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保定古城探源——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七十二座暗桥。

岁月有痕,爱意无限。

导言:保定古城许多特点藏在一些老保定经典的口头传承里,经常说的“保定三步两座桥,东西长流水”,说明保定桥梁多,原来是座水城。还有一句“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七十二座暗桥”,四百多年来一直在保定流传,此话也成为真正了解保定的试金石。今天,我们把抛砖引玉把几种说法总结出来,告诉你其话之意,之指,韵味无穷。


保定城里有山又有河,把事情说开了,就是风物趣谈。先说三山不显有两种说法:前两个是小梁山和大梁山。从古城图可看到这里原来是一片低洼的水域,两侧 又有戎旅驻地,颇有梁山泊的形势,人们称它为梁山。

▲保定古城图,几个大水坑的位置依稀可见,上图蓝色区域就是西河沿的位置

第三个是泰山行宫。它乃是一座姑子庵,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的妹妹出家后,到泰山降香时住此,遂在此建尼姑庵,始称泰山行宫。


第二种说法大梁山替换为廒神庙。它是供奉仓神之所,为什么称为山呢?后人附会名胜时,采谐音字神和山发音相近,而称廒山庙。1981年更改地名时,该为廒山胡同,既去掉了迷信色彩,又含名胜的寓意。


▲双井胡同

四水不流,第一种说法是指小南门内的西大坑、南大场的南大坑和旧城东北的东岳庙坑与窝窝头坑。它们反映了古代保定城内水域众多的一个侧面。上述各水坑本为死水不流,后人用同声字四代替了死字,又与三山不显对字工整,经过一番修饰,乃有四水不流之说。坑之水,除西河坑有西河补充外,其余三坑均为雨季积蓄之。


水最多的,坑最大的,当属南河坑(自小南门凿开后,南唐家胡同至小南门修了马路,则将南河坑一分为二)。最小的坑是西河坑,别看小,但常年有水!最深的坑为北河坑,因坑的形状像倒置的窝窝头,故也称窝窝头坑。而东河坑不大也不小,这个坑与北河坑一样,只有雨季才有积存。冬季,春季逐渐干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这四个坑均被填平,改作他用。

当时古城内的水多,古城内的生活真滋润,学堂上完课,扑腾扑腾,跳进家门边的西河沿。西河沿,是一条供莲池引水的小河,河水从城外小闸经西水门引一亩泉水入城,经三角地(俗称三甲地)向东南流经荷包营到唐家胡同小桥处,才变成东西走向。河宽丈余,两岸自然成坡,坡上绿柳相连,浓荫遍遮,岸上为路,北岸略宽,路旁民居相连,间有几处大小店铺,环境洁净清幽。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四个大坑的说法站不住脚,为了容纳雨季排泄的降水,几乎东、西、南、北各城都有大河坑。不说东岳庙坑,大西门内有北马道坑,小南门里有西大坑,准军公所南大坑、清真寺东大坑、七圣庵东北大坑、四棵槐大坑……数不胜数,何止四座呢?认为四水坑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应该从胡同的名称里去找。 



紫河套,紫河套原是莲池经北水门入护城河的排水沟,因沟水呈紫黑色而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填平河沟,辟为古旧市场。它的兴起和繁荣,跟“打鼓的”这一行业相关。


按着胡同的思路,“四水不流”应像“三山不显”那样,应该从城内街道胡同中去找。过去主要是拘泥在“水”字上。所以不得其解,如果眼界开阔些,把握“水不流”这个特点,想到“井”字,“不流”的“水”不就有了吗!除秀水胡同之外,再加上大西门内、西大街南北的单井胡同和双井胡同,后卫街对过的井儿胡同(现已并入市府后街),不正好是“四水不流”么?也有人认为紫河套代替井儿胡同,有趣有境。

▲这也是个飘雪冬天,看到府学的入口及照壁,右上角是出入文庙的西侧大门,右下角清晰的看到拱桥,是莲池流过来的水系,当年莲池的水是流动的,暗桥众多。


七十二座暗桥是怎么回事呢?原先保定城随着水域的逐渐减少,相应的房屋建筑开始多了起来。清朝同治10年(公园1871年)前,保定城内还是纵横交织的河道,河水从西北门入城,经过莲池穿越南大街至东城,北折而西返,成双流交贯,至鼓楼西向北流,由紫河套流出北水门。这条河经过的街道都要架桥。李鸿章接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后,始改为地下水道,地面上的桥梁随之消逝,故称72座暗桥。其实也不定准是72座,只不过形容桥梁众多而已。

 ▲保定城府学文庙桥曾经的河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保定府保定福,看看风水就知道多有福了
老保定的那些事儿(17)“三山不显,四水不流”还有那么一面“坡”
保定的三山不显,四水不流,七十二暗桥,你知道吗?
保定的春天美,古城的柳色新
保定历史地名传说
峡谷行云:古莲花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