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同仁

同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为州府所在地,总面积3275km²,总人口9.4万人,距省会西宁市170km,藏语称为“热贡”,意为金色谷地,以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饮誉中外的热贡艺术、丰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古朴的村寨民居而闻名,是青海省和安多西藏著名的文化古城及藏传佛教中心,是青海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同仁自古以来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公元前5世纪前后,湟中羌始祖无弋爰剑从西秦出逃“亡入三河间”,同仁所在的大小榆谷,特别是隆务河流域成为羌人稳定的根据地。公元7世纪,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攻灭吐谷浑,与唐军形成对峙局面,双方和战无常,同仁仍属廓州,受鄯州(今乐都)都督府节制,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朝廷将黄河九曲之地予吐蕃,包括同仁在内的黄南、海南地区,遂由吐蕃管辖。公元13世纪初,元朝建立,西藏由三个宣慰史分区管理,总领于宣政院。包括同仁在内的安多西藏,则由设于河州的吐蕃宣慰使司管辖。元、明之际,阿米拉杰札那哇的隆务家族的势力开始掘起,其子隆钦多代本逐渐取得了当地藏族部落的支持。隆钦多代本之子三旦仁钦大师创建了萨迦派寺院(今隆务寺前身)进一步扩大了隆务家族的影响。明、清以来,隆务寺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健全僧伽制度,成为安多西藏著名的六大寺院之一。中华民国18年(公元1929年)甘、宁、青三省分区,始设同仁县,县治隆务镇。辖地含今同仁、泽库二县之地。青海解放后,成立同仁县人民政府,1952年3月17日,成立同仁藏族自治区(县区)。1953年12月22日成立黄南藏族自治州,撤消同仁藏族自治区,恢复同仁县建制,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

同仁历史文化名城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的中心点,也是西藏文化、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会地,各种文化曾在这里冲突、渗透、交流、吸收。其隆务古镇(“克哇加曲”)与民主上街是同仁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名城内的圆通寺、二郎庙、清真寺与名城西侧高地上的隆务寺在长度不足1km的古街上一字排开,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栉比共存,是民族包容与交融的结果,也是名城最大特点和全国罕见的人文景观。

同仁是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承载了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进程,文化脉络清晰,框架完整,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一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的起源与传承之所。始于15世纪甚至更为久远的热贡艺术是中国藏传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是藏族不同地区之间、藏汉民族文化之间交相辉映的产物,因其发祥地位于隆务河流域热贡(藏语“金色谷地”)地区而得名。隆务河畔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传统村落是热贡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之所,从里面走出的热贡艺人数百年来足迹遍及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地和印度、尼泊尔、泰国、蒙古等国,文化影响深远。金色谷地中优越的农耕条件和优美的自然景色,山、水、田、寺、居一体的景观格局,居民对藏传佛教的虔诚及对外来文化的宽容,传统的院落形制与建筑样式,是热贡艺术产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二是中国多民族和睦相处、同存共荣、相互融合的见证之地。同仁自唐“安史之乱”后开始成为藏族聚居区,隆务寺的修建使其逐渐成为安多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中心。公元1625年在隆务寺东侧修建的的民主上街和清朝末年修建的“克哇加曲”(藏语“八十家客商”),形成历史城区的雏形并吸引众多客商来此定居,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和汉族的技术与文化。随着历史城区的不断扩大,在其中又修建了清真寺、圆通寺、二郎庙等外来宗教建筑。三寺一庙和谐共处,同存共荣,是全国罕见的人文景观。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保安屯田古寨堡,由脱、李、计、吴四屯构成。脱屯演变为保安镇城内村(汉族村)。李屯演变为郭麻日村和尕沙日村,计屯、吾屯分别演变为年都乎村和吾屯村。四寨堡内主体建筑形制表现为“汉藏二层楼阁式”的独特风格,是汉藏建筑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典型代表。李、计、吴三屯中的屯兵移民所带来的江南工匠技艺与当地藏传佛教艺术结合融汇、取长补短,产生了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隆务寺的建筑形制、构筑技术、外观风貌均呈现出“汉藏结合”的风格,是汉、藏建筑文化与技艺相融合的代表。民主上街清真寺的台基、梁柱、斗拱、屋顶也带有明显的汉式建筑特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都乎“土族於菟”、“热贡六月会”也都具有明显的汉族文化。三是明清时期安多西藏政教合一统治体系的核心地带。隆务寺原为萨迦派寺院,始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至1426年前后,当地名僧三木旦仁钦与其胞弟罗哲森格,维修并扩建了该寺,正式建成隆务寺。罗哲森格被明宣德皇帝封为“弘修妙悟”国师后,隆务寺及隆务家族开始在隆务河流域行使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其后,该家族中又有五人得到国师封号。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隆务寺改宗格鲁派。明天启五年(1625年)熹宗帝题“西域胜境”匾额,悬于新建大经堂门首。1607年,一世夏日仓噶丹嘉措诞生于隆务家族,被认定为三木旦仁钦的转世,从而形成夏日仓活佛系统。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一世夏日仓被乾隆皇帝封为“隆务呼图克图宏修妙悟国师”,成为隆务寺寺主和隆务寺所属十二族政教首领,历辈转世,直到全国解放前,在同仁地区行使区域性的政教合一统治。历史上隆务寺设有18个附属寺院,现存的为吾屯上寺、吾屯下寺、年都乎寺和郭麻日寺。四是明清时期藏汉交界的军事重镇。同仁土地肥沃,处于藏汉交界处的战略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存铁城山古城遗址、保安古城、年都乎城堡、郭麻日城堡、吾屯城堡等。历史上这里几易其主,战事频繁。同仁地区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为羌人的牧场,也是羌族部落的争夺之地,后来汉朝在此处屯田。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隶属鲜卑族秃发部、漠北柔然、西域吠哒、吐谷浑、北周政权,后归隋、唐。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朝廷将此地赠予吐蕃,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曾一度收复。安史之乱爆发后,同仁亦开始成为一个藏族集中聚居区。元代由设于河州的吐蕃宣慰使司管辖。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推行军屯,在同仁县城北至保安一带设保安四屯。明末清初归入西蒙古厄鲁特部和硕特部固始汗的管辖。清代改保安堡为保安营,置保安都司衙门,成为清政府在隆务河流域控制各藏族部落的一个军事基地。五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文化、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仁境内留存着众多远古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有位于保安镇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大场面遗址、尕队遗址、西山墓地、烧人沟墓地,青铜文化遗址——新麻遗址、勒合加遗址、东干木遗址、银扎滩遗址、双处口遗址及尕旱地墓地等;位于年都乎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年都乎墓地,青铜文化遗址——勒加遗址、郭羌遗址、苗圃南遗址、苗圃墓地等;位于黄乃亥乡的青铜文化遗址——阿吾乎墓地等。这些遗迹是黄河上游远古时期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充分展示了“金色谷地”优越的人居生态环境。

同仁有传统古镇保安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郭麻日村;中国传统村落19个,分别是郭麻日村、吾屯上庄村、吾屯下庄村、年都乎村、录合相村、城内村、江什加村、牙什当村、环主村、宁他村、双朋西村、和日村、日秀麻村、江龙农业村、木合沙村、索乃亥村、尕沙日村、吉仓村、土房村;历史村落4个,分别是城外村、尕队村、新城村、夏卜浪村。同时,还有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包括隆务寺及其附属寺年都乎寺、吾屯上寺、吾屯下寺、郭嘛日寺五大寺院,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安多地区,隆务寺的规模、地位、影响仅次于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省的塔尔寺。

同仁县不仅有很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像根敦群培这样的历史名人。同仁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74项,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即热贡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分别为土族於菟、黄南藏戏、热贡六月会、同仁刻版印刷技艺;另有青海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黄南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项,普查29项。同仁县历史名人共计6人,像根敦群培是一位享誉国内外的藏族学者,一生创作了20首诗和125幅绘画作品;端智仁钦被称为被称为“东部的理论大雄”,创建了夏卜浪寺,修建了赛康寺,建成了著名的夏琼寺,主持夏琼寺教务达36年之久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进神秘同仁,观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月祭神仪式”
2008年藏族歌曲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
唐卡
大树秧歌
广东最美丽的古镇你知道在哪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