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名校——保定永华南路小学从这里走来

序:朗朗读书声、阵阵欢笑声不断从保定老城区的永华南路上传来,这别致的风景来自一所百年老校——永华南路小学,百年老校,其命维新。它于闹市中取静,是繁华街巷的百年变迁的见证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早已走过百年历程,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证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青葱岁月。随着步入新时代,它将以崭新的姿态,不忘初心,继续见证师生的成长与发展,续写新的百年教育故事。成为保定教育学校发展的样本。

▲民国省立女师期间附小幼儿园。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前行。百年永华南基于这样的信念与定位: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对学校历史的梳理中完成了学子的精神皈依,寻找到了前行的航标和灯塔。

▲河北省保定女师附属小学第三校许小慧老师的聘书。

历史传承

百年的时光静静流淌

永华南路小学历经沧桑,数易其名,其校址原为明朝洪武年间建的清苑县署和县狱,县署北边东侧是司狱和按司狱 ,西侧是府仓厅(亦称仓大使署),和广盈左仓,广盈右仓,(1906年建直隶女子师范学堂,今为市十七中学)。

民国二年(1912年)为旧县署,县署迁往旧府署,此地后改为女师附属幼儿园和禁烟督察处,于一九一九年成立省立女二师附属第三国民学校。

▲在清末直隶省城图中找到仓门口的清苑县署,于一九一九年在此成立省立女二师附属第三国民学校,这是学校的起点

上世纪六十年代,卫星航拍里的永华南路小学。

一九三八年改为清苑师范附属小学,一九三九年又改为省立女师附属第一小学,一九四零年增设幼儿园,一九四八年保定解放,第一个复课开学。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随街道命名为保定市市立仓门口完全小学校,一九六四年随街名又改为永华南路小学。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因增设中学班一度叫“永华学校”,一九七七年街道改名为永华中路,学校为七十五号,仍沿用永华南路小学校名。二零一九年成立永华南路小学教育集团。 

▲校友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校园。

百年感召,百年展望。在百年厚积薄发,自强不息,坚持不懈之后,踏入下一个百年。我们可以有无限的愿景可以畅想。

▲永华南小学旧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震惊了世界,永华南路小学的校址是风水宝地,文化底蕴深厚

1964年永华南小学校址出土的元青花瓷器,举世瞩目,震惊世界。1963年保定发洪水,教室进水,水的深度是小孩齐胸大人过腰,操场最深的地方,水就近没头顶了。正是由于这场大水,次年,保定市内很多地方进行了基本建设。

永华南路小学进行一项普通的建筑施工——挖地基。当地基挖到一米来深的时候,一个竖穴出现了,工人们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批瓷器。经过考古人员专业清理,这个并非墓葬的竖穴内共出土瓷器11件。

其中青花瓷六件:青花釉里红贴花开光盖罐一对、青花海水龙纹带盖八棱瓶一对、青花八棱玉壶春小瓶一件、青花八棱执壶一件。其他瓷器五件:白釉龙纹盘一件、白釉莲瓣式酒杯一件,还有宝石蓝釉金彩匜、宝石蓝釉金彩酒杯、宝石蓝釉金彩盘等三件。除此还有绿松石山子二件、彩绘玻璃瓶一件、玉片数十片。

▲1961年保定永华南小学的教师合影。

校友回忆: 1963年9月进入永华南路小学学习的,记得当时全年级共有三个班,分别是:甲班、乙班和丙班。我在甲班,班主任是安老师,个子不高,短发,给人精明而干练感觉。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老师分别是,体育齐老师,墩实的身材,灰白的头发。

音乐高老师,大眼睛,高高的个子,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再有就是一位年纪稍大,总是穿着一身非常干净利落的衣服的归国华侨,姓什么记不清了。他教我们手工课,到现在也能记起当时教我们的四、五种手工缝线的方法。

 1963年的7月,华北地区连续降雨四十多天,当时保定老城区南半部分是内涝的重灾区,学校周边的房子几乎全都倒了,学校好像也有部分教室倒了。记得最清楚的是一架被泡坏钢琴,在洪水过后的好长时间里都矗立在路边。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是9月1日还是正常开学了

我们这一届当时是“五年一贯制”,读到五年级就算毕业了。但是1966年我们读到三年级下半学期时整个社会环境就不大正常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展开,大字报、大标语也进入了学校,有些同学也不来上课了,说是家里被抄家了。那个学期连期末考试也没考,草草地放了暑假。

接下来就是一个漫长的假期,在这个假期里,经历了社会的动乱,武斗等等,虽然在这期间也有返校,但大部分是听忆苦思甜报告,读读报纸什么的。1968年的十月份,学校又通知复课了。

这次和前几次不同,大家都在操场上集合,然后老师宣布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就算是毕业了。那天同时毕业的有三个年级的学生,而且都去了学校对面的“要武战校”,就这样,我们这一届学生的小学生涯结束了。接下来的就是两年初中和两年高中,然后走向社会。

▲1974年元月永华路小学五一班毕业合影。

▲1979年永华南路小学五年级三毕业合影。

▲教师合影。

▲1986年永华南路小学六年级二毕业合影。

▲1989年马学荣校长和张冬梅老师带着学生参加数学竞赛。

校友回忆:小学六年,我有幸就读在永华南路小学,记忆里的小学旧址只剩下不记得写着什么标题的门口屏风和据说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树。更多的记忆都停留在那些年的人和那些年的事。那些年的人,无外乎同学、老师和校门口小卖铺的老奶奶。同学情,有些深似海有些淡如水。

门口小卖铺的老奶奶,记忆中她家的零食最便宜。唯有老师,虽然只剩下点滴的片段,却异常清晰,有风度翩翩的美术老师,课外拓展,随他展纸挥墨,随他握笔描图;有皮鞋锃亮的音乐老师,音乐课堂,时而高音嘹亮,时而摇滚脱俗;

有记忆模糊的体育老师,冬季长跑,他总是会提前叮嘱我们暖身和安全问题;有同年级生重病的老师,小时候看他们全班哭没有什么感觉,只留下很深的记忆;最难忘的是带我六年的班主任,从入学面试的从1数到100,到奥数考试前老师给我们开小灶,再到一起公开课,一起做菜,一起出游。

我有成绩她比谁都骄傲,我懒散她比谁都着急,记忆中的她犹如我母。那些年,投影是一学期都难见一次;那些年,只有老师才带我们去影院看电影;那些年,洗衣服,做饭这种课后作业无比真实;那些年,迟到会罚站;那些年,英语还没进小学课堂,但漫画游戏已经风靡而来。

记忆里的那些年,春有徒步飞机场放风筝,夏有皮管滋水枪校园横飞,秋有停课半天的大雨滂沱,冬有刺骨寒风和雪球雪人。对于我,那些年发生了三件大事,这三件事也间接的影响了我的人生:考中奥数,自谓人才,半途而废,却机缘发现了我的兴趣点,从那时起,便有了梦想,并为之努力至今。

课间追闹,走廊疾跑,撞飞同学,从那时起,我时常提醒自己,做事要稳,万事不急;六一晚会,相声组合,台后三个月,台前五分钟,表演很成功,从那时起,我便不再惧怕任何的台前演讲。无论是碎片的点滴,还是刻骨的记忆,那些年的人影响了我的交友和价值观,那些年的事影响了我的性格和处世观,小学六年,改变了当时的我,塑造了如今的我。

 母校记忆(课间十分钟)小学的我们,在学校最期盼的就是清脆悦耳的下课铃声,如果赶上停电,就期待传达室大爷用锤头敲击铁砖而发出浑厚有力的“铛铛”声,这标志着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课间生活开始了。

春天,我们会在一进校门的花坛中,用自制的工具,捉蝴蝶和蜜蜂,欣赏蝴蝶的美丽,感受被蜜蜂蛰后的痛感。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男生,一边憋着即将决堤的眼泪,一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打肿脸充胖子:“这点疼算什么?一点感觉没有”。花丛中安静的雷锋叔叔看着可爱的孩子们,笑了。

合影里边儿的这棵大树是在校园的东南侧,这棵大树的北边儿是一个沙坑,孩子们在那儿跳远儿啊,或者是玩儿沙子,在这个地方玩儿,然后这个大树的南边儿,就是那一排平房,这排平房的最西边儿,这一间就是旧学校的那个教导处。照片里放投影的是李明霞老师,那张照片儿外边儿那个槐树是南边儿的。

夏天,我们顶着炎炎烈日,在黄土压实的篮球场上,踢足球、扔沙包、打水战、打架,你追我赶地奔跑穿梭于教学楼前后。渴了累了,就跑到在校园一隅的唯一一个自来水龙头那里,对准出水口大口猛喝,谁也不会介意别人正在涮的拖把。

在影壁墙两边是两棵合欢树,影壁墙正前方是个花坛,花坛正中间是汉白玉的雷锋塑像,花坛周围是玉簪花儿。

秋天,我们会在去上旱厕的路上,打几把校外伸进校园围墙的枣树枝,比一比看谁能站在最陡峭的水泥墙裙上,偶尔把脚崴了,也毫不在乎,该跑跑、该跳跳,总是充满无限精力。

冬天,我们无视严寒,在周一的早上列队于操场,举手敬着少年先锋队员的礼,注视着国旗伴着国歌缓缓升到旗杆的最高处,迎着风,飘扬......

记得以前一进门咱们校门口就有个花池里面种着好多串红。夏天有好多蜜蜂我们就用纸叠成方块套在手上―― 捏蜜蜂玩 ,还把串红的花蕊揪出来往嘴里塞,因为那个花心是甜的。器械区,单杠双杠,高高的钢管从几米高的地方滑到地上。

▲领导视察永华南路小学教育集团。

集体包饺子、沙坑跳远、篮球场扔沙包,课下活动丰富多彩,4年级在二楼教室门口,拿个照镜子反射光斑,楼下2年级小同学追着光斑到处跑。操场旁边的老(槐)树,有个树洞,总有人往里面塞垃圾。教室旁边挨着槐树,春天开窗户就能揪一把槐花塞嘴里。

校友心声:

人生第一所学校是影响我一生的殿堂!人生第一位老师是影响我一生的导师!

小猫钓鱼、让我们荡起双桨、狼牙山、运动会、中国少年报。无论走到哪里,儿时最美好的经历和记忆,永远存放在永华南路小学!

▲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李心草(张力南)。

听闻百年校庆的喜讯,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语文课上的哲学故事,数学课上的解题奇思,自然课上的实验探索,微机课上的键盘敲击,音乐课上的欢声笑语,体育课上的尘土飞扬。

本科南开,研究生清华——王佳琪。

从在老校区的国旗下第一次戴上红领巾,到在新校区操场上演练升旗仪式,成长的记忆都从这里开始。愿我们的永南越来越好,愿诸位老师桃李满天下!

▲中国科技大学毕业,任职于华尔街的金融公司——车珊。

哈弗医学院的博士学生——雷蕾。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研究员  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萍,附诗一首《忆母校》:书声明远志,教诲启童蒙。恩师勤培育,送我赴远程。求学虽六载,恩泽已毕生。雷霆和雨露,一例是春风。他日宏图展,翱翔万里征。永存桃李志,不负母校诚。  

 十年树木,绿叶成荫。有一句歌词叫做:“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今的我已经成为一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并已经开始培养自己的学生,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与职责。九年的教师生涯使我对“老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左为复旦大学物理系  王霁远。右为徐孟轲:2007年---2013年就读于永华南路小学,现就读于清华大学数理系。

 ▲02届毕业生李璞,研究生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博士圣彼得堡师范大学。

左为刘涛,94届毕业生,天津体育学院毕业,全国主持人培训讲师,河北著名主持人称号,相声演员,京津冀相声大赛金奖,晋冀鲁豫全国相声大赛一等奖。右为陈静,82届毕业生,本科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曾任职保定市育德中学,担任副校长职务。现任上海交大教育集团湖州帕丁顿双语学校校长。

也真正领悟到老师,特别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老师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饮水思源,不忘师恩。衷心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为我奠定了成长的基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己今天的每一点成绩与进步都凝结了母校老师当年对我付出的无数心血。 

左为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工作至今,目前为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师协会青年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康复协会头颈组委员。右为王磊,94届毕业生,河北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现任河北保定外国语学校电教馆馆长。

▲1963届的老校友,常回母校看看,是母校对学子殷切的期盼。

满载回忆的小学生活已经远去二十载

当我回顾的时候才发现

雷锋墙前串红的摇曳香甜

老槐树洞里芭比娃娃的藏匿欣喜

小升初考场外两位老师的焦灼等待

原来这些记忆中最真实的快乐和爱

一直都在那里

每逢假期,总是会有意骑车在狭窄而安静的兴华路上徘徊一番。校门变了模样,校门旁的柳树也不见踪影,那个坐在教室里看向窗外的男孩如今则立在街上看着教学楼的窗户,忆念着回不去的曾经。尽管校园在变,学生在变,老师也在变,不变的是我们的永南,你永远在那儿,照看着我们的回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湘文艺】李海华 母校,心中永远的记忆
母校杨集中学校友作品选(5)----记忆中的回河小学
收获成长 扬帆远航 德州市实验小学举行六年级毕业典礼
【文化宁海】我记忆中的小学母校
母亲河畔的笑声
挥之不去的记忆(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