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科学应急到应急科学

提示应急科学与工程体系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落地重要手段与方式。《应急科学与工程》公众号邀请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钱洪伟所长等撰从科学应急到应急科学文章阐述了我国科学应急发展历程基础上,研究如何实现科学应急的指导方法,应急教育是重要措施之一。据此论证了从科学应急到应急科学转变的现实需求及时代价值;进而研究了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追根溯源、凝聚共识,即深入系统挖掘国内外应急科学教育思想发展史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1科学应急历程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发生,暴露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脆弱性,也催生了一案三制为主线的国家应急体系萌生、发展到日益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乃至普通公众都日益关注如何有效防范、应对突发事件,于是“科学应急”这个词汇被提上日程,围绕什么是科学应急、为什么要科学应急、如何科学应急,涉应急的不同机构,尤其应急教育领域,在近十多年一直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应急教育领域认为,科学应急是有一套科学的应急理论方法来解释、解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基本规律。按照这种逻辑,自2003年非典后,伴随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国家应急体系建立,一系列应急人才培养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相关研究理论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支撑了过去一段时期内科学应急工作的开展。

但面对日益频发的突发事件,不断暴露了既有科学应急理论方法的缺失,如现场指挥员人才培养的缺乏、基层应急工作的落地等,这些现实困境印证了开展科学应急工作的现实迫切性。于是乎,如何科学应急对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尤其应急教育提出了挑战和机遇,于是乎科学应急工作的着力点聚焦到应急教育领域是否能给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应急管理学科建设被提升到历史日程上来,应急管理学科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一套从理论到实务的成熟学科体系,而在我国自2005年才在河南理工大学开展真正的本科教育,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本科教育在我国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尽管如此,今天的应急管理学科尽管尚未列入教育部学科目录,但在我国已经遍地开花,在如何科学应急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内容涉及应急管理基础科学问题、技术性问题及社会影响等问题,系统分析既往研究成果发现,之所以造成对应急管理学科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根本性的原因是学科体系内容涉及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及社会问题等,当前对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的探索研究,都将其中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等问题混为一谈,没有将应急管理作为一个学科,从科学学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在这个意义上,应急管理学科建构研究被学术界所关注,一系列成果陆续产出,对于科学应急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1]

2从科学应急到应急科学新转变

然而,应急管理自2003年成为显学之后, 经历了十几年快速发展, 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但也出现国外经验不适、原创成果不足的困境, 进入了应急管理理论发展停滞期。应急管理到底如何发展, 应急管理向何处去等系列问题对学界提出很大挑战。在我国, 安全学、灾害学、消防工程、安全工程等多个学科中都牵涉到对应急问题的剖析, 但较多偏重关注应急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具有局部性特点, 缺乏对其整体性视角的探讨。   

此外, 国内外不同学科都从各自学科对应急阐释各自观点, 尤其目前似乎应急管理涵盖应急工程技术产业门类, 按照科学学理论方法, 管理与工程技术产业似乎是不能互相涵盖的, 而现实是前者研究的成果中涵盖后者, 但似乎又得不到后者的认同, 这就造成应急硬科学 (工程技术产业等) 与软科学 (应急管理、政策、文化、行为等) 相悖, 很难兼容[2]。而迄今我国应急相关的实务部门尚难有一套成熟的应对灾难事件的成体系的理论、工具与方法, 迫切需要能从理论到实务提炼出一套针对应急实务的应急理论体系, 也倒逼应急管理学科亟待重构。据此,如何实现从科学应急到应急科学日益关键,科学应急需要一整套融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跨学科体系支撑,据此,我们提出并设计了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五个分支学科方向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框架, 其终极目标是重视应急科学基础研究工作。这是实现从科学应急策略到应急科学基础研究的观念转变[3]

   应急管理部成立,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该部门整合消防、地震、安监等多个部门功能,实现社会应急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立足有效应对重特大安全风险事件,给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新挑战。新时代语境下,作为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新阶段,应急科学也有了新的特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思想指导下,我们认为应急科学的基本特征是顶天立地。其中,“顶天”是指“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重视应急科学基础研究”;“立地”是指“人民群众安全获得感高于一切”、“应急科普落地生根”。具体说来,“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是指国家安全利益是保障一切实际工作,尤其是应急科学工作的基石,国家主权没有保障,何来应急科学工作的健康发展。“重视应急科学基础研究”是指我国目前把应急产业作为关键新兴产业,但应急产业包括哪些内容、到底怎么搞、着力点在哪里等问题,尚待探索中。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应急科学基础研究是应急产业自主创新的根基,加大这方面工作对于夯实应急科学工作,以及应急产业战略格局意义重大。“人民群众安全获得感高于一切”是指国家安全利益、应急科学基础研究等顶天工作都是基于人民群众安全获得感,没有人民群众安全获得感,人民群众不满意,不能实现以人为本,顶天工作没有落地,一切都是空谈。“应急科普落地生根”是指应急科普工作是应急知识传播过程,应急知识只有传播出去,传播覆盖面更广、更有效,也就是说,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理解、掌握,让应急科普知识扎根基层、贴地飞行,应急科普工作才有意义。

总而言之,自2003年非典对我国应急管理的催生,到一案三制应急体系的构建,如何科学应急成为应急领域关注的焦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催生应急管理学科发展进入学科建设新阶段,即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阶段,其中重视应急科学基础研究工作成为新时代的新命题,如何做到应急科学工作的“顶天立地”,即从国家安全利益至上到人民群众安全获得感至上,从重视应急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到应急科普工作落地生根,也成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新特征。

3追根溯源、凝聚共识,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思想史是关键

应急科学体系是指应急科学与工程体系,其主要包括应急科学与工程知识体系、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应急科学与工程知识体系包括应急科学体系、应急技术体系、应急工程体系、应急产业体系及应急管理体系等五个分支体系,五个分支体系对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形成有力的实际支撑。纵向上看,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也包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高职、到大学、研究生及社会等不同阶段的应急教育内容和维度。横向上看,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包括应急科学教育、应急技术教育、应急工程教育、应急产业教育及应急管理教育等。谈到教育,首先要谈历史溯源,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历史溯源包括国外、国内两个方面。其中,国外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历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二战1945年以前、1945-美国911事件(2001)期间、美国911事件(2001)之后。第一个阶段(二战1945年以前),这个时期,主要灾害或突发事件呈现方式及特征:水旱、地震、瘟疫、事故少见、人类战争构成突发事件结构;应对方式采用诸如巫术与科学、工程措施、医学治疗;应急科学与工程发展形成呈现为:一事一议、宗教组织作用、现代国家制度(立法、民防组织开创)等。第二阶段(1945-美国911事件(2001)期间) ,这个时期,主要灾害或突发事件呈现方式及特征:自然灾害、技术灾难频发,公共卫生风险新特点(艾滋病)、恐怖主义;应对方式、应急科学与工程发展形成呈现为:民防到民事保护理念转变、法律法规确立、Fema成立、面向社区应急等手段措施得到重视。 第二阶段(美国911事件(2001)之后),这个时期,主要灾害或突发事件呈现方式及特征: 高风险、新兴风险、风险全球化;科学应对、工程减灾、社会参与、人才培养;应对方式、应急科学与工程发展形成呈现为:综合应急、制度化、应急准备、业务规范化及标准化(NIMS\ICS)、合作(跨界、跨国)等。此外,中国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历程包括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指灿烂技术文化孕育应急技术体系形成阶段(古代-民国前)。这个阶段以大禹治水典故、都江堰减灾工程最为典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应急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思想。这个阶段,天人合一的安全思想观、救荒的管理机构、民间力量参与救荒都已呈现,可以说,我国古代在应急技术体系方面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只是到了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后劲乏力。第二个阶段是指应急科学技术体系相辅发展阶段(民国、建国后-改革开放前)。这个阶段以民国期间,“科学”被引入中国作为开启,建国后工业化建设进程中,科学技术被大力发展。这一时期,政府对洪水、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最为重视,应急实践大多也是以应对自然灾害为主,兼顾事件灾难,政府有很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安全观思想有所波动,先后提出灾害可防可治、人定胜天、灾荒是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必然结果、短期内消灭灾荒等。“对口支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一中国特色救灾模式初步形成。军队作为救灾的突击力量成为1963年洪水,1966年邢台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等灾害救助中急难险重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第三阶段是指应急科学技术与工程体系成建制亟待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后到非典前),这个阶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了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全面兴起与繁荣,科学学在指导学科教育方面凸显重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呈现出“经济为先的灾害管理”特征。侧重专项部门应急科学技术及工程研究,在单项灾害、区域综合灾害以及灾害理论、减灾对策、灾害保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应急科学技术与工程基本规律成果寥寥,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综合减灾的实质性进展步伐。第四阶段是指应急管理体系蓬勃发展阶段(非典到2017年),2003年非典事件催生了我国以一案三制的应急体系搭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系列应急相关文件法规颁布实施;应急管理的本科教育陆续开展,如河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应急相关协会组织陆续成立,如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安全防护与应急管理专委会等。这个阶段应急工作以全面翻译介绍欧美应急管理为主,直至对目前我国应急体系设计都有较大影响。第五阶段是指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被提出和探索阶段(2017-)。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被提出,它主要指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包括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等五个分支。 其研究在国内外刚刚开始,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建设是应急工作发展的新阶段,也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落地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这个阶段发展时间不长,但成果涌现不少,诸如《应急管理学科重构的前沿思考》、《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策略——应急科学学初步探索》、《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认知框架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影响因素的几点思考》、《应急管理部学科支撑探索:新时代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访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钱洪伟》、《徘徊在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减灾专业——对应急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教育的几点思考》、《应急科学与工程原理下应急场馆功能训练模块设计探索》等,尤其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专刊出版(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与《安全》期刊合办了2017年第1期)、“首届应急科学与工程体系暨应急教育研讨会”在绵阳召开,开启了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研究的新篇章。应急管理部的成立预示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将迈入新时代,应急科学与工程体系的五个分支,即应急科学、应急技术、应急工程、应急产业及应急管理,给出的不仅是学科架构探索,也是一种分析突发事件应对的思维框架,其综合考虑并融入了全民应急文化思想理念,为应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无限想象和巨大创新空间。

4结论

(1)梳理提炼了我国科学应急发展历程基础上,探索如何实现科学应急的指导方法,提出了开展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价值及时代需求。

(2)对国内外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提炼研究。认为国外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二战前、911事件前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征;国内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应急技术形成、应急科学技术体系形成、应急科学体系形成、应急管理蓬勃发展、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教育探索等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征。

 

参考文献

[1]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策略——应急科学学初步探索[J]. 钱洪伟.灾害学.201833(1)175-182.

[2]STS教育理念下应急管理学科知识体系架构策略[J]. 钱洪伟.灾害学. 2016,31(1)175-180.

[3]《安全》编辑部.应急管理部学科支撑探索:新时代的应急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访河南理工大学应急救援研究所所长钱洪伟[J].安全,2018,39(5),7-10.


文章发表在《决策探索2018年第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应急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与探索
什么是真正的STEAM教育?
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设计若干思考
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应急科学认知下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