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五——陕西历史博物馆40件馆藏珍宝(上)

2008年,国家有关部门颁布文件规定,除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为引导和支持地方重要博物馆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经对全国博物馆进行评估,最终明确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8个博物馆为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这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均处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带,是展现中华文明、反映中国文化价值,并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博物馆。

以下就对8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五——陕西历史博物馆的40件重要馆藏文物(上)进行介绍。

1.商兽面纹四足鬲

鬲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炊煮器,圆口,三空心足,最早为陶制,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许多青铜制造的鬲。这件鬲高22.8厘米,口径21厘米,腹深16厘米,纹饰清晰,铸造精美,四足上各有一变形饕餮纹,饕餮的眼睛采用高浮雕手法,装饰效果极强。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龙头镇,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四足铜鬲整体造形奇特,纹饰清晰,铸造精美,是鬲中的特例,在青铜器中仅此一件,是商代中期青铜珍品,弥足珍贵。

2.西周旟(yú)鼎

此鼎通高77厘米,重78.5公斤,为立耳,三柱足,口沿下方饰有兽面纹,地衬细雷纹,耳外侧饰两条蟠龙。鼎内壁共铸铭文四行,28字,大意是说: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铭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旟鼎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纹饰庄重神奇,所刻铭文是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珍贵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之铸刻时代明确,被公认为周康王时的标准器,是一尊著名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国宝级文物。

3.西周淳化大鼎

此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平沿方唇,上有两立耳,腹壁较直,与三足相对应。鼎腹中部加饰三环状耳,环耳作立兽状,三足呈柱足状,上粗中细,下转蹄形。鼎耳外侧饰有相向的龙,均以细雷纹填地。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之夔龙六条,中间隔有一道短扉楞。夔龙卷尾、一足、圆目突起,张口卷唇。短扉则似两条相对夔龙之鼻,形成饕餮纹。其下增设圆雕牛首,牛的曲角翘起。鼎耳外侧各铸两条相对夔龙。腿上部浮雕兽面,怪兽曲角突出器外,巨耳利爪,列嘴似噬。197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鼎形制浑厚,造型生动,纹饰奇伟,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者,也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圆鼎之一,是研究西周早期周人分布和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重要资料,国宝级文物。

4.西周外叔鼎

此鼎通高89.5厘米,口径61.3厘米,重99.25公斤,两直耳,三柱足,口沿外折,腹较深,底部平阔,下腹大于上腹,足跟加粗,出短扉,并饰以兽面,其下以弦纹四道束腰,足下端略外移作蹄形。耳外侧各饰两条相对的虎纹,口下饰垂冠回首的龙纹四组。内壁铸有“外叔作宝尊彝”六字。1952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青化镇丁童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鼎造型庄严典重,形制雄浑,装饰风格朴素而不失华美,器体之大仅次于大盂鼎和大克鼎,是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国宝级文物。

5.西周多友鼎

此鼎通高51.5厘米,腹径50厘米、深31厘米,重35千克,为半球形体,器腹较深,蹄足,装饰花纹简单,仅在器腹上部装饰两道弦纹。多友鼎造型普通,半球形体,立耳环底,器腹较深,三只蹄形足,是三足鼎最为基本的形态,除造型简单之外,铜鼎表面没有装饰精美的纹饰。腹内壁铸铭文22行279字,记载了西周晚期周历王时期反击猃狁侵犯的一场战争,在西周金文作品中可称长篇巨制,其笔意从容稳健,曲线美消除了力的锋芒,结体和布局都相当讲究,为典雅美中的上乘之作,堪称一时之楷式。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下泉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鼎铭文结构凝练,字迹秀丽,其规范、整齐、典雅之美足资学习借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是建国以来陕西地区出土铭文最多的青铜器之一,对于研究匈奴史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国宝级文物。

6.西周五祀卫鼎

此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柱足,折口沿,立耳,腹部下垂而外侈,器腹较浅。口沿下装饰一周雷纹填底的窃曲纹。鼎腹内铸铭文207字,铭文大意是讲西周恭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向刑伯、伯邑父、定伯等宰辅官员告发,他和邻人邦君厉之间发生了土地纠纷。经过一番询问之后,在邦君厉同意偿付并有誓言的情况下,经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和内史实地勘察、划定地界,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两条河川的“田四田”,而了结了官司。1975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青铜器窖藏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鼎是“裘卫四器”之一,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是研究西周中期社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对史学界和法学家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也是判断西周中期青铜器的标准器,非常珍贵,国宝级文物。

7.西周牛尊

此尊通高24厘米,长38厘米,腹深10.7厘米,通体以云纹和夔龙纹装饰,身躯浑圆壮实,四足粗壮有力,伸舌作流,背开方口设盖,盖钮为一立虎,盖与牛背以环钮相连,可随意开启而不脱落,腹背及足部满饰云纹和夔龙纹。此尊构图疏朗,庄重大气,与商末周初青铜器上神秘怪诞的装饰风格截然不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和容易理解的亲切感。整体造型在不失生物形态的情况下,巧妙地利用了牛的各个部位实现了酒器的实用功能,使其既实用又美观。1967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贺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尊是模仿牛的形象铸造的酒器之一,虽然鸟、兽等仿生题材的青铜器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但是这件牛尊却独具匠心,整体造型简练,手法夸张,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为西周青铜艺术之精品,国宝级文物。

8.战国秦杜虎符

此虎作行走状,昂首,尾巴蜷曲。背面有槽,颈上有一小孔。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殴”。虎符“右在君,左在杜”,字体为小篆。从记载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为把持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虎符调兵遣将制度的历史。1973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杜虎符铭文是所有出土虎符中铭文最长的一件,且保存完好,特别是40个错金字,做工精致,笔画优美,反映了中国古代错金工艺的高超水平。

9.战国鹿形金怪兽

这件黄金制成的奇怪动物,通长11厘米、高11.5厘米,重257克,纯金质,捶揲成型,立体圆雕,腹下开口,体内中空,表壳较薄。之所以被称为怪兽,是因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身体似羊、嘴似鹰、角似鹿、蝎形尾,四蹄立于花瓣形托座上。根据金怪兽底盘上的小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1957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纳林高兔战国晚期匈奴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金怪兽的造型独特,显示了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是目前仅见的一件圆雕的勾喙蹄足神兽,代表了匈奴王时代金属制造工艺最高水平。

10.秦青铜双龙

这件青铜双龙的龙体中空,头略呈方形,鼓目、翻鼻、张口,身饰鱼鳞纹,尾盘卷为中空的锥体。这件青铜龙是战国时期秦国或秦代的遗物,大多数专家认为其应是巨型乐器的底座。有关专家先后在《礼记集解》卷三十一的《明堂位第十四》、《考工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辅黄图》等典籍中找到佐证,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后,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铸编钟,置宫廷中,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1994年西安公安局追缴,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器龙体分铸焊接成型,形体巨大,是大一统的秦帝国巅峰时期的作品,见证着秦帝国的强盛,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11.西汉皇后之玺玉印

此玉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是已发现的最重要的古代玺印之一。其发现地点距汉高祖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仅1000多米,经考证印的主人即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乡狼家沟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玉玺玉质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是迄今所见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也是现存最早的一枚皇后玉玺,国宝级文物。

12.西汉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

此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博山形,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炉体下部雕饰蟠龙纹,底色鎏银,龙身鎏金,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龙首回顾,龙身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整件熏炉被分为三个装饰区域,共有九条龙装点其间。“九”在我国古代象征最高的数字,是皇权的一种体现。此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兴平市茂陵阳信长公主墓,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熏炉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珍贵的汉代宫廷用物,是西汉时期最为精湛的博山炉之一,也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国宝级文物。

13.西汉鎏金铜蚕

此鎏金铜蚕高5.6厘米,腹围1.9厘米,出土于石泉县,据《石泉县志》记载,此地古代养蚕业就很兴盛。汉代的养蚕缫丝业达到高峰。大的作坊,均为官府经营,织工多达数千人,丝织品颜色鲜艳,花纹多样,做工极为精致。西汉丝织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能途径西亚行销中亚和欧洲,中国通往西域的商路以“丝绸之路”驰名于世界。鎏金铜蚕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1984年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前池河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鎏金铜蚕制作精致,造型逼真,是国内首次发现,可谓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纽带作用的标志,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和丝织品贸易在汉代中西贸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国宝级文物。

14.西汉彩绘雁鱼铜灯

此灯通高54厘米,长33厘米,宽17厘米,造型为一伫立的銜鱼水禽,水禽如雁,《说文·鸟部》记:“雁,鹅也。”《广雅·释鸟》云:“凫,鸭也。”古时凫、鸭、鹅、雁之名相通,这些水禽常连类并称,所以人们称此灯为雁鱼灯。雁额顶有冠,两眼圆睁,颈长体肥,雁喙大张,回首衔鱼一条。身躯宽肥,身体两侧铸有羽翼,贴伏于躯体,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间有蹼,蹼大而平,以承载并稳定整个铜灯。灯罩可自由转动,能调节灯光照射方向和防御来风。雁腹内可盛清水,灯烟经雁颈溶入水中,可减少油烟污染。通体装饰华丽,施以漆彩,雁冠绘红彩,雁、鱼通身施绿彩、白彩,并在雁颈、腹用红彩和白彩勾出翎羽。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榆林神木市店塔村西汉墓,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灯造型美观,装饰华丽,显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科学巧妙的设计体现出汉人的聪明才智和环保意识,集艺术、历史和实用价值于一身,是汉代灯具中的杰作,是汉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

15.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这枚印章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原名独孤如愿。印文的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公文用印,如“大都督印”、“大司马印”、“柱国之印”、“令”、“密”等;上书用印,如“臣信上疏”、“臣信上章”等;书简用印,如“独孤信白书”、“信启事”等。多面体印章使得这位身兼数职的独孤信使用起来十分方便。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印文为楷书阴文,书法遒挺拔,有浓厚的魏书意趣,十四面印文内容不同,各有其用途,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

16.北周安伽墓石榻

安伽墓是我国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也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北周时期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担任“萨保”这一特殊职务的墓葬。萨保是北周政府任命的管理粟特来华贸易、定居人员,主持来华粟特人宗教祭祀活动的官员。这件石榻长约2米,宽约1.5米,并且围有石刻的屏风,故称围屏石榻。石榻上雕刻有丰富的绘画,内容详细而庞杂,涉及的范围也包括了歌舞,祭祀,餐饮和涉猎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物、事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体现了当时画匠高超绘画艺术水平。墓主人安伽是粟特人,史书记载他曾经担任过北周同州萨保,死于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2000年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明宫乡安伽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石榻雕刻精细,色彩艳丽,表现内容是中西文化的一种交流和融合的体现,为我们研究北周史、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周时期旅居中国的粟特贵族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国宝级文物。

17.唐武惠妃石椁

此石椁约2.3米、宽约2.6米,长约4米,总重量达27吨,为立体减底浮雕做法,为宫殿形状石椁,结构由5块椁顶、10块廊柱、10块椁板、6块基座,共31块雕刻有精美图案的石头组成,高其内外均雕刻有侍女、花卉、鸟兽等。此石椁主人为贞顺皇后武氏(699年-737年),又称武惠妃,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父恒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杨氏。武惠妃遗传了姑祖母武则天的聪慧、阴狠,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唐玄宗追赠其为贞顺皇后,葬于敬陵。2005年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庞留村贞顺皇后敬陵被盗出土,后流失至美国,2010年归还中国,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石椁造型精美,彩绘历经千年仍十分鲜艳,是目前全国已发掘的20多座唐代墓葬中体量最大、反映内容最丰富、色彩保存最好的,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从中可窥见大唐盛世开放和包容的气度,是一件难得的唐代文物珍品,国宝级文物。

18.唐公主金冠

这件金冠高42厘米,重达800余克,由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金银铜铁等400多个造型各异的部件组成。而且很多金饰下还装饰有蓝色羽毛等,极尽华丽。此外,头冠表面装饰有灿烂的金片,有的金片上镶满了0.1毫米至0.15毫米的金珠。锤击成型是铸造金冠的主要工艺,锤击工艺起源于西亚,唐代工匠大规模使用这种工艺,提升了金银器的制作水平。这件金冠属于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代后人李倕公主,死时年仅25岁,出土时已严重损坏,后重新修复。2001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新校区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件金冠装饰精美华丽,铸造工艺高超,使用了铸造、锤击、金珠、掐丝、镶嵌等工艺,代表了唐代金银器铸造的最高水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顶修复好的唐代金冠。

19.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此骆驼高48.5厘米,昂首直立。驼身为白色彩釉,颈部上下和前腿上部的长毛及尾部均涂以赭黄色。背上垫一块椭圆形的蓝边毯子,上有驼架,架呈平台形。台上又铺搭一块长方形蓝边花格毯。平台上坐有男乐俑七人,乐俑高11.5厘米。前面两个乐俑一人捧笙,一人执萧作吹奏状。右侧两个乐俑一人弹琵琶,一人弹竖琴。左侧两个乐俑一人持笛,一人手拿拍板。最后一人手拿排萧作吹奏状。七个男乐俑中间还立有一个女舞俑,舞俑右手前举,左臂后扬,作歌舞状。1959年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骆驼造型雄健优美,舞俑、乐俑体态丰满,形象生动,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虽经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时仍光彩夺目,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面制成,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和巨大的感官吸引力,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国宝级文物。

20.唐越窑五曲花瓣口秘色盘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釉色青碧、晶莹润泽,好似湖面般清澈碧绿。过去秘色瓷仅见于文献记载,一直未见确凿的实物,而且所记其烧造年代为五代时期。1987年,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13件越窑青瓷,经过《衣物帐》石碑记录对照后得知,这些青瓷确为秘色瓷,至此人们才得以目睹到秘色瓷的真实风采。唐代诗人陆龟蒙《秘色越器》中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秘色瓷所呈现出的悦目色泽。1987年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此盘形制规整,胎体较薄,淡青色釉均匀凝润,光洁如玉,外壁仍留有原绘画宣纸包装的印痕,为唐皇室供奉,其发现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精美的质量,绝妙的烧造技术,堪称古瓷之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青铜记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铜器精品展
24件国宝级文物,不认识会被鄙视的
秦代五大稀世顶级文物,一件无人得知的诡异国宝绝不展览|文物|国宝|绝不
陕历博全攻略,18件镇馆之宝一览表,收藏此表每件国宝都不会错过
1981年的无名冢,挖出陕西历史博物馆现藏国宝级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战国杜虎符传奇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