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历史上的太监那些事儿: “太监”的误读

推荐:春容不是,秋容不是,可是双卿——清代第一女词人贺双卿

文/刘宏宇

(新版《鹿鼎记》里的小太监)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1969年11月生于北京。资深编剧、实力派小说家、北京作协会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往事如烟》《大秦帝国》等,剧本惊险谍战电视连续剧《九死一生》(2014年6~7月在CCTV-8“黄金强档”播出30集版本,以“毛颖”署名第二编剧)等。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历史上十大阉人之秦国赵高)

一说“太监”俩字儿,人们会马上想起尖声、扭捏、白脸、兰花指、拂尘(也叫“蝇甩子”),还有尖声怪气的“有事出班奏报,无事卷帘退朝”、“嗻”、“奴才……”,还有变态的杀手,甚至《葵花宝典》……总之,是些令人恶心或者恐惧的什么。

现实生活中,如果有男人显得女气、不长胡须,或者只是性格温软、说话声音细,就难免被暗地说“跟太监似的”。有的影视剧中,人物会拿当众揭示“太监”的“身份”要挟某人,且获成功。“太监”,成了一个带有严重辱没人格意味的超级贬义词。

(十大阉人之东汉张让)

很多人都知道,被叫做“太监”的那类人,是被阉割的男人。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被阉割的男人,不都是“太监”,或者说不都可以被称作“太监”;被阉割的男人,也不是个个都是尖声、扭捏、兰花指,更不会人人都是白脸,都是变态,都会《葵花宝典》。“嗻”、“奴才……”这些,也不是他们的专利。“有事出班奏报,无事卷帘退朝”,更只不过是民间艺人基于十分初级的见识和更加浅薄几近“零值”的文化底蕴,按照“活儿”的“章法”和“列位客官”下里巴人的喜好,近乎随意地臆想或说“创造”出来,并一代代口口相传的。

(十大阉人之唐代高力士)

中学学“中国历史”,老师解释“太监”时,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两个字——宫奴。

相关“教育”,就到此为止——每周就两节一共90分钟历史课,那么多年代、大事件、历史意义、农民起义balabala要讲,能给写下“宫奴”俩字儿,就算是细心的老师啦。

后来,听的读的多了,就觉得,“宫奴”二字,还是笼统了、武断了。

(十大阉人之唐代李辅国)

再后来,听的读的时间没那么充裕了,却有了满足好奇心的条件,可以挑着捡着扫听、搜集,可以挺“任性”地“研究”了,就发现,“太监”和“宫奴”,是很不同的。

宫奴很多,古来有之。

“太监”却是有数的,而且,这俩字儿,到明代才有,后被清代沿用。也就是说,明代以前,所有称“太监”,都是不对的。

(十大阉人之宋代童贯)

明代的“太监”,是官职,有品级有俸禄的官职;只不过,这类官职,都是由被阉割了的宫奴出身的人来担任,而已。

赋予被阉割的宫奴出身的人官职,使其广泛、深度参与吏治乃至政治,是明代的“特产”。

不是说,被阉割的宫奴,明代以前就没有把控权力者,但都是偶然的、个人化的特例,都不像明代那样,建立在一整套谓为完备的“体制”框架之下,拥有带着“非血统”的特定传承秩序所形成的庞大集团。

(十大阉人之明朝王振)

所以,尽管,很早以来,被阉割的宫奴揽权专断、祸国殃民,不乏其例,却只有明王朝“祸出阉患”。

那么,被人们笼统地叫做“太监”的这类人,到底应该叫什么?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类人的呢?

“阉以为奴”,广义讲,是起源于奴隶社会晚期的一种极其残酷野蛮的制度。

(十大阉人之明代刘瑾)

首先明确,这种制度,或者类似制度,并非我们民族所独有;所以肯定不能用作说明我们的文明如何“落后”如何“不人道”的“证据”!世界同期其他文明,或多或少、或明或暗,都存在类似制度,有的更加“不人道”。

比如:欧洲中世纪有些贵族,会将无辜的尚在襁褓中的小男孩,装进陶罐、酒桶,让他们在里面成长,只留底部一个孔,用作排泄物“输出”,直到成年或不再迅猛发育,然后打开陶罐、酒桶,放他们出来;这时候,他们的体型,几乎跟曾经禁锢他们的陶罐、酒桶一样,就是严重变形的侏儒;被“解放”后,他们会被强迫接受严酷的体能、技能训练,而后成为供贵族取乐的“演员”……他们和被阉割的宫奴一样,也没有“人格权”,是奴隶;通常,由于畸形变态的“生长环境”和后来严酷的训练,他们的健康状况极差,“解放”后大约只有平均10~20年的“寿命”;甚至,因为发育被严酷、粗暴干预,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没有性能力,跟被阉割的人相仿佛。

(十大阉人之明代魏忠贤)

当然,被阉割的宫奴,也很痛苦、悲惨。

在我国,“阉以为奴”最早的记述,是文学性的——有中古、近古的文学作品曾提到,殷商末世君主“纣”,乱淫好色,从民间掠取很多美女,收于宫中,很怕这些女人跟宫人、侍卫“出问题”,于是召集更多的宫女来管理、侍奉。可这样又有了新问题,就是多召集来的宫女们,又会跟宫人、侍卫“出问题”。于是,有个叫做“费仲”的弄臣,就出了阴损主意——索性把宫人阉割了,再把侍卫禁出后宫,就不会出什么问题了。“纣”同意了这个主意,于是,大批宫人的灾难,就来到了。后来,还有战俘、“罪人”,被施以阉割,投放到宫里,充为奴隶。渐渐地,就形成了制度,有了一整套“制造”、“管理”的“体系”……

又有说法称,“阉以为奴”是从“纣”之后的“周”初期开始的。

(十大阉人之清代安德海)

“纣”及其代表的“殷商”,是被“周”武装颠覆的。起事之初,“周”罗列讨伐理由时,曾严重指责“纣”的“淫邪”,进而指责整个殷商这个国家,都有“酗酒”、“滥交”的“民风”。“周”成为胜利者和国家的新主人后,为警示世人、臣民,就把一部分年轻力壮的“殷人”(现成的“造反”生力军)和少年“殷人”(近期未来的造反“生力军”),施以阉割酷刑,发付为贵族的奴隶,以示对殷商“淫邪”、“滥交”的惩戒。

认为“阉以为奴始于周”的另一个说法是:统帅军队武装颠覆了“纣”及其殷商的周武王姬发,在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很短时间里(3~5年)就英年早逝了,其子代继承人姬诵(史称“周成王”),未成年就即位;他叔父,武王的弟弟“周公”(名叫“姬旦”),出面辅佐。时值新王朝建立之初,政局动荡,“监国”辅政负担很重,周公难有余力更多照应幼主的“生活”。为防止眼看就要进入迅猛发育期的幼主跟宫女“发生故事”,以至于导致尴尬的甚至是难以收拾的结果,周公下令从殷商“遗民”中选取一批比幼主稍大的男孩子,阉割了送入宫中,替代宫女。

(十大阉人之清代李莲英)

上述几个说法,虽不同,但在时代上,却很接近,都是处于奴隶社会晚期。

最初,这些人,可能是被叫做“宫奴”的。但后来,就逐渐有了别的叫法,并且随着年代、朝代的变迁,叫法出现了变化、衍生——宫人、寺人、寺宫、宫小臣、阉官、阉宦、宫宦、宦官……不一而足,但在明代之前,应该是没有“太监”一说的。

到明代初年,“阉以为奴”早已形成制度。“阉宦”,已经成了“社会性群体”。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草莽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很富于政治智慧,因而很注重吸收前面王朝的“教训”。而前面王朝,最为深重的历史教训,莫过于“女祸”,即皇帝的女人惹的祸。

强大的西汉王朝,毁于皇帝的女人的娘家人(外戚),以至于最终被外戚王莽篡夺了帝位;更加强大的唐王朝,竟干脆让女人直接夺了帝位(武则天)、改了国号(武则天称帝,改国号“唐”为“周”,后世为与早期的周王朝区别,称为“武周”)!

(《大太监 》中的太监形象)

类似这样的事,绝不能在他的明朝再出现!

于是,这位平民出身的草莽皇帝,以“制度化”的姿态和动作,大肆调动“阉宦”,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宫禁,赋予被叫做“太监”的“阉宦”管理内宫和嫔妃的职责及相应权力。

“太”什么什么,往往指跟皇室直接相关的职能——“太师”是皇室成员甚至皇帝本人的“师”;“太医”是皇室成员和皇帝本人的“私人医生”;“太监”,则带有对皇室成员(主要指嫔妃,也不排除皇帝的子嗣)“监督”、“监管”、“监视”的使命性意味。一个被称为“太监”的阉宦,直接管理若干乃至很多名不同职分、不同岗位的“阉宦”,通过赋予他们监视、监听、汇报、处置或协助处置的职责及相应的严格管理,完成皇帝赋予的责任。

当然,对“太监”的“开发”和“使用”,不仅仅只针对后宫、嫔妃。这些没有性功能更不可能有直系后代并且原则上还是“奴隶”的人,会被统治者认为最多只有“现时”的“有限”的私欲,且其人身完全依附于皇帝本人,所以“忠诚度”会比较高;于是赋予他们特别是他们当中的“太监”一些涉及吏治和政治的职责,如监督、审查官吏,再如协助批复臣下的条陈、奏报,拟定、发布皇帝的诏命、旨意;当然,有些上不了台面而又是皇帝切实需要的“腌臜”事儿,既已形成“太监”的“体系”,不妨也交给他们去办。就这样,私欲其实并不比“常人”淡泊、因为“奴隶”的“属性”和被严重压迫的过往而比一般人心理阴暗并因而更容易堕入残忍疯狂的人性黑洞且普遍文化水平低下的“太监”们,逐渐做大,变本加厉,以至于在某些时候某些阶段权势熏天、危及皇权,终至“阉祸”起于萧墙!

满清以来,接受了明朝“阉祸”的历史教训,虽沿袭“阉以为奴”制度,但对这个群体,采取了严厉的禁锢政策,不赋予职权,并一律称“太监”,或带有警示之意。

所以,严格来讲,用“太监”二字普遍地、无差别地称谓被阉割的宫奴,最早也是清代以来的事儿了。

跟他们所有的“前辈”一样,清朝的“太监”,也大多来自贫困至极的家庭甚至干脆就是孤儿。即便在“阉祸弥天”的明朝,有权、弄权、专权的“太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少数。绝大多数的他们,不仅身世凄惨,“净身”入宫后的境遇,也是凄惶可怜,更有很大比例早早死于欺凌、过度劳累和“主子”的“超常规需求”,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连“净身”这“关”都没挺过去,死于感染、并发症……这实在是一个“可怜”远远大于“可恨”的群体。

(清朝太监服饰)

或许,有过那么一些残忍的“太监”杀手,但《葵花宝典》就不大可能了;“太监”们、过去的“阉宦”们,也或许有一部分有一点点“女态”,但应该不至于像影视作品表现的那样露骨、离谱。其实,无论生理上是否有缺陷,是否遭到毁灭性摧残,从还算“孩子”的年龄起,就泡在嫔妃宫女组成的女人堆里,心理上一点儿影响不受,都不大可能。兰花指、扭捏,跟是不是“太监”,没有绝对对应的关系。

最后再说一点——关于拂尘或称“蝇甩子”。

那本来是源自道教“清净”理念的一种物化象征,倒是道士拿得更多些,跟“太监”或说“阉宦”,肯定不存在“配套”关系。同样,也不是所有“太监”或说“阉宦”,都有资格拿那个东西。有资格的,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带着。

 (现在影视剧里有资历的太监总是带着拂尘或称“蝇甩子”)

《写乎》微信号:hongyup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怀吉:我们与婚的距离——婚配视角下的中国宦官极简史
为什么后宫要那么多太监,全部换成宫女,这样皇帝不就更享受了?
古代皇帝为何都喜欢选择用太监伺候自己,而不选择用宫女呢?
为何宫中太监地位极高,可宫女非常卑微,皇帝怪癖揭开真相
吃对食
历史上太监和宦官不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