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慈宁宫“新发现”超乎想象

“过去也曾怀疑过慈宁宫花园东侧地下有宫殿基址,但不是很清楚,因为我们古代文献对工程工匠的记录不是那么重视,很简单,甚至鲜有记录。”

除了元代地层的发现,在慈宁宫花园东院考古发掘出的一处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明早期宫殿建筑基址,也为研究紫禁城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新的资料。“也就是说,紫禁城建立之初时,这个宫殿就有了。可以说,人们还从来没有从实证上看到过建紫禁城宫殿之初时是什么样子,这个遗址的发掘重要性也就凸现出来。”

紫禁城建立之初的宫殿 拆殿遗迹尚未远弃

李季表示,在慈宁宫花园东侧的发现规模超出想象。

最初在慈宁宫花园东院西侧发现的南北向4个磉墩、东西向4个磉墩,用徐华烽的话来形容就是“比较怪”,“南北宽24米5,东西16米8,按道理尤其是皇家宫殿,应该是东西长一点南北宽一点,这样坐北朝南。”按建筑模数推算,在揽胜门以北、以南区域,这样的建筑磉墩至少有16个。从周围继续做相关工作,磉墩数量和夯土夯砖层分布甚至还不止于目前的发现,“发现这个宫殿还有一部分在东边,范围可延伸到慈宁宫花园东院以东、今天的故宫修缮技艺部院内。”地钉、桩承台、磉墩、夯土层、夯砖层……据文献记录上的明确记载,这是中国古代在软质地基础上建大型宫殿的做法,“说明这个地方是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基址,地下挖这么深,做得这么讲究,反推上面的宫殿一定很重要。”在明代,这里本身就是一块比较重要的区域。这次还发现了带多块嘉靖铭文砖的排水沟系统被压在底下、叠压宫殿建筑基址的夯砖层出土的元代风格红胎琉璃瓦、黑釉盆底残片以及带元末明初特征的青釉碗口部残片……“确定这处宫殿建筑基址的年代是明早期基本没有问题了,结合出土遗物和相关文献记录,推测废弃是在明嘉靖时期,太后制度形成后要建慈宁宫,也就是说是在慈宁宫兴建之初。”拆殿时的遗迹尚未远弃,一部分建筑饰件用在了排水沟上,初步分析认为这座宫殿应该是明早期仁智殿、仁寿殿之间的大善殿。

有文献记录,明初建紫禁城时,元皇宫还在,“拆了一部分,利用了一部分,所以这里面的砖、包括一些瓷片都有可能是更早的东西。”至于有没有可能利用元代的遗址,徐华烽说,要看在慈宁宫花园这边能否找到元代地层,“也就是比现在发掘的更早的地压关系,证据出来了,中轴线也将更明晰。”只是慈宁宫花园的建筑根基“很大很厚”,“周围是不是能有,还要等一等后续的工作。”

考古挖出历史真实 高科技“拼图”作用大

2015年10月,配合故宫西区开放,慈宁宫东院遗址实行“边发掘边开放”。“我们做过统计,故宫参观人员达到8万的时候,这个地方平均游客可以达到8000人以上,淡季的时候也基本保持在5000人左右,去年10月开放时,每天将近有上千人在这看,我们认为这也是人文考古一种新的模式,至少以前在电视里看到的,现在在实地可以看得到。”

这些年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考古题材影视剧热播热映,掀起不小的“考古热”。李季自嘲,其实当初学这个专业时没少被“质疑”考古的用处,“人类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考古能解决很多文献上的悬疑,比方说一些重大事件。当然考古不是万能的,和历史记载完全相符是最完满的状态,不过现实却往往有所出入。”李季比喻,就好像写日记和当天真实活动很可能有差异,会议记录也未必和会上发言完全一致,“何况古人没有很严密的记录系统,像现在我们有录音可以为证。”考古挖出来的才是历史真实,这方面有时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可是考古发现也存在'不一定挖出来就真相大白'的情况——在一个旧问题还没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有可能又提出更多的新问题,十万个为什么在后面等着……”当然考古的魅力、趣味性恰恰也正在于此,“要不然学科也没法继续发展了。”

而对于考古发现来讲,学术上的重要性和社会关注的轰动效应,有时重合有时并不重合。“大墓的发掘和城市地下考古都有学术意义,不过前者更容易引起轰动,因为大家都知道'里面有宝贝',比方说海昏侯大墓发掘,确实证明了当时重大历史事件、刘贺这个人传奇的一生,于是刷了屏,被大家从各方面解读。”但像这次进入十大考古的发现,比如太极殿遗址等大城市考古发现,却未必有同样高的关注度,“好地方,古代看着好,后代看着也好,于是历代城市选址都在一处,一摞摞压起来,像夹心饼干似的,考古工作做起来便极其复杂。”考古工作者很多年的工作也许都只为了在地图上画出一条线来,“可这条线非常珍贵,在学术上是一种坚守。”或者为了某些可观性没那么强、在外行人看来不过一个土墩儿、几块石头的发现尝试做一些有依据的复原,“可能并不理解你在干什么,其实考古学家是为了找出历史的轮廓,首先定下历史真实,非常值得敬佩。”

对于“观众看不出太多门道”的发现,比如这一次的元代剖面,尽量先以保护为主,“比较窄,也不太适合大规模参观。”而像慈宁宫东边挖出比较宏伟宫殿基址这种可视性较强的发现,“将来准备设计和周围景观比较协调的棚子之类的设施,观众可以实地看到地下的大原木、做得如此漂亮的柱础等等,知道原来在这么宏伟的宫殿底下也有如此厉害的基础。”

如今的各种先进设备、高科技手段,对考古工作同样帮助极大。“以这一次的发现来说,过去这么大范围内拿仪器也能做,只不过比较累。”现在可以依靠精密的测量定位,在电子图上将每个具体挖的小地点落实到高程、平面位置,“所谓'拼图'的概念。”还可以利用三维扫描对地层剖面进行自然科学手段的采样,“当时什么土质、黏土里是否掺了白灰、包含各种元素是多少……包括碎砖也可以做全面采集,得知其中的化学成分等,这些都可以做得非常细。”文/摄 新报记者 吴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秘紫禁城的“地下宫殿”
李伟敏:明清北京城
故宫挖出明永乐时期的20层墙基揭秘其前世今生
重大发现!故宫下面又发现一座宫殿
新发现 | 紫禁城考古重大收获—清宫造办处旧址发现面积最大遗址区,再现古今重叠型建筑
卷三 · 西周的青铜文化四 建筑技术的进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