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衡道丨干货】「五花八门」的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

在日常工作中,乳腺浸润性癌非常常见,根据它们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特殊类型(如小叶癌、小管癌、黏液癌等)和非特殊类型,后者占大多数。

随着第5版《乳腺肿瘤WHO分类》出版,非特殊类型乳腺癌的种类开始变得「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若干种原本的特殊类型乳腺癌被归入其中。

接下来我们结合新、旧两版WHO内容,回顾一下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的多种多样的形态变化。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将分成上下两篇,今天先带来上半部分的内容,明天小衡再来分享下半部分,敬请锁定「衡道病理」公众号。

基本概念

浸润性乳腺癌 ( IBC)

是乳腺腺体发生的一大类异质性、恶性上皮肿瘤,具有较广泛的形态谱系。

浸润性乳腺癌,特殊类型

最新版乳腺WHO要求≧90%的肿瘤成分表现出特殊的组织学类型,例如如小叶癌、小管癌和黏液癌等。

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类型(IBC-NST)

是一大类异质性的浸润性乳腺癌,占乳腺浸润性癌的多数,形态学上不能归类为任何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同义词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乳腺癌,NOS等。

疾病列表

表格说明:

根据上面两个五颜六色的表格,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第5版《乳腺肿瘤WHO分类》中乳腺浸润性癌部分发生了一些调整,主要改变如下:

①若干特殊类型被归入非特殊类型(蓝色);

②若干特殊类型被归入涎腺型肿瘤(黑色);

③增加了两种新的肿瘤类型(绿色);

④对于某些病变和概念认识上的更新;

临床特征

发病频率:

  • IBC-NST是浸润性乳腺癌最常见类型;

  • 约占所有乳腺浸润性癌40-75%。

发病原因:

  • 所有乳腺癌病因基本相似,常见如下:

    ①激素-外源性类固醇激素(雌、孕激素);

    ②饮食-富含动物脂肪和蛋白的高热量饮食;

    ③生殖-初潮早、未产妇;

    ④遗传-BRCA1、BRCA2基因。

好发部位:

  • 乳腺外上现象较多见;

  • 约90%乳腺癌单发;

  • 约2%患者同时发现对侧肿瘤;

  • 约0.1%表现为腋窝转移,无明确原发灶。

临床表现:

  • 最常表现为可触及的明显肿块;

  • 有时可见皮肤收缩,乳头凹陷、溢液等;

  • 偶尔可见皮肤溃疡;

  • 炎性乳腺癌患者>1/3皮肤有红斑和水肿。

大体表现:

  • 大体评估应与影像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 大多数肿块与周围界限欠清;

  • 在肉眼「相邻」的两个病变之间也要取样;

  • 需要广泛取材的情况包括:新辅助化疗后的乳腺癌以及广泛的DCIS

  • 新辅助治疗后残留的癌组织常难以触诊,可能只表现为纤维疤痕区域。

病理特征

1、典型IBC-NST基本特征

  • 不同病例之间形态有所差异;

  • 同一病例之中形态也可能不同;

  • 肿瘤边缘呈推挤式或浸润式;

  • 肿瘤通常排列呈索状、簇状和小梁状

  • 部分肿瘤具有腺管样结构;

  • 部分肿瘤排列呈实性或合胞体状

  • 间质成分变化很大(从富于细胞到透明变);

  • 凋亡、坏死及核分裂像常见;

  • Nottingham1-3级细胞核均可出现;

  • 80%病例伴有导管原位癌成分;

  • 20-30%病例伴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

  • 少数肿瘤排列呈单行或靶环状(但细胞比小叶癌更具多形性,膜表达E-cad)。

图1: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图中所示为IBC-NST的常见形态。(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2、混合型IBC-NST 和特殊亚型癌

  • 部分IBC-NST同时伴有特殊类型乳腺癌;

  • 如果特殊亚型占肿瘤10-90%,可使用「混合型IBC-NST和特殊亚型癌」一词,并且报告特殊亚型癌的比例和等级;

  • 如果特殊亚型占肿瘤<10%,应归类为IBC-NST,报告注释中可选择性地描述局灶特殊亚型;

  • 如果特殊亚型占肿瘤>90%,应归类为特殊亚型;

  • 备注:以上观点来自2019版乳腺WHO分类,与2012版有所不同。

图2:混合性IBC-NST -特殊亚型乳腺癌,左上角为IBC-NST,右下角为小叶癌。(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3、嗜酸细胞性IBC-NST

临床

  • 肿瘤罕见;

  • 平均年龄约60岁;

  • 好发于女性

  • 肿瘤平均大小3cm;

  • 预后与其他非特殊类型相似;

病理

  • 通常要求70%以上肿瘤由嗜酸细胞构成;

  • 肿瘤呈片状、岛状或巢状生长,界限尚清;

  • 偶尔可见乳头状、丛状和腺样结构;

  • 肿瘤细胞胞浆丰富,呈亮嗜酸性,胞界清楚;

  • 嗜酸细胞是由于胞浆含有大量线粒体而形成的。

  • 肿瘤细胞核圆形、居中,核仁明显;

  • 细胞核多为高级别;

  • 核分裂像少见;

  • 原位癌检出率为64.4%;

辅助

  • 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 ER、PR和HER2在肿瘤中表达可变;

  • 通常不表达GCDFP-15;

  • 常具有11q13.1-q13.2和19p13染色体获得;

鉴别

  • 需要鉴别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后者ER、PR阴性,AR阳性。

图3:嗜酸细胞性IBC-NST,肿瘤呈岛状、巢团状生长。(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图4:嗜酸细胞性IBC-NST,肿瘤细胞呈多边形,胞浆丰富,呈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圆形,核仁较明显。(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图5:嗜酸细胞性IBC-NST,线粒体免疫组化显示为粗大的胞浆内颗粒。(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4、富含脂质型IBC-NST

临床

  • 发病率<1-1.6%;

  • 肿瘤大小 1.2-15cm;

  • 易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稍差;

病理

  • 通常要求90%以上肿瘤细胞富含脂滴;

  • 肿瘤呈巢团状、条索状或片状;

  • 肿瘤细胞呈多边形;

  • 细胞质富含脂滴,呈泡沫状或空泡状;

  • 细胞核不规则,中到重度异型性,常为3级;

  • 一个或多个明显核仁;

  • 核分裂像易见;

辅助

  • 脂质空泡显示苏丹III和油红0阳性

  • 脂质空泡显示PAS和AB染色阴性;

  • 大部分病例ER和PR阴性;

  • 大部分病例Her-2过表达。

鉴别

  • 需要鉴别富含糖原的癌、分泌性癌、肌上皮癌、转移性肾癌、治疗后乳腺癌等。

图6:富含脂质型IBC-NST,肿瘤细胞呈片状分布。(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图7:富含脂质型IBC-NST,细胞呈多边形,染色质丰富,呈泡沫状,细胞核不规则,可见核仁。( 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5、富含糖原型IBC-NST

临床

  • 占所有乳腺癌1-3%;

  • 年龄范围41-78岁(中位年龄57岁);

  • 肿瘤大小1-8cm。

  • 预后有争议,大多数认为其更具侵袭性;

病理

  • 通常要求90%以上肿瘤细胞富含糖原;

  • 多数肿瘤呈片状、巢状或条索状生长模式;

  • 少数肿瘤可见乳头状、小叶状或管状模式;

  • 肿瘤细胞呈多边形,界限清楚;

  • 胞浆含大量糖原,以至于胞浆透明或颗粒状;

  • 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 细胞核染色质呈团块状,核仁突出;

辅助

  • 35-50%病例ER阳性,大部分病例PR阴性;

  • HER2阳性率不一;

  • 肿瘤胞浆PAS染色阳性;

鉴别

  • 需要鉴别富脂质癌、皮脂腺癌、分泌性癌、组织细胞样癌、肌上皮癌和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等。

图8:富含糖原型IBC-NST,肿瘤细胞呈多边形,界限清楚,肿瘤细胞胞浆透明或颗粒状。(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图9:富含糖原型IBC-NST。(图片来自参考文献1)

参考资料:

1.《WHO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urs 5th Edition》

2.《WHO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urs 4th Edition》

3.《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5th Edition》

4.《乳腺诊断病理学丛书:乳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衡道丨干货】乳腺特殊类型浸润性癌小结(上)
2021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病理更新要点解读
【前沿编译】乳腺小叶病变最新进展(下篇)
警惕绝经后发现的乳腺复合囊肿
6 种类型的乳腺癌你了解多少?
鉴别转移性乳腺癌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的免疫组化标记物:进展和回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