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乡情」由保定古莲花池一太湖奇石引出徐水一名门望族史话

一个名门望族,从县西迁到县城,从元兴盛到明,绵延两朝,一直兴旺了十代,在千年古县安肃(今徐水)史上屈指可数,令人翘楚。

一块太湖奇石,一座太保高峰,默默伫立保定愈四百年,而今身在古莲花池,仿佛诉说着满门忠臣的古老故事。

这就是郑氏家族,一段令徐水人引以为豪的历史……

太湖奇石太保峰

在保定古莲花池曲步桥北岸坡上,耸立一石硕大奇特,石种为'太湖石',是宋徽宗'寿山艮岳'的遗石。此石高约4米,状似一老人携一少年。石腰镌刻篆书“太保峰”三字,落款为“门人吴郡顾愿为其老师郑襄敏公题,万历甲辰夏日”,刻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1 6 0 4 年, 他的学生吴郡(苏州)人顾愿将很不容易搜集到的、珍贵的“ 象皮青” 太湖石题名为“ 太保峰” ,为已故的老师郑洛(襄敏为谥号)题写“太保峰”, 以表示对其尊敬的老师永远的纪念。

将形状奇特的太湖石名为“ 峰” 者, 在苏州有“ 冠云峰” 、“ 瑞云峰” 等,但都以其自然之姿而取名。古莲池的“ 太保峰” 则不但体量大, 姿态富于变化, 而且有其丰富的历史内涵, 不仅将石喻为巨大的山峰,还象征郑洛的为人、政绩如同山峰一样高大,令后人敬仰。

“ 太保峰” 原在保定西关外灵雨寺( 今保定八中) 旧址, 1 9 6 5 年移入古莲池园中保护,成为莲池一景。

“太保”是我国古代的官名,凡加此衔的,皆为正一品官。“太保峰”示意郑洛的为人、政绩如同山峰一样高大,令后人景仰,永远怀念。

郑洛,字禹秀,安肃(今河北徐水)人,嘉靖进士。六岁而孤, 少事寡母, 以孝著名。2 5岁中举,26 岁中进士, 官至兵部尚书, 死后赠太保。郑洛以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时,能安抚俺答,威望大著,累加太子太保衔(此为石名之由来)。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去世,享年71岁。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七日,朝廷追赠郑洛为太保,赐谥“襄敏”。

气派地标“柱国坊”

明朝万历十七年(1589年),朝廷为褒奖郑洛的功绩,在安肃县城内尚书巷郑洛住宅前胡同口的南北大街上,建了一座过街牌坊——名曰“柱国坊”。

牌坊宽2丈,高2丈5尺,青石料柱,通体浮雕云纹,横木、石条相连,通体浮雕云纹,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梁上装有一个长石条,雕刻着六寸正楷大字“太子太保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尚书经略七省总镇三边郑洛。”背面雕刻着“柱国坊”三个御书大字。牌坊上都以石料雕刻斗拱支撑,坊脊上雕刻有龙飞凤舞图案。坊顶边缘刻的蹲卧虎狮装饰,气派十足。

到清乾隆年间,郑洛后代没落,将郑宅卖与张柳州。张家嫌宅第前有外姓牌坊碍眼,请能工巧匠用天秤起重法,将整体牌坊迁于宅南横街,变成了东西过街牌坊。

牌坊一直留存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以“四旧”遗物砸毁,继而全部拆除。

郑洛宅院颇大,宅中有花园一座,院中亭榭假山很是雅致,其中有一太湖石为“接天石”,石虽不大,瘦透漏皱,颇有奇趣,张柳州常闲游于园中赏玩。当时,见一方条石长四尺、宽一尺五寸,有奇秀,润而坚,颇有古傲之气,甚是喜爱,遂诗兴大发,作《接天石》诗一首刻于石上,诗云:“好块接天石,如何不接天?一时云雾起,天与石相连。”

接天石在多年前城区改造时曾现于世,后回填筑于地基之下;条石存于徐水城内张之安家,垒于北房后山墙中,均为郑氏花园遗物。

名门望族数天骄

郑氏家族,自元朝时就有名将,威震一方,为官者始自郑庆。明、清《安肃县志》,民国初《徐水县新志》有传具载之。

郑庆,元时遂州黑山(即西黑山村)人,有武略,善抚士卒,先守紫荆关,再战滹水,破曹州,为遂州总管千户。其子郑德隣以父荫授遂州知州,后改任安州、完州、辽州、莫州知州,迁都漕运使,封宣武将军。二子郑德佑,官至百户。侄郑德全,授招抚之职。孙郑璋袭遂州知州。

西黑山村东边有郑庆大墓,墓前列石人、石马,立大碑一通,记述其丰功伟绩,称“郑庆丰碑”,为安肃县旧时“八景”之一。到郑阳时由黑山迁徙遂州定居,至郑洛时又从遂州迁至安肃县城内。

明朝时郑氏家族更加兴旺,官职显赫,中进士者颇多。曾出三朝甲第(进士)——郑阳、郑洛、郑材,六世中丞(尚书级)——郑通、郑臻、郑阳、郑隆、郑昱、郑洛。

氏家族,自元朝郑庆始直到明朝,一直兴旺了十代,列其家谱如下:

郑庆—郑德隣、郑德佑、郑德全—郑璋—郑通—郑臻、郑隆—郑阳、郑昱、郑旻—郑洛—郑樸、郑棐、郑檠、郑棻—郑延勲、郑延烋、郑延昭—郑尔基、郑尔圻。

耳熟能详颂古今

郑洛,安肃遂州人(今徐水遂城),明万历年间官至兵部尚书,居官清正廉洁。安肃对他的传颂颇多。

降生时文官武将把门

有一天,南方一文一武两个进京赶考的举子,进了遂成南门,忽然天降大雨,两个举子躲到郑家大院门洞避雨,功夫不大,听见院内传来小孩哇哇的哭声—郑洛降生了。

接生婆拿着接生的礼品和喜钱,美滋滋地从房内出来,走到大门口时,两个赶考的举子问道:“喜婆(指接生婆),这家天添丁了?”接生婆说:是,还是个大胖小子呢!二位举想,这孩子真有福,有咱文武举人给把门而生。于是向接生婆道:“这孩子可有福气,将来至少做七品以上大官。”接生婆道:“借你二位先生的吉言,不求七品八品的,有一品就行了。”二位举子相视而笑,接生婆不知官品级的区别,随口一说而已。

后来郑洛官至尚书之职,乃朝中一品大员,应验了接生婆一品之说。因郑洛降生时有文武举人在门洞避雨,这二人后来都考中做了官,人们都说,郑洛命大而有福相,生时便有文臣武将把门。

灯笼又亮了

郑洛上学的时候,每天晚上都到学馆里去读书。人们发现,郑洛晚上往返,前后都有人提着灯笼护送。有人告知郑母,母亲问起,郑洛说不知道,只觉得夜里走路很明亮。

一天晚上,郑洛上学去少了盏灯笼。郑母很奇怪,就问郑洛:“这几天可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

郑洛想了想说:“给邻居张强写了一张休书。”

郑母觉得这件事做得不好:张强是个赌鬼,输了钱便打老婆,老婆劝说,张强不听,反要将老婆休了。

郑母让郑洛找到张强,说休书上写错了两个字,索回休书,给他撕了!

第二天晚上,郑洛上学时,一前一后的灯笼又亮了。

郑洛纺线

郑家虽是小康殷实人家,但郑母要求晚辈勤俭持家,每晚都要儿媳纺线,很晚才休息。郑洛妻年轻贪睡,纺着纺着便打盹,纺车一停,郑母便过来责备。

后来每晚纺车嗡翁不停,可纺得穗子很少,郑母觉得不太对劲。某晚郑母一看,儿媳早枕着郑洛的脚睡着了,郑洛替儿媳空摇纺车。

郑母没有发作,心想:儿子这么疼爱媳妇,做婆婆的要是不疼媳妇,便是不疼儿子。从此,郑母取消了晚上让儿媳纺线的规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保定上谷八景之:西刹秋涛,​江南红稻西塘满,万亩黄云八月铺
河北保定徐水现强劲尘卷风
学说保定话 保定徐水
保定快跤十三太保练功式
这几日,保定的天气,真不赖!
郑和下西洋时,为何要带50岁以上老妇和接生婆?真实目的曝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