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沈聊戏:赵燕侠的退休风波

(赵燕侠剧照)

赵燕侠自己也不明白,如同坠入五里雾中。80年代初起赵燕侠就不避艰难,积极投身到京剧体制改革的热潮之中,她作为北京京剧院一团团长,率领一团改革试验演出队70人深入基层巡回演出。这个演出队以赵燕侠领衔,刘雪涛、高宝贤、叶金援、阎桂祥等助演,阵容不弱。1986年剧院调整,赵燕侠调入北京京剧院六团,应当说这个团阵容很不整齐,连花旦戏不可或缺的小生都迟迟不到位。但是赵燕侠的改革热情不减,她继续带领大家深入基层演出。几年来赵燕侠带领的一团试验演出队和后来的京剧院六团先后到全国各地几十个大中小城市跑码头,甚至到过去很少去演出的四川重庆等地。一路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事实表明,不是京剧没有市场,而是现行僵化的体制限制了剧团走向基层和观众,形成了人人“吃大锅饭”、剧团靠国家巨额补贴的被动局面。

(赵燕侠便装照)

正当赵燕侠满怀信心地进行改革之际,她率领的六团刚刚从四川演出归来,院领导找到赵燕侠,正式通知她宣布退休。据和宝堂所著《自成一派赵燕侠》一书描述,感到惊讶的赵燕侠问道:“为什么呀?许多省市演出合同还没完成呢,我还能唱两年呀!” 领导回答:“60岁一刀切,到岁数就得退,你岁数大了就得给青年人让台。”赵燕侠要求搞一次告别舞台演出,领导断然拒绝,“都搞告别演出,那告别的过来吗!”“今天办手续,明天你就不用上班了。”领导最后撂下了这句话。

就这样,14岁拜师学艺、15岁登台演出、19岁挑班“燕鸣社”、解放后北京京剧团五大头牌之一、现代戏“沙家浜”阿庆嫂的创演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瞬间便从舞台上毫无痕迹地消失了,没有告别演出,没有新闻报道,没有回忆文章……。有的只是戏迷们对这场退休风波的窃窃私语和极度失望。

其实,遭遇“退休风波”的又何止赵燕侠一人!

1985年中国京剧院进行体制改革实施新建制,一团和二团举行过“体制改革后按新建制建团公演”,一团主要演员有李世济、冯志孝、李光、田冰、于魁智等。袁世海和杜近芳这两位老艺术家已经从一团领衔主演的名单中消失了。二团的主要演员是孙岳、齐啸云、张曼玲、高牧坤、李鸣岩等,张春华担任艺术顾问。由此看来,虽然没有正式宣布,但可以推测出在这一轮体制重建中,老艺术家袁世海、杜近芳、张春华等退出了一线,离开了舞台。

(杜近芳剧照)

这三位艺术家对他们的退休有何感想,人们不得而知,但是从他们后来不甘寂寞,积极组织演出小组到外地“走穴”,就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了。这也很正常,学戏、唱戏一辈子,如今身体健康,依然能够登台,且深受观众欢迎,哪一位愿意立马回家去守寂寞啊。袁世海快人快语,退休后立刻组织演出班子,这个班子有袁杜张三位,但缺少个头牌老生。袁世海在一团时经常与马派老生冯志孝合演《群借华》《青梅煮酒论英雄》等,现今退下来只能再找别的搭档。此时张学津刚从上海调回北京,等待在北京京剧院安排工作。于是,袁世海找到张学津邀请他临时参加演出小组。等待分配的张学津想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一拍即合加入了这个小组。演出小组在河北山东巡演了三个月,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

对于赵燕侠和袁世海等的演出活动,社会上看法并不一致,肯定者认为这是对体制进行改革,是有益的探索,否定者则认为这是个人捞钱的走穴行为。谁支持、谁反对呢?文化部和北京市领导支持,因为这是改革试验,观众也支持,因为有机会欣赏到老艺术家难得一见的精彩表演。反对意见主要来自剧团一级领导,因为演员一旦自主组团演出,剧团就乱了套,无法管理了。他们宁可人浮于事、吃大锅饭、剧团连年赔钱,也不愿打破铁饭碗。而热心改革的正是那些有本事又“通天”的老艺术家。80年代那股老艺人退休潮可能和这种抵触情绪不无关系。

伴随老艺人纷纷退休的是“让台”风。一些著名演员得风气之先,在报上发表谈话,呼吁给年轻演员让台,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领导要赵燕侠退休时就明确说了,“你岁数大了就要给青年人让台”。“60岁退休一刀切”和“让台”,这在过去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怪事,老演员是否有精力演出因人而异,演不动就不演了,怎能用60岁一刀切呢?舞台是艺术竞争之地,演员成名是靠自身实力,怎能靠别人让台呢?但是在当前的剧团体制下,这一切又显得十分必要和自然,甚至成为体制改革的所谓“突破口”。

想当年,1901年生人的马连良在60 年代中期还积极投入到大演现代戏的热潮中,他和裘盛戎、赵燕侠、李世济等创演了《杜鹃山》《南方来信》,和张君秋合排了《年年有余》,如果不是受迫害1966年去世,马连良也许还会排演更多的剧目。如果那时就“60一刀切”的话,我们就看不到马连良所创演的郑老万等新的舞台形象了。

说到“让台”,当年北京京剧团就十分重视年轻演员的培养锻炼。马谭张裘赵五大头牌领衔,但同时推出“小团”独立演出,由年轻的优秀演员占据舞台。谭元寿、马长礼、李世济、李毓芳、小王玉蓉、杨少春等一批优秀人才就这样脱颖而出,逐步成为台柱子。这其中并没有用老艺人退出给新艺人让台的办法,而是以老带新、相得益彰,使年轻演员逐步成熟起来,得到观众的认可。这种做法恐怕比“一刀切”“让台”那种外科手术式做法要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六十岁一刀切,赵燕侠当年被命令退休,并拒绝为其举办告别演出
振兴京剧靠自身——与赵燕侠一席谈
上海滑稽戏怎么救?毛猛达:我有责任,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沈聊戏:忆北京京剧团十年
老沈聊戏:小议王珮瑜“跑单帮”
北京京剧院的创建和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