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继孝:京剧艺术家工资与等级差距

在整理旧存北京市京剧公会(后改名为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的资料时,发现了一份1954年京剧界演职员的等级名单和一份1957年《北京京剧团名册》。等级名册分等级、行当、姓名、性别、年龄、政治面目和住址;《北京京剧团名册》有姓名、性别、年岁、籍贯、现住址和备考。翻阅一过儿,觉得对于京剧爱好者了解和戏剧专家研究新中国成立初,京剧界演职员的社会地位、等级、工资,以及名伶故居所在地的历史、变迁、掌故等,都会有相当的文献价值。特抄录于兹。以下名单只限于当时在京工作的,比如在上海的周信芳,天津的杜近芳等就不在其中

北京京剧团名册

那时候,等级与工资有紧密联系,但只是个参考,不是完全挂钩的。仅以1957年北京京剧团的部分著名京剧演员的等级和工资为例。马连良先生等级是一等须生,工资是1020元;同为一等须生的谭富英先生是900元;张君秋先生是一等旦角,工资是870元;裘盛戎先生是一等净角,工资是840元。这几位都是唱主角的,工资自然最高。而唱配角的虽为一等,但工资与唱主角的相差很多,如老旦行中的李多奎先生是一等老旦,工资是282元;马福禄先生是继萧长华先生、郝寿臣先生等先生之后的丑行名角,工资是282元。二等、三等也同样,唱主角的和配角的工资差别很大。生行中的二等,陈少霖先生的工资是288元;黄元庆先生是210元;谭元寿先生是198元;马盛龙先生是156元;茹富华先生是150元;净角二等周和桐先生的工资是174元;张洪祥先生是150元;丑角二等李四广先生的工资是1518元;慈少泉先生是150元;钮荣亮先生是120元。

这里大概还有个资历也就是工龄问题,仍以丑行几位为例,李四广先生54岁;慈少泉先生40岁;钮荣亮先生32岁。三等同行当之间差距较小些,生行中的马长礼先生时年26岁,工资135元;郭和咏先生时年36岁,工资120元;马崇仁先生时年34岁,工资105元;三等旦角马艳芬时年39岁,工资70元;朱时年33岁,工资48元。音乐等级差距也很大,一等琴师李慕良先生的工资是258元;一等司鼓谭世秀先生工资是126元;音乐二等的何顺信先生的工资是162元;汪本贞先生的工资是120元;耿少峰先生的工资105元;张似云先生的工资105元;高文静先生的工资是78元。

从上面抄录的等级的划分以及相对应的工资待遇,不难看出那时的等级评定还是基本公正的,工资的差距也是基本合理的。台柱子、名角儿、名琴师的等级高工资也高。那个时候艺人,打小练功,熬了几十年才可能出人头地,成为了“角儿”。“四大名旦”是1927年北京的《顺天时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读者投票选举的结果,梅兰芳先生以演《太直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获“四大名旦”之誉。“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宋德珠、毛世来是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观众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立言报》主持民众投票选举产生,李世芳得票最高约万张,当选“童伶主席”。李世芳工青衣、花衫,因扮相酷似梅兰芳,1935年在演出《霸王别姬》后,被观众誉为“小梅兰芳”。1936年梅兰芳先生到京,看过李世芳的演出,决定收其为徒。后世芳以梅派传人挑班唱戏。可惜的是,1947年1月世芳由沪演出返京,因飞机失事而遇难,年仅26岁。选举产生出来的还有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盛长;旦角冠军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盛戎,亚军赵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

拿那时的剧界名人和现今的所谓艺界“红人”对比,无论才艺、人品、修养都不可同日而语。我喜欢京剧,这几年节假日总要看几场当今走红的腕儿们演出。每次报幕人介绍他们时候,总会点缀一些诸如享受国务院津贴,国家一级演员,得过什么大奖一类。听者淡然,受者是否汗颜不得而知。

等级名册中的各位艺人住址。大都集中在北京南城宣南(包括现在的崇文与宣武的接壤处)一带,少有住西城或东城的。这还要从清初的徽班进京说起。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逢乾隆八旬寿诞,京师盛典。闽督伍拉纳受命承办皇会,命其子选带以高朗亭领衔的“三庆徽班”进京祝贺。演毕该班未返安徽安庆、驻留京城献艺、落脚于京城正阳门外粮食店街“梨园馆”,亦定居于宣南陕西巷、韩家潭、石头胡同等处。继三庆徽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潭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雪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进京。亦在大栅栏一带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宣南陕西巷内。“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3)落脚于宣南李铁拐斜街。该班以武戏见长。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及其表演风格各有所长,故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自“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诞生,最终成为“国粹”,200多年的京剧史,都与宣南结下了不解之缘。自三庆班落脚宣南韩家潭以后,众多的班社与演员都在宣南地区定居下来,那时曾流传“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韩家潭”的谚语。在宣南地区产生了程长庚、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马连良等一代又一代的京剧艺术大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厉家五虎随风逝——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森逝世
处处有历史 步步皆文化―再访宣南胡同北大吉巷--燕都蓟城
回顾2016年谢世的京剧人
六安市京剧团玉楼春
写在《张君秋年谱》付梓之后
推荐|张志江:龙泉纪事之十二:薪火相 传 —— 明光京剧票友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