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京剧院的创建和发展
userphoto

2022.08.10 北京

关注

北京京剧院的前身是北京京剧团和北京市京剧团。大演样板戏的年代,北京京剧团以《沙家浜》一炮走红,剧团也因此改制为“样板团”。剧团的演员吃“样板饭”、穿“样板服”,同其他剧团相比,他们有一种优越感。打倒“四人帮”后,样板团解散,北京京剧团又回归北京市领导。当时北京还有一个北京市京剧团,即由梅、尚、荀剧团和北京青年京剧团联合组建的剧团,最初叫北京京剧二团。在北京京剧团改为样板团时,北京京剧二团更名为北京市京剧团。当时从北京京剧团淘汰下来的人,都归入北京市京剧团,条件待遇自然比不上样板团,故有人调侃说,“多一市不如少一市。”

    1979年, 北京京剧团回归北京后,北京市文化局决定把北京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团合并,组建北京京剧院。建院之初,剧院下属五个剧团:一团是原北京京剧团的班底,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已经不在,五大头牌只剩下张君秋和赵燕侠。张在剧院待的时间不长,很快就调入中国戏校担任教授。赵燕侠一直在团里演出,陪她唱的有刘雪涛等。一团的主演有谭元寿、马长礼、高宝贤、周和桐、郭元祥等,当年马谭张裘的代表剧目在一团得到传承。后起之秀杨淑蕊受教于张君秋,她在和谭元寿、马长礼等合作中承担了张君秋所扮的角色。一团最叫座的剧目是《龙凤呈祥》(谭元寿、马长礼、杨淑蕊、周和桐、叶金援主演),《群英会借东风》(谭元寿、马长礼、徐韵昌、周和桐、郭元祥主演)。马长礼、高宝贤、杨淑蕊、郝庆海的《赵氏孤儿》使人联想起当年马谭张裘合作此戏的场景。谭元寿六十岁时还能唱《打金砖》,轰动剧坛。
北京京剧院二团是专门安排当年老艺术家李万春、吴素秋、姜铁麟等组建的。北京戏校毕业的优秀大武生沈宝祯也在二团演出。二团武戏条件很好,李万春的徒弟在二团演出了众多武戏,如《龙潭鲍骆》等。
    北京京剧院三团的阵容很强,主要演员包括梅葆玖、梅葆玥、李宗义、李慧芳、赵荣琛、王吟秋、李元春、李韵秋、孙毓敏、赵世璞等。孙毓敏最为活跃,她的荀派戏《红娘》《玉堂春》接连爆满,她连续排演了新戏《宋宫奇冤》等。

北京京剧院四团,是由北京戏校等刚毕业的青年演员组成,主要演员有王玉珍、关静兰、赵乃华、罗长德、张克让、黄文俊、赵葆秀等。四团最有名气的是排演了吴祖光编剧的《三打陶三春》获得成功,由王玉珍、罗长德主演。此剧诙谐幽默,文武带打,颇受观众欢迎,连演不衰,还拍成电影,风靡全国。这出戏还走出国门到英国等地巡回演出,也颇受外国观众欢迎。王玉珍后来担任了北京京剧院院长。
1986年,北京京剧院实现聘任制,演员阵容重组。剧院共分六个团,一团谭元寿、马长礼、梅葆玖、梅葆玥、姚宗儒、关静兰、王树芳、杨少春等,二团张学津、杨淑蕊、叶金援、罗长德、万一英、常建忠等,张学津在二团除了演出马派剧目外还创演了《画龙点睛》等新剧目。三团李崇善、孙毓敏、虞俊芳、赵慧英、李元春、马玉璋、赵安敏等,四团王玉珍、赵乃华、安云武、蒋熙春、赵世璞、刘建元、赵葆秀等。由北京戏校毕业生组建组建的北京实验京剧团并入北京京剧院成为五团,有李玉芙、马永安、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李雅兰等。六团专为赵燕侠组建,配演有张克让、朱金琴、张韵斌等。赵燕侠以六旬高龄率领精炼小分队到外省巡演,足迹到达四川。赵燕侠的改革试验受到各地观众的欢迎。
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大批老演员退出舞台,北京京剧院演员队伍不断缩小,从当年六个团压缩为三个团,即王蓉蓉为团长的一团、迟小秋为团长的青年团和梅葆玖为团长(后李宏图继任)的梅兰芳京剧团。近些年,北京京剧院先后推出了“九大头牌”和“十三杰”。“九大头牌”是谭孝曾、赵葆秀、王蓉蓉、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董圆圆(董圆圆调走后,张慧芳补上)、陈俊杰。“十三杰”是谭正岩、杨少彭、张建峰、张馨月、窦晓璇、姜亦珊(已故)、郭玮、常秋月、方旭、包飞、康静、翟墨、詹磊。这些举措为扩大剧院的影响和实现振兴京剧的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沈聊戏:首都京剧院团的变迁
50年代北京市京剧演出团体概略
漫谈张学津、李崇善、孙岳、冯志孝
朱绍玉:京剧圈里的“定海神针” | 人物
黔地京韵梨园“侯丹梅”
赤城大爱谱丝竹神韵——京胡舞台艺术生活60年(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