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耕文化集
水车又称孔明车,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汉灵帝时毕岚造出雏形,经三国时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水车利用水力驱动带有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水车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中,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槽把河水提升到岸上,对农田进行灌溉。
龙骨水车(dragonbone waterllft)亦称“翻车”、“踏车”、“水车”,省称“龙骨”。一种用于排水灌溉的机械。龙骨水车,因车形而得名。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为我们保留了龙骨水车的经典形象:“翻翻联联衔尾鸦,荦[luò]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 [tuó]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只是,水车为何要做成龙骨,而非它骨?大概除了与祖先龙图腾崇拜有关之外,顶要紧的是,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即有龙王信仰,乡下总能见到大大小小的龙王庙。在乡民们的心中,龙王是统领江湖四海之主,它能兴风作雨,司掌着一方水旱丰歉。直到现时务农的乡人,一年之中仍要去祭拜龙王庙,以求获得它的保佑。
龙骨水车其结构是以木反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小轮轴,固定于堤岸的木架上。用时踩动拐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后世又有利用流水作动力的水转龙骨车,利用牛拉使齿轮转动的牛拉翻车。以及利用风力转动的风转翻车。广东等地用手摇的较轻便,施于田间水沟,称“手摇拔车”。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龙骨水车的称呼来自民间,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目前见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出处。
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高度在1~2米左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或者作为灌溉工程的辅助设施,从输水渠上直接向农田提水。用于井中取水的龙骨水车是立式的,水车的传动装置有平轮和立轮两种以转换动力方向。
它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带动木链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水把河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初的龙骨水车是用人力转动的,后来我国人民又创制了利用畜力、风力、水力等转动的多种水车。
唐宋以来农田灌溉、排水及运河供水中,龙骨水车是使用最普遍的提水机械,特别是南方大兴围田之后,对低水头提水机械的需求更加普遍。
元代王祯《农书》绘制了不同动力的龙骨水车的图谱,其中人力水车有脚踏、手摇等,畜力水车有牛车、驴车等,为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改绘的三种龙骨水车。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根据史书记载,仿制比例1:1的实物模型。无论用脚踏水车、还是手拔水车车水,都是繁重的体力活,但过去农人在车水中却能吟唱出快乐的车水号子、车水歌,从江南到江北,从东南到西南边陲,这些歌谣虽相隔千重山万重水,然而唱出了中国农人的本色,他们的人生是苦乐参半,却泼辣有光彩。所以,中国农民鲜少有西方农奴式的那种起义反抗。还有一些老练的农人,只要望一眼月色,即顺口说出“月色青,雨倾盆;月色黄,龙骨忙”。他们在劳作之后,如陆游诗中“龙骨挂壁农遨嬉”所言,还不忘戏玩。
由于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就拿我们的海岸、港口经常能见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机来说吧,那一只只回转挖泥的泥斗,就是从水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的。因此一看到挖泥机,人们就仿佛见到了古老的龙骨水车。
农村老物件,满满地回忆(农具篇)
原创 王健春 故乡情韵 2022-09-25 05:08 发表于山东
在农业生产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那些传统的农具。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生产发生巨大的变革,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很多曾经发挥重要的作用的老农具被机械所替代,退出了历史舞台。请朋友们跟随我一起看看,那些消失的老农具吧,你还记得它们的名字和用途吗?
1、石碾 石碾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生产工具,能以人力、畜力、水力使石质碾盘做圆周运动,依靠碾盘的重力对收获的颗粒状粮食进行破碎去壳等初步加工,该生产工具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一种重要生产工具,至今在许多农村地区仍有使用。
2、石磨 是用来磨粮食的工具,主要是用来加工面或者磨豆浆的工具,当然磨豆浆的磨与它略有些区别,比它小而薄。
3、笼嘴,笼嘴对于农村长大的人来说,绝对不陌生,笼嘴是套在牲畜的嘴上,在农村种地的时候,为了防止牲畜吃青苗,就会带上这个物件。
4、拥脖 是马、骡子、驴等牲畜在拉车或犁地时套在其脖子上,主要用于保护牲口颈部同时使受力均匀。
5、木耧 在过去是用牲畜或者人力拉着木耧,人在后面扶着木耧,用于播种的工具。木耧分为有双脚耧、三脚耧耧等几种类型。在农村比如种小麦,大豆,高粱等等都可以用到。
6、风车 在农村风车是用来给粮食除去杂质的工具,比如粮食里面的麦秸秆、瘪子等杂物都可以用风车吹出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7、木锨 传统农作物收获季节脱粒打场必备的工具之一。它的作用是将掺杂着碎屑的粮食聚拢成堆,迎风扬起掺杂着碎屑的粮食将二者分离(扬场),将干净的粮食装袋等。晒粮食时摊粮食,下雪时铲雪,生活中铲起碎草屑,木锨也常常被派上用场,成为人们喜爱的好帮手。
8、叉:在农村一般是用来收拾麦草、收拢农田里的庄稼秸秆的工具,在农村很实用,在过去的年代很多农业工具都是用木制的。
9、连枷 一种在粮食收割后用于脱粒的农具,农民们用它来击打晒场上的麦穗或豆荚,通过振动将藏在籽床里的庄稼颗粒分离出来。是一种常见的生产工具,打稻谷、麦子、豆子都离不开它。
10、推板 用在场院里摊推晾晒粮食的。它可以把晾晒好的粮食收在一起也可以把要晾晒的粮食摊开。
11、独轮推车 也叫二把手车,在曾经的历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陈毅同志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那时的小车就是独轮车。在农村独轮车也是相当的重要,可以用来推运粮食,农家土肥等。
12、架子车 也叫地排车,现在没人用了。拉庄稼,交公粮,赶集买卖… 架子车有着我们童年的记忆,照片上这样的时刻我们都曾经经历过,架子车在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13、犁 一种耕地的农具。犁田时,把牛轭套在牛脖子上,犁的前头由牛拖着,人站于犁具后,右手扶犁梢,左手握鞭及牛绳,把握着犁的方向,前后转弯以及犁头入土的浅深,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14、耙 一种平整土地的农具。将牛轭上的两根绳子分别系于“耙”的两边。耙田时把大木框平放地面,钉齿朝下切入土壤,两脚一前一后,分别跨站于前后两根宽木条上,加上人的重量,使得钉齿切入土壤。来往几回,刚刚犁翻出来的田土,便被刀片切成碎泥,把地耙平整,方便后来的农业的耕作。
15、手摇式喷粉器 用来喷洒粉剂药物的生产工具。上一世纪60年代前后,民间还在使用六六六粉等干粉杀虫药,将干粉杀虫药混上石灰、草木灰等,喷出去雾蒙蒙一片。用来喷农药粉(如六六六之类)而不是喷雾器,喷雾器是用来喷洒液体农药的。
16、喷雾器 农业防治病虫害不可缺少的重要农具。喷雾器是利用空吸作用将药水或其他液体变成雾状,均匀地喷射到其他物体上的器具,由压缩空气的装置和细管、喷嘴等组成。
蒲篓
簸箕17、簸箕和蒲篓 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扬米去糠的器具。簸箕和蒲篓除了播扬杂物、盛装粮食、美化生活而外,还可用作农家晒枣、晒核桃、晒花椒、养蚕等。这就是说除了液体不能盛而外,再盛其他都随方就方,随圆就圆。用来盛晒物品易干又不粘脏物。
18、木钻 手艺匠人木匠用来钻眼的工具,现在这个老物件已经消失很难寻觅了,现在木匠师傅们基本上都用手电钻了。
19、墼挂子,是农村做拓墼坯的模子。在过去六七十年代,农村盖的土房子、盘炕、垒壁子都是用墼坯垒的。所以就会用这样的模子做土坯。
20、铡刀 专门给牲畜铡草料的农具,一人把草料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地切断了。铡刀属于传统农具,工作原理十分简单,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1、苞米穿子 在玉米表面戳沟而便于手工脱粒的简易工具。木质,平面上一有凹槽,槽中有一漏米粒孔,并有一带尖的细铁条,玉米手工脱粒的过程中,为了省力,先将玉米握在手中在串子上向前推,一行玉米粒就被穿下,间隔两三行再穿一行,掰玉米粒就省了劲。
22、苞米锥子 在玉米表面戳沟而便于手工脱粒的简易工具。作用同“苞米穿子”。
以上只是传统农耕工具的一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它们正在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淡出我们的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收录于合集
#农具2
#农业9
农民耕种劳作,春种秋收
最离不开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农具
而在工业化还没有普及的上世纪
这些农具大多由农民亲手制作
材料主要是木头和竹子
小编了解到
目前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在使用这类农具
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
看看你又知道多少!
农具,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按照功能分类,可以将农具分为以下八大类:
(1)耕地整地工具;(2)中耕除草工具;(3)播种工具;(4)收获工具;(5)运输工具;(6)加工工具;(7)灌溉工具;(8)其他
PART 01
耕地整地
耕地整地工具用于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业。包括犁、耙等。
01 犁头
犁是一种耕土翻地的工具,一般是由木匠师傅做个木头的架子,不过要配合牛才能使用,以前没牛的艰苦时期人也有拉犁的,绝对是个力气活。
02 耙
耙是和犁头配合使用的农具,犁完田后再用耙把地耙平耙碎,耙完的田地,土软的像海绵。随着农业现代化,现在很多地方都用机器替代了犁和耙。
PART 02
中耕除草中耕工具用于除草、间苗、培土作业,分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两类。耨(短柄手锄)是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
01 耨(短柄手锄)
耨,锄草的农具。形似"V",两刃部有细锯齿,便于切割草的根茎。两翼满饰凹槽,有梯形穿孔用于固定,装柄后用於除草,便于植株间来回运动,不致于伤及农作物。
02  耘耥
耘耥,耘稻和耥稻的总称。耥稻,是用带齿的耥耙在行间来回推拉,疏松土壤,耙除杂草。耘稻,是用手、足或秧耙扒松稻根周围泥土,并将杂草捺入土中,使稻株四周土松草净。
PART 03
播种工具播种工具主要用于播撒种植所需的种子,最常见的两种播种工具为耧车和秧马。
01 耧车
耧车,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播种工具,它是一种蓄力条播机,由三只耧脚组成,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车,耧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02 秧马
秧马,水稻移栽工具,用于插秧与拔秧。它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减轻了弯腰曲背的劳作强度。
PART 04
收获工具收获工具包括收割、脱粒、清选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茎杆的镰刀、短镢等。脱粒工具南方以稻桶为主,北方以碌碡为主,清选工具以簸箕、木扬锨、风车为主
01 收割
镰刀是农村收割庄稼和割草的农具,由刀片和木把构成,有的刀片上带有小锯齿,一般用来收割小麦、稻谷等,在农村还有广泛的使用。
02 打稻
南方农家用以打稻脱粒的木桶,也称禾桶。同时,南方还有另一种打稻脱粒的机器,叫做打谷机。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将稻梗上的稻粒打落。不同的地区,工具的形状各有差异。
碌碡又称“碌轴”,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用来碾轧谷物,通常将“笼嘴”挂在牲畜身上,有时也使用人力转。
03 清选
簸箕,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扬米去糠的器具,其形状大小可依据需求制作,当然也可以用簸箕来暴晒少量的粮食。
风车是我国南方一种用来吹掉灰尘和空的、不饱满的稻谷,留下饱满的稻谷的木制传统农具。使用方法也很简单,把稻子装进上面的斗里,下面放过箩筐装漏下来的好稻谷,转动风车叶子就可以了。
PART 05
万能工具锄头,是一种我国传统的长柄农具,其刀身平薄而横装,收获、挖穴、作垄、耕垦、盖土、筑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业皆可使用,属于万用农具,是农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
农村80年代常用的10种农具,用过的都老了,你认识几种?
原创 小吴上农村 农村零距离01 2023-05-22 09:00 发表于广西
收录于合集#老物件295个
我们都知道,做什么东西都得有工具,吃饭得有筷子和碗,写字得有笔和本子。
而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朋友们,一生都在与土地打交道,从地里刨食,他们也得有工具,而且在农村种田的农民朋友们的工具还很多,起码有上百种,生活在农村的人,或者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知道。
我们今天来说说农村的10种农具,在80年代的时候,是非常常用的,现在还有部分人在用,大部分的农具都淘汰掉了,成了老物件,用过这些老物件的人都老了,年纪不小了,不知道朋友们,您还认识几种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与了解一下吧。
第一种农具:犁
犁,是最熟悉的一种农具了吧,是农民必备工具之一,也是必须会操作的。
用它来翻田,以前农村都是靠这种犁来耕田的,犁架是木的,犁头是铁的,前面用牛来拉,后面有人一手扶着把手,一手牵着绳子,绳子从牛的鼻子拉出来的,掌握牛的前进方向。
第二种农具:耙
上面说到犁的作用是用来把泥巴翻过来的,而耙则是用来把翻过来的泥巴耙碎,同时把田耙平的工具。
这种耙在湖南新化农村常用,别的地方可能有差别吧。上面一个长长的扶手,下面一根圆木,圆木上装着10多个铁齿,就是靠这些齿来耙碎泥巴的。
第三种农具:蒲滚
犁和耙,在有的农村现在还在使用,但是下面说的这种蒲滚就真的消失不再用了。
在80年代,种植两季水稻的时候才用的,那时收了早稻就又要种晚稻,稻田里好多的禾根和杂草,就用这种蒲滚来打一下,把草和禾根打碎,同时也把泥巴打软一点。
现在都只种一种水稻了,这种蒲滚没有人用了,甚至有的地方都用微耕机了。犁,耙,蒲滚都下岗了。
第四种农具:拌桶
拌桶,这是叶子家的拌桶,是80年代的时候,用来打稻谷的。
那时还没有脚踩的打谷机,都是用这种拌桶来打稻谷的。配合下面这个架子来一起使用。
有用过的吗?后面慢慢地有了脚踩的打谷机,电动的打谷机,汽油驱动的打谷机,再到现在的收割机。
第五种农具:风车
这个农具你们的家乡有吗?风车你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风车可不是车,有的地方也叫扇车,是用来车谷子用的。收回来的谷子晒过后,里面的叶子,灰尘还有瘪谷都要用它吹出来。
第六种农具:箩筐
南方一种农具,用来挑稻谷的。在北方平原地方的朋友可能都没有见过吧。
这种箩筐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然后装上绳子,收稻谷的时候,用它来装,然后用肩膀挑回家,装满一担大概120-150斤左右。
第七种农具:扁担
扁担是用来挑东西的工具了,像上面说的箩筐装稻谷,就要用扁担来挑了。
扁担有几种,竹子做的竹扁担,桑木制作的扁担,属桑木的扁担最好了。挑着舒服,耐用。
第八种农具:敲板
敲板,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用的。
在湖南新化农村,这种敲板是用来做田基的工具。因为是丘陵山地,靠天下雨才有饭吃,如果天旱的话是没有水来灌溉的,因此得事先做好准备,做好防水,耕好田后,就用敲板把泥巴敲到田边垒起来,垒一圈,以防漏水。
第九种农具:木柜
这种大大的四方的柜子,你家有吗?湖南新化农村常见,而且是80年代的嫁妆。
一般用来收衣服,被子的,后来被用来装稻谷了。奇怪了吧。
第十种农具:锄头
锄头,这都知道吧。
挖土的农具,一个农村家庭锄头都有好几种,尺寸不同,叫法和用途也有区别,尖的叫尖锄,用来挖硬的地,宽的叫扁锄,用来挖松软的地,或者是锄草。
朋友们,你家有多少把锄头呢?
结束语
以上介绍的10种农用工具,80年代家家必备,非常常见,只是现在农村种田的少了,再加上科技的发展,涌现出了很多新式的农具,以前老的农具,就被淘汰掉了。不知道朋友们,你还认识几种呢?你家还有哪些在用?一起来评论区说说看。
湘农绿协 2020-07-03 16:55
收录于合集#农耕文化10个
pa
RAKE
古籍解释:《篇海》必驾切,音埧。犂属。《农政全书》耙制,有方耙,有八字耙。如犂,亦用牛驾,但横阔多齿,犂后用之。盖犂以起土,惟深为功耙以破块,惟细为功。耙之后又用耖用耢。俗作䎱。
作用一、耙是农业生产中传统的翻地农具,曾经是农家必备的农具之一。常用来耙地——用耙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
二、耙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铁齿钉耙,耙齿锋利似钉,攻击性强,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击,可耙,一度成为军中最利的武器之一。耙的击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武术单练套路有"九齿钉耙"和"荷叶耙";对练有"耙进枪"和"耙战刀牌"等。
图片大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办公室
排版:刘叶婷
责任编辑:刘叶婷
审核:何轮、唐忆
中国发明 | 犁与耧 Vol.5 犁的改进
吉林科普微窗 2022-06-01 09:41 发表于吉林
收录于合集
#中国发明43
#科技史38
#科学精神52
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致力于传播科学思想,分享科技生活,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明清时期,宋元时期的制作耕犁工艺和使用方法大都延续下来,没有太大的变化。明清以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传统的农具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尽管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主要并不表现在农具上,但在民间,仍然有人致力于耕犁的改进或发明,也出现了一些改进型的农具。早期耕犁耕地的深度只有几寸,民间有“老三寸”之说。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深耕的大犁,使耕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马首农言》称:“犁之浅深有法………特用深犁者,地力不齐也。”《知本提纲》记载:“且其土有用一犁一牛者,有用一犁二牛者,有用三牛四牛者,有用二犁一牛者;有浅耕数寸者,有深耕尺余者、有甚深至二尺者。”并指出:“用犁大小,因土之刚柔。刚土宜大,柔土宜小。”还有专用于开荒的“坚重大犁,或二牛,或三牛以开之”。至清代晚期,耕犁的结构由于采用铁制犁辕而发生变化。如江苏地区使用的犁,犁辕均为铁制曲辕,省去了支撑犁辕的犁箭。犁梢中部挖一长形孔槽,用木楔来固定犁辕和调节深浅,因而使犁身结构简化而不影响耕地的功效,是一种改进。至今仍被农民所沿用。明清时期,在牛体与犁体连接方法上也有较大改进。从原来的在辕首上横置圆环和在耕盘上竖挂向上弯曲的套钩,改为竖置圆环,横置S形套钩,使牛套左右有更大的摆动度,操作起来十分方便和灵活。
短曲辕在南北各地农村仍然被使用,短曲辕较直辕短小,犁体大大减轻,非常轻便和灵巧。
| 上图为三十多年前江南地区(上海、江苏等地)广泛使用的耕犁的构造图,其中千斤板即为犁箭,也是承受牵引作用的主要部件,其上部与犁辕结合处为活动配合,犁辕上开有榫眼呈梯形状的孔,千斤板上端贯穿犁辕,并在固定犁辕位置处钻有一高一低两孔,用木销销住,以固定犁辕调节后的位置。
对于木制犁辕的制作,由于无法自由加工弯势,因此选材非常重要。制作犁的老木匠常说:“一半选材,一半制作。”木制犁辕制作,一般选用苦楝树、野榆树、樟树、槐树等材料,如没有这些树种,也可用乌绒树、水曲柳树等。一般选取犁辕的材料多利用树的主干部分与叉枝形成的弯势,叫作“利用叉枝,借用主干”。必要时还要对一些合适的树木人工加压,使其弯曲生长,经一两年后可得固定的形状。因此犁辕的材料用普通的木材是不行的。即使用大木料锯割成所需要的弯势也不行,这种人工锯割成的弯势,经不起牛拉,用时会发生断裂,所以必须到自然生长的树木中寻找。作为犁辕的材料不仅要有上下的弯势,而且要有左右的弯势,这样制作出来的犁,在耕田时土块才会向上翻起,不会堵塞在犁辕和犁壁之间,翻土比较容易。
| 2006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其中展出了传统曲犁辕,为贵州丛江县小黄村原使用的木辕曲辕犁。上两图是笔者从两个不同方向拍摄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出,犁辕不仅有上下的弯势,而且也有左右的弯势。
近代传统曲辕犁的一项重要改进是采用了铁制曲犁辕。铁制曲辕犁出现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得到了推广。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流行的曲辕犁,因犁辕材料不同,有铁辕犁和木辕犁两大类型。铁制犁辕为部分制铁业较发达的地区(如江苏无锡、上海等地)所采用,木制犁辕也相当流行。两种犁混用的地方也不少。
采用铁制犁辕,不仅增加了犁的使用寿命,而且可以自由加工弯势,也改进了犁的性能。它省去了支撑犁辕的犁箭,使犁身结构简化。其犁梢中部挖一长形孔槽,在犁梢与犁辕嵌合部分用木楔来固定和调节。木楔在一定范围上下移动,可降低或升高犁辕的位置,以调节犁鑱入土的深浅,从而控制作业的深度。
中国传统犁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在云、贵、川、藏等不少地方,牛耕仍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南方山区层层的冷水梯田和北方山区层层的旱地梯田,都因是地块小、坡度大、拖拉机难以到达的地方,使用传统犁耕作还较普遍。
传统耕地农具——犁
YCY地理科学 2019-05-08 23:01
各位小可爱们,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下中国传统农耕用具——犁。相信大家对于犁都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你们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犁的结构及类型
犁是由犁铧(形状呈圆刃铲形,与地面形成10°至15°的倾斜角)、犁壁(形状呈不规则涡线曲面)、犁床、犁托、犁柱、犁尖、犁镜等部件。在不同地区,构造有所差异
一般分为水犁和旱犁。旱犁俗名“箭犁”,粗大牢固,有一形状为“箭”的构造;而水犁构造简单、轻便,俗名叫“独犁”
工作原理
以人力或畜力为牵引,耕地时,一手扶犁控制犁的走向,同时向前稍用力下压犁把,将压力传至犁铧,使犁铧向下发力翻土,大约深五六尺寸左右;另一手持缰绳,并同时手执鞭驱赶畜生,使之沿着预设的方向和速度前进。
配套用具
功能及使用地区
功能:松土、碎土、翻土
使用地区:水田旱田均可,基本覆盖中国各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运用
不辞赢病卧残阳。
但得众生皆得饱,
力尽筋疲谁复伤?
耕犁千亩实千箱,
蒙蒙春雨动春犁。
千顷绿畴平似掌,
岭上风光一望齐。
三青高岭峙东西,
文化
与犁有关的习俗
NO.1
试犁
农家择囤仓日,照方向祭牛神,饷耕牛,名曰试犁。
流行于华北、中原一带农村。试犁预示着开春的到来,并为春耕做准备。
NO.2
挑犁铧
有些地区,在婚庆喜事新娘下车(下轿)前,须有同辈哥哥一手挑着烧热的犁铧,一手端着食醋,在花车或花轿周围正三圈倒三圈,边走边把食醋浇在犁铧上。
兴衰
远古时期,由耒(翻土工具)逐渐发展为犁,犁约出现在商朝。西周晚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两汉时期,牛耕普及。隋唐,曲辕犁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耕。之后,犁的不断发展,使农业也在进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新技术发展带来农业工具上的革新,传统的犁开始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仅存的也只是留在偏僻的农村。
木犁
1
现代机械犁
2
保护建议
由于受到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影响在平原地区木犁几乎绝迹,在偏远山区只有少量的遗留。通过对实地考查了解木犁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在上一代就已经很多人不了解,在许多农村甚至连农村小孩都不认识木犁。对于木犁来讲我们对其的保护意识不高,了解程度不深,学者专家对其挖掘程度不大。保护的主体可分为三种农民要端正对待农具的态度不要认为木犁是一件落后的物品而不给下一代介绍并学习。企业可加强对木犁更加深入的加入农家乐中对其经营开发对外界进行介绍推广。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木犁的保护,引导学者对其研究总结。
补锅·接犁头
老瑞 岳西民俗美食 2016-01-02 15:40
秋收之后的农闲季节,补锅匠头戴草帽,肩上挑一副担子在乡村的每一个屋场上行走,担子的一头是风箱,另一头是竹筐子,框子里装着铁砧、碎锅铁、铁锤等物件,每到一个屋场以后,就歇下挑子,大声吆喝着:“接犁头补锅哦!接犁头补锅啊!”听到吆喝声,老太太们便头顶着破锅,大爷们拿着断了半截的犁头循声而去,来到接犁头补锅人跟前,屋前的稻场上顿时热闹起来。
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一副场景。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铁锅煮饭,黄泥巴墩筑的锅台,烧的是山上砍的杂槎,铁锅铲一日三餐在锅里炒菜、煮猪食,一口新买的铁锅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捣一个小窟窿,有时也被火钳在锅底捣破,主妇们望着破锅发愁,巴望着补锅的师傅早点来修补呢。
补锅匠在稻场上支起小火炉,火炉里放上木炭,生火后拉起风箱,用碎铁化成铁水,将破锅里的小洞清理一番,然后手上托着一块垫布,放上些木屑,对着锅的小洞,从背面把融化的铁水倒到小洞上,布棍一顶,片刻间每家每户的破锅在补锅匠手里就修补好了,解决了主妇们炒菜、煮饭的难题,省去了购买新锅的开支,补锅匠用巧手妆扮了大家的绿色生活。
补锅匠还有一项绝活就是接犁头。那时农村山区都是有牛耕田,山区农田大多是高梗大塝,田旮旯里还埋有石头,耕田时,稍不小心,就把犁头弄断了。到供销社里买一副新犁头要好几十元。
补锅匠用泥巴做了犁头形状的模型,将碎铁化成铁水以后倒进模型,再把断了的犁头插进模子,两分钟以后,从模子里抽出,犁头就接上了,接好的犁头如新买的犁铧闪光如初,锋利无比。
补锅匠每到一个屋场,补锅、接犁头的活要忙上一天左右的时间,忙好了这个屋场的,又挑着担子,到另一个屋场,一直忙到第二年开春。
如今,乡下人也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了煤气灶,烧饭用高压锅或电饭煲,炒菜用电磁炉或电炒锅。少数人家虽然搭有锅台,用铁锅煮饭、炒菜,要是锅破了就扔了,重新买一口新锅。稻田里大部分用来种植多经作物,即使栽插水稻也用拖拉机耕田,再也不用犁、耙、耖。
补锅匠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改行做别的事去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水车——《苍南老工艺》
苍南政协 2023-04-04 15:57 发表于浙江
水   车古人云“灌溉之利大矣”。农业是中华民族生存的基础,水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灌溉工具的出现,为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
宋蔡襄在《和王学士水车》中写道:“星鸟正中春事浓,农夫入田布嘉种。田中白水极弥漫,鹭翅群骞鱼鬣耸。扶持水车倚滕畔,翻翻龙脊超双踵。”儿时入田干活,脚踏水车,轮轴转动发出的“咔嗒咔嗒”声和水流发出的“哗啦哗啦”声交织在一起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倍感亲切。
一、水车制作技艺
水车,亦称“龙骨水车”“翻车”“踏车”,是一种大型木质灌溉农具,始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实用性较强,能够大量引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大部分生产队置办水车。以龙骨木链作为链条,卧于长槽中,车身斜置水边,驱动链轮,刮板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连续循环,即可灌溉,亦可排涝。
水车因驱动方式和体量的不同,形态丰富各异。在苍南境内主要有脚踏水车和手摇水车,以脚踏水车为主。根据水域远近、地形、人力以及灌溉需求量演化出类型多样的脚踏和手摇水车,主要体现在车身、体量、脚踏组合以及辅助设施的变化上。根据水源远近的调整需要,则有车身加长版、车身分段分节组合版、车身缩小版以及迷你版的水车;根据参与劳作人数的需求,则有单人、双人、多人大型脚踏组合及增加辅助扶手设施的水车等。
水车(薛思源 摄)
水车主要由传动和提水的木链、轮轴、主架、衬板以及辅助设施等构成,属小木作,由木匠或水车匠选用杉木制作完成。水车整体全部采用榫卯结构,没用一颗钉子,制作多达30多道工序,需要上百个数据,精度要求高,仅允许有几毫米误差。苍南境内水车形制丰富,主体构件制作相同,主要制作步骤如下。
备料。平整木料,备竹削或木削。
制作木链。依据水车体量大小画线,锯成均等条木,按木链形制画线锯料成形,去掉多余部分,锉刀整形。木链两端做榫头卯槽,一端为榫头,另一端则为卯槽。木链并等间距开孔,以便木链卯槽头尾相连和刮板套入,用竹削或木削插入固定。
木链(黄孟广 摄)
刮板。刮板方形,按画线锯料,刮板反面四边刨成斜面,便于刮板入水,减轻吃水受力。刮板中间开方卯,卯口大小同木链榫卯。
组装传动。将木链和刮板组装好,刮板穿过木链两端的榫头和卯槽,插入竹削或木削固定,把每组木链各尾相接,插入竹削或木削固定。
大轮轴。大轮轴由轮轴、轴肩、轴端组成。水车最核心的是轮轴制作的精确度,依据水车体量大小选择直径相匹配的圆料,精确计算轮轴大小和木齿长度,定中心画线。根据轮轴面决定木齿数,用斧头劈成六、八、十、十二等多边形的大轮轴毛坯,用刨子修整轴面。在每轴面居中开卯槽,以便木齿榫头插入。轴肩去掉多余部分,将轴肩修整打磨成圆轴。两侧轴端锯成方形,以便脚踏或手摇传动安装。
木齿。木齿呈牙齿状,由齿面和齿榫头组成。
小轮轴和木齿制作同上过程,小轮轴和木齿规制小于大轮轴。
主架。主架结构简单,做成栏杆式,下方盖衬板,防止小轮轴引水进入车身的水溢出。
组装。大、小轮轴置于主架两端。大轮轴置于主架外,通过杠杆固定在主架第一、第二立柱上。小轮轴固定在主架另一端第一立柱上。木链穿过大、小轮轴主架围合组装,插入竹削或木削固定。再配上脚踏或手摇构件及辅助构件,一台水车制作完成。
装修。有些讲究的水车,为防止木质霉烂,将水车漆上桐油和油漆,局部彩绘,便于长期使用和保存。有些为节省成本而直接素面使用。
由于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现代随着农用水泵的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水车链轮传动、刮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海岸港口斗式挖泥机泥斗就是从水车提水翻板脱胎而来。聪明的古代人民通过水车创造出水能转化成机械能的工具,还可以用于粮食的加工等,如水碓,利用水从高处流下释放的势能转动轮轴,再拨动碓杆上下春米。根据此原理,水磨以水势能冲水轮盘,从而带动下磨盘的转动,达到粉碎谷物的目的,多用以磨面粉。
二、西垟彭氏车骨
西垟自然村属钱库镇车头行政村,其中有彭氏一族,在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100年间,以制作农业水稻田灌溉之用水车车骨与耕种水田的木犁农具,名著江南垟。
其始迁祖彭帝均生于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原籍瑞安市林垟蔡桥地方,为蔡桥彭氏第十六世子孙。蔡桥位于瑞安飞云江畔,当地村民世代精于制作水车木犁等农具技艺。蔡桥师傅造的水车由于设计得弧度得当,易于将河中水拉上岸,农民称为“好上水”,其水田的木犁使牛在耕田时走行平直,吃土深浅适中,深受农民兄弟欢迎,在温州地区全域颇有名气。笔者小时候家中耕种了不少水田,是种田大户。自然少不了要添置这些农具,记得有一次家中长辈专门去瑞安蔡桥聘请师傅造了不同型号三张水车,一张是河水满时灌田用的“丈六”(指水车车桶水槽长度鲁班尺一丈六尺,以此类推),还有“丈八”水车是河水较浅时用的,车桶最长的为“双丈”,这是天气久晴河水浅到河床时旱天才用。三张水车完工之后师傅用不同颜色的油漆将水车上漆、画画。分别在“丈六”水车桶两边桶身画上水草、太阳、月亮,“丈八”水车上是水草螃蟹,“双丈”水车上则是绿叶白花(其意是白花少见,此水车不常用),也是农家渴望风调雨顺好年成的心理,真是匠心独具。
彭氏的水车与木犁是传统产业,而且居家生产,其成本低廉,工场占地小,手工生产,工艺并不复杂,收入颇丰,算是农家的好副业。祖上为了使其技艺不外传,保住子孙后代这条致富门路,还曾立下了“内外有别,传男不传女”的族规民约。早在光绪年间在蔡桥彭氏宗祠内曾立有以此内容的禁碑,现已移存瑞安市文化馆内保存。这也是旧时常用保护技术专利措施,这一种工艺在族内世代传承,地方上也不乏能工巧匠,当年的彭帝均就是族中的佼佼者,他不但身怀一手精湛的制作车骨木犁的技艺,而且他还具有不安现状,开拓创新精神。他弱冠之年就胸怀大志,以只身闯荡天下之志,开辟一片广阔崭新的产业天地。他独具慧眼相中号称“百里水乡”的“江南垟”(指鳌江以南小平原),这里地宽土沃,河道纵横,是典型南方水稻产区,当年有平阳县“米桶垟”之称,是极具发展车骨和木犁农具产业潜力的好地方。经过考察他选中地处江南中心地段的钱库镇作为立足点,先在北郊金家垟村落脚,开设工场后,又与当地大族陈家堡地方女子联姻成家立业,夫妇克勤克俭,使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随即在金家垟百花河对岸西垟的地方选址兴建七间大宅一幢,从此奠定了彭氏一脉在江南发展的基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00年间,依托着江南垟几十万水稻田的市场,几代彭氏后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到彭帝均孙辈就有子郎、子梁及曾孙后代兆锵、兆准、兆苍、庆连、庆珊时,西垟彭氏已有十几家成为制作车骨木梨的专业户,他们秉承上辈祖传技艺,诚信经营,勤奋敬业的精神,几乎包揽了江南垟这一行业市场,把这一祖传产业做大做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他们的产业达到鼎盛时全村年产车骨木犁上千副。
一个车骨呈“门”字形,一副车骨称为一槽车骨,因水车车桶长度而异由车骨连接而成,每一个车骨由车骨、车板、车栓、车板栓构成,各个车骨由车栓连接而成安放在车桶内,通常“丈六”水车一槽车骨为98个,“丈八”一槽为108个,“双丈”一槽为118个。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一个就成俗话说的“余头骨”,当地土语中的“余头骨”是多余的意思就出自这里,农民车水时通过车板把水拉上水车桶灌到水稻田里。车骨与木犁都以榆树木为原材料,榆树具有耐磨损、不朽、浸水不胀,干燥不收缩,宜水宜干的特点,农忙车水时车骨长期泡水,农闲时长期放置屋内都保持不变形。西垟师傅制作的车骨选料优质榆树,榆树长于水边,是旧时江南河道水边常见树木,便于车骨师傅就地取材。制作车骨的工具与木工使用工具相差无几,只不过是粗放一点,制作工艺由锯、砍、钻、削到安装,共有十几道工序,其过程力求精、准,其中尤其是“车栓”的制作,车栓是车骨之间相互连接的重要部件,它是一枚两头大中间小的木栓,只有中间小才能使两个车骨连接处好转动,如太大不易转动,还会使车骨洞挤裂,太小车栓容易折断,这样在车水时造成脱宕,“脱宕”是车水的大忌,会致车骨和车板损坏,酿成生产停工事故,西垟师傅生产的车骨有祖传工艺,功夫到位,在使用时一般不会发生“脱宕”现象,据当地老农说,一槽崭新的车骨可以用上十年,只需每年“春耕”或“双夏”农忙前经过一次检修就行,检修又叫作“盘栓”。所谓“盘栓”就是将全副车骨中上年生产中损坏车板车栓换新,这时农户只要需要,就能随时到西垟地方聘请师傅,他们会随叫随到,竭诚为农家的车骨“盘栓”,因而西垟车骨因深受江南样农户的青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农业合化道路,并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使农民兄弟摆脱了笨重低效的体力劳动,以机械替代手工。几千年农耕社会使用的水车也被先进抽水机所代替,新的先进生产工具替代了陈旧笨重的老农具,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水车也因时淡出人间,至改革开放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现在在江南垟已很难找到完整一副水车了。20世纪80年代后,聪明勤奋的西垟彭氏人以制作“饭菜票”与“市场筹码”的塑片,实现了产业的更新换代。(黄孟广、薛思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具大全
农村的农具
劳动工具收藏 一个有待开发的金矿
记忆中的牛车盘 ▏马茂松
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
农具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