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台知青岁月【六则】:难忘军民鱼水情

  火桶,或方或圆,以圆型居多,故谓之火桶。上世纪70年代,在我插队落户石台兰关上石队的三年间,火桶曾伴着我渡过了一个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四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忘不了皖南山区的火桶。每每到了冬天耐不住江南城市的严寒,便怀念起山区家家户户用来过冬的火桶。

  火桶取暖即舒适又节省。取几块上好的木炭放进盛有灶膛热灰的火盆里做底火,加进一些烧红的炭,上面仍以热灰覆盖,如此可保温一整天,临睡前还可利用余热烘烤鞋袜。插队落户的时候,每逢数九寒冬,当干完一天农活收工回来,晚饭后我们五个女孩子便很惬意地坐在火桶里或看书、打毛线,或磕瓜子聊天,享受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

  当年在贫困山区,谁家来了客人,热情的主人总是先把客人让进火桶,递上一碗热茶水,再从火盆里掏出香喷喷的烤山芋待客。这样,烘着火,边吃边聊,一会儿身上的寒气就驱散了。我曾经在一位老乡家里吃一回烤粽子,那只豌豆粽从火桶里扒出来黑乎乎的,可剥开粽叶香气扑鼻,十分诱人,食后余香绕齿不散。

  山区交通不便,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电影。一个寒冷的冬天,听说社里将放映故事片《洪湖赤卫队》,这一晚,我们知青点的五个人兴致勃勃地步行六里地去兰关公社看露天电影。到达放映场地,一看早已挤满了观众。我们没有凳子可坐,只好踮着脚、伸直脖子看屏幕。尽管滋味不好受,可片子好,大家不知道疲劳也忘了寒冷,直到跑片、换片时,这才感到腿肚子发胀,手脚已冻木了。

  真羡慕当地的村民,他们裹着头巾,一个个团坐在火桶里,似乎感觉不到山风的凛冽。我有幸被一位好心的大妈邀请坐进她家的火桶,虽然只坐到一点点板凳头,而那份暖意从脚下一直暖到了心头……

  曾经在山区小学当过一年代课教师,记得那年冬天冷的早,当入冬的第一场寒流来临时,我正担心一些衣着单薄、甚至连袜子也没得穿的孩子如何坐在冷冰冰的教室里上课时,没想到这天学生家长不约而同地送来一只只小火桶。于是,孩子们每天早晨从家里拎着用废旧铁筒制作的盛火容器来学校上学,任凭室外北风呼啸,他们坐在火桶里听课、做作业,脸上烘得红扑扑的。

  中午路远的孩子不回家,喝着学校免费供应的白开水,吃着火桶里烘烤的热乎乎的玉米饼、烤山芋之类食物,午饭也就解决了。孩子们很懂事,碰到那个同学炭火不好,熄灭了,大家就从自己的火桶里夹块炭火鼓起腮梆帮忙把火吹燃,天寒地冻,他们知道离开了火是熬不住的。倒是我这个教员,只有在下课时,才将冻的快捏不住粉笔的手伸进学生的火桶里暖和一下。

  虽然城市的冬天有空调、电热器取暖,可我仍然留念皖南山区那古老、沿用至今的火桶。



二、养鸡的故事

  黄鼠狼又叫黄鼬、黄仙,是鸡的天敌。它有一身光滑柔软、绸缎似的黄毛,属于体形小、行走快,逃离迅速而无法抓捕的一种小动物。黄鼠狼的嗅觉、听觉异常灵敏,善于捕捉幼年鸡崽儿,一旦瞄准目标,黄鼠狼会箭一般地扑上去紧紧咬住猎物的颈部、吸食鸡血导致鸡的快速死亡。

  我在两个地方看到过这种小动物,一是皖南山区石台插队落户的上石队,一是目前生活的正规住宅小区一一凤凰城北岛。前者是山里出没无常、令人伤透脑筋的野生黄鼠狼,后者是芜湖市政府有意投放的,用以控制老鼠的过度繁殖,是消除鼠患的家园保护神。黄鼠狼除了吃鸡,还吃老鼠,也是鼠的天敌。

  每每看到黄鼠狼旁若无人般地穿越在小区的树木、花草丛中,便会想起40年前那些无辜、可怜的小鸡崽儿。


  插队落户的第一年,知青小组养了10鸡,是知青的家人养了两个月之后带来的。鸡的翅膀上刚长出不多的一点羽毛,身子光秃秃的,还是些鸡娃娃。当地民谣:三个月的鸡、叽叽叽,三个月的鸭、动刀杀,鸡比鸭长得慢多了。我们每天用稻谷、菜叶精心喂养,期盼着鸡儿羽翼丰满、快快长大下蛋供我们食用。10只鸡中若有五只以上母鸡,产起蛋来数量不会少,够我们吃的了,当时是这样盘算的。

  村民家家养鸡,他们的鸡是老母鸡孵化出来的,一群小鸡有老母鸡带着,长得既快又好。我们的鸡是散养的,一天喂食三次,一般无人看管。每天都要出工干活,没有闲功夫成天过问这些鸡。再说了,鸡是不用人围着它们转的,家鸡只在家门口活动,自己会回家,听到呼唤声会飞快地围拢过来吃食。


  头一个月平安无事,小鸡长大了一点,又长大了一点,羽毛也多了些,毕竟小,公鸡母鸡无法辨别。这个倒不着急,鸡群中总会有下蛋的母鸡,社员是这样说的。事实正是这样,这年年底鸡下了蛋,我们天天吃鸡蛋,只是鸡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有一天,我在喂鸡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只,哪天少的没人清楚。丢掉一只鸡虽说有些心痛,可也没怎么往心里去,毕竟是偶然的一次。只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又丢了两只鸡,也不是每天丢,十天半个月的少一只。奇怪呀,与村民房子连着房子,大家住一起谁偷谁家的鸡呀?再说了,这么小的鸡谁会吃它的肉?问了一下村民,说是黄鼠狼干的坏事,有人曾在别处看到黄鼠狼拖鸡,也有人家的鸡死掉或是丢失,不过别人只发生那么一次,不像知青小组接二连三的丢鸡。


  农村干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的时候回到家天就黑了。鸡最怕天黑,到了晚上它们就要进窝,为了方便小鸡自由进出,也为了日后生蛋方便,我们在厨房门的下方开了一个小方孔。当外面太阳大、鸡耐受不了高温的熏烤会自动回来纳凉,天黑了鸡自己晓得进窝。大白天村里都有人,鸡在户外活动比较安全,莫不是小鸡进厨房时,黄鼠狼尾随其后、跟进厨房伺机作案?

  直到有一天中午我打开厨房门,亲眼看见黄鼠狼在咬鸡、亲耳听见鸡受到惊吓发出的惨叫声,还有黄鼠狼逃离现场的一幕惨剧,这才证实鸡丢失的真正原因,元凶正是黄鼠狼。

  知道了又能怎样,谁能逮得住精灵似的黄鼠狼?此后,只要有空我们就往家跑,尽量保护鸡的安全。可是防不胜防,最后,只有4只鸡活了下来,好在鸡长大了,黄鼠狼没有再来侵犯。


  一公三母,四只鸡全长成两斤多重的大鸡了。成年鸡每天要消耗很多谷物,公鸡留着没啥用处,我们早早杀吃了,省下的稻谷养肥母鸡好下蛋。

  这年冬天快过年的时候,鸡的羽毛丰厚、鲜冠红耳,三只鸡陆续产蛋。我们用一只大竹篮做了一个专供鸡下蛋的窝,选用干净、柔软的黄稻草垫底,人看着都舒服,何况鸡呢。你想不到,这鸡下蛋还挺讲究的,进窝产蛋前还是认真地用脚爪东划西划整理了一番。鸡也爱清洁,窝里从未染上粪便。

  每天收工回来鸡窝里总会有鸡蛋,拣蛋的感觉不错,谁先看到谁拣,都会在第一时间取出存放起来。


  人工孵化出来的鸡称火炕鸡,很难养,但产蛋率高,三只鸡几乎每天下三个蛋。有了新鲜的鸡蛋,我们的伙食有了很大改善,每天吃蒸蛋,三个蛋蒸一大碗,一人几勺碗就见底了。优质蛋白质滋养了我们的身体,一个个健康结实。

  也不知哪天,我们偶然发现三只鸡产蛋的数量大于三,后来又发现鸡窝里有两只鸡同时在下蛋,而另一只鸡则在一旁徘徊等候……显然,有的鸡不是知青小组的,也不知是谁家的。很有趣,鸡也喜欢凑热闹,彼此依偎在一起下蛋。自家鸡窝里拣的蛋自然归我们所有,没偷没抢啊。

  后来,有邻居自言自语,明明我家的大黄鸡今天要生蛋的,蛋却没了……再后来,掉蛋的人家每天早上开鸡笼时摸鸡屁股,发现有蛋就把鸡关起来生在自家鸡窝里。这之后,三只鸡产蛋量恢复了正常。


  都知道这个秘密,心照不宣没人说出来。40年过去了,曾经的秘密不再是秘密,反倒成了开心、有趣的往事……也只有特定的年代才会有这样特定的小故事。

  倘若没有黄鼠狼的入侵,10鸡会全部养活长大,而其中又有六、七只母鸡下蛋,那该美死我们了。可话又说回来,果真全养了,只怕没那么多稻谷喂它们,要知道,我们的饭量也很大呀。三只鸡是定量供应的,只有在它们下蛋的时候才额外奖励一把稻谷,半饥半饱,它们自会外出觅食填饱肚子。

  现在看来,失去6只小鸡没什么好遗憾的,凡事有利有弊。

  写出来,与同龄人分享,但求一乐。


三、搭便车的故事

  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插队落户的岁月——

  与上海知青相比,高中毕业上山下乡落户本县广阔天地当新农民,生活有诸多优势。回家方便,有了困难向父母求援方便,早上洗的被子,母亲下午赶来替我缝好也是有的。下放头两个月,知青小组五个人的家里时有慰问品送、或是托人带来一一油、蛋、肉及零食类,可这不是长久之计。社员家家户户养鸡,鸡蛋是生活必需品。我们也想喂养几只鸡,若每天在鸡窝里拣几个蛋改善生活该多好啊。

  这年我回家过端午节,顺便将父母替我养了两个月大、翅膀已长出新毛的5只小鸡带回知青小组,组里还有一个知青也同家里讲好,有5只稍大点的鸡带来。毛绒绒的雏鸡死亡率高,两个月大的鸡一准养得活。

  村民知道我要回家,纷纷托我办事儿,有买绿豆糕的,有买香烟、红糖、白糖的,还有买铁钉的……自己和小组几个人都有东西要带,回来一定超负荷。

  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村民托我代购的紧俏商品一一烟和糖的数量告诉了母亲。我眼巴巴地看着母亲,希望她说出“没问题”三个字。母亲是糖烟酒公司会计,她或许有办法买到这些凭票才能买到的紧俏商品。至于有几成把握是说不准的,那时物质匮乏,每人每月仅发一两五的糖票。那天我母亲不动色声,在她脸上始终找不到肯定或是否定的答复。我想,没必要给母亲施加压力,相信她会尽力的。

  我抓紧时间去各家走动,完成小组姐妹交付的一项一项的任务,去商店买回能买到的、一些普通的东西……到了第二天,我坐立不安了,心里总是惦记着村民托我买的糖和烟……捱到中午,母亲总算下班回了家。只见她不慌不忙、变戏法似的从拎回来的一个包里取出一包包的红糖、白糖,有一斤一包的,有两斤一包的……还从衣袋里拿出一张纸条,说是主任刚批的一条飞马牌香烟……啊!那一刻,我觉得母亲特别有能耐,别人办不到的事,她全都办到了,心里好感激她。

  一个大纸箱整整齐齐地装满50条飞马牌香烟,这箱烟就放在父母房间的蚊帐后面,柜面上是看不到这种好烟的。当时的烟民都知道,“飞马奔腾”、“东海无边”、“前门开后门”、“农村一片光明”……公家的烟虽然存放在我们家,没有批条是不能随便动的。公司领导同情职工子女下放农村的苦衷,因此爽快大度地批了一整条的好烟。

  在父母的帮助下,我的东西很快分类打包好。10只鸡分别放进两只不大的纸盒里。活的东西挺麻烦,不能压不能挤,好在家人会送我上车,至于后面的事只有靠自己了。

  午饭后,我即准备去车站等候路过石台的长途大客车返回下放的上石队。这天,我的闺蜜一一邻居小胖子也过来为我送行。哥哥已下放,小胖子无需上山下乡,高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了。她长相甜美、活泼可爱,且很会处人处事。考虑到我带的东西多、乘坐拥挤不堪的大客车不方便,还有过路车若是客满、若无旅客在石台下车是不会停车的,到时走不掉又折回来岂不恼人,我只请了两天假呀。闺蜜想了想对我说,你家后院的马路上停着好几辆军车,说不定去兰关方向,你等着,我去问问!

  一会儿功夫,她回来了,说有辆军车正好去兰关,讲妥了,带人没问题。真是太好了,闺蜜的一句话帮了我的大帮,地上大一包小一包的行礼不用发愁了。

  这是一辆军用大卡车,晴好天气没盖雨布车箱敞着的。我先爬了上去,下边的人将行礼一件件地递给我……就这样,不用买票不用等候不用抢占坐位,我轻轻松松地上了车。

  真是运气,车上只有三个当兵的,行礼散散的放着仍空下许多地方。小鸡叽叽喳喳地在纸盒里叫着,委屈它们了,若是我一人在车上,定会放它们出来玩耍的。没地方坐没关系,学人家两手抓住车顶上的铁柱、身体紧靠着车身,有支撑就行了。我有晕车的毛病,新鲜空气很重要,在大卡车上,我尽情地享受着流动的新鲜空气,尽可能地放松自己,乘车的不适感大大减轻。

  车启动了,一路风景如画,过了横渡到了新桥,车在通往祁门方向的一个岔路口停了下来。一个军人对我说,他们要去洪卫团部办点事,一个小时后就出来。问我是一同前往,还是下车等候……我傻眼了,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啊,怎会有这样的插曲?事先为何不说清楚呢。本就有晕车的毛病,大货车虽说没有晕车反应,可也谈不上舒服,没奈何,我只好下车原地等候军车返回。

  那时家人没给我买手表,什么时候下的车、又等了多长时间我不清楚,感觉等了很久很久,感觉太阳不再猛烈,感觉焦虑、不耐烦,感觉不能再等了……看着一辆接一辆的大货车从身边呼啸而过,我几次想招手、想让陌生的货车司机停下来带上我一程……然而,我始终都没有挥动手臂。我不敢轻举妄动,我害怕上陌生人的车。

  那辆军车像是蒸发了,他们居然忘记有一个女知青在马路边翘首盼望、苦苦地等待……凭感觉,时间过去有两、三个小时了,我终于失去了耐心、果断作出决定,边走边等。

  我找了一颗小冬青树,试图折断它当扁担使用。我将冬青树上细小的枝叶全部扯断,然后用尽全身力气往下压树干,直压得树身大幅度地弯曲,可是小树不屈不挠、顽强地同我抗争着……没有柴刀是没有办法弄断它的,我只有放弃。

  路边一块菜地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豇豆,一尺高的植株已长出寸许茎蔓,这些触角需要缠绕在其它东西上才能向上延伸。园子的主人已为每棵豇豆备好了木棍,一根根整整齐齐地插在植株的旁边。我打上小木棍的主意了,情急之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从中挑选出一根稍粗、稍直些的棍子作为应急扁担,当时也只能这样了。

  我将棍子的一头栓上沉甸甸的竹篮,另一头则挂上拎包、挎包和手袋,将10只鸡合并装进一个纸盒里,便挑着担子、捧着鸡出发了。

  滋味真的不好受,这根新扁担是山里才有的那种杂木,叫结栗子,属于灌木类,一般用于烧火柴。这种树质地坚硬、韧性强,有良好的承受力,挑30斤重的东西不在话下。只是木棍圆滚滚的,与肩膀接触面小,且上面布满刺状洐生物,扎的人生痛,我是负重负痛前行。

  山里人挑担子都这样, 开始走的快,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放慢了脚步,左肩右肩不停地更换着挑。都说远路无轻担,我算是体会到了,平时能挑100斤重的担子,那是因为路近,今天30斤重的东西显得格外的沉重、累人。路漫漫似无尽头,当时多么希望有人帮我一把啊!一路上盼着遇上好心人,又害怕遇到坏人,盼着、胡思乱想的……

  途中也曾经过两个村庄,看到几个上海女知青在地里干活,我真想走过去恳求她们留我住一晚……然而想终究是想,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来。6月的太阳看似偏西、快落山的样子,却始终伴我同行,像是在安慰我、鼓励我不要停下脚步。

  汗水将的确凉衬衫浸的透湿、肩膀被戳的钻心地痛,两手捧着鸡,胳膊也酸的不行,口渴又不敢去喝路边沟里的水……绝望、委屈,不争气的眼泪像决了堤的洪水刷刷地流出来……

  即便精疲力尽、狼狈不堪,可我也没舍得扔掉手中捧着的10只鸡。在我眼里这不是几只鸡崽儿,长大了将是无数鸡蛋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刻的我正是宁死也不肯弃财的守财奴。

  哭是没有用的,这我很清楚,只有不停地走、走到兰关就有办法了。也不知挨了多久,太阳完全下山了,我终于看到了兰关中学所在地,终于在走完一段上坡路后到达人口密集地一一兰关公社。

  供销社早已关门,一位营业员住的房子朝着大马路,门是开的。都是熟人,我在他家门口放下肩上的担子坐了进去。我简单地交待了几句自己的遭遇,便接过水杯一阵痛饮。这时营业员的家人不声不响地出去了,一会儿又折回来将手中的两个馒头递给我让我先垫垫肚子,她说是在公社食堂为我买的。确实是饿了,可我没有一点食欲,一口馒头也咽不下去。

  外面的光线越来越暗,还剩下六里地,不能再打扰人家了,我要回到上石队,回到知青小组、躺到自己的床上去。休息了一会儿,感觉精神好多了,道谢之后趁着天色尚未完全黑下来我继续赶路。

  先是走过下石队,往前便是一大段无人烟的地方,一边是山,一边是河。令人恐怖的是有一处山体下面被齐刷刷地削去一截、露出黑森森的半截棺材洞口。不要说走夜路,大白天一个人我也不敢经过此地啊。而此时的我已没有退路,只有咬住嘴唇,加快脚步过“鬼门关”。

  “鬼”是不存在的,尽管毛骨悚然,尽管屏住了呼吸,而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点鬼的迹象。说过鬼门关那是自己的想象力过于丰富罢了。

  这条路太熟悉了,我知道快到村子了。前面有人走过来,我迎面而上,若是歹徒我会大声喊叫,村里人是听得见的。看清楚了,与自己擦身而过的是两个赶路的军人。紧绷着的一颗心终于放松下来,前面部队营房、村旁小桥和知青小屋依稀可见,此刻在我眼前分明是一幅意境浓郁、亲切和谐的山水画面啊!

  就在我向木桥走去的瞬间,一辆军车开了过来,与我几乎成直线、反向开进村子对面的禁区一一军事基地。当时我就在想,说不定正是自己久等的那辆军车……

  村民、小组知青正端着凳子往桥这边走,他们是去部队营地看电影呢。此刻的我只想休息,即便首映《泰坦尼克号》也不关我的事了。

  ……


  第二天,在村口碰到几个当兵的,习以为常,我无需留意谁是谁。在我眼里,军人是一个整体,人人长得都一样。后来,村里一个社员告诉我,这几个军人说我才搭乘过他们的车,为何见面不理人?为何不等他们的车回来……

  天大的时差啊!果然是那辆车上同行的几个军人。我有必要告诉人家自己的历险记吗?军人自有任务在身,犯不着放下军务送一个老百姓回家。再说了,或许人家认为我曾展开笑脸、随便搭上一辆车早早地到家了呀!




四、在山村当代课老师

  插队落户的时候,曾在皖南山区一所村办小学当过代课老师,十八、九岁为人师表,教学经验谈不上,但凭着一份执着和爱心,一心扑在教学上,对山区的孩子也算尽责尽力了。

  当年说是一所小学,其实只有一名教员和二十几个学生。山区条件差,学校没有固定的教员,代课老师也都是些下放知青,他们一般教上一年半载的就走人了。上面对教学没什么要求,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高,老师能管孩子,还教他们读书识字,孩子长大了不是睁眼瞎,会记工分,能写封家书也就行了。

  我插队的村子叫上石队,相邻的是茅屋队,两队距离公社有八里地,公社小学只收四年级的学生,一到三年级的孩子上学问题由生产队自己解决。孩子总不能不上学,两队一合计,盖了一间小平房,配上桌椅、黑板,在门外平整了一块地做操场,小学也就建成了。


  这年下半年,村办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招工走了,两个生产队在物色新代课老师人选时竟然想到了我。当老师不用日晒雨淋干体力活,工分也不少记,是个让人羡慕好差事。后来听说,挑选我当代课老师是因为队长看中了我的文笔。

  那年春节,队里按照传统惯例为当地驻军送锦旗和慰问品。有人提出,年年锦旗上都是“拥军爱民”四个字,今年该换幅新的了。当时我正好在场,队长便说,让知青出个好句子。于是我脱口而出:紧跟华主席,联防保江山!谁知话一出口,大家都说好。那年华国锋刚上任,锦旗上用这10个字再合适不过了。不用说,给部队官兵的慰问信也是我执笔的。就这样,我成了一名村民们信得过的代课老师。

  与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一《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小王老师相比,我比她大不了多少,管孩子同样没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三个班的学生共用一间教室,给一个班上课,其它两个班的学生耐不住寂寞会趁机起哄,等我好不容易让这边的安静下来,那边又乱叫乱嚷,常常弄的我顾此失彼、应接不暇。

  刚开始我感到压力挺大,几乎想打退堂鼓了。后来采取先让两个班的学生背课文、做习题,说好20分钟后抽查、提问,这边抓紧时间给另一个班的学生上课,等布置完作业再换一个班。

  三个年级的学生人数虽说不多,可老师却忙得不得闲空。备课、给学生批改作业一般都在晚上完成的,星期天还要抽空作家访。当了老师才知道,教孩子不容易,每天要付出很多。


  有件尴尬的事令我至今难忘,班上总有调皮生以上厕所为由外出玩耍,而其余的学生也跟着效仿,这让我毫无办法。一次,一个男生又提出上厕所,我怀疑他是装的,便派一个老实点的学生尾随其后,看他是不是真的去了茅厕。

  不一会儿,派去的学生急急地回来向我报告:说某某同学是去了茅坑,我看他用力解,只尿了几滴尿……他的话一落音,同学们哄堂大笑。我的脸部一阵发热,赶紧让这个学生回到座位上。自己还是十八岁的未婚女子,谁让他观察的那么仔细呀!

  相比之下,体育课就轻松多了,三个班一起上大课,无非是捉迷藏、玩玩丢手帕和接力棒赛跑之类简单的游戏。遇到下雨天,我就给孩子们讲故事,像《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之类的神话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难度大的是每周一节唱歌课,也是上大课,只是我对音乐不在行,可又不想让孩子们失望,先是将自己熟悉的、会唱的几首儿歌教孩子们唱。教完之后,我就将高中老师教的那么一点点简谱知识尝试着自己学。

  县上知青办赠送的三集《战地新歌》帮了我大忙,每集后面都附有十多首儿歌。4/4、3/4拍的学起来有难度,2/4拍的简谱容易掌握些,我便一遍一遍地练习,现买现卖,学会一首教一首。我教的认真,孩子们唱的也起劲。每每听到孩子们唱着自己教的儿歌来课堂上学,心里便感到特别的滋润……

  直到现在,一些儿歌我还能完整的唱出来 一一 《小蜜蜂嗡嗡叫》、《太阳出来红艳艳》、《井冈山下种南瓜》……

  后来我也离开了那个小山村和那所小学校。直到10多年后偶尔一次出差经过205国道、当汽车翻越距离石台县60里地的愁岭时,我要求司机将车停在离马路不远处的一所小学旁,径直走了过去。


  还是那间熟悉的小平房,只是学生放寒假,教室里静悄悄的。我在教室门口徘徊着,眼前仿佛出现十多年前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见来了当年的知青,附近干活的村民陆续围拢过来。一番寒暄之后,他们说,自我走后,村里人念叨了很久……城里来的知青全都回城了,现由回乡知青担任小学教师。那天,人群中有一位抱着孩子年轻的母亲朝我喊了声:老师!我茫然地朝对方笑笑。她说,你教过我的呀!……哦!我想起来了,她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曾担任过班长、帮我处理过一些班务琐事。我走了过去,亲了亲孩子可爱的脸蛋。

  这位昔日的学生对我说:你走后同学们可想你了,至今我们还会唱你教的歌,还记得你讲的故事……

  庆幸自己兢兢业业,给孩子和孩子们的家长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五、难忘军民鱼水情

  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是插队落户的第一个农历年,响应公社“大干干到二十九,吃过年饭就动手”的号召,知青小组五姐妹留在皖南山区石台县上石队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临近大年三十,我们去公社食品供应点买了肉,蔬菜园子里有,几只母鸡每天下蛋,炒了瓜子、花生,队里安排人手为我们做了两桶豆腐……年货算是有了。每天出工、抽空备年货,生产队长还安排知青给当地驻军写慰问信、做锦旗。劈好的几板车木柴、现做的几桶豆腐让知青同社员一起送到部队营房,我们还应邀参加军民茶话会……忙得不亦乐乎,却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除夕夜,我们自烧自吃,鸡、鱼、肉、蛋,四缺一,山区缺鱼,很少吃鱼。与平时相比,桌子上的菜够丰盛了。此后被社员你家请过来、他家请过去。山里人待客实在,我们更是不折不扣的吃。

  各家待客方式不同,对一锅熟印象较深。一口大铁锅内,各式年菜分层煮熟,大块红烧肉放在锅的底部,随后笋干、山粉圆、豆腐、干萝卜丝、粉条……一层层地铺满,干红辣椒必不可少,起主要调味作用,此外,葱、姜、蒜香味扑鼻,热气腾腾的一大锅,佐以自酿米酒助兴,越吃身上越热乎。


  有几户条件好些的人家则大盆大碗的,红烧、爆炒,卤的、凉拌的……菜虽多,可面对的是几个“吃货”,不管端出来多少,也不论荤的素的,吃到最后盘盘见底。从主人惊讶的脸上我们读懂了其中的含义一一可真能吃啊!

  往年总是闹年饱,过年零食多、吃饭少,也只有这个年是唯一,零食吃得多,饭也吃得多,一个年过下来,体重增加了好几斤。

  说是革命化春节,倒也没感受到多少政治气氛,毕竟是传统节日,大年三十、初一不用出工,随后几天象征性地出出工,干得是轻松、稍干净些的活儿。姑娘们围上艳丽的围巾,系上飘逸的丝巾,穿上平时不常穿的、“时尚”一些的冬装。与平时相比,春节期间难得放松了几天,五姐妹脸上洋溢着节日满足而愉快的笑容。


  初七日,有人提议包一次饺子吃。一想到饺子特有的鲜美味道大家来了兴致。不会包没关系,想想也就那么回事,剁馅、揉面、擀皮、捏上下锅煮呗。

  肉是现成的,那天买了面粉、割了韭菜……大家正忙着,有两个军人进村走了一圈之后来到知青小组,说是中队长让他们挨家了解一下借用老百姓的刀、锄头之类农具是否归还,是否损坏……那天他们用怀疑的口气问我们是否包过饺子?会不会擀饺皮?我们如实回答此前从未包过饺子,至于饺皮嘛,可以擀一张大皮子,然后用碗扣上去,一个一个地压出来就行了。两人听后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便不由分说、坐下来动手帮忙。

  两个军人揉面、擀皮,调馅……差不多忙了一个来小时。饺子要下锅了,部队吃饭时间也到了,就这样,一个饺子没吃上,说走就走人了。


  几天后,其中一个叫小马的军人告诉我们,那天回到营房曾有几个战士开他的玩笑,说他傻,说他辛辛苦苦替人家忙活了半天没尝到饺子的味儿……幸而指导员替他解了围,指导员说是自己有意安排两个战士去知青小组实践一下厨房技能的。

  后来才知道,部队领导喜欢几个多才多艺的城市兵,尽可能地找机会安排一些“美差事”让他们去完成。

  插队落户第二年的“八一”建军节,从军营里传来消息,部队将与地方老百姓举办一次联欢晚会,不用说,参加文艺演出的人选非知青莫属。那一晚,上石队表演的文艺节目、尤其是两个舞蹈颇受观众欢迎。

  一组青年短裙舞一一《阿佤人民唱新歌》跳得活泼欢快,一组朝鲜民族长裙舞一一《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尤其令观众为之倾倒。明亮的灯光下,鲜红的曳地长裙映衬着洁白的上衣,优美的舞姿合着轻柔的乐曲,还有姑娘们如花笑靥,赢得了阵阵掌声……晚会获得了成功,以至此后的几天里,社员们在田间地头谈及文艺节目仍津津乐道……可我们清楚,若不是三个军人全力协助,靠我们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次文艺演出的一一


  建军节前夕时值盛夏,几个军人应邀为老百姓,亦即知青表演的歌舞伴奏配乐,他们很守时,当我们收工回来,三个军人早已军容整齐地在门外等候了。除了相声无需协助,像独唱、女声小合唱(表演唱)、舞蹈,都需要乐器伴奏。有几首歌缺少歌谱,我们为无法伴奏而懊恼,谁知没有歌谱能现场作谱,我们一边唱,他们一边用笔写谱,几遍唱下来,歌谱也就有了。

  最苦的是晒稻场排练舞蹈,太阳西下、水泥地面热浪逼人,我们放下锄头即列队排演。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姑娘们挥汗如雨,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三个军人比我们也好不到哪儿去,长袖白衬衫,草绿长军裤,还穿着皮鞋,也是一身的汗水。排练中大家十分投入,沉浸在舞曲及歌声中,忘了炎热与疲劳……现在想想仍是不可思议,没工分、没报酬,部队首长只不过提议而已,没人强迫我们啊。

  即便这样,三个战士仍乐意前来,还因此引起营房他人的羡慕和嫉妒。倒也是,没有文艺专长的人想来还来不了。大山中的军营生活单调、枯燥由此可见一斑。


  部队营房里都是些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小伙子,而知青小组五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更是大山深处一道清纯、亮丽的风景线。也只有今天才敢坦言,二者之间确实存在那么一种神密感和自然而然的吸引力。若不是部队规定在先,若不是女知青的矜持、含蓄和羞涩,在文化生活匮乏的那个年代,青年男女之间说不定会绽放出一束束爱的火花、演绎出一幕幕浪漫而温馨的爱情故事。

  60岁互称帅哥美女只怕是牵强附会,而40年前的我们称帅哥美女正当时。

  记得一个战士临退伍前来到知青小组,他说自己其实一直想过来坐坐、同我们聊聊天,只是害怕别人说闲话影响加入党组织,因此不敢接近我们。结果通知下来要退伍了,组织问题却没解决,这个战士说着,说着,眼睛红了……


  因为工作组入驻上石队,每周二、周五晚上雷打不动组织社员学习,无非读报、读材料,不识字的男女社员总是朝后坐,妇女不敢纳鞋底,只求打瞌睡时不被人看见。

  军营中有个爱学习的战士小龚被推荐担任学习辅导员,他工作很负责,认真讲解国家大好形式,大声宣读学习材料,是一个高纯度的年青人。知青也是学习骨干,参与讨论、轮流读材料。村里有很多文盲,对于一字不识的村民究竟学到了多少东西,谁知道呢,感觉就是工作组、部队战士、队干和我们几个知青在学习研讨,其他人凑数而已。因为是上面布置的政治任务,尽管一天劳作下来疲惫不堪,竟没人说一个不字。

  除了学习,还要办墙报,定期给有文化的年青人布置任务,写文章、写诗贴在墙上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当年我是个积极分子,踊跃投稿办墙报,通过与文字的亲密接触,或多或少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为日后当代课老师打下了基础,亦为日后招生返城创造了条件。这期间,墙报出题、稿件修改、专栏编排……战士小龚付出很多心血,退伍回靖江老家后仍与知青小组保持书信来往,他是一个爱学习、求上进的好战士。

  小龚曾向部队领导主动请缨,放弃星期天休息日全天与村民一起出工干农活,他特别能吃苦,重活脏活抢在前,因此赢得社员一致好评。


  一次,小龚发高烧正患着病,可他仍然坚持出工干体力活,终因支撑不住晕倒在田里被送往团部医院……

  那天队长找了我,破例让我不用出工在家为解放军战士小龚写广播稿,说是工分照记,材料一定要写好。我没把工分当回事,自己亦被战士小龚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于是很投入地写了长长的一篇事迹材料。该稿曾在公社广播站连播了三天。后来,当兰关公社小学需要一名代课教师时,不知怎么就推荐了我,猜想与那篇广播稿有关吧。宣传好人好事,想不到自己亦被人关注……

  军民鱼水情在上石队处处能体现得到,部队协助架设电线,山里人家家户户有电灯;村民小病不用去医院,村口军营里自有卫生所,就诊方便且收费低廉;双抢忙不过来,只要队里说一声,几十个军人打突击、义务抢收抢种;救火、救灾……军人冲在前头。

  有一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通往村外的小木桥岌岌可危。一天,村里一户人家上小学的女孩放学回家行走于木桥上,不巧,恰逢木桥在水流冲击下桥面与岸边木桩脱离,人、桥同时卷入河水中……没人会水、没人敢救,而不远处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听到村民的呼喊声则飞奔过来,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救起了女孩。


  一个冬天的傍晚,部队营房放映故事片《铁道卫士》,那天,知青小组轮到我烧饭,干完厨房的活儿电影已经放映了,当我拿着凳子经过一个社员家门口时,听到屋里有噼噼啪啪地响声,顺着声音从门缝看去,火光、烟雾……不好,着火了。

  我一口气冲进放映礼堂,对着众人高喊三声:汪松林家着火了……顷刻,人们反应过来,几名解放军战士以最快的速度跟着我跑进村,他们几脚踹开门,接着用盆用桶取水灭火。水沟就在门前,取水方便,尽管火势已窜到房顶,终因人多救火及时很快扑灭。着火原因是火桶烘烤衣物引燃而至,冬季常发生这样的火灾,这户人家共发生三起火灾,而三次都是驻军来人救的火。

  因国防统筹规划,上石队的一个山冲列入国家军事基地建设一一山冲一应山林资源(包括茶园),所在乡村必须放弃。服从大局,以国防建设为重,上石村民坦然接受。

  后来,部队还是考虑到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每到春茶开园,则安排部分官兵采摘,将青茶如数送进村里。4月份正值农忙,采茶、栽秧、割油菜……基地这片茶叶不费一人一工,完璧归赵,令上石村民好生感激。后来,山冲军事设施完工,仅剩下少数留守人员。人手少,茶林怎么办?部队又为村里几名党员干部办理了出入通行证,可随时打理茶园……部队切实做到了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


  至于为老百姓看病,为民排忧解难的一件件、一桩桩,村民念念不忘:某社员腹痛腹泻不止,眼前发黑腿发软,部队卫生员几粒药片服下去就好了,山里人惊奇,真是仙丹妙药!某社员高烧不退下不了床、干不了活,卫生员背上药箱上门诊治,一针葡萄糖,几片药,病人第二天烧退了,能下床、能进食了……

  诸多感人故事举不胜举,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热爱子弟兵,一如锦旗上伟人毛泽东写下的一一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忘不了上石队的知青生活,忘不了曾经的军民鱼水之情……


  上石队曾经窄窄的木板桥,如今是简易、宽些的水泥桥


  40年前的上石知青小屋,如今是一户村民的住宅


  弟弟途经205国道旁的上石村,曾与村民一起合影。40年过去了,我仍然认识他们





六、刀耕火种记忆

  刀耕火种是古代的一种耕种方法,把草木烧成灰做肥料,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肥沃、松软,不用下基肥、不用翻地即可播种,一般种植一、两年再易地而种。较之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已进化了一大步,若每年焚烧山林则对大自然造成伤害,这种最原始的耕作方式现在基本上不用了。

  40年前上山下乡落户皖南山区,看到当地村民仍有焚烧山林种植的习惯,我经历过一次刀耕火种,感觉与原始的耕作方式既相同,又不完全相同。当地村民并不依赖于刀耕火种生存,只是每间隔三年,有选择性地、小范围地烧一次山林。

  实施砍山烧山只为种芝麻,靠山吃山呀!我生活过的上石村以种植水稻为主,副业是竹、木、柴、炭、茶……油菜种的少,每年都要种芝麻,农民用生芝麻去油坊兑换生活必需的菜籽油和芝麻油。种的芝麻自产自销,用量不大,山区山多地少,种芝麻自然选择山地。


  芝麻是高等油料农作物,用原始种植方法产品颗粒重、出油率高,且口感好、粒粒香浓。芝麻附加值虽高,但种起来挺费事。

  山里人对自己的山场了如指掌,总有那么一些朝阳的山体长不出什么参天大树,年复一年都是些低矮的灌木丛,队里烧山种植自然将目光锁定在这样的山场。

  先是组织人手砍山,将绿山剃成大“光头”。芝麻属于喜温农作物,一般90天一季,冬末砍山,待木柴干透了,夏初烧山播种。砍山是个苦差事,刀刀用力,要穿上质地好、不易被杂刺划破的衣服才行,一蓬蓬的乱刺很难对付,稍不留神,好好的衣裤就被划上一道大口子。

  现在看来,牛仔衣最好,只是40年前没有厚实耐穿的牛仔服,所以山里人的衣服总是补丁摞着补丁,一身衣裤越补层数越多,越补越“暖和”。至于形象问题,当年的山里人似乎有这个概念,尽可能地将衣服补的整齐、补的好看些。


  一天山砍下来,胳膊又酸又胀,头发蓬乱、衣服破损,脸上手上总有划痕,当地村民都怕砍山,说是挣的工分还不够衣裤费……只是若不砍山,芝麻从哪儿来?田地少不说,田地种的芝麻哪能与山上产的芝麻相媲美?累归累,收工时每人还捎带木柴回家,知青也一样,拣粗的扛回去烧火做饭,一日三餐,木柴消耗量很大。

  两个月后,山上砍倒的杂木经风吹日晒由青转黄,已自然干透,点火烧山、种芝麻的时候到了。每逢此时,生产队长首先安排人手砍火道,以避免烧山时飞舞乱窜的火苗殃及相连的山林,让有经验的老社员看准风向点火,干柴烈火,一经点燃火势迅速漫延,眨眼功夫即成一片火海。

  记得烧山那天队里劳动力全部到场待令,尽管火道很宽,风向也是看了又看,可风助火势、烈焰冲天,跳跃的火星还是引燃了相连的山林……于是,众人在队长的指挥下赶至远些的地段砍新火道,用以阻隔山火向更远的山林延伸。


  一个个跑的血奔心,来不及歇口气即挥刀砍山,心急、手快,没人偷懒,万一风卷着火扑过来,万一人跑不脱身陷火海……想归想,没人临阵脱逃。

燃烧中的山林很难扑灭

  大家齐心协力好不容易完成了一条足够宽度的防火道任务,松下一口气,人员全部撤离。谁知风向回转,大火并没往这边烧过来,山火自灭,大伙白忙活了一场。也没什么好报怨的,放火烧山风险大,未雨绸缪,当时的情况必须砍火道防患于未然。

  山体自然倾斜、排水良好,适合栽培芝麻, 草木灰富含钾、钙、磷等有机元素,是种植芝麻的优质天然农家肥,经过大火燃烧过的土层无菌、蓬松,撒上种子即可出苗。妇女队长是生产好把式,由她播种出苗相对均匀,产量亦高。妇女队长还是知青生产上的指导员,我们跟着她学到很多生产技能。除了指导生产,知青小组还有政治上的辅导员,生活上的管理员……

  大约一个月后,妇女及弱劳力上山为芝麻间苗、拔草。按照要求第一次间苗植株保持5寸间距,留大去小、留强去弱,即使幼苗长势良好也要忍痛拔掉一些,土层肥沃,若风调雨顺,植株长起来很快,分枝多了挤在一起庄稼长不好。


  一季芝麻只需除草、间苗两次,二次间苗要求保持一尺间距,此后无需再打理。随着气温的升高,植株一路疯长,待到现蕾、开花,主茎粗壮节节攀升……春播一粒子,秋收万颗粮,看着大半人高的桔杆上密布的芝麻夹一个个结实饱满,庄稼人心里乐呵呵的。

  芝麻八、九成熟即进入最佳收割期,若等到植株泛黄完全成熟收割就晚了。那时夹壳会自动炸开,芝麻粒会蹦落到地里一无所获。后熟期在库房、晒场进行,粒粒归仓。


  留下足够的种子,收获的产品按户分配到人。乌黑的芝麻,汗水换来的,用手触摸爽爽的……将兑换成一瓶瓶的食油。炒菜时油多油少口感是不一样的,无油菜也吃过,叫红锅菜,锅烧热了,菜、水、盐同时下锅,炒出来的菜干巴巴的,长期吃无油菜脸上也干巴巴的。那些年,只巴望着多分些芝麻,炒菜时能多放些油。

  除了换油,留下一部分炒熟加工成粉,拌入白糖包汤圆,又甜又香的大汤圆我们一次能吃很多很多。丰收的日子,庄户人家会多存放一些芝麻,春节做芝麻糖、麦芽灌心糖、糯米粑粑……


  为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村的刀耕火种一般持续三年,第二、第三年仍然种芝麻,显然,第二年产量远远低于第一年,后一年尤其低,真正意义上的广种薄收,尽管如此,产出远远高于投入,远远高于种子数量。

  经过三年种植,土地养分除了作物吸收,还有雨水冲刷,使得由焚烧植被留下的灰分营养元素消耗殆尽,没必要再种芝麻了。接下来种植对土壤要求不高的桐子树、松树,亦可自然还原成灌木林,七、八年之后再实施刀耕火种。 由于山地多,适当从事这种原始耕作对原生态山林不会有什么伤害,并不是频繁、大面积地焚烧、种植。

  据说,目前山村山场划分到人,一家一户,没能力刀耕火种了,新石器时代沿袭下来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浓郁的芝麻香味仍久久地回味着……

  知青岁月里,难忘曾经的刀耕火种、焚山种芝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九七四年的黑母鸡 | 滕云飞​
鸡突然不叫了
兵团往事(六)让荒原不平静的生灵们
黄鼠狼下山给鸡“拜年” 被村民生擒(图)
想起那一群鸡
知青趣事之九;保卫村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