雕白菜堪称清朝象牙雕刻的最高代表作,至今仍无出其右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齐范粹墓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白瓷
河南省博物院文物珍藏
河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河南博物院的15件精品瓷器
文物鉴赏|河南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珍贵!河南博物院藏钧釉瓷器(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