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在直隶的八座行宫

 转自     承德园林 

清高宗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巡幸江南,沿途浏览了众多名胜古迹。他拜谒孔庙、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修建四十余处行宫。沿着乾隆皇帝的脚步,从直隶省卢沟桥出发,看看他南巡直隶的八座行宫

一  、  乾清门、大清门、广宁门、 拱极城、卢沟桥

乾隆南巡第一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圣驾(南巡)自乾清门启銮,由大清门广宁门

二十七里至宛平县大井村尖营;

十里拱极城

二里卢沟桥

五里长新店;

二里赵新店尖营;

五里董公庵房山县界;

十五里良乡县黄新庄行宫;

计程六十六里。

回銮仍由原路至卢沟桥;

六里彰义村;

五里下庄尖营;

四里杨公菴;

三里田村,入京汛界,回圆明园。  ——摘自《钦定南巡盛典》

南巡第一天驻跸黄新庄行宫

一、乾清门至天安门

二、乾清门

三、午门

四、端门

五、天安门

六、大清门

七、正阳门

乾清门

大清门

大清门

“大清门”是北京故宫皇城的南门 ,明代称大明门,清代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在北京中轴线上,原址在正阳门北侧,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南边、毛主席纪念堂一带。

广宁门(广安门)

 “广宁门”,是明清北京城外城唯一向西开的门,与广渠门相对,又称彰仪门。明代称广宁门,清道光年间为避清宣宗旻宁之讳改为广安门。该门为南方各省进京的主要通路,城门规格高,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改建后城楼重檐歇山三滴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三间通宽13.8米;进深一间,通进深6米;高17.6米;楼连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两外角为圆弧形,东西长34米,南北宽39米,瓮城墙基宽7米、顶宽6米。1956年广安门拆除。

北京九门位置图

卢沟桥(《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卢沟桥在广宁门西南三十里,卢沟即永定河,发源代郡,古桑干水也。石桥横跨二百余步,剏(创)于金明昌间,名曰“广利”,康熙八年重建。圣祖仁皇帝(康熙)制文纪石,南有河神庙,沙平坡转,古树苍然,东为拱极城,百雉崇墉,环若云幄,桥当往来,孔道轮蹄络绎,每晓星初霁,素月暧空,西山诸峯罗列如画,乾隆辛未岁御书“卢沟晓月”,并赐以诗敬勒碑于亭,以志胜景云。

——摘自《钦定南巡盛典》

卢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永定河,西汉以前统称治水,东汉称㶟水,金代称卢沟河,明代称浑河,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始称永定河。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5米,大小石狮子501只。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八年十月初九日(1669年)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毁于洪水,再次重建,并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

卢沟桥

卢沟桥东侧的城楼是拱极城。明崇祯十年 (1637) 为防范农民军进击京师,于卢沟桥东侧筑城,直扼京畿咽喉要道,名“拱北”。清改名“拱极城”。1928年宛平县治迁此,改称宛平城。


1900年八国联军踏上卢沟桥,当时碑亭还有。

卢沟桥,远处城楼是宛平城

卢沟晓月碑

二  、  郊劳台、弘恩寺、永济桥、 涿州行宫

乾隆南巡第二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自黄新庄行宫起,四里入良乡县北门;

二里出良乡县南门;

十八里宏恩寺尖营;

二里窦庄;

七里琉璃河桥;

十一里侠河村;

四里仙峰坡尖营;

七里胡良河桥;

三里永济桥

三里入涿州北门;

六里出涿州南门;

三里涿州行宫,计程七十里。

十六年启銮,于涿州城北恭设大营。——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二天驻跸涿州行宫

郊劳台(《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郊劳台在良乡县南,乾隆己卯岁(二十四年,1759),耆定凖夷,荡平回部,辟疆二万余里,露顶奋肘,侯月归琛者以亿计。庚辰(二十五年,1760)三月,将军兆恵等振旅凯旋,筑台建大纛(军中大旗)七,先期皇上驻跸黄新荘行宫,于是日设卤簿、陈铙吹,亲劳郊外,行抱膝礼以示褒异,诸将士次第庆赏,舍爵策勲。礼成,制诗纪事:

穹碑嶻嶪,飞角嵳峩。

骏业鸿庥,昭兹来许。

梯航所防,瞻仰靡极。

丙申(四十一年,1776)四月将军阿桂等平定两金川再举郊劳盛典如前仪。

——摘自《钦定南巡盛典》

注:嶻嶪(jie  ye,高耸)嵳峩(cuo  e 嵯峨)

     郊劳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位于房山区良乡大南关外。俗称接将台。皇帝迎接出征将士归来之地。

郊劳台位于房山区良乡大南关外。俗称接将台。皇帝迎接出征将士归来之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台亭八角形。有汉白玉碑亭一座。亭分两层,每层8根石柱。碑上刻有乾隆郊劳记事诗。据文献记载,郊劳台为一圆形石台,高7尺,直径5丈。台北面有大理石亭一座,上有盖,下有基,中有石碑,上刻乾隆郊劳诗。现今郊劳台御碑亭尚存内外八根汉白玉八棱石柱,乾隆御制碑也完好无损,乾隆御碑坐北朝南,立于亭基北侧靠近北二内柱处,御碑通体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制,碑檐碑座刻以花纹为饰,碑阳左端用汉字刊刻着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御制二月二十七日郊劳出征将军兆惠富德及诸士礼成记事诗,为乾隆御笔。末刊乾隆帝“乾隆宝翰”等两枚玺印。碑阳右端及碑阴用满蒙等文字分别刻着同样的内容。

宏恩寺(《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宏恩寺在良乡县南,层楼傑阁,重栋飞檐,电烻云起,门临古道,周垣环以丛木,苍翠阴森为游人憩息之所,六时清梵,一杵踈钟响出林表,初不知在轮辕杂还间也。圣祖仁皇帝翠华三幸赐书“大愿慈航额”,并题诗勒石。皇上时巡道经斯寺,天葩焕采普荫,昙华洵郊坰之福地云。    ——摘自《钦定南巡盛典》

房山弘恩寺

弘恩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窦店镇望楚村西。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清乾隆七年(1742)毁于大火,后又重建。寺坐北朝南,五层院落,是明清一座规模宏大的重要寺院,传言是明末崇祯皇帝的第三子朱慈炯(人称“朱三太子”)的出家之地。寺前曾有南北两座塔院。南塔院有50余座墓塔,北塔院有100余座.现塔已无存,整个寺庙也已经顷圮残破严重,多为危房。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皇帝圣驾亲幸,赐寺僧成悟龙袍一袭,御书“大愿慈州”匾额一方、心经一部。并作“幸弘恩寺”诗一首:

解夏清襟陌上尘,孟东大善见姚秦。

临风洗钵龙池雨,凝霜舒莲瀑水滨。

送节双轮应梦相,收成万物足深淳。

穷通莫问老僧语,一任平生今古津。

乾隆效仿祖父,御赐弘恩寺“慈缘垂阴”匾额一方,悬挂于释迦佛殿。

永济桥(《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永济桥在涿州城北,跨巨马河,剏(创)于前明,因河流南徙[xǐ],桥失其用,乾隆庚辰岁(二十五年,1760)勅建新桥,而改旧桥为涵洞十有八,平其脊以连新桥迤北之尾,通长二百丈有竒,桥南表以坊字,辅以楼栏。西曰“揽翠”,东曰“延清”。地列望,为九逵辐辏之防,自此民无病涉,车无留轨,众流歕欱,沃衍神皋,榆栁垂陂,蒲苇夹岸。桥防转处,西连髙阜,建亭其上。奉御制碑文与卢沟桥御碑亭辉映百里,为畿南雄构焉。     ——摘自《钦定南巡盛典》

涿州永济桥

涿州永济桥是中国第一长石拱桥,坐落于天下第一州涿州古城北关,横跨拒马河上,古时为十八省通衢之必经,皇帝出京御道之冲要,乃督亢膏腴,幽燕沃壤之京南形胜所在。其桥因拱跨度大,造型优美,长如玉带,远望又恰似一条彩虹横贯两岸,故有“拒马长虹”之美誉,位列涿州八景之一。

永济桥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初名曰“拒马河桥”,万历十六年(1588年)修葺,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有明一朝,凡六建六毁。明崇祯间,河道南移,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旧桥南建新桥,改名“永济”。加之引桥,永济桥全长六百二十七米有余,涵洞五十又二,实为天下第一长石拱桥。永济桥北端路西侧,原有碑亭一座,内立石碑一幢,上刻乾隆帝御书满汉碑文。南引桥端石碑为李鸿章书御碑亭“永济桥”之亲笔。北引桥有八柱大亭一座,俗称“九间厅”。桥南端有牌楼一座,桥两端牌楼匾额、对联皆为乾隆皇帝亲笔。桥南、北建筑物,毁于民国六年洪水,御碑亭“文革”初拆毁。

乾隆亲笔为桥题联:

十八省通衢,冠盖如云,斗大一州供亿苦。

两千年旧郡,河梁落日,停车片刻感怀多。

永济桥

涿州古城遗址

涿州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城区范阳路以北、北关华阳公园以南、城西北街东侧。现存城墙为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涿州知州李勋重修。

涿州行宫(《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涿州行宫在涿州城南,涿州-古涿鹿城也,《水经注》:阪泉上有黄帝祠。今城南庙祀,黄帝为药王猶(犹)仿佛。其遗迹,皓壁犒辉,丹楹歙赩,四围浓翠,影罨缭垣。乾隆辛未年(十六年1751)葺行宫于左,平冈迤逦,环若屏嶂,石径纡折,亭馆周通,飞阁构其旁,凭髙遐瞩,控山襟河萦,畿帯甸云连,万室塔影,浮空信为辅雄,形胜之最。

丁丑(二十二年1757)御书,额曰“秀野迎薫”,曰“黄图揽胜”,曰“观风自近”;聮曰:“雨旸时若天庥应,风日恬和物象舒”。又聮曰:“梵响清严天籁转,香灯华曜月轮明”;又聮曰:“山容积雪融和盎,物象熈春詄荡披”。

壬午(二十七年,1762)御书聮曰:“春色芳菲入图画,化机活泼悟鱼鸢”。

乙酉(三十年,1765)御书聮曰:“勒寒花树芳迟发,向暖郊原润逮耕”。

——摘自《钦定南巡盛典》   

涿州行宫

涿州行宫位于河北省涿州市南关街275号药王庙院内东侧。药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东院曾开设丛林,定名曰“保庆寺”。乾隆十六年(1751)为清帝乾隆南巡,改保庆寺为行宫,成为皇帝驻跸之所。行宫占地近50亩,总体布局为左、中、右三路。中路为行宫主体建筑,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宫门、二门、假山、正殿、亭、游廊、丘山、花园等建筑。左路为太后宫,右路为皇后宫,两路又各有殿、阁、轩、楼等建筑,其中正殿(正大光明殿)匾额、楹联皆为御书。院内假山叠景,古柏参天,楼榭重重,清雅幽深。

涿州行宫(涿州市南关街275号)

三  、 大树楼桑村、新城县、 紫泉行宫

乾隆南巡第三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自涿州行宫起,三里镇安寺;

十里大树楼桑村

十里三家店尖营;

五里方官店保定府新城县界;

九里衣锦店;

八里入新城县北门;

二里出新城县南门;

一里紫泉行宫,计程四十八里。

查乾隆十六年系设大营于五里屯。  ——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三天 驻跸紫泉行宫

大树楼桑村是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林家屯镇下辖的行政村,村中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亭亭如车盖,刘备与乡中小儿常玩于这棵大桑树下,曾手指桑树说:“我为天子,必将以此为华盖。”后来村子也改名为大树楼桑了。

大树楼桑村-刘备故里

新城县:唐太和六年(832年),置新城县,县治在今高碑店市新城镇,属河北道涿州。明代,新城县属北平府。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新城县隶属保定府,一直沿至清末。民国十七年(1928年),河北省直辖新城县。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归保定专区管辖。1958年12月20日,撤销新城县并入涿县,县政府迁至高碑店。1962年8月27日,恢复新城县原建制,县政府驻地在新城镇。1970年,县政府迁至高碑店。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新城县,设立县级高碑店市。1994年,改属保定市。

紫泉行宫(《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紫泉行宫在新城县西南。其西北十五里有紫泉。考《水经注·巨马》篇:“上承督亢沟于逎县东,东南流歴紫渊东”。今按方位,紫泉即紫渊,其名旧矣。源出龙堂村,经钓鱼台,绕县城而西。厥有奥区,碧流环带如练。乾隆辛未岁(十六年1751),建行陛于中,画舫风亭,清幽飒爽。埭旁植修竹,拳石秀峙,略彴纡回,树杪箵笭,掩薄洲渚。爰荷天章,谱为十景焉。

——摘自《钦定南巡盛典》  

紫泉河

    紫泉行宫建于清乾隆初年1736年,位于高碑店市新城镇紫泉河边,新城南约一公里处的马贾店村。咸丰九年(1859年)改建为紫泉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紫泉书院改设高等小学堂。解放后紫泉行宫被用于建设学校,原新城中学就在此,后改紫泉私立中学,古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紫泉行宫位置

四、赵北口行宫、燕南赵北界

乾隆南巡第四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自紫泉行宫起,九里至十里铺;

十里髙桥村;

五里白沟河尖营;

十二里西栁村雄县界;

十里王克桥;

二里王克营尖营;

三里留侯村;

三里入雄县西门;

四里出雄县南门;

九里至十里铺;

二里易昜桥;

二里入河间府任邱县界赵北口行宫,计程七十一里。——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四天 驻跸赵北口行宫

   赵北口行宫在任邱县北五十里,即赵堡口。《后汉书·公孙瓒传》所称“燕南陲,赵北际”也。亘以万柳堤桥,十有一虹跨其上,为南北通衢。西淀诸水,由此东注。圣祖仁皇帝举水围之典,葺治行殿于端村、郭里口、圈头各建一所,岁戊辰(乾隆十三年1748)皇上敬循故事,命水虞行春搜焉,銮辂时巡屡邀临驻。湖光烟霭,帆影云飞,水槛风廊,环映于莲泊莎塘之际。晴空一碧,写咏鸢鱼,仿佛江南图画也。——摘自《南巡盛典》

赵北口行宫(《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赵北口行宫示意图

赵北口行宫老照片

赵北口行宫,位于白洋淀内名镇赵北口,坐西朝东,三面环水,建于清康熙年间。赵北口地处东淀、西淀交汇咽喉,燕、赵分界就在赵北口。十二连桥通南北御路,是京畿南下必经之路。素为军事要冲,赵北口行宫座落在镇西北,占地12亩,建有大殿5间,皇后宫3间,太后宫3间,军机处3间,差办房3间,膳房3间,配房两处6间,东南有坐撵处,西建御花园,东大门前建石坊1座,赵北口行宫向西遥看,悠悠淀水潺潺东来,南观十二连桥,如巨龙腾起。

燕南赵北界碑

燕南赵北见于《后汉书,公孙瓒传》:“燕南陲,赵北地,中央不合大如砺,惟有此中可避世。”说的就是河北北部,北京一带。永定河流域,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兼有太行山之险,民风醇厚,实在是囤兵用兵的好地方。清康熙将“燕南陲、赵北地。”简化为“燕南赵北。”

白洋淀东北部,贯穿赵北口镇的南北长堤延绵七里,堤上绿柳成阴,每隔不远,就有一座形式不同的桥梁,前后共十二座。十二连桥中每座石桥、木桥结构造型不同,构成了形态各异的群桥景观,十二连桥第一桥易昜桥的北侧,曾立有一块高大的汉白玉石碑,上面书写着“燕南赵北”四个大字。据上世纪50年代见过此碑的老人介绍,碑文为北宋宰相蔡京所题。千百年来,南来北往的过客在这里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近代历史学家陆文郁就曾留下这样的诗文:“第一桥头没水云,行人路上雨纷纷。界坊四字凭君记,赵北燕南此地分。”

    赵北口十二连桥的分布自北而南为:村北接雄县界为易昜桥(又称月漾桥),界间建有牌坊一座,上书“燕南赵北,碧汉层虹”八个大字,为明代李文忠所题。路旁立有高大界碑一块,镌刻着“燕南赵北”四字。古有诗云:“第一桥头没水云,行人路上雨纷纷。界坊四字凭君记,赵北燕南此地分。”其次为新桥(航洪桥),第三为炮台桥(普渡桥),后依次为广惠桥、皇亭桥(御碑亭桥)、徐家桥(通济桥)。其中广惠桥横跨大清河正流,有康熙皇帝御赐匾额,为康熙、乾隆二帝巡幸水围白洋淀,沿清河自东而西,驻跸赵北口行宫的必经之桥。村南有第一桥景苏桥,第二桥迎暄桥,第三桥延爽桥,第四桥拱极桥,第五桥为洪桥(太平桥),最南为来熏桥,以上十二连桥均宽二丈五尺。赵北口十二连桥,历史上曾属任丘、雄县管辖,1946年划归安新县。建国后,为根治海河,综合治理白洋淀,于1965年建枣林庄枢纽水利工程,1968年废除赵北口村南六桥,建溢洪堰大型水利工程,为防洪蓄水、保障白洋淀水位起到了一定作用,赵北口十二连桥现只存广惠桥,其桥梁1968年改为混凝土结构,其他无存。

燕南赵北牌坊

   燕赵分界石,原在赵北口村东,后下落不明。该石头形态诡异,外观极似陨石。此石质地坚硬如铁,露出地面近一米,阔约一米二三,厚约二尺。据一些历史专家描述,此应为“燕南赵北”的界石,与保定南关大桥的界石(俗称大裂瓜)为同一类型。清末时期,时任湖南布政使的郑孝胥在经过赵北口时曾写诗记录了此石,诗为:“残月坠雄县,黄尘蔽任邱。此中商避世,犹恨近神州”。其中残月指的就是这块陨石,他的意思是这里有陨星压坠,又四面环水远离尘嚣,是个非常好的风水宝地。

大列瓜(燕赵分界石)

(延伸链接)清代白洋淀四处行宫,赵北口行宫、郭里口行宫、端村行宫、圈头行宫。

赵北口行宫建于康熙八年或九年(《安新县志》记为康熙十五年1676年),宫殿区占地12亩,御园区占地10亩,是白洋淀四处行宫里最大的一座,也是水围的起始点和大本营。行宫坐西向东,主体建筑朝向淀水一方,视野数十里。乾隆辛未,御书轩额曰'湛持’,曰'天水相与永’,又斋额曰'渌浄’,又楼额曰'怀清’,又联曰'香阁结云瞻宝相,花台飞雨现金仙’。”为直隶省境内乾隆皇帝最喜爱的一处行宫。

郭里口行宫建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位于郭里口村伸出湖面的地块上,占地面积约6亩。宫内有万岁宫3间、千岁宫3间、朝房5间,康熙题有“溪光映带”匾额。行宫西侧为“沛恩寺”,寺旁辟有停舟港湾,许多随从人员夜宿船上,古寺钟声,桅杆静月,别有一番情趣。

端村行宫

端村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位于端村镇南,与赵北口行宫遥遥相对,故而其临水建筑为“湛对轩”。行宫三面环水,是淀区南部停泊点。宫内有万岁宫3间、游廊3间。殿后寝宫3间。千岁宫3间、西朝房3间、北朝房3间、茶房2间、万寿亭1座。澹对轩前有探入水中的方亭,名为“悦心亭”,并御题楹联为:“水会九流堪拟碧波浮范艇;荷开十里无劳魂梦到苏堤”。

圈头行宫建于康熙四十至四十五年(《安新县志》记为乾隆十四年,1675年),位于圈头村东,被平阳淀、大麦淀等围绕。宫内有正殿5间、皇后宫3间、西朝房8间、南朝房5间。近湖建筑名“远碧斋”,临水设有码头。

五、十方院、鄚州庙、思贤村行宫

乾隆南巡第五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自赵北口行宫起,三里十方院

五里枣林庄;

十里鄚[mào]州;

二里杜家营尖营;

十里司马庄;

五里香城铺;

五里至八里屯尖营;

二里罗各庄;

六里南五里铺;

十二里思贤村行宫,计程六十里。

十六年、二十二年俱系设大营于关张村。——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五天 驻跸思贤庄行宫

    思贤村行宫在任丘县南十里即四善村,汉太傅韩婴故居也。婴于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推《诗》人之意作《内外》传数万言,与齐鲁二家并称燕赵言诗着多宗之兼着易传惟韩氏自传其学,村有祠授经,台踞其曲径,䆗窱(窈窕)卉木环荫,畦绮错含秀铺棻。乾隆壬午岁(乾隆二十七年,1762)仍旧宇修葺为驻跸之所,墙垣檏(朴)简,栏槛清旷,与远垧云树相映带,皇上即景怀古,易村名曰“思贤”,并赐书“授经台”,额余葩流韵被天章,洵昔贤之荣遇也。——摘自《南巡盛典》

思贤村行宫(《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思贤村原名为“沙村”,《任丘县志》记载:乾隆年间沙村改为“四善村”,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善村。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利用村中“太傅祠”(汉太傅韩婴故居)修建行宫,乾隆皇帝驻跸沙村行宫,将改村名为“思贤”,并写《驻跸思贤村题句》诗为证:

汉家太傅有遗祠,行馆于旁朴且宜。

两字思贤易新号,千秋稽古籍先资。

闲庭不改风和月,欹案依然易与诗。

一宿明当发清跸,已安客膝底多为。

思贤村今位于任丘市区西南部边缘的西环路街道。地处城乡交界,据市政府驻地5公里,距办事处驻地3公里。北邻前长洋村,至地界1.5公里。南连石门桥镇的东、西关张村,至地界1公里。东部(隔宋庄村)距永丰路办事处所辖的永丰村、蒋庄3公里。106国道任丘至河间段从村东侧纵贯而过。

思贤村行宫(任丘县志》插图

任丘思贤村

十方院:十方院位于赵北口村南,北临十二连桥的南六桥,南依万柳堤与枣林庄村相接,向东是直达天津的千里堤,十方院就处在这个丁字路口的东南角。十方院所在位置有庙宇两座。一为十方院,又称药王行宫,初建于五代十国朝时期,为道教禅林,民间传说吕洞宾度化刘海蟾就是在此处。清乾隆时期,鄚州大庙被火焚毁,人们将鄚州庙中的药王移此供奉,遂改称药王行宫,但十方院的名称仍然被延续。乾隆年间,十方院一带十分繁华。由于往来的船只商旅众多,赵北口很多村民在此制卖小吃,青壮年受雇为货船装卸搬运,河道两侧草房工棚林立,许多外地人来此谋生。当年,赵北口南边的鄚州商贸非常繁华,大量来自天津、保定的货物需要由十方院转运。产自江南和东北地区的大米,往往也从海上驶来,经天津入大清河,中间都要经过十方院码头。

赵北口、十方院、枣林庄位置图

赵北口、十方院、枣林庄位置卫星图

鄚州庙位于鄚州城北约2.5公里处。原建筑坐北朝南,由正殿三皇殿、东配殿扁鹊祠、西配殿文昌庙组成,四周筑有红色围墙 , 高约2.5米 , 整个大庙南北长 250 米 , 东西宽 450 米 , 总面积 157000平方米 , 占地 230 亩。鄚州大庙史建于元朝,据《任丘县志》记载:“扁鹊祠,元人达鲁花赤野仙乞实迷儿进义建。初建时仅有一间很小的扁鹊祠。另据《御州重修鄚州药王庙碑》和《敕建三皇殿碑》两碑文所载:药王庙建自先朝,重修药王庙是在大明万历十二年三月经始迄五月毕工,添造三皇殿,则是在大明万历十九年八月初十日动工,越二年至万历二十一年岁次癸巳十月初十竣工。鄚州庙几度重修,也数次毁于火,据《任丘县志》记载的由三次:第一次是康熙戊午年(公元 1678 年),第二次是康熙 56 年(公元 1717 年),第三次是乾隆 53 年(公元 1790 年),此次火势最大。鄚州庙几遭厄运, 1947 年尚存三大山门,后因保存失当,已荡然无存,只剩一片废墟,现仅存石碑一座,且已断裂,但遗址尚可辨认。1992年任丘市重修鄚州大庙。

鄚州庙

古州:村名,位于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颛顼时就有此地,已有5000年的历史,差不多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村庄了。当时有皇城六门、六关,(旧城地尚存)是养兵城。明朝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由山西洪洞市迁入郝、甄两姓,因该村旧址古老,故取名古州村。该村西有一大庙——鄚州大庙,是中国最大的一座庙宇。


六、太平庄行宫、河间府

乾隆南巡第六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自思贤村行宫起,七里子路庙;

七里辛中驿;

二里入保定府髙阳县界;

二里入河间县界;

二里卞村尖营;

二十里至八里庄尖营;

八里入河间府城北门;

四里出河间府城南门;

八里太平庄行宫,计程六十里。——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六天 驻跸太平庄行宫

   太平庄行宫在河间县南,旧有毛公祠。《后汉书·儒林传》毛苌也。武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治诗别于齐鲁韩三家,授同国贯长卿。平帝时,立于学祠,为元总管王思诚建,堂庑朴素,丛木苍郁清流襟,其北苔垣,竹牖倒影玻璃。乾隆壬午春,防构行馆于左,缮葺规模,不事雕文藻,缋轩潇洒,天笔扬葩,风雅流传于兹,勿替矣。——摘自《南巡盛典》

太平庄行宫(《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太平庄行宫位于河间县城南7.5公里处,建于清乾隆年间,是乾隆帝下江南时而修建的一座较大的行宫,南到龙华店,北倚太平庄,东靠兴隆店,西傍福海庄,此4村皆为乾隆所命名。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进深3层院落的宫殿数座和值房、军机处、毛公祠等,为碧瓦红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宫廷式建筑群,另有花园、牌坊和陪同官员的公馆。花园内有毛公讲诗台、金鱼池、平湖秋月、别有洞天、湖山在望等景点。此行宫毁于何时无据可考,今仅存乾隆题汉白玉碑,收藏在文物保护管理所。

太平庄行宫位置

河间府:从西汉文帝至献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北宋、金朝置河间府,属于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元至元二年(1265)改府为路,属中书省。明洪武元年(1368)改河间路为河间府。清延续明朝旧制。

河间府府衙


七、红杏园行宫、献县

乾隆南巡第七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自太平庄行宫起,十里入献县界;

三里商家林;

五里水牛店;

五里黄百户尖营;

六里臧家桥村;

八里至五里铺;

四里入献县北门;

二里出献县南门;

三里卢家庄尖营;

六里单家庄;

十一里马家铺;

四里钱家庄;

二里红杏园行宫,计程六十九里。——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七天  驻跸红杏园行宫

   红杏园行宫在献县南三十里,河间献王“日华宫”故址也。献王好儒术,置客馆二十余区,一时文学士多从之游。明为王注别墅,环植红杏数百株故名,有亭翼然,有池泓然,月桥形似半规,曲通台榭,乾隆辛未岁(乾隆十六年1751)仍旧制葺为行馆。骈柯晻叶,万蕚绚春,绉縠涟漪,菰芦一碧,禽鱼翔泳,多防于栏槛之前,爰惬宸襟邀睿藻焉。

辛未(十六年1751)御书额曰“緑净”。

又聮曰“却喜名园传翰墨,亦饶幽趣足徜徉”。

壬午(二十七年1762)御书聮曰“万顷緑云秋麦蔚,千村红雨杏花深”。

甲辰(四十九年1784)御书聮曰“平野润含雪后泽,逺峯轻作晚来阴”。

——摘自《南巡盛典》

红杏园行宫(《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红杏园行宫在沧州泊头市富镇严铺村内,日华宫旧址。原为西汉河间王刘德所建。曾经是汉时编修四书五经的日华宫的所在地。“汉后荒废,至明成化中,御史王注,得其故址,建别业,种杏树百株,称为红杏园。”(摘自《泊头市志》)清乾隆十五年,在其地置行宫,为乾隆帝南巡驻跸之所,至今遗迹犹在。目前村中散弃园中假山石数方,并存清朝光绪年间所立“日华宫遗址”石碑一幢。

日华宫遗址纪念碑

整个行宫,南北长八十二步,东西长六十八步,周围缭以墙垣。有宫门三楹,门内左边为皇太后宫室,西为皇帝宫门。在皇帝宫门中,有正殿三楹,殿后回廊逶迤向东北,转过池塘,即有平台与水中亭相接,穿水亭而有长桥,如月形,故名“月桥”。月桥之北是皇帝的寝宫。寝宫有排房,排房两边各有长廊。在皇太后的宫门内,背北面为被宫门,南面内侧有寝宫三楹,且附有东西宫房,或曰“内外直房”。宫院内回廊曲径,屏门宫垣,皆与池塘、水亭相连。池内植有菰蒲荷菱之属,池边植有柳、槐等树木,园内植有几百株杏树,尤为繁茂。

献县地图

献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隶属于沧州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庄,是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县(市、区)之一。献县周代属冀州;秦置乐成邑;西汉为乐成县;东汉属河间郡,为河间国治所;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成为乐寿;金天会七年(1129)乐寿升为寿州,金天德三年(1151)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八年(1375)降州为县,改乐寿州为献县,属京师河间府;清属直隶河间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献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1958年,献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6月划归天津专区;1959年划归天津市;1961年改属沧州专区,后属沧州地区;1993年7月属沧州市。清代文学家纪昀(字晓岚,别字春帆)就出生在献县崔尔庄(今河北沧县崔尔庄镇)。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清代文学家、官员。



八、绛河行宫、阜城县

乾隆南巡第八天程途(《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自红杏园行宫起,五里富庄驿入交河县界;

十一里莲花埠;

六里新店尖营;

七里乾河崖阜城县界;

十五里阜城南尖营;

八里萧家庄;

四里信义乡;

五里新庄入景州界;

五里绛河行宫,计程六十六里。

十六年於萧家庄恭设大营,二十二年、二十七年於新庄恭设大营。  

——摘自《南巡盛典》

南巡第八天  驻跸绛河行宫

    绛河行宫在景州城西北,河自故城流入,《水经注》:绛渎,西至信都,东连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故汉书地理志《禹贡》:绛水在信都,按故城汉广川治,景州属信都国,河即绛渎之遗也。斜抱村墟,环罨烟树中构,行馆修廊回槛,曲通遂室,虹桥婉转漾碧,澄虚月影,岚(岚)光随时延入,亭榭恭荷,御题八咏,各赐书额,蓚(莜)市龙额之间,更增佳胜矣。——摘自《南巡盛典》

绛河行宫(《钦定南巡盛典》插图)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十五·河间府记载:江江河一作洚洚,亦名绛河。本受故城县上游无源,沥水至景州境经江江村故名,又东与大洋河合入东光为漫河,同归于老黄河,乾隆五年知州屈成霖重加浚治,三十年即其地建行宫。(摘自《钦定大清一统志》)

江江河亦名绛河

阜城县春秋时属晋,战国为燕、赵、齐国之地;秦属钜鹿郡;西汉始置阜城县,因境内陆势高,多土岗、沙丘,为求物阜民丰而得名,又取《尚书》“阜成于民”之义,治今古城,属幽州勃海郡;汉景帝改名昌城,属冀州信都国;东汉时复为阜城县,属冀州安平国;三国时属魏,隶勃海郡;南北朝初属北魏冀武邑郡,后隶长乐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县治移于今阜城;隋初属长乐郡,后属河间府,又隶观州,再属冀州信都郡;唐初属观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属河北道冀州信都郡,天祐二年(905年)更名汉阜,后复为阜城县;宋初属冀州,嘉祐八年(1063年)省入东光,后复置,属河北东路永静军;靖康年间(1126-1127年)伪齐帝刘豫改名为阜昌郡,为郡治;金代复为阜城县并改名景州;元代末、明、清,属河间府;民国二年(1913年),属渤海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津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属河北省,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东光西区与阜城县合置阜东县,治今景县孙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迁入阜城境内;1949年,复名阜城县,隶衡水专区,1952年,改属沧县专区,1958年11月,并入交河县,隶沧县专区,后隶天津市南郊区,1962年5月,恢复阜城县建制,复归衡水专区,1970年,属衡水地区,1996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衡水地区,改设地级衡水市,阜城县隶属衡水市。

阜城县

赵云田 《清代的行宫》

以下录自  赵云田 历史研习社 2016-05-26 10:20


来源:中华文史网,原标题为《清代的行宫》。

思想谈栏目编辑:项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博士)


行宫是京城以外供皇帝出巡时居住的场所。清代行宫分布范围广,所处环境优美,规制整齐,保卫严密,有的在清代历史上起过特殊的作用。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

1清代行宫的分布和兴建 

清代行宫的分布和兴建与皇帝出巡的路线密切相关。清代皇帝出巡的路线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从京师(今北京)到木兰围场(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北狩路线。康熙帝为了训练军队,抚绥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实行围班制度,在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北巡期间,以喀喇沁、敖汉、翁牛特等蒙古王公敬献牧场的名义,设置了木兰围场。木兰围场建成后,在康熙朝和乾隆朝,皇帝几乎每年都在此举行秋狝大典,所以在这条路线上风景优美、水源丰富、适合留宿的地方便开始建造行宫。北狩路线上的行宫,以古北口为界,分关内和关外两段。关内行宫有蔺沟、汤山、三家店、怀柔、鬡髻山、南石槽、密云、遥亭、石匣城、白龙潭、羊山、河漕、南天门。关外行宫有巴克什营、两间房、常山峪、鞍子岭、王家营、桦榆沟、兰旗营、钓鱼台、黄土坎、唐三营、喀喇河屯、热河(即承德避暑山庄)、汤泉、二沟、中关、什巴尔台、波罗河屯、张三营、济尔哈朗图、阿穆呼朗图。以上行宫总计33座。

二是从京师到江南的南巡路线。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间,康熙帝和乾隆帝各有六次南巡,目的是阅视河工、省方问俗、阅兵察吏、加恩士绅,以及欣赏沿途和江南的名胜古迹。南巡路线上的行宫在江南境内的有顺河集、陈家庄、天宁寺、高旻寺、钱家港、苏州府、虎邱、龙潭、栖霞、江宁、杭州府、西湖等,总计12座。

三是从京师到盛京(今沈阳)的东巡路线。清帝东巡,指的是康熙帝(三次)、乾隆帝(四次)、嘉庆帝(二次)、道光帝(一次)到东北拜谒祖陵——永陵、福陵和昭陵,以及此一期间的各种活动。东巡路线上的行宫前半段基本上是北狩路线上的行宫,只是离开木兰围场之后,行进在内蒙古地区时,皇帝有时驻跸科尔沁和硕纯禧公主的府第。如果从山海关路走,有夷齐庙、文殊庵、达鲁万祥寺、塔子沟北、广慧寺、盛京旧宫、广宁、夏园、吉林城等行宫,总计9座。

四是从京师到山西五台山的西巡路线。清帝西巡,是指康熙帝(五次)、乾隆帝(六次)、嘉庆帝(一次)到山西五台山的礼佛活动。到乾隆帝时,西巡路线上建有端村、圆头、赵北口、黄新庄、半壁店、秋澜村、粱格庄、正定府、定州、保定府、涿州、台麓寺、菩萨顶、灵南寺、众春园、自云寺、灵雨寺、柘岫云寺、大教场、法华村、东北溪等行宫21座。

五是从京师到山东、河南的鲁豫行路线。康熙帝和乾隆帝除南巡经过山东外,还曾专从京师前往山东祭祀泰山和孔子。从京师到山东泰山、曲阜的路线,在直隶、山东境内和清帝南巡的路线相同。在直隶境内的行宫有思贤村、太平庄、红杏园、绛河,总计4座。在山东境内的行宫有德州、晏子祠、灵岩、岱顶、岱庙、四贤祠、古泮池、泉林、万松山、郯子花园、分水口,总计11座。乾隆帝曾出巡河南一次。从京城到河南的行宫,在直隶境内的有保定、高玉堡、众春园、正定、吕仙祠,在河南境内的有百泉、少林寺,以上总计7座。

六是京畿行路线。该路线包括从京师前往直隶(今河北省)遵化州(今河北省遵化县)的东陵,前往易州(今河北省易县)的西陵,以及去南苑行围,到天津阅河,往盘山揽胜。从京师前往东陵路线上的行宫有燕(烟)郊、白涧、桃花寺、隆福寺,共4座。前往西陵的行宫有黄新庄、半壁店、秋澜村、梁格庄,也是4座。南苑有旧衙门、南宫、新衙门、团河4座行宫。前往天津的行宫有涿州、紫泉、赵北口、泰堡庄、左格庄、台头、扬芬港、柳墅、洛图庄、桐柏村,总计10座。盘山有行宫1座,即静寄山庄。京畿行路线上的行宫总计23座,综上,除去西行路线上和京畿行、河南行重叠的8座行宫外,清代全国存在过的行宫总数是112座。

清代行宫修建的时间,北狩路线上的多在康熙、乾隆年间,只有羊山行宫建于道光年间。南巡路线上的行宫在康熙朝已开始修建,到乾隆朝时呈现高潮,修建时间约在乾隆十三年(1748)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间。东巡、西巡、鲁豫行、京畿行路线上的行宫,除南苑有的行宫兴建在明朝外,其余的行宫也多修建于康熙、乾隆年间。

清代兴建行宫的费用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国家出资,比如热河行宫、盘山行宫等。这些行宫规模大,修建周期长,费时费力,费用基本上由国家承担。二是由地方官向各方面筹措,国家也承担一部分,比如五台山台麓寺行宫和菩萨顶行宫。三是全部由商人出资,比如江南的杭州府行宫、西湖行宫等。

▲康熙南巡图(局部)

2清代行宫的环境和规制 

清代行宫环境优美,景色秀丽,水源丰富。比如北狩路线上的三家店行宫,潮白河蜿蜒而过,景色极为清幽。怀柔行宫杨柳轻风,千畦扑香,郊原浓露,景色绝佳。鬡髻山行宫岩苍树古,意境幽远。南石槽行宫地势平衍,空旷辽阔,令人心情舒畅。密云行宫秋天金风玉露,蛰声不断,别有一番情趣。遥亭行宫轩窗无俗韵,风物极新秋,寥廓澄虚宇,威纡露远峦,一川景物斗斜阳,平野风寒吹稻黍,看上去别有异趣。南天门行宫松柏青翠,风景优美,令人赏心悦目。巴克什营行宫金秋时节,果实累累,清香袭人,尤其是站在宫门的高台上,远望南山上的猎场,只见糜鹿成群,悠闲自在,别有风光。南巡路线上的虎邱行宫,两岸劈分,中有剑池,石泉清冷,还有千人石、说法台等景点。龙潭行宫背倚大江,树木葱茏,岩峦苍翠。栖霞行宫秀石磋峨,茂林蒙密。西湖行宫群山环拱,万堞平连,在这里西湖全景一览无余。东巡路线上的夷齐庙行宫,面临滦河,一望弥漫。文殊庵行宫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夏园行宫四面环山,两面临水,充满文雅之气。直隶境内的红杏园行宫以环植红杏数百株而得名,别有风味。绛河行宫斜抱村墟,环罨烟树,澄虚月影风光,景色十分优美。山东省境内的德州行宫,平原开阔,树木丛茂。灵岩行宫山色溪光,别有情趣。泉林行宫有泉数十,互相灌输,合而成流,气象万千。万松山行宫松柏成林,苍翠一片。河南省境内的百泉行宫在百泉湖畔,湖水四季碧绿,清冽纯净,湖周古柏参天,绿柳婆娑,景色如画。

清代行宫的规制,一般都分两部分,即宫殿区和苑景区。宫殿区又分左中右三路。以山东德州行宫为例,左路是朝房、军机房、四明亭、内值事房;右路是朝房、膳房、值事房、垂花门、照房;中路是照壁、大宫门、二宫门、便殿、垂花门、寝殿、佛堂。规模小一点的行宫,宫殿区一般也都由东、西、中三座院落组成,并建有亭、台、楼、阁,中有回廊相连。苑景区或是树林中糜鹿成群,百鸟争鸣,湖水碧波粼粼;或是亭、台、轩、阁掩映在榆柳松柏之间。

清代行宫的环境和规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喀喇河屯行宫,位于滦河与伊逊河交汇处的南岸,川谷宽敞,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宜于耕牧。宫殿区有三组庭院,即东、西、中三宫。三宫的后院是小花园,园中假山错落嶙峋,松柏苍翠,芳草如茵。在宫殿区的西、北两侧是广阔的苑景区,地势辽阔,滦河从中缓缓流过。苑景区的西边是滦阳别墅,建筑在两个山包之间的坡台上,是园中之园,有假山、石峰、奇花、异草,分布自然,极有情趣。又如热河行宫,是塞外规模最大的行宫。这里有林木茂密的山峦,幽静深邃的峡谷,形态奇异的怪石,蜿蜒回环的河水。山庄周围环绕着虎皮石墙,绵延起伏,宛如游龙,总长约20里。山庄南向,宫殿区在整个山庄的南部,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部分组成。苑景区则包括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又都别具特色。再如江南盐商修建的高旻寺行宫,有前、中、后三殿,包括茶膳房、西配房、画房、西套房、桥亭、戏台、看戏厅、闸口亭、亭廊房、歇山楼、石板房、箭厅、丸子亭、卧碑亭、歇山门、右朝房、垂花门、后照房等,亭台楼阁几百间。行宫内部布置得富丽堂皇,陈设古玩珍宝、花木竹石、书籍、字画、瓷器、香炉、挂屏等,乾隆帝起居、听政、游乐等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风景秀丽的热河行宫烟雨楼

3清代行宫的保卫和作用

清代行宫在皇帝驻跸时,负责保卫工作的是銮仪卫的官员銮仪使,内容包括随扈保驾、行宫守卫、戒备等。参加保卫工作的还有前锋营、护军营、侍卫处、步军营、骁骑营等机构的官员。没有皇帝驻跸的行宫,日常的保卫工作由所设的总管各官专司稽查,又有内外围千把外委兵丁巡逻看守,防范严密。此外,各处行宫内围,还有内务府千把兵丁守卫。规模比较小的行宫,比如北狩路线上的蔺沟行宫内围,则没有内务府弁兵,只有绿营外委1名,兵23名,在外围看守巡查。

清代行宫的作用,主要是保证皇帝出巡的顺利和衣食起居的舒适,以及保障政务的及时处理。不过,有的行宫,比如热河行宫,在清朝历史上则起过特殊的作用。

热河行宫,最初也称承德离宫,康熙五十年(1711)经康熙帝题字称避暑山庄后,才最终得名。它本是众多北巡御道上行宫中的一个,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修建,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基本建成,逐渐成为清朝的第二政治中心。康熙帝、乾隆帝许多重大的政治活动,特别是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都在这里举行。比如:乾隆十九年(1754)五月,乾隆帝在避暑山庄封授杜尔伯特蒙古族首领车凌、车凌乌巴什、车凌蒙克亲王、郡王、贝勒爵位;乾隆三十六年(1771)九月,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热情接见我国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乾隆四十五年(1780)夏,乾隆帝在避暑山庄万树园举行盛大筵宴,欢迎六世班禅喇嘛,参加的有蒙古王公、回部伯克、四川土司,文武大臣以及一些高僧喇嘛,共计60桌。这些重大事件,对清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林寺与柳泉行宫
钦定南巡盛典巻八十四
一 、乾清门、大清门、广宁门、拱极城​、卢沟桥
四库全书·史部·政书类《钦定南巡盛典 第二册》1
雄安地名漫谈||赵北口的前世今生
寻访西湖名石:乾隆魂牵梦绕的神石今何在?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