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斋十笏强,小园五亩余”——乾隆朝直督方观承时期古莲花池的园林景观

“闲斋十笏强,小园五亩余”

——乾隆朝直督方观承时期

古莲花池的园林景观

吴蔚  杨蕾

(本文承蒙张东旭、杨蕾在2016年9—11月间在莲池拍摄大量照片,张东旭先生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才有这篇文章的进一步写作,特此致谢)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选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建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等过程。

位列全国十大园林的古莲花池位于古城保定市中心。是一座以环水筑榭为显著特点,兼有中国南北园林之美的古典园林。郝经《临漪亭记略》记载金末元初,保定莲花池以临漪亭为中心的园林景观如下:“茂树葱郁,异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风戛然,迥不知暑。澄澜荡漾,帘户疏越,鱼泳而鸟翔,虽城市嚣嚣而得三湘七泽之乐,可谓胜地矣”(《郝文忠公全集·卷二十六》)。

明清时期,莲花池是保定古城八景之一,称“涟漪夏艳”。古莲花池中,亭、台、楼、阁参差错落在假山奇石、林木荷塘间,构成了一幅“湖中有景、景中含诗”的优美画卷,素有“城市蓬莱”之誉和“小西湖”之称。乾隆朝晚期莲池书院院长章学诚在《月夜游莲池记》一文中,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清代中期初夏的莲花池美景:“因忆今岁五月,吉甫过我,邀与偕游莲池。是时,荷叶初鑽水面,如小儿拳,池中荇藻交横,落日放舟,自紫藤水埠浮乎奎画阁下,渡宛虹桥,洎钓鱼台(即课荣书舫),南过蕊幢精舍,宛转穿曲港出,达乎南池,崭然幽峭,别为邱壑。垂柳阴翳中草香花气夹岸醺人。微风徐扇,衫葛引涼,夜静月明,冷露醒醉。意惬忘返,从者促归,乃由水东楼下维舟而去”(《章氏遗书·卷第二十二》文集七)。

长久以来,中国文化形成崇尚“自然”与“天然”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影响着中国文化史发展的全过程,贯彻诗画到园林等艺术创作乃至人生的最高境界等方方面面。《周易》“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良”。表达了古人对山水的早期认识,而《诗经》中对山容水色的大力描绘已体现出山水审美意识:“扬之水,白石粼粼”。(《唐风·扬之水》)、“山有扶苏,曝有荷华。……山有桥松,曝有游龙”(《郑风·山有扶苏》)。此后,孔子最早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审美命题,形成自然比德的山水审美大思路,以至后世对山水的关照一直围绕着人的品格与宇宙本体的内容。自然山水、山水诗画、园林的审美都离不开这些内容。这样的审美思路下形成相应的传统造园理论“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保定莲池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经营,对山水自然的审美关照渗透于经营的始终,在此基础之上演绎出乾隆时期皇家园林的独特审美特征。本文试着通过乾隆皇帝、直隶总督方观承等人在莲池留下的诗歌,来总结一下乾隆朝直督方观承时期古莲花池的园林及动植物景观。

乾隆时期莲花池的山与石

曡起假山嶔且岑,嶔岑下委洞幽深。

——乾隆帝《三题莲池书院十二景》篇留洞

“水得山而媚”,“水以石为面”(郭熙《林泉高致》),造园必须有山,无山难以成园。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界的山石形态为摹本构筑的假山是中国园林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掇山置石在古代造园中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演进,成为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和独特技艺。山体在园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构景作用,山体凸出于地表,构成园林的地形骨架,也决定了园林空间的形态。假山常常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创造出深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雄奇、峭拔、朴野、明秀等各种山景。

“石乃山之骨”,石具有与山相似又区别的象征意义,爱石、品石、写石的例子在中国文化史中屡见不鲜。石被赋予中正不移、坚贞孤介的人格精神,《象》曰:“不中日,贞吉,以中正也”;石又是古远的象征,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总结道“石令人古”。在从远古时代先民的原始崇拜,至后世比德思维的关照下,石从来都不是僵硬、枯死、无生命的,而是由混沌自然的元气结成,代表着原始的不加雕琢的本真,故而充满灵性,有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莲池堆叠的大小假山共有5处,此外还有众多姿态各异的单体峰石散置于园内各处,可谓假山嶙峋,湖石嵯峨。造园者以因地制宜的布局和灵活多变的堆造手法进行掇山和置石,体现出所谓“园无石不秀”的造园思想,表现出或透逸、或挺拔、或幽深、或险峻的艺术效果。

掇山与置石首先要选择好的石材,园中选用的山石大部分为南太湖石、北太湖石、千层石三种,因此堆叠的山体兼具南北方的特点,整体造型既体现出北方山势古朴自然,浑厚雄伟的风格,又具南方山体玲珑剔透,百窍通达的秀美。这些山石与各景区的苍松翠柏花木相组合,构成了景区中树古石佳、花影摇曳的优美环境。《园冶·掇山》中所谓“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所创造的小巧雅致的树石小景,大概就是指这类景观。

古莲花池园内假山布局完整,并能成为独立山景,且规模较大。清代造园家李渔所著《闲情偶寄》中称:“山之小者易工,大者难好”。受到地势和环境诸多条件的限制,在莲池中堆造出较大规模的假山实属不易。明末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掇山》提出要做到“掇山莫知山假”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古莲花池内所堆造的假山正是沿用此法,因地制宜地掇置出布局合理、体量适当、技法高超而又规模较大的假山。

莲池共堆有大小假山5座,分别为春午坡、篇留洞、红枣坡、藻泳楼前假山、方泉山,其中除红枣坡为土石山外,其余4座假山均为石山。它们分散于园内,布局合理、体量适当、技法高超。“宜台宜榭,邀云招月;成径成蹊,寻花问柳。临池驳以石块,粗夯用之有方;结岭挑以土堆,高低观之多致;……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真正做到了“有真为假,做假成真”。

1、春午坡

进入莲池大门,迎面便是一丘假山透逸而立,宛若屏风般挡住人们的视线。春午坡以南太湖石堆叠,整个山体的堆造以玲珑取胜。由于视距较短,看山顶必须仰视,顿觉山势拔高。这种安排是设计者有意采用“障景”布局,使进门者只能由山顶的缝隙处隐约窥见园内亭台的一角和松柏枝梢,使园内景观隔而不断,露而不显,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神秘感和期待感,令人更加神往。

2、篇留洞

过春午坡往南,穿过含沧亭,便可到达篇留洞。篇留洞位于中心岛东侧,由北太湖石砌筑,山势虽不甚高峻险奇,但占有突出的位置,东邻枚廊,西为藻泳楼,南到绿野梯桥,隔湖遥望寒绿轩与绎堂,北接含沧亭。西、北两面峭壁耸立,南面岩石错落有致,使整体山势显现出自然发展的脉络和态势,石块大小相间,横直斜互相错综,而以横势为主,参差不齐,有凹有凸,山之形体富于变化。东面构成深涧绝谷,峭壁危峰,其色苍古,山石耸立,气势磅礴,山脚清流环绕,山顶秀木繁荫,涧谷幽邃,蟠根垂蔓,形成清雅幽深的意境。大片水面上突出岛屿,而岛上的篇留洞在创造湖山形式方面形成了水中有山的地貌。山岛打破了大片水面的单调,与春午坡、红枣坡遥相呼应,使山体与湖面的结合密切起来,打破了湖山之间地形的生硬。

篇留洞以洞为名,重在一个“洞”字。平面布局上山洞形成一个“入”字,一入两出,不给人单调之感,且三个洞口正好与莲池的“一池三水”相对,虽非直对却相当写意。篇留洞的三个洞门各有特点。北面为篇留洞的主立面,此处洞口石壁上刻有“篇留洞”三字,为主景,这个洞门向里凹进,似乎在邀请游人进入。西向洞口稍微向外突出,此洞口正对由藻泳楼而来的园路,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游人的到来。南向洞口为一平门,面水而设,要经一段曲折的路径才能到达,颇有探幽之趣。

山顶地势平缓,一座四角攒尖的小亭翼然独峙于山巅,名为观斓,成为这一景区的制高点和点景之作,并增加了山的高度,增添了山峰的气势。篇留洞北侧设蹬道供游人登临山顶,蹬道台阶虽只十几级,两侧石壁也无危耸之势,却给人以山涧幽邃之感。山脚处石壁峙立,其上横担一石,形成门的形状,观斓亭的一角隐现其中,给人以桃源入口之感。立于山上将园中景色尽收眼底,于观斓亭内凭栏观赏园景,别有情趣。山上多处竖起石峰,且古木葱郁,增加了山的层次感。除了山顶用石峰以外,于山脚、道旁等处,也散置石峰,或为玲珑的湖石,或为俊秀的石笋,形成山之余势,衬托出山的稳重、雄浑。篇留洞山上建凉亭,山脚临清池,显得雄奇嶙峨,气势磅礴,峰峦峭壁,虚空为洞,石壁临池,谷架石梁,显得雄奇峭拔,灵活多变。

3、红枣坡

李渔在其《闲情偶记》中说:“用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钠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以土间之,则可泯然无迹,且便于种树。树根盘固,与石比坚,且树大叶繁,混然一色,不辨其为谁石谁土。立于真山左右,有能辨为积累而成者乎?此法不论石多石少,亦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是土山带石,石多则是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是童山矣。……土之不可胜石者,以石可壁立,而土则易崩,必仗石为藩篱故也”。红枣坡就是一座这样的土石山,以土为主,坡度不高,山上植酸枣树,其树冠遮天蔽日地笼罩了整个山脚。自然隆起的山丘,土石相间的坡陇,配以宽阔的池面、荫蔽的花树、轻灵的亭子,充分展示了田园般秀美的风光。山间随意点置的石块更增添了山的稳定感和真实感,山脚堆砌的群石则起着固山范水的“藩篱”作用。

4、藻泳楼前假山

藻泳楼前有一座假山与其相对,山体随着周围环境成东西向分布,虽然不高,但玲珑剔透,纹理丰富,耐人品味,与高大的藻泳楼形成对比,深具南方园林之秀。其周围栽植着几株银杏,茂盛的榆叶梅簇拥于侧,成为庭院内的突出点景。这座假山位于路侧,主要用于近处观赏,挑选玲珑俊秀的南太湖石堆砌,以使其更好地陪衬主景。加之有花木点缀,更增加了景区的自然情趣。山间一尊麻姑献寿汉白玉石雕像亭亭而立,为整座山体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5、方泉山

洒然亭东南方有一座湖石假山,为纪念直隶总督方观承特命名为“方泉山”,此山既对北侧单调的墙体进行了遮挡,又增添了亭与池之间的层次。随着山势的走向,山体内虚空为隧道,形成通往景区内各处的路径。往东可到曲径桥,往西抵达洒然亭前,往南有汀石置于水中,登临其上赏莲戏水,悠哉游哉。由于山体内的路径幽暗,令人扑朔迷离,亦真亦幻。假山的设计者还在山体周围妙借湖石的孔窍和缝隙以作通风纳光之用。白天在阳光照射下,洞穴内忽明忽暗,闪烁迷离;夜间明月透过洞口,闪光漏月,变幻生奇。加之周围楼堂馆阁的组合相映成趣,以及一年四季常青的松柏与入时的花卉变化,使人终年都能欣赏到富有诗情画意的园中胜景。

在小型庭园空间中,峰石特置观赏也很普遍,常选用轮廓奇巧、玲珑的石块,或单块或数块组合,呈高耸状,立于堂前、水池、廊侧、天井、洞门、漏窗或路径的转折、尽端处,以作引导,或作对景、框景,有些则可作为视觉焦点或局部构图中心,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点石于庭院,或附势而置,或在小径尽头,或在空旷之处,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竹树之下,或在狭湖岸边,切忌线条整齐划一,或简单地平衡对称,要求高低错落,自由多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莲池收集、保存了大量的特置峰石,分散布置于园中各处。或玲珑剔透,或秀丽静美,或淡雅端庄,每块都姿态优美、独具特色。

将形状奇特、硕大的石峰放在园中视线的焦点和转折处,作为独立欣赏物,好似西方的雕塑。例如于曲径桥头放置神清骨秀、形态俊雅的“太保峰”,这样的安排既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层次变化,同时又增添了道路的情趣。

零星山石点缀、修饰庭院、廊间、路侧、阶边、建筑角隅,做水岸、护坡、汀石、钓矶、植坛、花台,以及石矶、石凳、石榻等各种石制器具,增添园林中质朴自然的气息。嘉树之下,点以玲珑湖石或顽石,达到花树数品,松桧苍翠,放怀适情,游心玩思的境界。功能性用石弱化了人工元素与自然环境的边界,莲池道路两侧、水池驳岸以及一些建筑墙体、踏垛都用山石建造,不但起到挡土墙的作用,而且弱化了人工痕迹,使之与自然完美融合。在河流溪涧,或林下花径,或山脚山坡,或池畔水际,散点数石,若断若续,或横卧直立,或半含土中,看起来便觉得石如有根,天生一般。于假山下设置汀石,伸向水面,高可坐憩,低可临水,石影落在水面上,幽曲而自然,同时形成水平与竖向的对比,使山石与水体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

乾隆时期古莲池植物

植物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籍自然山水的滋养而蕴含着无限生机。上古自然崇拜观念之中,植物是具有神性的,随着理性思维的发展,植物本身的审美特性越来越得到关注。“君子”、“美人”等比德思想将不同植物赋予相应的象征意义,成为园林审美的主要内容,并广泛影响着园林的植物配置。

植物成为造景的重要素材,还因为它在造型与色彩上的特点。山石、屋宇的造型线条都比较硬、直,而植物的造型线条却是柔软的、活泼的;山石、屋宇是静止的,水、云是流动的,而植物有风则动,无风则静,处于动静之间。在色彩上,它有季节性,是变化的。因此把植物这种柔软的、变化的、动静相兼的“素材”穿插、掩映于山石、屋宇之间,就能获得生动的画面效果。小方壶前那斜卧屋顶的桂香柳,花南研北草堂前那姿态丰富的大树,以及点缀水边的垂柳、红枣坡上的酸枣树都在烘托、渲染、陪衬园林景观的气氛上起了点睛的作用。

(一)古莲花池的植物分布

古莲花池的植物遵照既有的植被状况进行不留痕迹的人为加工,经过点化的自然呈现出余味深长的意境,经营出出色的景观空间。

在中国,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在中国文学里,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因此作为莲池书院所在地、充满文化气息的莲池自然以莲为植被经营的重点,并以之命名园林。莲池莲的形、色、香是审美的主要内容。另外以不同的园中园主题,辅以竹、槐、牡丹、水藻等其他类型植物各自成景,达到烘托建筑、渲染气氛的作用,增添审美情趣。

1、春午坡景区

春午坡是莲池十二景之一,位于大门进口处。清时有南北两座假山,山上种有上百株牡丹、芍药,根据苏东坡诗句“午景发浓艳”而得名“春午坡”。清·张叙诗赞曰:“花光泼眼春当午,引入蓬莱第一峰”。现状遗存为一座北山,山脚种植五叶地锦攀附山体;假山南为一规则花坛,以绿篱围护一片牡丹、芍药成景;在山腰处点植迎春等花灌木进行烘托,突出该景点以春景为主的特点。

2、花南研北草堂景区

因可种植地很窄,且靠近池塘边植有两行侧柏,因此疏点桃柳,烘托出幽静、自然、雅致的意境。花南研北草堂建筑基础为毛石砌墙,于其前植垂柳一株,沿河岸点缀山桃、碧桃数株,石砌墙下植三叶地锦,形成绿色背景。叠石台步外围植紫藤装饰,两侧点缀海棠、丁香,突出早春景观。

3、高芬阁景区(包括高芬阁、奎画楼)

高芬阁是莲池十二景之一,位于花南研北草堂西侧。高芬阁上下双层,是临池观荷赏景的地方。其东侧有国槐、侧柏数株,国槐前点缀几株白玉兰;西侧有古黛柏一株,古黛柏是一级古树名木,有近500年的历史,故用树池围护,池内放卵石保持通透,以确保古树生长良好。清·张叙诗赞曰:“疏根开向老松颠,一带藤阴复道连”。在高芬阁南端东侧建有东西走向木制花架一组,密植紫藤,是谓清莲池十二景中该景区中的“紫藤水埠”。

4、寒绿轩景区

寒绿轩是莲池十二景之一,位于园内东南,由岩榭、寒绿轩和“竹烟槐雨之居”三组建筑组成。在寒绿轩前有竹林一片并夹植油松、洋槐等,竹丛东面点缀红花洋槐数株。“竹烟槐雨之居”门前花池内置假山石装饰,内植斑竹形成框景。

5、含沧亭景区

岸边植斜向水面的碧桃数株,几丛蔷薇从岸边伸向水际,绿地遍铺麦冬草,于含沧亭桥头植一片连翘,石碑左右配植几株金银木,路边石景用马蔺镶嵌装饰。水东楼门前岸边点缀紫薇,沿岸丛植迎春、麦冬,周边点缀数株山桃、山杏,形成“夹岸香气醇人、飞花密泛沟”之景。

6、篇留洞景区

篇留洞是莲池十二景之一,位于含沧亭南部。假山上植有洋槐、侧柏、榆树、白皮松等高大乔木,树形娇好。山顶亭西侧空地植有一组元宝枫,山体周边植几组黄栌、山桃,树隙片植耐干易管理的花灌木一一绣线菊、玫瑰、平枝荀子、蔷薇,东面假山石用五叶地锦及菱霄爬满,形成一幅树木苍郁、秋季色彩浓厚丰富的景观画面。

7、藻泳楼景区

藻泳楼是莲池十二景之一,位于园中心位置。藻泳楼四周植有丁香、银杏、油松、木谨、侧柏等植物。据载此处: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偎桅以延煽。当年著名学者章学诚登楼赏景,谓为“步移景异,处处叹绝”,也道出了此楼的修造,在于纵览全园的妙旨。围藻泳楼四周用青砖铺就的便道,南面开出长方形小广场。东为一块开阔地,近楼有东北、西南走向稍微起伏的地形,西侧为侧柏树丛。利用微地形,散点置石,用自然石板铺就小游路,南侧植几株白玉兰,北侧植几株紫薇,楼角及路边各植元宝枫一株。形成自然通透、体闲观光的景区。沿池岸结合护坡石点缀以丛状迎春、马蔺、连翘等,地面遍铺野牛草。

8、宛虹亭景区

宛虹亭是莲池十二景之一,位于水心岛中央。在亭东、西各有2棵垂柳,亭北有较大国槐1棵。在岸边临水处有斜向水面的碧桃、春花灿烂的连翘等花灌木,既突出了“桃红柳绿”的春景,又与北部景点形成呼应之势。清毕沅诗赞曰:山桃枝枝照水底,仿佛铁网生珊瑚。

9、东部景区

位于园东部,水东楼东侧,该区虽不包括在莲池十二景之内,但有一部分是十二景的配套建筑。因该区不是园中重点位置,基本属于新建的配套景区,因此植物配置宗旨是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与其他景区的园林氛围保持和谐。在沿东面建筑之间栽植树形高大的楸树,起到软化建筑面的作用。水东楼北侧种植金银木、红瑞木、棣棠,沿东墙种植珍珠梅、红瑞木、棣棠等花灌木,其下植麦冬、玉簪等地被植物美化环境。枚亭处植修竹几丛,以呼应寒绿轩景点。

每到春天,山桃、野杏发花,牡丹竞艳,明亮的色彩闪耀在暗绿丛中,犹如灿然霞海;夏日正是槐、柳枝繁叶茂的季节,园内浓荫蔽日,湖畔一带岸柳柔枝拂水,鸟鸣蝉噪,成为一个无暑清凉、幽静深邃的境界;入秋,荷花凋零,残荷擎水,雨口临窗倾听,别有一番风味,此时的松柏也愈发被衬托的碧青碧绿,不减春天的浓艳;冬天虽少颜色,仍有常青松柏,园中的翠竹傲雪而不凋,更觉清新可爱。

(二)乾隆时期古莲花池的植物特征及其文化

花草树木是纯自然之物,是园林景观中很重要的一种。绿是生命之色,古园要是没有植物,一片灰黄,则必定毫无自然生气可言。园林植物的栽培原则是任其自然生长,不过分加以人工的约束。因而在古园中,游人是看不到像西式花园中那样笔直的林荫道;修剪得规规正正,成各种几何形体的乔木灌木;看不到形式对称完美的花坛……。那里随处是姿态自然舒展,生意盎然的花草树木,它们很随意地间杂种植在一起,连一些桃、李、枇杷等常见果树在园中也用作造景的主题,姿态入画,古拙的老树和随时令而变化生发的小花纤草互衬互映,增添了园林的山野趣味。就是在如同古莲花池一般的城市园林中,也能欣赏到“老榆旁岸,垂杨临水,幽篁丛出”的野山意趣,以及“漫山枫树,桃柳成荫”的城市山林风貌。植物布置讲究自然的另一个特点是各类植物常常自然地间植在一起,犹似自然山林中一般。不求品种的名贵和齐全,山野村落中一些常见的树木如榆、槐、杨柳等都是园林的座上客,就是一些较低等的植物,如石上的青苔,像绿丝罗网织在山石上的络石;山脚根、石缝裂隙中长出的书带草和一些灌木,在园林中也到处可见,它们既增添了山石造景的自然真趣,又有遮掩某些残留的斧凿之痕的藏拙作用,是造就自然活泼的艺术效果的很好辅助。

中国园林植物造景所引用的花木种类非常繁多,有乔木、灌木、花卉、藤本以及纤草等。它们常常很得体地配植在一起,或唱主角,或当配角。给园景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例如古城杨州的园林,除去山环水抱、楼台亭榭、虹桥画舫之外,繁花芳草、佳竹秀木的植物之美,也极富有魅力。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植物品类繁盛、姿态纷呈、变化万千。扬州瘦西湖园林种植最多的是垂柳,传说当年隋炀帝因钟爱柳,钦赐其姓杨,从此垂柳也称作杨柳。湖畔堤岸上三步一柳,亭亭如盖。沿湖漫步,放眼望去,犹如挂着一道道绿色帐幔。阵风吹来,柳条婀娜起舞,如轻烟,似绿雾,妩媚无比。除了杨柳,岸上又随处可见紫藤、石榴、山茶、杜鹃、碧桃、南天竹等花树的组合种植,充分展示了花木多样而又统一的美。据园林种植专业人员统计,我国园林常用植物种类有六十七种。今选最常见,形象特征最明显的数十种介绍于后。

古莲池植物特征可以概括为“牡丹真国色。莲竹二先生”。园林植物“莲花”为基调,采用种植成片的大面积营植,确立了整个园林的艺术风格。在炎炎夏日中更能显出那份碧绿、凉爽、清香、别样红的意境美。竹子的利用,寒绿轩用之为最,竹子那种清廉、儒雅的品德可以从欧阳修“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的诗中体会。北宋欧阳修:《刑部看竹效孟郊体》。原文:“花妍儿女姿。零落一何速。竹色君子德。猗猗寒更绿。京师多名园。车马纷驰逐。春风红紫时。见此苍翠玉。凌乱迸青苔。萧疏拂华屋。森森日影闲。濯濯生意足。幸此接清赏。宁辞荐芳醁。黄昏人去锁空廊。枝上月明春鸟宿”。寒绿轩故名。

1、荷与莲

西廵回驻郡城边,便幸莲池读爱莲。

不必有花识君子,所欣此地育英贤。

——乾隆皇帝《莲池书院》

专为欣赏莲花而设的莲花园,称之为莲花专类园。我国以莲花造景的专类园,始于吴国(玩花池)。西汉时期就有类似“五色睡莲池”等专类园雏形,唐代长安城中慈恩寺附近的“芙蓉园”就是有名的莲花专类园。正如韩愈在《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所描述的一样:“曲江荷花盖十里,江湖生目思莫缄”。但是几乎所有的莲花专类园都毁灭,唯有保定古莲花池、杭州的曲院风荷经重建后沿用至今。

保定古莲花池位于保定市裕华西路南侧的莲花池,有的志书上讲是在唐代上元年间临漪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后毁。元代汝南王张柔重建。他于元太祖22年移镇清苑(今保定),于是就开始重修莲花池,种藕荷、蓄走兽、养鱼鸟,渐次成为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园林,言传至今。元好问词曰:“荷芰如绣,水禽飞鸣上下,君与游人共乐而不能去”。“花落庭闲,爱光景随时,且作清游寻胜地;莲香池静,问弦歇何处,更都思古发幽情”。莲花池确实是自古至今的一个莲花专类园,而且也是一个出色的旅游胜地,1988年,古莲花池以其旖旎的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跻身于全国十大名园之列。

南宋都城临安的曲院荷风,原是官家酿酒的作坊,位于九里松旁,金沙涧畔。“其地多荷”,每逢夏日,曲院内外莲花盛开,清风吹来,酒香荷香,令人心醉。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官办曲院随之湮废,荷风景色也逐渐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南巡前,官员们在苏堤跨虹桥北的岳湖,叠石引流,栽植莲花。夏日,沿堤数十丈,红白莲花竞相开放。康熙三十八年,当皇帝游览至此时,十分欣喜,挥笔题匾,命名为“曲院风荷”。乾隆也多次来此游赏,后在皇家园林圆明园,按照杭州曲院风荷的布局结构,筑台建亭,叠石砌池,栽树植荷,创造了北方的曲院荷风,而成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并写下《曲院荷风》一首:几个田田漾细风,乍看绿豆想红花。昆明湖上泛轻舫,六月春花讶许同。

一般来说荷花与莲花统称为莲花,但是如果细分的话,荷花与莲花应该是同属不同种的植物,虽然很相似,但是也有很多区别。

荷花又名芙蕖、水芝、芙蓉、玉环、菡萏、六月春。为睡莲科多年生宿根水生花卉。中国荷花栽培远在2500年前,吴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的离宫为西旋赏荷筑“玩花池”。民俗以农历六月廿四为荷花生日。中国园林的湖面常大片栽植荷花,以收到“风吹荷叶十里香”,“亭亭翠盖拥群仙”的效果、每当盛夏时节,碧叶盖湖,红花映日,满池青翠,粉黛出水,阵阵荷香,使游人尽领荷花的娇美、幽雅、高洁的风情。庭院栽荷,亦有用缸单株种植,望之亭亭玉立,风流超逸,使人润心畅怀。

莲花是古典园林中广泛使用的水生植物,也可以盆栽置于宅院、寺院中。其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在中国,莲花被崇为君子,象征清正廉洁。并蒂莲,象征夫妻恩爱。古典园林中广泛使用的水生植物,也可以盆栽置于宅院、寺院中。宋代周敦颐著《爱莲说》赞誉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明代叶受为荷花写了一篇《君子传》,使荷花人格化为神清骨润的仙人,并有了“花之君子”的美称。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佛像底垫以莲座,喻荷花是“报身佛所居之净土”,佛在生死烦恼中出生,又从生死烦恼中开脱,故有“莲花藏世界”之说。

2、牡丹

云霞多处认楼台,中有名花春正开。

异彩朝阳见层叠。临流新雨绝尘埃。

宸章阁下黄联屋,太保峰前映绿苔。

曾是芳辰趋走地,隔帘犹透御香来。

——直隶总督方观承《临漪亭牡丹》

春午坡图赞中说,入门秀障也。锦亭斜透,修廊翼然,叠石逶纡,坡陀掩映。高下杂植牡丹数百本,每春日花开,暖香延袖,真如坡诗所谓“午景发秣艳,一笑当及时”也。

牡丹有“花王”、“富贵花”之称,寓意吉祥、富贵。牡丹又名木芍药,为毛莨科落叶灌木。牡丹是中国特产名花,花品多,花姿艳,富丽堂皇,号称“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象征幸福、繁荣、昌盛。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入庭园,始于南北朝。唐代牡丹盛于长安(今西安)。史载:唐玄宗诏花匠宋单父在骊山种牡丹一万本。北宋时牡丹又以洛阳为“天下冠”。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称,凡园皆植牡丹,盖无它。以后随时代变迁,牡丹又渐盛于河南陈州(今淮阳)、四川天彭(今彭县)、安徽亳州(今亳县)、山东曹州(今菏泽)。牡丹在庭园中多植于花台(以砖石砌成)之上,称为“牡丹台”。清代园林中将牡丹成畦栽植,护以低栏,以湖石点缀其间,亦甚优美。清陈溴子《花镜》谓:“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玉砌雕台,佐以嶙峋怪石,幽篁远映”。此为中国古代园林牡丹配置之艺术也。其与寿石组合象征“长命富贵”,与长春花组合为“富贵长春”的景观,常片植或植于花台之上,形成牡丹台。

3、白芷

波漾风行镜里披,青蒲白芷画中猗。

——乾隆帝《题莲池书院十二景》藻泳楼

白芷呈长圆锥形,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正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硬,断面白色或灰白色,显粉性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圆形。气香浓烈。味辛、微苦,是一种药用植物。

4、芦花

明月敞虚阁,芦花吹缟衣。

——直隶总督方观承《鹤柴》诗

芦花,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花。秋后采收,晒干。生于河流、池沼岸边浅水中,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味甘,性寒,具有止泻、止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吐泻、衄血、血崩、外伤出血、鱼蟹中毒、干霍乱、心腹胀痛。

5、柏

秪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

——乾隆帝《题莲池书院十二景》鹤柴诗

在民俗观念中,柏的谐音“百”,是极数,象征多而全;民间习俗也喜用柏木“避邪”。皇家园林、坛庙以及寺观、名胜古迹广植柏树。桧柏又名桧、刺柏、圆柏。桧柏是中国古典园林普遍栽植的主要观赏树种,适宜与宫殿式建筑相配。在庭园园路转角丛植数株,亦颇幽美,根际缀以太湖石,则尤别具风趣。山东曲阜孔庙内一株古桧相传为孔子亲植。苏州光福司徒庙内四株古柏,传为东汉将军邓禹所植,姿态奇趣,分别号称“清、奇、古、怪”,名擅幽趣。与桧柏同具观赏特性的还有侧柏。侧柏又名扁柏、香柏,大枝斜出,小枝直展呈扁平状,叶为鳞片状,雌雄同株。清代园林往往用简洁手法,大片配植侧柏与桧柏,使与皇穹宇之汉白玉台栏杆和青石路形成强烈对比,烘托了主体建筑,又形成了肃静清幽的气氛。侧柏寿命长,陕西黄陵的轩辕柏,估算树龄在2700年以上。山东泰安岱廓的汉柏,相传为汉武帝手植。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油柏、桧柏、侧柏等等。

6、柳

别有平台宛转廊,绯桃丝柳艳韶光。

——乾隆帝《花南研北草堂》诗

垂柳又名清明柳、垂杨柳、倒杨柳、水柳。为杨柳科落叶乔木。垂柳小枝细软如丝,随风飘舞,柔条千缕,自古是著名园林风景树种。陈溟子《花镜》赞垂柳“虽无香艳,而微风摇荡,每为黄莺交语之乡,吟蝉托息之所,人皆取以悦耳娱目,乃园林必需之木也”。柳又是春天的象征,陆放翁《春雨诗》云:“湖上新春柳,摇摇欲唤人”。垂柳垂垂袅袅于淡云疏雨间,尤觉一庭春色,一树春风。植柳宜于水滨、池畔、桥头、河岸、堤防,依依拂水,碧波绿丝,相映成趣。清代园林中垂柳成荫,微风吹来,柳丝婆娑,碧浪翻空。莺歌呖呖,使人倍觉流连。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垂柳、桂香柳等。

7、桃

杏桃竞绘二月景,苕芷平分一亩泉。

——乾隆帝《莲池书院》诗

桃花喻美女娇容;桃有灵气,驱邪,如桃印、桃符、桃剑、桃人等。多栽植于庭园、绿地、宅居。用科学的手段处理园林植物,使花木景产生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奇趣。例如,早在宋代就有在密室中增温和强化施肥的记载,使得牡丹、梅、桃等观赏植物在正常花期以前盛开,这就是堂花(或称塘花)的来由,清代宫廷每逢元旦赐宴,都要陈列盆栽的芍药、牡丹来增加喜庆气氛,这些花都是堂花。对于秋凉后才开放的桂花等,则将其置放于阴凉有风的山洞之内,虽在炎暑,也能催其开花。应用这些方法,就能更主动地满足文人雅士“莫叫一日不开花”的赏景要求。

8、杏

桃花已谢杏花红,荏苒韶光瞥眼中。

——乾隆帝《莲池书院杂咏》(六首)

最早,在《庄子》的记载中,杏本是具有神圣气息的。作为孔夫子讲学的杏坛,应该是一遍杏林,杏树环绕,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读书,孔夫子在花影中抚琴而歌,书声歌声,风吹花落如香雪。尽管顾炎武后来考据以为,“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但读书有那样一个“绕坛红杏垂垂发,依树白云冉冉飞”的环境,仍然令人神往。杏在早春开花,先花后叶;可与苍松、翠柏配植于池旁湖畔或植于山石崖边、庭院堂前,具观赏性。杏花有变色的特点,含苞待放时,朵朵艳红,随着花瓣的伸展,色彩由浓渐渐转淡,到谢落时就成雪白一片。“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他对杏花的观察十分细致。杏花,因春而发,春尽而逝,既有绚丽灿烂的无限风光,也有凋零空寂的凄楚悲怆,不同的诗人因不同的人生际遇,对杏花的联想感慨也千姿百态:有人在羁旅飘泊中感受到杏花盛开的热烈温馨,有人在惆怅莫名中发现杏花绽放的朦胧灰暗,有人在历尽坎坷后感叹杏花飘飞的落寞凄凉,也有人在相思离别时哀怨杏花凋谢的苍凉无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9、青蒲

波漾风行镜里披,青蒲白芷画中猗。

——乾隆帝《藻泳楼》诗

青蒲即蒲草。水生植物。嫩者可食,茎叶可供编织蒲席等物,多为野生,但也适于宅旁、绿地、水边、湿地栽植。

10、古藤

古藤方交花,鬘舞力难任。

——直隶总督方观承《花南研北草堂》诗

进入莲池,首先映入眼底的是小小庭院中的一架紫藤,藤干古拙苍老,而栅上新枝却是浓绿欲滴。这一明代大画家、文学家文徵明亲手栽植的古藤是“乐曲”前奏部的第一小节乐段,它预示着以后丰富而精彩的乐章。小院边上是一条青砖砌铺的便道通往园中,好像是朴实而平稳的起始段。

藤又名藤萝、朱藤,古亦有黄环之称。为豆科木质落叶藤本植物。5~6月间开花,花密集,蓝紫色,略有香味。盛开时,花序尤如成串葡萄。另有一变种,花白色,名银藤。紫藤是原产中国的著名藤本花木。栽培历史悠久,唐代诗人李白作《紫藤树)诗,赞曰:“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充分描绘了紫藤溢彩流光,生意盎然的姿态。紫藤枝蔓可长达十余米,缠绕支架而上,浓叶满架,繁英婉垂。休憩其下,倍觉清适。紫藤棚架宜设置于池畔、水滨及客厅附近。亦可绿化门廊及透空长廊。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藤萝、爬山虎等。

11、竹(筠,竹子)

无碍岁寒曰有筠,春来緑色又从新。

池中埭上皆君子,舍此应为何等人。

——乾隆帝《题莲池书院十二景》《寒緑轩》诗

竹迳延长不在多,寒萧飒更緑婆娑。

——乾隆帝《四题莲池书院十二景》《寒緑轩》诗

隔水见红墙,因风度清磐。

竹树迳从深,车马迹已屏。

——直隶总督方观承《蕊幢精舍》诗

在中国竹文化中,把竹比作贤人君子;竹又谐音“祝”,有美好祝福的习俗意蕴;丝竹指乐器。岁寒三友(松、竹、梅);五清图:松、竹、梅、月、水;五瑞图:松、竹、萱、兰、寿石。

竹为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常绿植物。中国有二十六属约300种。翠竹四季长青,挺拔秀丽,潇洒多姿,气节高尚,自古在园林植物配植中占重要地位。宋代苏东坡曾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庭园布局中,栽植于后园或园之外围的竹,主要用于风景点缀,防风护围,一般常选高达10~20米的大型散生竹,如毛竹、淡竹、苦竹、刚竹等。园内布景用竹,常植于大门两侧,庭内山石之间,厅堂四周,亭际,窗前,园路两侧,池旁水边,一股选高3~8米的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中小型散生竹或丛生竹。如散生型的紫竹(乌竹)、方竹、斑竹(湘妃竹)、碧玉竹(金明竹)等;丛生型的佛肚竹、凤凰竹(孝顺竹)、凤尾竹(观音竹)、龙头竹等。其中凤尾竹与佛肚竹还宜瓮栽。在园内林缘、台坡、园路石级左右。作地被植物群栽的选用高1米左右混生型的箬竹、矮竹(鹅毛竹)等,园林中适当点缀,枝叶纷陈,颇具野趣。

12、松

緑径披云虽觉曲,虚轩悬月却成宽。

后凋应识同松者,只为稜稜耐得寒。

——乾隆帝《三题莲池书院十二景》《寒緑轩》诗

松树象征延年益寿、健康长寿,民俗祝寿词常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被视为吉祥物,松被视作“百木之长”,称作“木公”、“大夫”。岁寒三友(松、竹、梅);松柏同春;松菊延年仙壶集庆(松枝、水仙、梅花、灵芝等集束瓶中);可用于制作盆景。

白皮松古称栝松。为松科常绿乔木,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庭园树种。树形多姿,苍翠挺拔,树皮淡灰绿色或粉白色,呈不规则鳞片状剥落,视之斑斓如白龙,独具奇观。古时白皮松主要栽植于宫庭、寺院及陵寝墓地,后被造园家钟爱。在园林中的白皮松常与假山、岩洞相配,使苍松奇峰相映成趣。《长物志)对白皮松的庭园配置称宜“植堂前广庭,或广台之上。不妨对偶。斋中宜植一株,下用文石为台,或太湖石为栏”。古人亦云“松骨苍,宜高山,宜幽洞,宜怪石一片,宜修竹万竿,宜曲涧粼粼,宜寒烟漠漠”。足证古代园林家对植物景观的研究之深。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油松、塔松、雪松等等。

13、槐

驰想极昆阆,翩然见灵禽。

羽衣神仙侣,偃息高槐阴。

——清帅家相《莲池十二咏》鹤柴诗

《鹤柴》图解说道:“池之西面,高槐疏柳,白石苍苔。仙客羽衣,翩跹其下。伫轻修于春水,警凉露于秋宵。故是幽禽之胜宅也”。

槐树是吉祥树种;被认为是“灵星之精”,有公断诉讼之能;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足见中国种植槐树的历史。槐,又名国槐,树型高大,其羽状复叶和刺槐相似。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荚果俗称“槐米”,是一种中药。花期在夏末,和其他树种花期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花和荚果入药,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作用;叶和根皮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疗疮毒;木材供建筑用。种仁含淀粉,可供酿酒或作糊料、饲料。皮、枝叶、花蕾、花及种子均可入药。也作为庭荫树、行道树。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国槐、龙爪槐、刺槐等等。

14、枣

枣谐音“早”,民俗尝有枣与栗子(或荔枝)合组图案,谐音“早立子”。多栽植于宅旁庭院,作为绿化树种,也可以作为果树栽植。莲池红枣坡枣枝葱茏,间有松柏柳槐,浓荫蔽日。坡上酸枣丛生,奇枝怪形老木扭曲而生约30厘米之粗,树龄古老约300年之久。每到秋季,红枣成熟,圆润如珠。挂满枝头,引来不少观众为之垂涎欲滴。相声大师兼语言学家侯宝林先生,在登红枣坡时很有感触地说:“莲池十二景的名称都很文雅,只有此坡俗称‘红枣坡’,真像老戏的名字,这坡确实使人感到野趣横生”。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酸枣、红枣等。

(三)如今古莲花池的新增植物

在这里,我们顺便详细记录一下如今古莲花池的新增植物,这些新增植物不见著录于乾隆皇帝、直隶总督方观承以及清代文人的诗歌之中,有的甚至是现代引进的域外品类,但也可以看作为“国色”而“添香”的重要部分。

1、丁香

丁香属植物主要应用于园林观赏,因其具有独特的芳香、硕大繁茂之花序、优雅而调和的花色、丰满而秀丽的姿态,在观赏花木中早已享有盛名,已成为全世界园林中不可缺少的花木。可丛植于路边、草坪或向阳坡地,或与其他花木搭配栽植在林缘,也可在庭前、窗外孤植,或将各种丁香穿插配植,布置成丁香专类园。

2、海棠

又名海棠花、梨花海棠、女儿棠。为蔷薇科落叶乔木。4~5月间开花,有红海棠、白海棠等重瓣花变种。园林栽植的海棠还包括许多同属不同种的植物,常栽的有西府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贴梗海棠四种,除贴梗为灌木外,其余均为乔木,亦统称海棠。自古海棠被誉为“国艳”。唐相贾耽著(百花谱》以海棠为“花中神仙”。四川栽植海棠甚盛,古诗云:“岷蜀地千里,海棠花独妍”。南宋陆游酷爱海棠,诗曰:“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恐风日损红芳;露章夜奏通明殿,乞惜春阴护海棠”。海棠叶茂花繁,丰盈娇艳。垂丝婆娑,独具幽趣。古人植海棠于水际、墙隅、栏外、阶前,庭园中宜路旁植之。海棠亦有作行道树,古代曾有“二千里地佳山水,无数海棠官道旁”的佳话。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西府海棠。

3、芍药

芍药又名绰约、殿春、婪尾春、娇容、将离、留夷。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花卉。是中国最古老的珍贵传统名花之一,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栽培史。芍药姿色娇艳,色、香、韵兼具,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诗经》曰:“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以示惜别之情。殿春,芍药花开。唐人以“婪尾酒”的典故称芍药为婪尾春,以喻宴饮中的最后一杯美酒。宋代扬州芍药最盛,太守蔡繁卿作万花会,用花千万余枝,清代瘦西湖廿四景之一的白塔晴云为芍药栽培胜地,每当春深5月,前往赏芍药的人群络绎不绝,称为“扬州花瑞”。芍药宜植于阳光充足之处,中国古典园林常成片种植于假山石畔,以点缀景色。

4、月季

因月季四季常开而民俗视为祥瑞,有“四季平安”的意蕴。月季与天竹组合有“四季常春”意蕴。花可提取香料。

5、迎春花

迎春花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雪中四友”,是中国常见的花卉之一。迎春花栽培历史1000余年,唐代白居易诗《代迎春花召刘郎中》以及宋代韩琦《中书东厅迎春》和明代周文华撰《汝南圃史》均有记载。红楼十二钗中,有贾府二小姐名唤“迎春”,此女落落寡合,不喜与众钗黛为伍,颇类迎春花凌寒独开之禀性。

迎春枝条披垂,冬末至早春先花后叶,花色金黄,叶丛翠绿。在园林绿化中宜配置在湖边、溪畔、桥头、墙隅,或在草坪、林缘、坡地,房屋周围也可栽植,可供早春观花。迎春的绿化效果凸出,体现速度快,在各地都有广泛使用,栽植当年即有良好的绿化效果。迎春花不仅花色端庄秀丽,气质非凡,具有不畏寒威,不择风土,适应性强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6、万年青

万年青象征吉祥、长寿。观叶、观果兼用的花卉。它是被子植物门百合科下的一个属,该属物种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该属的主要特征是:根具许多纤维根,并密生白色绵毛;叶为基生并且排成两列套迭成簇;花为肉质穗状花序并于叶腋抽出;花冠常为呈白色并高脚碟状或漏斗状;果实为具单颗种子的浆果球形。该属仅1种,分布于中国和日本。明清皇家园林中用桶栽万年青。

7、枫

枫又名枫香、枫树、灵枫,古际橱。为金缕梅科落叶乔木。入秋,叶色红艳,美丽壮观,是南方著名的秋色树种。枫在古代曾是多种秋令红叶植物的总称。枫也是对槭树科槭属植物的泛称。中国园林常栽的红叶植物除枫香外还有:槭树科的红枫、三角槭、五角槭、鸡爪槭,漆树科的黄栌(北京香山红叶即此种)、大戟科的乌桕等。枫香树干通直,气势雄伟,《花镜》云:“经霜后,叶尽皆赤,故名丹枫,秋色之最佳者。汉时殿前皆植枫,故人号帝居为枫宸”。枫树与常绿树混栽,红绿相映,倍觉可人。陆放翁诗曰:“数树栅枫映苍桧”,是谓此景别有情趣。如今古莲花池内种植有五角枫。

8、桂

有木犀、仙友、仙树、花中月老、岩桂、九里香、金粟、仙客、西香、秋香等别称;汉晋后,桂花与月亮联系在一起,故亦称“月桂”,月亮也称“桂宫”、“桂魄”;习俗将桂视为祥瑞植物;因桂音谐“贵”,有荣华富贵之意。私家园林中经常使用,与建筑空间结合;书院、寺庙中多栽植。清代宫廷每逢元旦赐宴,都要陈列盆栽的芍药、牡丹来增加喜庆气氛,这些花都是堂花。对于秋凉后才开放的桂花等,则将其置放于阴凉有风的山洞之内,虽在炎暑,也能催其开花。应用这些方法,就能更主动地满足文人雅士“莫叫一日不开花”的赏景要求。

9、椿

被视长寿之木,属吉祥,人们常以椿年、椿龄、椿寿祝长寿;因椿树长寿,椿喻父,萱指母,世称父为椿庭,椿萱比喻父母。广泛栽植于庭院中。

10、银杏

银杏又名公孙树、白果、鸭脚子。为银杏科落叶大乔木。银杏是中国特有的世界著名树种,为史前古生代与中生代时期的孑遗植物(活化石)。雌雄异株,寿高千年,树姿雄伟,肃穆古雅,叶片扇形如鸭脚,是寺庙栽植的“圣树”。现山东莒县尚存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银杏,四川灌县有汉银杏遗株。通常百年以上的参天银杏古木,各地常能见到。《长物志》云:“银杏株叶扶疏,新绿时最可爱。吴中刹宇及旧家名园,大有合抱者”。中国习惯好于陵墓、寺院植之。现也有用于园林草坪孤植或数株丛植,或为行道树,气态雄伟,增益风致。如杂植于枫林之中,深秋黄叶与红叶交织,亦为宜人佳景。

11、红栌

红栌是落叶灌木或乔木。树冠圆形或伞形,小枝紫褐色有白粉。单叶互生,宽卵圆形至肾脏形,叶柄细长,紫红色。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区。红栌叶色美丽,一年三季之中,叶色变化:初春时树体全部叶片为鲜嫩的红色,娇鲜欲滴,春夏之交,叶色红而亮丽;至盛夏时节,树体下部叶片开始渐渐为绿色,但顶梢新生叶片始终为深红色,远看彩色缤纷,而入秋之后随着天气转凉,整体叶色又逐渐转变为深红色,秋霜过后,叶色更加红艳美丽。入冬前美国红栌叶片挂树时间长于普通黄栌,观景时间更长。红栌是非常好的城市景观及园林美化、观赏植物。

12、珍珠梅

珍珠梅以其花色似珍珠而得名。珍珠梅俏丽中不失高雅,凌霜傲雪,在万花凋谢风沙严重的秋天,唯其一枝独秀,成为坚强勇敢,勇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美丽标志,成为鼓舞人们人心的伙伴。在中国有爱梅、植梅、品梅的传统,把梅视为刚正不阿的象征。树高4.6米,冠幅6.5米,每年七八月份花盛开,清香袭人,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道亮丽不可或缺的风景。

珍珠梅的花、叶清丽,花期很长又值夏季少花季节,在园林应用上十分受欢迎的观赏树种,可孤植,列植,丛植效果甚佳。

珍珠梅多在园林庭院单株栽植,一般不必施肥,但必须经常灌水,特别春夏干旱时节要保持土壤湿润。入冬前灌足冬水,在高寒地区应保护越冬,其他管理均较粗放。珍珠梅株丛丰满,枝叶清秀,贵在缺花的盛夏开出清雅的白花而且花期很长。尤其是对多种有害细菌具有杀灭或抑制作用,适宜在各类园林绿地中种植。特别是具有耐阴的特性,因而是北方城市高楼大厦及各类建筑物北侧阴面绿化的花灌木树种。

13、玉兰

玉兰是木兰科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原产于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兰科玉兰亚属,落叶乔木。花白色到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花先开放,叶子后长,花期10天左右。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在中国园林文化中,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玉兰经常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开出大轮的白色花朵,因其株禾高大,开花位置较高。故有“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赠君”的诗歌。

14、金银木

金银木为落叶性小乔木,常丛生成灌木状;花是优良的蜜源,果是鸟的美食,并且全株可药用。金银木枝条繁茂、叶色深绿、果实鲜红,观赏效果颇佳,是园林绿化中最常见的树种之一,常被丛植于草坪、山坡、林缘、路边或建筑周围观果,老桩可制作盆景。金银木与与金银花不同,前者为木本,后者为草本植物。金银木花果并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春天可赏花闻香,秋天可观红果累累。春末夏初层层开花,金银相映,远望整个植株如同一个美丽的大花球。花朵清雅芳香,引来蜂飞蝶绕,因而金银木又是优良的蜜源树种。金秋时节,对对红果挂满枝条,煞是惹人喜爱,也为鸟儿提供了美食。在园林中,常将金银木丛植于草坪、山坡、林缘、路边或点缀于建筑周围,观花赏果两相宜。

欣赏以莲花池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园林,也要得山水风景之性情,所谓“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在倚楼赏景的人看来,这芳草、斜阳、水禽等园林景物,都充满无限情趣。园林艺术史上,这种移情于景,以情看景,赋自然之物以人性的例子是不少的。如宋代书画家米芾拜石,诗人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园林佳话,计成在《园冶》中也指出,只有以情感来领悟园林景色,才会觉得格外多致,这就是“触景生奇,含情多致”。因此。计成看桃花李花,会有“桃李不言,似通津信”的感觉;赏微风吹拂的杨柳,会觉得是少女在翩翩起舞;听雨打芭蕉之声,认为似龙宫鲛人在哭泣;观新绽出的荷花,会以红衣女子新浴出水来比喻。

古莲池中植物造景还着眼于提高文学景观,提升文化水平。其中不光是建有以植物为主题的景点:例如春午坡、藻泳楼、竹烟槐雨之居等和植物造景通过诗歌呈现,增加情绪氛围的渲染。这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园林“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的追求。

乾隆时期古莲池的动物

古莲花池模拟自然,寻求仙境,除栽植植物外,还豢养了鸟类、鱼、青蛙、鹤、鹿等不同的动物,不但用作生动的点缀,还依靠它们所带有的象征意义更强化莲池的意境。

鸟类:古莲花池中的鸟类多为野生,飞翔鸣叫之中更增添莲池的山林野趣。

“蜂蝶迷烟时隐现,鬼鸥逐水自潆洄”。

“一双轻盈掠紫燕,数尺拔刺跳银鱼”。

鱼:

鱼在早期园林中是神性的象征,“王在灵沼,于韧鱼跃”象征皇权神圣,加之“观鱼”是园林经营的流行主题,自然致使鱼成为莲池不可或缺的动物。

“祗宜古柏堪为柴,也许潜鱼可结邻”。

“朱栏小凭知鱼乐,正是壕梁春水时”。

“锦鳞妃子霞裳曳,红袖天孙锦帐开”。

其它:

青蛙、虫等虽然在莲池的动物之中微不足道,但其渲染环境气氛的作用却不得不提及。

“阶前散史松来鹤,风雨留宾池满蛙”。

鹤、鹿:

鹿云介寿鹤称仙,点缀青松白石边。

——乾隆帝《莲池书院杂咏》(六首)

池边双白鹤,水宿不云飞。

——直隶总督方观承《鹤柴》诗

小动物多姿多彩的美也是园林美自然真趣的一个原因。我国园林,向来有驯养小动物的习惯,诸如鹿苑长春、鱼跃鸢飞等都少不了小动物。园林中小动物景观为主题的也不少,像三十六鸳鸯馆(苏州拙政园),鹤所(留园),听鹂馆(颐和园)等水再大,也必有山骨可依。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以其几十年游历之经验,得出了“山水相得,优于全山全水”的结论,是很有美学见解的。另一位明代都是。除了一些会飞的珍贵小鸟之外,园中动物基本上都以自然的方式驯养着,很自然地溶合在风景中。《红楼梦)中有不少文字描绘了大观园中小动物的美,例如第二十六回中写仙鹤和各色水禽:“贾芸看时,只见院内略略有几点山石,种着芭蕉,那边有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剔翎,一溜回廊上吊着各色笼子,笼着仙禽异鸟”;“(黛玉)刚到了沁芳桥,只见各色水禽尽都在池中浴水,也认不出名色来。但见一个个文彩斑斓,好看异常”。仙鹤的悠闲自得,水禽的旁若无人的嬉耍,都是艺术中表现出的自然真趣。除了驯养的动物,园林中的山林泉木等创造的自然环境也同样会引来野鸟昆虫的栖息,它们的生活习性、姿态更是带有纯自然的意味,所谓蝉噪虫鸣,鸟语蝶飞,所散发的山野气息更是园林顺应自然的最好手段。

古莲花池还常借助听觉、嗅觉及利用春夏秋冬时令、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表现意境。这种借助于听觉,味觉以及利用时令气候的变化而赋予诗的意境美的见解,在《园冶》一书中也屡见不鲜,诸如“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等,即是通过听觉而激发情趣的。再如“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暖阁偎红,雪煮炉挡涛沸”、“口竟花朝,宵分月夕”等,则把情趣寄托在时令或时间的变化上。

蕊幢精舍的悠悠钟声已远远超出它的空间范围,把整个莲池笼罩在寂静安谧的佛音之中。听琴楼、响琴榭、含沧亭等其意境之所寄都与听觉有密切的联系。另外一些景观如高芬阁则是通过嗅觉来影响人的感官。

“池冰受雪,月色涵之,迷漫不辨远近”(《月夜游莲池记》)。通过池冰、雾雪,把月光下的莲池打扮的超凡脱俗。当星空夜月,水映月影,清风徐来时,憩坐濯锦亭中,就能领悟到“天边月到平台迥”的意境内涵。恬静幽寂的园林空间展现的是风、月、人之间的配合与和谐,达到了自然与人格美的统一。

(非盈利原创文章,拒绝抄袭)

编辑:吴蔚  杨蕾

微信:13011927956(府河沧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威市树市花推荐品种
这些秋冬季的观果植物,比开的花漂亮多了!
未来5-10年,观花乔木必定是非常抢手的品种
园林工程苗木应用法则
古典园林常用植物配置有哪些
园林植物配置(写设计说明可做参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